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孙瑞生:“80后”工美大师 用泥巴讲述三晋故事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队接种疫苗的孩童,因紧张睁圆了眼睛;对弈下棋的老头,露出志在必得的神情;迎亲花轿前,新娘两旁站着笑弯了腰的新郎和满脸喜色

队接种疫苗的孩童,因紧张睁圆了眼睛;对弈下棋的老头,露出志在必得的神情;迎亲花轿前,新娘两旁站着笑弯了腰的新郎和满脸喜色的媒人……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非遗小镇的一处院落里,一出出微型“实景剧”正在精彩上演,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贾银永正是这些“剧目”的总导演。

一双巧手在泥团上揉捏按压,以木刀为笔刻画出万千神态,一捧泥土,经过贾银永的塑造,有了自己的情绪和故事。方寸之间,沉闷的泥土鲜活起来,从眼角眉梢再到服装道具,精心安排下,一个个泥塑演员即将粉墨登场,贾银永将之称为“复活的泥巴”。

贾银永进行泥塑创作。 受访者供图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造人。务剧力不瑕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风俗通》中记载的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神话里,女娲用黄泥捏出了人类的先祖,子子孙孙在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不息,黄土的意义从人类出现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便已经开始用泥土捏制猪、羊等家畜,发展到汉代,泥塑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迄今为止,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近万年。

1983年,贾银永出生于太原市清徐县,是“贾氏泥塑”的第五代传承人。幼年时,父亲就常常用泥给他捏出各种玩具,看似很不起眼的泥巴,经过父亲的一双巧手,总能变成各种各样有趣的物件。耳濡目染之下,捏泥成了贾银永最爱的童年游戏,从锅盘碗碟、猫狗猪羊,到桌椅板凳,看见有趣的,他就捏出来摆在自家窗台上,那时年幼的他,还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将与泥土终身为伴。

贾银永泥塑作品《捉迷藏》。摄影: 彭可儿

1999年,贾银永考入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开始学习绘画,毕业后又考入北大研修学院,学习广告设计,之后在太原做了一年多广告设计类工作。原本以为,黄泥巴与他的生活再无太多交集,可是兴趣依然悄悄地左右着贾银永的人生。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贾银永遇到了一位从事庙宇佛像泥塑的民间艺人,对泥塑的兴趣和热爱瞬间照亮了他的内心。

“小时候我父亲做的泥塑,大多数是不倒翁、小鸟口哨一类的儿童玩具,更偏向实用性质。”在贾银永心里,学习佛像泥塑,可以让他离儿时雕塑家的梦想更进一步。

这时,已26岁而且已结婚的贾银永丝毫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开始跟着这位泥塑师傅学艺。然而学了一年之后,贾银永发现做学徒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贾银永泥塑作品《下一个就是我》。 摄影 彭可儿

“师傅有很多徒弟,大徒和小徒加起来有十七八个,当时我是徒弟当中年龄最大的,却只能从小徒开始做起。”贾银永告诉记者,即使每天做的是最苦最累的和泥的活,却也觉得如果能学到手艺,辛苦一点没有关系。“大徒塑好佛像之后,有些地方需要抹光,就连抹光这样的活都轮不上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贾银永略微有些遗憾,“不是师傅不教,泥塑是一门口传身授的技艺,要学艺先当学徒,学徒必须干够3年才有资格真正上手去学技术性的东西。”

当时,工地上小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1500元。作为学徒工,贾银永能拿到的酬劳是一个月300元。“我的工资连自己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全靠家里补贴。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去工地干活,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生计所迫,贾银永在咬牙坚持一年后拜别师傅到南方打工,靠着自己的美术底子,以及这一年间“偷师学艺”的技术,开始捏泥像谋生。

贾银永泥塑作品《下棋》。摄影 彭可儿

跟着工队天南海北地东奔西走,这样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2010年孩子出生,为了能稳定下来兼顾家庭,贾银永回到太原。在故乡,他遇到了自己泥塑生涯中的“引路人”——工艺美术大师范永亮。他对贾银永一见如故,从此亦师亦友,成了贾银永泥塑艺术上最重要的指引者。

《晋商归来》题材的泥塑作品,便是范永亮帮忙引荐的。这是贾银永第一次用大量的泥塑来表现一个主题,包含了骆驼、马匹、货物、镖师、商人、骡车、马车、沿街商铺在内的近160个小泥塑,共同演绎出了一幅晋商自塞外归来的热闹图景。

后来,来自安泽县博物馆的主题泥塑作品邀约,启发贾银永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系列作品之一——“童年回忆”系列,其中骑着“二八”自行车的顽皮小孩,在第50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为他赢得了“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的荣誉。

贾银永整日与泥塑作伴。 摄影 聂行明

曾经送去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作品《拔河》和《老鹰捉小鸡》也都是“童年的记忆”主题泥塑的构成部分。在创作《老鹰捉小鸡》这组造型时,最初捏好的泥娃娃排成一列,贾银永总感觉缺点什么,几经琢磨,他决定将最后一个泥娃娃设计成一个滑倒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的小姑娘,瞬间整组作品便“活了”。

