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刘妍
火锅黑马巴奴开始卖小火锅了!
旗下首家小火锅店“桃娘下饭小火锅”开业,选址于北京长楹天街,人均29元。
“吉野家开卖68元自助小火锅”
“老乡鸡上鸡汤鲜蔬小火锅”
“和府捞面新增6款安格斯肥牛小火锅”
……
大家都认为小火锅是个“好品类”,为了做小火锅,各大餐饮巨头都在做尝试,却一直没出现做得很成功的。
此次巴奴开的小火锅店会带来创新点吗?小火锅市场究竟为什么那么难做?
巴奴开卖人均29元小火锅,主打“下饭”!
“桃娘下饭小火锅”就开在长楹天街的西区负一层,记者当天来探店的时候是将近中午12点,刚开始店里没什么人,过了半个多小时后到了饭点,店里已经找不到空位了。
整个店的面积就100平的样子,里面都是一人食的长桌,有40多个餐位。
1、 定位“国民饭堂”,主打四个“必须”
门店主色调是非常鲜亮的蓝绿色,右边一块巨幅广告牌上写着一句特别显眼的slogan“小锅不贵下饭绝配”,标语下面还放着进店必点产品:19.8元一份的麻辣鸭血豆腐锅。
店里的墙上、服务员穿的衣服上、后厨的门帘上全都有这句slogan。
走进店里还能看到墙上的“超人气国民饭堂”几个字,旁边还标着“食材必须新鲜”“分量必须管饱”“味道必须过关”“价格必须实惠”四组大字,几乎占据了整面墙,非常醒目。
2、 产品线:小火锅+主食+小吃+饮品
记者通过菜单发现,桃娘下饭小火锅的产品线非常简单,就是小火锅+主食+小吃,另外还有一款柠檬茶饮品。
8款小火锅:有香辣牛肉锅、猪肚鸡锅、臭豆腐肥肠锅、海鲜咖喱锅等,有辣的也有不辣的,每款小火锅里面的食材都差不多。
基本每款里面都有金针菇、腐竹、鱼豆腐、蛋饺、鹌鹑蛋、白萝卜、西蓝花等常规火锅食材,然后最上面分别会有牛肉、猪肚、肥肠这些肉菜,不过分量不是很多。
4款主食:目前店内共有米饭、米粉、方便面、刀削面4款主食可供选择,用来搭配小火锅。
除了小火锅和主食,店里还上了好几款小吃,有小酥肉、红糖糍粑、盐酥鸡、薯条,都是比较小份适合一个人吃的。
3、香辣牛肉锅25元/份,主食3元/份,人均29元
在价格上,桃娘下饭小火锅主打的是性价比。一顿吃下来,人均29元左右,这个价格和吃一顿麻辣烫差不多。
8款小火锅价格都在都在28元以内,最便宜的麻辣鸭血豆腐锅,是19.8元/份,最贵的是咖喱海鲜锅和韩式泡菜锅,都是28元/份。
主食都是3块钱一份,几款小吃的价格也都在5到10元之间。
4、不能点菜,小锅需要手动点火
桃娘下饭小火锅虽然做的是火锅,但不同于市面上其他火锅店需要顾客自己点菜,这里每款小火锅食材都是固定搭配好的,主食需要另点。
虽然也可以另外加料,但只有肥牛、鹌鹑蛋、燕饺、午餐肉等为数不多的食材可以选择。
此外,小火锅在服务员端上来的时候就已经熟了,顾客可以直接吃。只是锅下面用的是固体燃料,记者用餐还不到10分钟,里面的燃料就烧完了,得喊服务员点火。
如果吃得慢的话,一餐吃下来至少需要点两次火,喊点火的顾客一多,服务员都有点忙不过来。
小火锅市场,
为何会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小火锅似乎是餐饮市场的“香饽饽”,自从呷哺呷哺在二十多年前把小火锅做火之后,到现在已有许多的餐饮品牌都尝试过这个品类,可是一直没有做得很成功的。
海底捞做类似的U鼎冒菜,最终也没有什么突破,其他火锅企业通过外卖去做小火锅,也是不温不火。大家都看好小火锅这个品类,可是都没有找准合适的方式去切。
为什么小火锅这么难做呢?
