遗憾,有感动,有惊喜……
宁波援鄂医疗队队员
在病房里经历了些什么呢?
一起来看下↓
01 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陈海燕:
老人去世前那一天,紧紧攥着我的手
陈海燕是宁波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在武汉20多天,一直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
她说写下这篇日记的时候,刚刚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报道,里面写一位重症患者写下遗书,歪斜的字体能勉强认出:“我的遗体捐给国家!”
陈海燕说这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患者在2月13日转到金银潭医院救治,在此之前,一直在陈海燕和同事们接管的武汉市第四医院接受治疗。当时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她非常感动,所以立即拍下来保存在手机里。
“写遗书的时候,这位43床患者已经上了纯氧,说明病情很重。因为咳喘得厉害,他不能平躺,每天晚上都是坐着睡的,就这样靠非凡的意志力撑过许多个日日夜夜。所以当他写下这样的心愿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陈海燕时候,此前这位患者还曾两次拒绝服药,说:“留给需要的人吧,不要浪费药物”。那几天,陈海燕每天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挺过去,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一起沐浴在新一天的春光里!
“不过同一个病房的9床阿姨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去世的那天晚上,她紧紧攥住我的手,攥了15分钟。从接管这个病区的那一天,就有人提醒我:留意这位阿姨,她随时有可能离去。所以我格外留心她,时不时就去看看她的情况,问问她感觉怎么样。
那天我一走过去,她就向我伸出手,我赶紧去握住她的手,发现她力气很大,眼神里都是恳求和绝望。我试图安慰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反复对她说:不要害怕,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我们一起再努力一下,一定撑过今晚,明天请医生再给你联系一下转院的床位......”
陈海燕说,随后的几个小时,她时不时到阿姨床边去转一下,有一次,9床阿姨又拉住她的手,在她的手心里拼命画一个“转”字。但这位阿姨没有等到第二天,当夜12点多就去世了。当时陈海燕己经下班了,但因为担心这位患者的病情,一直没有睡。
“看到接班的护士在群里发了这个消息,我难过了很久:做护士这么多年,并非没见过生死,但以往走到生命尽头的患者,多是在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离去的,而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孤独而无助的患者身边,只有我。”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陈海燕说,来武汉以后希望总会比失望更多一些。
“刚到第四医院的时候,看到满病区的病人,痛苦或焦虑,呼叫铃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如坠深渊,对未来充满迷惘。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情况越来越好了,除了9床阿姨,没有患者再离去,每天都会有患者穿戴整齐,整好行囊,满面笑容地走出医院,回到亲人的怀抱。我和他们的喜悦,是同频共振的。“
“每一位患者,每一个故事,都将留存于我的记忆里,镌刻在我的生命中:有位80岁的老奶奶,不肯通知家人,一个人颤颤巍巍走进医院,在我的再三说服下,她终于和家人联系上,最后顺利出了院;有本院的重症医生,在终于撑过呼吸窘迫的难关之后,来和我们分享他的抗病心得,以及他对职业和苦难的反思;还有家属们的感谢,当他们再三对宁波团队医护能力表示肯定时,我也感到无比自豪,无比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
陈海燕说,2月17日是她在武汉驰援的第24天,春天已至,但病毒未消。大雪之后的武汉已进入“决胜”时刻,大家正在背水一战。但她相信,疫病终将退去,正如冰雪终会消融,因为爱与病毒同在。
02 宁波市中医院护士虞蓓蓓:
武汉好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好了
2月17日,宁波市中医院驰援武汉的护士虞蓓蓓收到9岁女儿的信和视频:妈妈去武汉打怪兽了,我在宁波为她疯狂打CALL。
小贝是个9岁的小姑娘,这个寒假,对她来说似乎特别地漫长。2月9日,她的妈妈突然拎着大大的行李箱告诉她:“妈妈要去武汉工作一段时间,你在家里要乖乖听话,按时学习。”年幼的小贝并不能理解妈妈此行究竟是去做什么,但一听说妈妈很久都不能回家,便伤心地大哭起来。
一开始,小贝每天都会因为想妈妈而哭一次。直到她在电视上看到穿的像太空人一样的叔叔阿姨们正在忙碌得救治病人,她才渐渐明白了妈妈的工作是多么地有意义。于是,小小的她收起眼泪,给妈妈做卡片、录视频、写毛笔字,用实际行动为妈妈加油打CALL!
