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在实验室里做检测。
“大晚上跟这些鱼、虾、猪、牛、羊打交道的后果就是越来越饿……”
6月22日晚,四川南充,22岁的核酸检测员侯英,看着手中的样本清单,冷冻猪手、冷冻猪前肘、鸡脚、猪舌、对虾……越看越饿,发了一条朋友圈。朋友们留言:“你这核酸检测清单,堪比火锅店菜单”。
5月下旬,侯英加入实验室核酸检测项目组,面对严谨繁重的工作,这个年轻的小姑娘总能挖掘到不少乐趣。
每晚检验到凌晨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源泉
“经常和这些标本打交道,都是在深夜凌晨。”6月30日,侯英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近期做的检验标本,大多是一线采样同事到各大海鲜市场、海鲜店采样送过来的,人的样本和食材样本都有。“在实验室化验标本是看不到食材的,但样本清单上有标本姓名,食材的姓名就是各种肉的名字,深夜看着就会饿。”侯英和同事们3人一组,1人核对标本信息,2人进行检验,那天晚上刚好由她负责信息核对。当天晚上做完298份检验,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
朋友圈发出后,侯英被好友调侃“照着这份清单,点个外卖”,但实验室位置在城边,深夜已经没有外卖可点,侯英只有回寝室喝水吃面包。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她最近40多天来的常态。
每天下午一线采样员将标本送回实验室,就是侯英和同事们的奋战时间。穿上三层防护服,遮盖起22岁年轻姑娘的青春脸庞,开始严谨的化验。通常是从下午1时左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
严谨繁重的工作中,侯英不断挖掘工作乐趣。同事拿着小棉签给大螃蟹取样的画面,给乌龟、甲鱼采样时像哄孩子一样“啊”让样本张嘴的画面,都成为工作中的快乐一刻。
侯英的同事在一线采样。
定位核酸检验一线小尖兵 22年第一次感受社会责任担当
22岁的侯英,毕业于成都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参加工作两年来一直在南充赛尔医学实验室,此前负责常规化血、免疫检验。5月下旬,实验室被指定为新冠病毒核酸检验机构,也是四川省内唯一一家位于市州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工作任务重,专业要求高,让这个22岁的姑娘,开始职业蜕变。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我可以参与到项目里来,新冠病毒核酸检验专业度要求很高。实验室成为指定机构后,领导将我抽调进项目组。”谈到核酸检验,侯英严肃起来,“那一瞬间,是我22年来第一次感觉到社会责任担当落到我肩上,我要扛起来。”侯英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冠病毒核酸检验一线的一个小尖兵”,快速准确完成每一个标本检验。
“每一份检验标本背后都是当事人对结果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出结果,保证速度,更要保证质量。”侯英说。
(来源:华西都市报)
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梁家旗 赵奕 摄影报道
9月4日,成都市武侯区,一大早,老板娘赵春燕就急匆匆钻进店了。走过空荡荡的大厅,她径直走到厨房案板旁,看了看,然后对着正在切藕的员工赵斗权说,“藕切厚点,等下不是烫火锅,是做汤。”
——这是成都全体居民原则居家第四天。
对于这家早就停止堂食的火锅店而言,他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在2个小时后,将做完的20份午餐送到辖区内的各处,让忙碌在一线的环卫工人能喝口热汤,吃顿饱饭,休息一下。
“当然是免费的。”赵春燕的个性风风火火。疫情之初,她就向社区进行了报备,留下住在附近的7位员工,“随时服务抗疫一线。”
9月4日,在成都开火锅店的赵春燕和员工一起,制作了20份爱心餐食,提供给辖区内的一线环卫工人。
身边的人并不意外她的决定。这家不算大的火锅店已经热闹了12年,赵春燕和丈夫一起,如燕衔泥般一点点将这里打造成另一个家。女儿从小到大的奖状被贴在大厅墙上,大门口和招牌并列的,是有需要的人免费吃面条的提醒、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的标签。
这里夏有免费凉茶,冬有热姜汤。几个月前,赵春燕放置的两个爱心冰柜里,需要者自取的免费矿泉水,因为不断有人默默补充,数量不减反增——此事被媒体报道后,一度冲上热搜。
这个夏天,总有热心市民自发买水补充到火锅店外的爱心冰柜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爱心冰柜到环卫工人休息站,从免费面条到爱心午餐,赵春燕所做一切自然而然。“成都这座城市,就是能感知和传递每个人的善意。现在大家都做一点点事,疫情总会过去。”她打开锅盖,翻滚着的鱼汤已经煮得奶白奶白。