1、难以给顾客提供新的价值点
小火锅这个品类一直没有找到能撬动市场的创新点,导致它没办法创造新的客群。
当初呷哺呷哺是在市场都是大火锅的情况下,用三十几块钱的人均,吸引了一大部分年轻人,创造出了一人食小火锅。
可是现在的小火锅,一部分是传统火锅基于外卖场景下做的尝试,另一部分是做成日式寿喜锅那种形式,除了这两种,就再没看到突破性的创新了。
就拿这次的桃娘下饭小火锅来讲,主打“下饭”,可是下饭根本就不是吃火锅顾客群体的痛点,大家吃火锅吃的是个丰盛,不是下饭。
此前小龙坎推出的“火锅菜”也是如此,它们都没有给顾客提供新的价值。
2、有麻辣烫、冒菜在,小火锅很难有出头之日
除了寻找创新点难,小火锅还面临着两个尴尬又强劲的对手:麻辣烫和冒菜。
探完桃娘下饭小火锅,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像吃了一顿火锅,倒像吃了一顿麻辣烫。而这也是小火锅这个品类的尴尬之处。
一个是从味型上来讲,小火锅和麻辣烫、冒菜相似度都太高,以至于在顾客的认知里都觉得小火锅和它们没有区别。
所以桃娘下饭小火锅即使加了火锅底料,用了酒精灯,依然有顾客给出“这就是给麻辣烫加了个酒精灯而已”的评价。
另一个就是价格,小火锅都是打的一人食场景,人均大多在30元以下,可是这块市场是属于麻辣烫和冒菜的,留给小火锅的空间特别小。
而且,在人均都在30元以下的情况下,小火锅的丰盛度还比不上麻辣烫,所以小火锅的性价比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和麻辣烫、冒菜直接竞争太难,那是否能避开麻辣烫,不做30元人均的市场呢?答案是:很难。
价格往低了走,没办法承担成本,因为在商场做人均低于30块钱的生意很难,人工、房租只要稍微一波动,门店就承受不起;
价格往高了走,客群受众又会变窄。像和府捞面就做过高价的尝试,其推出的按份卖的“和府火锅”人均达到了七八十,就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职业餐饮网小结:
小火锅是块“难啃的骨头”,可即使难啃,还是吸引了海底捞、小龙坎、和府捞面、老乡鸡、吉野家等一众餐饮巨头,如今连巴奴也开始布局了。
虽然目前人还没有人挖掘出小火锅新的价值点,但是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相信有朝一日会有人开启属于小火锅的时代。
你看好小火锅这个品类吗?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 Lexander
01
今年冬天格外地冷,疫情的反复对线下餐饮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比如我身边一个开火锅店的朋友,今年消瘦了不少。
“唉,今年生意不好,愁啊。”他说,“这应该算是我们家开火锅店以来最难的一年了。”
二十多年前,他们家原本从事烟草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家烟草管制趋严,从事烟草生意的个体户们不得不另谋生路。
其中,有的转行去做了房地产,有的去做了外贸,而他们家决定开重庆火锅店。
“为什么选择做餐饮呢?”我问他。
“因为别的也不会啊,火锅的门槛比较低,而且火锅和烟草有一点很像,就是容易上瘾。”
这一点,我很赞同。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餐饮行业一直备受青睐。在餐饮行业中,火锅又是一条历史悠久且独特的赛道。
说起火锅的起源,《韩诗外传》曾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也就是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也被看作是火锅的萌芽。
金元时期,火锅流传到了蒙古,相传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开创了铜锅涮羊肉。后来,火锅又流传到了广东,便有了“打边炉”这一新吃法。
到了明末清初的重庆,长江边的纤夫把牛内脏等下水和辣椒、花椒等煮在一起食用,便有了重庆毛肚火锅的雏形。
虽然火锅入不了中国八大菜系,但是火锅的生命力就像蒲公英一样,落地就能生根。
02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看看火锅在如今中国餐饮市场中的地位。
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0—2021中国火锅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1—11月,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达到34578亿元。
其中,火锅市场总收入达到了8880亿元。也就是说,在整个餐饮行业中,火锅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
为什么火锅行业能够从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呢?