小贝给妈妈发去的视频↓
收到女儿的祝福与鼓励,让虞蓓蓓多日来一颗牵挂的心终于放下了。她说:“宝贝放心,妈妈一定平平安安回家,早日与你相聚!”
虞蓓蓓来到武汉已经整整一周了,她很快适应了那边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和辛苦,但温暖而朴实的她总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正能量的话题,比如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雪景、生日数字相同的房号、抑或是可爱的女儿发来的各种祝福……一点点的美好都会让她对战胜疫情更加充满信心。
2月17日凌晨,上完夜班的她久久难以入眠,在朋友圈写下一段长文,引来同事和朋友们纷纷点赞。就在几天前,她所在的病区收治了一位老大爷。入院后,老人家两天两夜不吃饭,也不配合治疗,总想走出去。在医疗队的耐心询问下,老人拿出了费力写好的“寻子启事”,颤颤巍巍地逢人就问:“知道我儿子在哪家医院吗?”原来,老人被救护车接走的时候,病中的儿子还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现在已经“失联”。在疫情严重的武汉,这种失联让老人无比害怕。
得知老人的困境后,虞蓓蓓和医疗队的其它小伙伴们发起了一场爱心接力,她们联络当地的医生、志愿者,将老人的“寻子启事”发在网上,还想办法联系了当地的社区。终于,一位队员的微博朋友传来消息,说老人的儿子很可能在武汉一家医院。
由于正在病区上班的同事看不到手机,所以给老人传递这个好消息的任务就落在了即将进去上班的虞蓓蓓身上。她说:“当时真的迫不及待想进去告诉老人这个好消息。”队长交给她一袋爱心物资让转交老人,说不能消耗医疗队自己的物资。但蓓蓓还是从酒店拿了一些自己的洗漱用品、蛋糕等,跟队长交给她的物资放在一起,准备拿给老爷爷。
为了表达祝福,每一样东西她都专门拿了3份,因为宁波人有个习俗,看望病人的东西拿3样,疾病“散”得快。15号晚上9点接班后,蓓蓓第一时间走到老人病床前,看到老人睡着了她就没忍心打扰。
到了16号早上8点多,她赶紧去老人床前汇报了这个好消息,并把一大袋物资交到老人手上。老爷爷惊喜万分,跟蓓蓓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后,躺在床上双手合十一直说“谢谢”。在蓓蓓转身离开病房的那一刻,多日来紧张孤独的老人,感动得嚎啕大哭!
蓓蓓看到无助的老人感动成这样,心里非常地心疼,但是这一次为老人助力,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说:“疫情之下,武汉人民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我们的出现,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他们。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打倒病毒,武汉好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好了,到时候,我们就都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03 北仑区人民医院支援队员张晶晶:
每天都有感动,一起加油!
2月16日上午,在宁波支援武汉的医疗队的微信群,发出一条来自住院患者的手写留言:
宁波医疗队的同志们,您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不远千里来为我们服务,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当下,时代需要我们回答问题?是您们这些90后,80后的年轻人。恳请医生留下您的姓名,添加我的微信,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我要用亲身经历回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您们这些年轻人才是最可爱的人,人民的脊梁,祖国的未来,未来的希望。
病友:陈某某
在留言的末尾,这位患者还表达一份“小小的请求”:请转交医生及其组长同志,我身边没有笔记本,无法在人民网发表文章。
这份留言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光谷院区支援宁波医疗1组群。这样歪歪扭扭写在一张药物说明书上的一份“感谢”,让宁波医疗队的队员们纷纷发出了:“感动”、“值了”、“很棒”这样的感叹。他们也对这位70多岁在院的老爷子印象深刻,“入院时就很配合和客气”, “一位非常有心的老爷子,每次和我们说话总是不忘一句谢谢”。
这位老爷子的感谢也深深印在北仑区人民医院支援队员张晶晶心间,带给她很多日常的触动:“老爷子特别暖心,前两天武汉下雪天气转冷。因为不能开空调,我给他去添置棉被时,他就总是微笑着说谢谢。其实穿着防护服很闷,甚至刚开始会觉得呼吸困难,脸上也因为口罩上的金属压力有了压疮,但那刻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了,很值得。”
张晶晶说,这位陈姓老爷子是几万武汉住院患者中的一员,他们很暖心也很普通,但对生命充满希望。他们渴望“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也希望身边“最可爱的人”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并了解,一起加油!