顿时,明明空荡的火锅店内,氤氲着人间烟火,流淌着城市温情。
因为热爱
总能找到守护的方式
这边,赵春燕和员工正忙着将起锅的鱼汤分装到餐盒,那边,环卫工人倪家雄和何瑛走进了火锅店,熟稔坐到空桌前,拉下口罩,猛喝一口水,然后长长舒口气。
作为成都市城管委疫情防控环卫作业武侯区应急保障队的成员,他们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沿街打扫,到中午12点结束上午的工作,休息后,又从下午6点工作到晚上9点半。辖区内哪里的垃圾箱装满了、路面脏了、有垃圾堆着了,他们就会冒出来处理好这件“天大的小事”,守护着城市的体面和秩序。
9月4日,在成都开火锅店的赵春燕和员工一起,制作了20份爱心餐食,提供给辖区内的一线环卫工人。
“我们每天都要经过这里7、8趟,等他们去拿垃圾时,我就能歇一下。”做了快10年的环卫工人,何瑛这几年开始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他们的责任就是让成都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一直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另一方面,她也感知到了更多关怀和善意,从一句“谢谢”、一个微笑,到类似赵春燕这种,提供一个让他们可以喝水喘口气的“爱心休息站”。
“我先过去了,等下你们直接过来就行。”坐下不到5分钟,何瑛起身离开。
“你带瓶水。”赵春燕从厨房冲出来,把水塞到她手里,“等下就给你们送饭过去。”
9月4日,在成都开火锅店的赵春燕和员工一起,制作了20份爱心餐食,提供给辖区内的一线环卫工人。
其实,这不是赵春燕第一次为抗疫一线的人员提供爱心盒饭。过去两年多,每一波疫情来临,她都会和社区联系,根据需要提供餐食,最多的一次,连续多天送下来,花费接近5000元。
“因为热爱吧,总能找到守护的方式。”赵春燕觉得那就是一种直觉。在她看见面熟的广场舞阿姨套上防护服成为志愿者时,看见那些一线防疫人员被汗水泡得发白发皱的双手时,又或者,就是某天,担心他们生意受到影响的熟客直接给她转钱充会员时,她觉得自己一直在被这座城市的强大的共情所触动,所推动着要去为这里做点什么。
这似乎也是很多人的共识。
于是,这个盛夏,为了响应节约用电的号召,赵春燕所在的整条街的商户都自发关闭了招牌的灯光,调低了大厅的亮度。于是,当疫情来临后,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
我被人“打过伞”
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
接近中午,满满当当20份午饭,鱼汤、蔬菜、泡菜米饭,一份份稳妥包装好。送饭的车从火锅店前驶离,穿过稍显安静的街道,执勤交警会在路口检查车牌是否备案,路边做核酸的点位排着并不算长的队伍,人们提着大大小小的袋子,从菜市场和超市里走出,他们买得不多,红红绿绿的蔬菜水果外,有人抱着一束盛开灿烂的雏菊。
环卫工人们等在一处街边花园,有人戴着口罩吼了一声洪亮的“谢谢”,逗笑了街对面水果店的老板。
忙碌了一上午,环卫工人拿到了商家提供的爱心餐食
“成都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越来越爱它。”忙碌一上午,在把所有点位都送完后,赵春燕终于松弛了下来。14年前,她从老家达州到成都创业,诸多沉浮之间,她始终记得,一次偶入一家面馆,吃完后才发现没有带钱包和手机,忐忑对老板说着回去拿钱时,老板大手一挥,“不用啦,我就是卖面条的,多做一碗少做一碗,无所谓。”
赵春燕将这次经历比喻为,“好像是我被人‘打过伞’,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
在店里,她提供“免费吃面”,用硕大的字体标注,“如果您现在遇到困难,或者在成都还没找到工作,请进小店跟服务员说,‘麻烦煮碗面’,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气!”店门外的一张小桌上,放着凉茶、纸杯和一次性口罩,供行人免费取用。而“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更是一年四季免费提供休息和热茶凉水。
忙碌一上午后,环卫工人开始吃午饭
这样的善意,从未被辜负,一直在传递。
曾经,一位小伙子来店里吃面,完后悄悄在碗底压了20元钱,留下纸条,“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一碗面没有之一。生活不易,爱心传递”。这个夏天,赵春燕在冰柜上贴上了“爱心冰柜,免费领取”的标签,之后,基本每天店里需要提供24瓶矿泉水作为补充,但是渐渐地,爱心冰柜里的水多了起来,从监控里,叼着冰棍儿的男生、衣着简单的女生、匆匆“刹一脚”的司机,留下一箱箱的矿泉水后就离开。
曾经,一位小伙子来店里吃面,完后悄悄在碗底压了20元钱,留下纸条
如今,这个“爱心冰柜”依旧摆放在火锅店门口,时不时有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来拿走一瓶,赵春燕觉得,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只要我们这家店还开着,这个传统就会一直下去。”
这就是我们
战胜疫情的信心呀!
