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方言“孔干饭”抢滩SM广场 非遗传承人袁博传播方言文化走红网络
五一小长假期间,成都市成华区SM广场迎来一位新邻居。 以四川方言民俗为代表的“孔干饭”继清江东路、红星路开店后,第三家民俗小馆正式入驻,奏响成都东进序曲的“四川方言民俗”最强音。
< class="pgc-img">>孔干饭的“孔”,其实是源于《新繁县志》中的“鞏”。是川渝两地大米饭的一种做法,也是祖辈世代相传的传统食物。阆中小伙儿袁博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涉足到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将孔干饭的牌匾挂上成都大雅之堂,几年时间里,孔干饭在成都家喻户晓,这句带着浓浓乡愁的方言,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味,在清江东路的孔干饭店门前,人们排起长龙,等待着这么一碗带着妈妈“味道”的孔干饭……
< class="pgc-img">>一时间,孔干饭这句四川方言,便成为袁博追逐的梦想,他在绵阳流转土地种植了水稻,又在川渝两地收集了民间的菜肴,将孔干饭做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成功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紧接着,红星路第2家;SM广场第3家门店应运而生。
< class="pgc-img">>四川省餐饮协会秘书长飞哥在他的微博中说,袁博将普通的一碗米饭做出一个品牌,不仅让人们记住了浓浓的乡愁,更是擦亮了一块四川方言民俗非物质文化的金字招牌。 四川省异地商会会长、建川博物馆掌门人樊建川先生更是慕名而去品尝,对孔干饭的味道赞不绝口。
< class="pgc-img">>在当天的开业仪式上,作为特邀嘉宾,樊建川先生登台致辞。 樊建川说:“袁博开的这个餐厅我特别喜欢,那是朝思暮想的好菜,是我见到的川菜里边性价比最高、文化含量最高、味道最好(没得之一)也是我心目中的川菜老大!”
< class="pgc-img">>短暂的开馆仪式结束后,人们蜂拥而至,孔干饭店堂座无虚席,一碗孔干饭再配几个小菜,儿时的味道油然而生。
< class="pgc-img">>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东二环路旁的SM广场,是成都人休闲购物的天堂,这里商贾如云,是各大品牌抢占商机的黄金广场,孔干饭的入驻,让城东人再添人间烟火味。一碗米饭,一段情怀,一丝乡愁,一个故事,孔干饭就是那么让你牵肠挂肚……
< class="pgc-img">>多么熟悉的味道,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孔干饭! 还是当年那个味道!
< class="pgc-img">>责任编辑:枫叶
成都封面 原创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中国,味在四川。在四川可以领略到山河壮美秀丽之外,还可以尝到许许多多的美食。四川美味的代表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串串火锅。不同于重庆九宫格麻辣牛肉火锅,四川的串串火锅以菜品丰富、香辣味道为主。
< class="pgc-img">>今天又是我朋友一年一度的大好日子,我们打算好好给他过过生日。生日一年一次不能马虎,所以我们今晚大餐选了最具四川特色的串串吃吃。刚到门口就被拥挤的人群惊呆了,门店里每一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店外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早就知道串串火锅很好吃,但是没想到这么受大家的喜欢,我们不是掐着饭点来的,没想到人居然这么的多。
< class="pgc-img">>排了大概半个小时的队伍,门口的店员说叫到我们了,我们走进去发现人还是很多,大家桌上摆着满满当当的串串香。我们几个人听了服务人员的推荐,点了具有招牌特色的盘盘麻辣烫,还有时光串串杯,再点了几份红油味的卤菜。
< class="pgc-img">>菜品还没端上桌,都闻到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香味,盘盘麻辣烫果然不让人失望,又麻又辣,感觉要是有米饭下着,我能一个人吃三大碗。红油的卤菜也很美味,和朋友一边聊着闲天,一边啃鸡爪真的让人很惬意,最让人低估的是这个时光串串杯。串串杯也真的太好吃啦,香香辣辣的,拿着吃也很方便。朋友间你一杯我一杯,让我们都干了这杯串串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方言
方言是中国多元本土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他的一腔一韵间都表达着民间最朴素而丰富的思想和文明。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地方言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步被时间所冲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听得懂方言而不会说方言。
< class="pgc-img">>而有这样一个乡镇,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背街小巷整治和特色街区打造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方言文化,全力打造“四川方言小镇”,助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它,就是大邑县董场镇!
< class="pgc-img">>哟喂,我来了!没得点本事敢梳分分头?”
耶!王宝器的嘛,啥子情况哦?”
< class="pgc-img">>原来,董场镇举行首届四川方言文化暨鲜果采摘节。农产品展示、鲜果采摘、方言文化晚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村民和闻名而来的游客体验到了“四川方言小镇”的独特魅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当晚8时,伴随“经典口头禅”,著名巴蜀笑星王宝器在观众热烈的欢呼声中闪亮登场,一句句亲切的四川方言从演员嘴里啪啪地往外冒,逗得台下的观众都笑弯了腰,引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随后,方言脱口秀《散打成都省》、传统川剧《滚灯》、川剧《变脸+吐火》等节目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方言文化的魅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为留住乡音里的乡愁,在筹划举办首届四川方言文化暨鲜果采摘节的同时,董场镇还计划打造10条四川方言文化小巷,目前已完成花鼓街等3条小巷。
< class="pgc-img">>参加活动之余,不少村民、游客走上街头,聚在花鼓街的一面面墙前,饶有兴趣地读起墙上喷绘的大邑方言。“‘夹生’是害怕的意思,故意找麻烦说成‘弯酸’……嘿嘿有意思!”独特的方言文化吸引许多外地游客的注意,不少游客挨个儿把几百米长的文化墙通读了一遍,还跟身边的当地村民有模有样地学起了大邑方言。
有了“文化搭台”,该怎样助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位于董场镇的大邑县现代农业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随意走进一家葡萄园,满园的葡萄硕果累累,摘下一颗放在嘴里轻轻一咬,一下子就甜到了心里。“这里的葡萄口感格外香甜,离大邑城区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吃完葡萄还可以到附近吃农家饭。”游客万琳和朋友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剪刀,在葡萄架下忙个不停,尽享采摘的乐趣。
< class="pgc-img">>独特的文化底蕴、完善的基础配套吸引了诸多创业者聚集孵化中心。目前,中心已有创业项目36个,共流转土地约4600亩,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近600人就业。除了提供采摘体验外,中心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建立了电商平台,帮助农产品外销。
< class="pgc-img">>同时,该镇还积极开展多形式活动为农商交流搭建平台。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农商对接沙龙活动中,来自我县的7家超市、酒店、旅行社负责人与该镇10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共聚一堂,探讨如何促进农产品流通。全球通国际旅行社与该镇桃汇源家庭农场、梦欣家庭农场签订了意向性协议,约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董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将全力打好四川方言文化这张牌,助力乡村振兴。坚持方言收集工作并进行编册出版,利用四川特色民居建四川方言博物馆,打造出拥有自己品牌的四川方言小镇。同时,将大力推广方言文化注入餐饮、民俗、农业、服装、旅游等行业,吸引文创人才和游客,进一步助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多元增收。
(康雪 文 /图)
转自: 今日大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