04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援鄂护士候静:
这样特别的生日真感动!
2月16日是宁波援鄂医疗队侯静的生日。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董绉绉医生和宁大附属医院王珊珊副院长的带领下,全体医疗队成员在驻地宾馆,为“寿星”举办了一个特别的生日会。同事们说,虽然在武汉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大家就是候静的家人,一定要给她一个难忘的生日。
庆祝生日的同事,大家把院内感染要求放在第一位,大家都保持一定距离。
候静说,这样的生日,很感动,真特别!
责编:刘倩
仑影像志
卷首语
在历史长河中,四十年或许只是史家笔下转瞬即逝的一个光点,但对于切身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北仑这几十年的变化,就像一帧桢可以触摸和回忆的画面。
北仑广电全媒体开设“北仑影像志”专栏,用影像记录时代风貌,追寻改革开放的脚步,探寻地方文化,凸显影像力量。
第三篇
北仑化蛹成蝶
高楼大厦是我们对城市的最初感知,而事实上,高楼大厦的变迁折射的正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北仑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一幢幢曾经的“高楼”被超越、一个个新地标涌现的40年,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仑这四十年来的北仑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
开放建设起步
1989年4月,位于新碶镇南端的北仑区址落成,区委、区府、银行、财政、供销、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等一幢幢办公大楼拔地而起。
当时的北仑,“四楼称大厦”,这指的就是当时明州路旁的四层的外经贸大厦。这些新建的四层、五层大楼,异常醒目,有些还在使用中,你可认得它们?
北仑区府招待所,
当时在小港也有一幢一模一样的大楼
北仑区文广局办公大楼
明州大道两侧的楼房,右下方的明州商场后来开了北仑第一家KFC,小编猜你一定光顾过。
明州路上的工行和农行
中国工商银行
电信大楼
几年后,北仑山宾馆的外墙刷成了红色,
配备了电梯、独立卫生间。
在这张90年代北仑城区全景照片中,沿着明州路矗立着不少小高楼。
照片正中间这座头顶金色太阳和海鸥的“北仑之光”,是90年代北仑重要的文化地标,象征着北仑的起步和腾飞。你也去这里看过菊展?
当时,宁波保税区的大楼旁边还是大片的水稻田。
万丈高楼平地起
到了20世纪初,北仑在高度上最吸引眼球的,是屹立于明州路和长江路交叉口附近的两座大楼:一座是2006年竣工投用的宁波港大厦,一座是2008年建成投用的长江国际大厦。
它们,也是当时北仑中心城区仅有的,已建成的两座高度达到一百米的大楼。
宁波港大厦和长江国际大厦 晓舟摄
2007年,北仑中心城区核心区块提升工程(中提升)酝酿提出,城市之心——CBD及其林立的、一幢幢代表“城市高度”、“经济强度”的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北仑越长越高。
2007年,行政中心屋顶南望
2013年,城市高度和城市面貌彻底改观,
现代都市形象初步展现。
北仑中心城区天际线
▽
2014年,北仑最高楼建成:北仑金融中心大厦,150.1米,31层。
建设中
建成
如今,在中心城区长江路、新大路、明州路、黄山路、太河路、泰山路、中河路等道路两侧,一座座高楼以更快的频率拔地而起,一个接一个商业综合体开张营业。
博地影秀城
变化一点点发生
以时间为轴,影像为介,
跟随张兴赟的镜头,
俯瞰成长中的北仑中心区,
原来,改变是这样一点点发生的。
▽
2007年,这一块地上还没有高楼
2008年,富邦(原君临)广场建设中
2009年,家乐福的牌子挂起来了
2010年,世茂地块建设中
2011年,一幢幢高层住宅
2012年,新增加了什么?