“成都,一座温暖人心的城市。”
—— 这是“爱心冰柜”的故事下,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更多的,是人们都在讲述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故事。有人因为坐公交车忘了带钱,脸都憋红了时,被公交车司机代缴了,于是,他在下次坐同一线路的公交车时,多投放了两块钱。还有拎着大包小包的学生,在地铁站面对无法支付时,被陌生的小姐姐帮助,后来,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她成为帮助别人的人。
如今,故事还在继续讲述。
有人分享了在业主群里,爹妈们交换着自家娃用过的教材,“需要者自取”。有人讲述在自己小区,核酸检测时会自发让孕妇和老人孩子不用排队。更别提谁家的电视机没声了、煤气灶打不燃了,都先不麻烦物业,大家七嘴八舌出着主意……
“这就是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呀。”赵春燕觉得自己一直被各种善意包裹着。眼下,店里很多员工都是已经工作了7、8年了,火锅店已经成为大家的家。这次住得近的就留在店里,每天准备着爱心餐食,年纪最大的赵斗权,本来是保洁,也提着菜刀气势饱满地破鱼切菜。社区里,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仍会记得时常问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口罩够吗,核酸做了吗?”
火锅店外,免费吃面的招牌,高高挂着
更大的,是成都市在疫情后,这几年对于各种微小企业的扶助政策,赵春燕的丈夫黄明算过,各种政策下来,火锅店一年能省下一大笔钱,“真的是喘了口大气。”
说这话时,已到下午,赵春燕又坐不住了,她开始联系社区,询问明天是否需要送餐食,“看看你们想吃什么,菜市场、超市都开着,买菜方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杨天悦
冬至已过,“数九寒天”正式开始,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为许多市民冬日里最心仪的美食。随着餐饮堂食逐步取消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火锅店里的人气也渐渐旺了起来。12月23日晚上6点半,珮姐老火锅合生汇店门口已经有近10桌顾客正在等位。“几天前已经跟朋友约好,今天下班后就直接过来了,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正在排号的市民王女士说。
“前几天就餐高峰时还只排一两桌,可能因为今天是周五,所以到店顾客比平日更多。”店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一周门店客流量的恢复速度比预想的还要更快些。为了给市民提供安全的就餐环境,门店每天都会在开始营业前、营业期间和打烊后进行3至5次全面消杀。
23日晚7点,位于荟聚购物中心的怂重庆火锅厂里也已经坐满,来晚的人同样需要排号等位。“现在中桌排了16桌,大桌有7桌。”店里工作人员说,自从商场取消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以来,最近几天生意越来越红火,门店的微信粉丝群里也有不少顾客线上预约。
喜欢吃火锅的市民刘女士也发现,最近几天,自己家附近的巴奴毛肚火锅悠唐店也经常需要排号。“不再查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第一天去排了十几分钟吃了一顿,今天再打电话过去,得知已经需要排将近20个号了。”刘女士说。
此外,本周以来海底捞西直门店等门店的客流量较上周同期增长5成,湊湊火锅和呷哺呷哺各店客流量也持续上涨。“预计在即将到来的双旦节日,餐厅还会迎来新一波客流回升。”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说,各店已根据近期顾客的用餐需求,加大了新鲜蔬果、开胃锅底和滋补类食材的备货量。
相比于重庆火锅和各类特色锅底的浓油重彩,北京涮羊肉显得更加简单质朴,也尤为醇美鲜香。炭火铜炉、清汤锅底、麻酱调料,配上立盘不掉的手切鲜羊肉、现炸辣椒油、芝麻烧饼……南门涮肉国贸店里,热气腾腾的老北京涮羊肉吸引了不少喜爱京味美食的市民。“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排上,大冬天的就得吃这一口。”正在店里就餐的市民陆大爷说。
12月23日,北京消费季——寻味冬日美食活动的“京”选京味涮肉地图也同步上线,首期收纳了包括东来顺、南来顺、壹条龙、老门框爆肚涮肉、阳坊胜利涮肉、南门涮肉、鸦儿李记、瑞珍厚等20家以老北京涮肉为招牌的知名餐饮企业。
各家京味涮肉馆也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其中,老字号东来顺在14家北京直营店推出外卖新品抢购“东来顺草原羊·羊蝎子”166元双人套餐等优惠,15公里内都能配送到家;阳坊胜利涮羊肉在京门店的将羊肉手工打卷成花束形状且第二份半价;鸦儿李记涮肉各店坚持烧饼1元不涨价,还有麻酱糖饼8.8元、188双人套餐等。
记者了解到,由北京市商务局主办,北京烹饪协会承办的寻味冬日美食活动后续还将陆续发布风味火锅、京菜美食、品质烧烤、风味小吃、中轴线美食等系列地图,为消费者提供京城美食“打卡”指南,各家餐馆也将陆续上线冬季新菜、折扣套餐、储值买赠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