我们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供给端来看:火锅餐饮容易标准化、厨房占用面积小、对厨师配置要求低,更容易形成规模。
其次,从需求端来看:火锅菜色齐全,口味多元,即使是挑剔的食客,也比较容易满足。
而在众多火锅种类中,川式火锅最受欢迎。
国泰君安的报告《火锅行业产业链:投资好赛道,掘金万亿市场》显示,2018年底我国已经有接近40万家火锅店,其中川系火锅占了64%,北方火锅占了14%,粤式火锅占了12%。
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说,川系麻辣火锅之所以能成为火锅中的主流,一方面是因为麻辣口味有成瘾性和解压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云贵川等地的劳力输出,加速了国人对麻辣口味饮食习惯的培育。
此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明星,也把开火锅店作为了自己的副业。
比如最早有任泉、李冰冰等明星合伙开的热辣壹号,后来有薛之谦的上上谦、陈赫的贤合庄、郑恺的火凤祥等等。其中一些网红火锅店,甚至要排上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吃上。
03
这么多人扎堆开火锅店,网红火锅店还一座难求。难道开火锅店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剖析一下。
首先,是盈利能力。
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火锅行业平均毛利率为49.55%,净利润达到11.76%,位居所有餐饮种类第一。从这点来看,开火锅店至少是餐饮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
其次,是行业规模。
火锅行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高度分散。
国泰君安的数据显示,2017年火锅行业的CR5只有5.5%,也就是行业头部5家企业的市占率只有5.5%。
当然,这是整个餐饮业的通病,火锅行业的连锁化做得甚至还是其中最好的。因为连锁店的利润,远没有单店来得高。
国泰君安的报告显示,相比于单店的盈利能力,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整体净利率接近腰斩。
所以对连锁餐饮来说,盈利能力的提升只能依靠规模扩张。这也是为什么头部火锅店需要不断开分店,来提高自己的营收水平。
第三,是发展潜力。
如今,火锅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几乎每年都会迎来一次洗牌。
就和北上广深的车站一样,每天都有人来,每天也都有人走。特别是疫情之下,想要留在火锅榜单上做一个钉子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有人给2020年的火锅行业来做一个排行榜,你觉得谁能上榜?
吴老师在2021年终秀上分享过这个答案。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川式火锅占据了大头,而且其中跑出了一匹黑马,叫作巴奴毛肚火锅。
04
火锅业内曾流传这么一句话,海底捞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但如果你在郑州、无锡这些城市,或许能看到一个怪象,那就是海底捞和巴奴挨着开。
那么,巴奴是谁?
作为一家川味火锅,巴奴发源自河南。在海底捞名噪一时的时候,巴奴和很多其他火锅店一样,曾经模仿过海底捞的服务主义。但在模仿过程中,巴奴反而从中发现了新的商业思路。
据巴奴的工作人员说,在每天收台时,都能整理出来一大堆茅台瓶子和红酒瓶子。再比如,巴奴在对客户调研时发现,顾客看重的是巴奴的毛肚和菌汤,不是服务。
从这些细节中,巴奴逐渐明白了客户想要什么,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定位,那就是做专注于产品主义的高端火锅店。
于是,巴奴提出了“服务不过度, 样样都讲究”的口号。
什么是服务?巴奴认为,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专业、舒服。
专业的服务,是指能够持续提供优质菜品,并让客户理解菜品的特色和故事,做“懂吃”的人。舒服的服务,其实就是留给客户更多的私人空间,不过度打扰,却能做到有求必应。
比如在门店设计上,巴奴融入了江枫渔火、桨声灯影、围炉夜话等文化元素,同时加大了包房的比重,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私密感的追求。
除了服务,产品主义是巴奴坚持的另一件事。
数据显示,巴奴的客单价平均达到160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1.9%的火锅店超过120元。
巴奴是如何做到对得起这个价位的呢?