2013年,越来越多的百米高楼
2014年,北仑地铁还在建设中
2015年,凤凰山顶俯瞰北仑城区
2016年,同一地点,
北仑地铁已经开通试运营
2017年太白山顶俯瞰北仑
2018年,凤凰山顶俯瞰北仑城区
北仑化蛹成蝶
40年,随着时光的变迁,
北仑城市发展也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
钢筋水泥取代泥土和木材,
五彩斑斓取代灰瓦白墙,
北仑的颜色更加缤纷多彩,
北仑的高度一直在成长。
在变的是城市,不变的是情怀。
每一天,更加热爱北仑!
-北仑广电全媒体-
图片感谢顾珊红、张兴赟、王平、
北仑影像志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厂的机器声,农田上忙碌的身影,交通线上重现繁忙,沿街商铺开了店门……
2月18日的萧山犹如按下了“重启键”,一改了春节期间的“落寞”,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工农业复工率越来越高
2月18日,一辆装满24吨丝原料的货车,缓缓从恒远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的厂门口驶出,这也是该集团拿到运输通行证后的第一车外贸订单,接下来,集团将每周发货40多个集装箱,运往宁波北仑港,通过货轮发往埃及、土耳其等国家。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厂区出现了久违的机器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着因疫情耽搁的订单。
在杭州水良蔬菜基地,几个工人正在田间忙碌着,有的翻地、有的采收。不仅工业企业“火力全开”,萧山大地上的春耕春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区农业农村局有针对性地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生产,同时克服人手不足,加大机器换人力度,统筹抓好粮食生产、蔬菜种植等,保障农产品的丰产丰收。
企业复工复产,少不了办理很多事项。目前,萧山很多部门都在网上推出了各种申报、服务工作,以“零接触”“快处理”等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公共交通繁忙了起来
“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拥挤的样子那么美。”2月18日的早高峰,开车上班的曾女士明显感觉路上的车子比前段时间多了,等红绿灯时也不再是“孤零零”感觉,部分路段甚至还有一点点堵车。
恢复运行的公交,也让城市增添了不少活力。昨日下午3点半,在通惠路公交站,每辆公交车前门侧均张贴“未戴口罩禁止乘车”的标识。走上717路公交车时,可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车内只有2位乘客,均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的间距。驾驶途中,当车辆停靠站点时,驾驶员王师傅都会要求乘客出示“健康码”,并要求乘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乘客出示“绿码”后上车
据萧山区运管处介绍,本次恢复的64条公交主干线中,25条为城区内部线路,运营时间:6:30—19:30;39条为乡镇和城区的连接线,每天运营4班,会根据客流量变化科学调整线路班次发车频率,保障乘客公交出行。
同样作为市民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地铁,人流则相对多一些。但和往常嘈杂的车厢相比,地铁虽然人多了起来,依旧非常安静,除了列车运行和报站的声音,基本没有人交谈,都低头刷着手机。
沿街商铺逐渐开张了
城市的“热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处处带着“烟火气”的商铺。走访发现,不少住宅区沿街商铺一改往日闭店模式,逐渐恢复营业,基本以小卖部、便利店以及水果店为主,大的餐饮店还基本处于“歇业”状态。
在潘水小区附近,几天前仅仅只有罗森、可的等便利店开着,如今不少店铺已逐渐恢复营业,奶茶店、水果店等均已开门,不少外卖员等在门口接单。“之前受疫情影响,我们处于歇业模式,2月18日重新开起来,但是只接受线上点单,不接受门店服务。”奶茶店服务员介绍。
在瓜沥镇东灵路上,沿街的服装店、奶茶店、炒货店等都拉起了卷闸门开始营业了,还有一家理发店也亮起了特有的“霓虹灯”。在店门口看了一下,里面有一位顾客正在理发,三位顾客等待中,大家都戴着口罩。“早就想理发了,看到理发店开门了,迫不及待就来了。”理完发的范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