为了保证菜的品质,巴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减法,精益求精——将菜品的SKU由100+砍至30左右,聚焦毛肚等相关菜品。
第二件事,就是从源头上保证菜品质量。
为了采到符合巴奴品质要求的羊肉,巴奴坚持19年深入内蒙大草原原始牧区亲自采购;为了能做到薯类鲜粉直接上桌,巴奴直接投资川粉厂家,和厂家一起研发了7个月。
别人用的是大棚菠菜,巴奴就定制冰天雪地里长出来的笨菠菜;别人用普通花椒,巴奴就去海拔2500多米的茂汶收鲜花椒等等。
最后,在上桌时,巴奴会给每一道菜品都加一个标签,详细地介绍菜品的产品特色、生长环境和出餐过程,让顾客明明白白地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多年以来,巴奴一直都这样死磕产品,就是为了能够在火锅这个标准化的餐饮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化。
凭借服务+产品主义的战略,2019年,巴奴仅靠75家门店,就实现了年入15个亿。
05
《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么一句台词,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一顿酣畅淋漓的火锅解决的远远不只是口腹之欲。当辛辣的火锅底料和舌尖产生碰撞的时候,那些来自工作和生活的烦恼,都能得到暂时的抵消。
所以说,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0年,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路。
有的是宽阔的高速路,有的是寂静悠长的小路。
高速路上有一日千里,也有车毁人亡。
小路有走到尽头万丈深渊,也有山中岁月长。
无论哪一条路,只要是正路,都有硕果留存。
01
2003年,海底捞来到了郑州。
一开始,没有人把它当成特别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刚开业前的前8个月,因为非典的影响,位于经八路上的这家海底捞,生意并不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说海底捞。
不只是它的产品,还有服务。进门微笑,随叫随到。落座滚烫热毛巾,免费豆浆、免费西瓜随便吃、等位无聊可以免费擦鞋免费做指甲,大厅有儿童游乐区,每位小朋友有免费玩具免费鸡蛋羹……
它让所有的火锅就餐者和经营者意识到,海底捞产品不差,可它拼的不是产品,而是惊喜无止境的服务。
《海底捞你学不会》《海底捞你学得会》《地球人已无法阻止海底捞》……在越来越多人的赞美和非议中,海底捞门口就餐的队伍反倒越排越长了。
一路之隔的李华,是在两年后的厮杀里冷静下来的。
2016年,黄河路上定位为商务高端火锅的鼎鼎红开业。1200平米的火锅店,投资了500万。你看惯了热闹喧哗烟火气的火锅,这反其道而行之的海水蓝、云朵白、大面积铺排的黑色与玫红,让人说不出的震撼。
当然人均300元左右的消费,精选自全球的鲍鱼、大虾和肥牛等产品,在当年也是让人震撼的。
可是李华赶上了2005年餐饮升级之后的黄金期。这样的消费,有人买单。从2005年之后到2013年年底国八条到来之前,李华和她的鼎鼎红,有足足八年挣钱的好时光。
回看很多事,有时候会想,在时代的湍急洪流里,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你需要勇气,也需要运气。更需要在运气来临的时候踩准点儿,早一步晚一步,结局都会迥然不同。
02
2008年。中国的火锅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1999开始的小肥羊,在9年的积淀之后,成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小肥羊上市的第二年,老杜带着他的巴奴来到了郑州。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媳妇儿的老家安阳,做了8年的火锅。
8年浸淫一个行业,老杜比谁都更了解这个行业的乱象和内幕。所以据说在创立巴奴品牌的时候,他就在心里立了一个誓言:我要让巴奴火锅,从一落地就是干净纯粹的。
这话是不是情怀之语不得而知。但后来的老杜,果真跑到四川,跟当地的火锅专家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底料炒制工厂。跑到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花一万块钱买下了一个“木瓜蛋白酶”涨发毛肚的专利。跑到全国各地的食材原产地,不计成本找寻最好的食材。
2009年8月,经七路上巴奴的第一家店开张。它的广告语很简单,也就四个字:本色,本味。
那时候我姐姐家在经七路的长城公寓,隔壁儿就是巴奴。这家店我进去吃过,除了味道不错,人并不多。
在人生地不熟的郑州,缓慢扎根的前几年,老杜也应该有过人生的至暗时刻。据说,最难的时候,他甚至都想以几千万把巴奴卖掉的。这个事是真是假、数额具体是多少,只有老杜自己知道。
然而就像马化腾最困难的时候,差点把腾讯的股票作抵押一样,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这事儿幸亏没成交。否则,一切就不是今天的模样了。
2015年开始,仿佛在一夜之间,郑州人忽然发现:巴奴的门头和SOLGEN变了。门头成了朱红和姜黄两色的巴奴毛肚火锅,广告语改为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传播学上说,能让消费者记住的,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要么做老大,要么挑战老大。
这跟老大挑战的广告语让人嘲笑不已:毛肚火锅?火锅不该卖牛羊肉么,开什么玩笑?!
不管是不是玩笑,就像海底捞用极致的服务,跟所有火锅区隔开来一样,巴奴毛肚火锅逐渐用极致的产品,把自己跟其他面目不清的泛类火锅区隔开来。
又是3年过去了。巴奴毛肚火锅的SOLGEN也改变了两次。从“精选全球好食材”,到“越懂火锅,越爱毛肚”,巴奴的广告语,一如既往地引发争议。
争议其实是最好的宣传。一边倒的赞美,和一边倒的骂声,都是无趣的事。
巴奴也在这口水和争议声里,店开到了全国,开进了北京,营收做到了十几个亿,进入到了中国火锅行业的第一阵营。
有人说巴奴的成功,是产品主义和冷门战略的成功。但巴奴之后,郑州的餐饮,有过不少冷门战略的模仿者。从产品品类筛选到门头的颜色到广告语,都何其相似。
然而结果如何呢?
03
2013年,郑州的火锅江湖,惊现了一匹名为小板凳的黑马。
他的创始人叫杨明超,熟悉的朋友都叫他老杨。
老杨的经历曲折,堪比过山车。正儿八经的郑大中文系毕业,却养过羊,卖过扎啤,做过夜市儿。为了给冬天赋闲在家的员工找活儿干,开了火锅店。
这店跟其他的火锅店看起来都不太一样。勾缝的红砖墙、简欧的枝形水晶灯,厚实的木头桌凳,处处清葱的绿植……它不是完全的西式也并非完全的中式,像咖啡屋像酒吧像西餐厅,却独独不像是火锅店。
这样的地方很快吸引了年轻人的喜欢。从普罗旺斯的第一家店,小板凳很快在郑州成了现象级的热门事件。
我是在两个朋友的引荐下认识老杨的。老杨眼睛狭长,不爱笑。猛一看,有点桀骜的模样。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特味村老韩的凯宾世家,河南省餐饮协会召开简快餐专委会成立大会上。
300多人的大会场,前面协会的领导和专家略长的讲话之后,老杨作为新生代餐饮上台,一开腔就语惊四座:去TMD的百年老店,我们不过就是个卖饭的,把饭卖好就中了。
这话有上下的语境,其实也没什么错。但这表述无疑是尖利的,那次大会,几乎在现场,两派意见就针锋相对起来。
两年的时间,老杨在全国开了100多家店,跑得够快。但俗话说,跑得太快了容易扯住DAN。因为商标无法注册,模仿的就有一千多家。食客在别家吃了火锅拉了肚子,自然会说:“小板凳真是坑人。”
还有一点,因为发展过快,小板凳连锁化的管理无疑是有欠缺的。规模化的火锅食材和底料,因为没有自己的中央工厂,稳定性也时高时低。
总之,小板凳的品牌很快就倒了,仿佛在一夜之间,老杨的店呼啦啦都没了。
2015年,老杨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心腹团队远走他乡。
他在成都待了两年。从中央底料工厂开始,做小小河边鱼黄辣丁火锅、做花库串串、到后来服务B端加社区居民的锅圈食汇。
中央工厂保证了产品稳定,稳定的产品促进了加盟,加盟的几百家店面又反哺中央工厂,使得他与上游的原料企业有了更大的议价权。
2018的春节,老杨召开加盟商和供货商大会。上千人的会场上,老杨哭得泣不成声。那一年,他的锅圈食汇卖了四个多亿。
今年的春节前,老杨邀请几个朋友吃饭。在李志顺大师的二合馆,一年很少见面的老杨,已经变成了温和的胖子,几年前的桀骜之气消失殆尽。酒过三巡,有朋友问他18年咋样?他淡淡一笑:也就翻了一番,八九个吧。
老杨已经很久不在河南的餐饮圈露面了,他跟这个圈子的很多人也没了任何交集。那些过去的是非恩怨,好像都消散在了风里。
有一天跟老瓦聊天,老瓦有些感叹。很多事情,外人无权评判。我们只是敬佩那些跌到人生谷底还能反弹上来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强者。
04
30年的时间,好像也就这么过来了。
在餐饮竞争无比激烈的这座中原之称,灿烂过的火锅品牌,当然还有很多
比如小肥羊。2009年的时候,我就曾在城东路上采访过河南区的老总张晟。那应该是小肥羊风头最劲的时候吧?后来它被百胜收购,再后来店面越来越少。
前几天,跟老公从东风路开车回家,忽然看见窗外一晃而过的小肥羊。这座城市,小肥羊的店还有几家呢?
还有建文附近的小天鹅。我记得在那里我的第一部彩屏手机被人偷走了。它的楼下是土大力,那时候的韩餐,可真是洋气啊。
我记得2015年进入郑州的东来顺,在北京那么有名的火锅品牌,在郑州却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金水路上的越秀酒家换了东来顺的牌子,这座古色古香的小楼,以前作为郑州的文化地标接待了多少的文化名人,我在立面曾群访过余秋雨和杨振宁。现在变成了火锅老号,气质倒也蛮搭的。
我还记得2048香辣虾,从红火到坍塌,好像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它的创始人张枭也是远走重庆,卧薪尝胆一年多后,开了以金汤为底的0371澳门豆捞。
说到香辣虾,想起了同为香辣的牛蛙爱上虾。你无法想象,它竟然坚持了10年,且还活得可以。这些,是前两年蛙类火锅重新热起来的时候,跟牛蛙爱上虾的老板刘均聊天,才偶然得知的。
还有那么多不断涌进来的外来品牌。
比如上过央视舌尖纪录片的晓宇,比如成都知名的网红品牌小龙坎、大龙燚、马路边边,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老北京风味的额尔敦等等,多到你根本数不过来。
还有那么多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食材。比如酸菜鱼、比如肚包鸡,比如花胶鸡,好像突然的,就成了一个新的风口。
赵朋开在英协路上的广顺兴,日日顾客盈门,一年多也开了四五家了。阿海小馆的牛肚包鸡,金黄的汤底浓郁的胡椒和花蛤,倒比多年前的金汤豆捞还要诱人了。
年前大塘的朱森和做生蚝的小伍都做了花胶鸡,过年时候的抖音,花胶鸡就刷屏了。
时间永恒流淌。一菜成席的郑州火锅30年,就像时间之水上起伏不定的舞台。
有时候你是台上的主角,有时候是台下的观众。有时候你笑笑别人,有时候别人笑笑你。其实都没什么。
05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火锅?
也许只是因为,跟中餐相比,它不用排资论辈儿,少了正襟危坐。它不用繁琐的工序和加工步骤,有了好吃的锅底和食材,锅开就万事大吉,且各得其所。
这才是火锅真正的勾人之处吧。否则,闭店率高达20%多的这个行业,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进来呢?
2018年,10月28日这天,海底捞在北京做了一家机器人概念餐厅。
2019年1月8日,巴奴在郑州做了家艺术概念店。这个位置,是老杜十年前刚来郑州时,就看中的。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大师设计的空间里,是大面积铺排的金色与白色,水流、磐石,麦穗、纤绳……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宛然一处艺术殿堂。
这家店,前前后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耗资3000万。
有人说老杜疯了,3000万,什么时候才可以回本?商业的本质是要产生利润,不挣钱,那不是扯淡嘛!
也有人为他叫好。说就像汽车品牌经常推出概念车一样。不量产,只是展示自己品牌对未来的思考。将产品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并传递出一种生活态度。“巴奴概念店,正在去掉坪效的考量,让极致体验形成全新的场能量。”
在这沸沸扬扬里,老杜一直没有为自己辩解。
他只是在1月8号概念店的开业现场,讲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么几句:
“做这样一个餐厅,只是想让人知道,在河南郑州而不是北上广,还有一家餐饮企业,可以重新思考和定义餐饮的艺术。
我们不知道做的对不对,好不好。这需要大家去见证。如果走得通,我们会持续做下去,给这个行业,还有这座城市,展示一些新的想法。”
< class="pgc-img">>文 | 素素 编 | 阿南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834期匠心内容。
本账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