2018年,在山西农展馆的一次展览中,贾银永展示了几组童年主题的系列作品,有观众无意中将其中的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凤凰银奖获奖作品《下一个就是我》发到了某短视频平台,短短数小时内点击量飙升至上百万,不少网友留言说,“这和我小时候打针的情景一模一样”。

贾银永告诉记者,这组作品反映的正是自己小时候打预防针的场景。作品中出现了六个排着队打针的孩子,每一个孩子的神态和动作都各具特色,耐人寻味。他笑称第二个表情最夸张,惊恐万分的孩子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摄影 彭可儿

泥人生动的表情、各异的神态中,凝聚着贾银永的无数心血,也正是它们赋予了泥人“活”的灵魂。贾银永说:“捏一个泥人可能只需要一天,但其中的构思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一出出泥塑情景剧里面,看似信手拈来的作品,在细枝末节处却饱含着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有时候做得多了难免会没有灵感,我就会回到老家,去找寻儿时的记忆。晚上的时候,闭着眼睛回忆小时候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灵感慢慢就出来了。” 贾银永说。

这几年,贾银永一共做了20多套“童年回忆”主题泥塑。时光一去不复返,他用这样的方式留住自己的童年。一捧泥土,一把木刻刀,一件件本不会说话的泥塑,经过贾银永一双巧手,变成了一个个寄托着一代人快乐回忆的鲜活灵魂。

贾银永创作《老院门》。摄影 聂行明

在数千个日夜的打磨中,贾银永的作品也不断地彰显出独属于他的鲜明特色。

“因为山西当地的红土特别粗犷,我就根据这个特点来体现自己的风格,比如做一些老农、老太太,就可以用这种粗糙的手法去表达她穿着的老粗布衣服,但是面部表情就必须做到位,有细有粗,二者结合起来人物就会更加生动。”复古的风格,配合夸张的表情,让每个泥人都神态迥异,小人儿们一颦一笑或静或动,在老屋旧院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犹如时代的缩影让人回味无穷。

贾银永的泥娃娃不仅讲童年的故事,还能讲酒文化的故事、醋文化的故事、清徐社火的故事、万里茶路的故事。“古时候,我们的先辈用这样的泥土可以修筑长城,抵御外来的入侵。如今,我希望可以用故乡的泥土讲述更多的山西故事、传递更多的山西风情。”贾银永说,在用泥塑创作表达生活的路子上,他还在不断地探索前行。

贾银永泥塑作品《打弹珠》。摄影 彭可儿

随着个人风格的不断成熟,贾银永如今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他告诉记者,最近,完成来自文化展览馆和企业的泥塑订单,是他主要的工作任务。

“客户希望借助泥塑的艺术手法,去展现当地特色文化或者产品生产技艺。之前还接到过河北的订单,邀请我做一套地方传统体育运动的泥塑群像。”以技艺承载技艺,用非遗演绎非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贾银永的泥塑作品,和多彩的历史文化有了生动直观地邂逅。

三年前,贾银永将工作室迁至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小窑头村,这座古村是太原第一个挂牌的“非遗文旅小镇”, 除“贾氏泥塑”外,还有二十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文化的聚集,让更多游人走进了贾银永的工作室,“夏天时候还会有学校组织学生们来研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太原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贾银永对此感到欣慰。

“但真正愿意静下心做泥塑的人还是太少了。”谈及传承,贾银永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他告诉记者,曾有不少人表示想来学手艺,却没有一个人最终坚持下来。

“这着实不是一件能赚钱的事,而且至少学四五年才能做出像样的作品,学艺与‘守艺’都是难事。”未来,他希望能有人把这门古老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最近,贾银永再一次开始组建起一支新的“晋商商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支队伍正在一天天壮大。

最终,“大掌柜”会骑上高头大马,带着家眷银车、马匹驼队,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历史中缓缓“走来”。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华社长春1月2日电 题:巡线工人“冰与火”的考验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魏飚

这个冬天,为了保障家家温暖,为了守护万家灯火,巡线工人们在严寒的风雪天,在闷热的热力井,迎接一次次“冰与火”的考验。

1日,吉林省长春市气温最低达到零下20摄氏度,天寒地冻考验着高压输电线路,一旦形成覆冰,就会影响线路安全。中午,长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员工杨忠武带着徒弟张震来到莲花山区域,沿着220千伏哈长线迎风前行。

220千伏哈长线是连接长春市与吉林市的重要输电线路,沿线地形复杂,多是山区。两人沿着弯曲的山间小路蹒跚前行,鞋上裹满了积雪和泥巴,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在寒风中还出了一身热汗。

近段时间,长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派出6个特巡组,确保千家万户的灯火不息。

“导线覆冰后会下垂,导致对地安全距离不够。你要多观察导线、金具、绝缘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杨忠武边走边叮嘱徒弟。张震反复“叨咕”记下师傅说的知识点,还不时询问更多业务问题。

翻过一个山坡,到了哈长线253号铁塔。杨忠武拿出望远镜细细观察塔上部,确认没有安全隐患后,又对准线夹接头测温。师徒二人将数据认真地写在本子上。待一切检查完毕,手都冻僵了。“快戴上手套缓缓。”杨忠武对徒弟说,简单休整后,他们再次启程奔向另一处铁塔,雪地上留下两串深深的脚印。

在杨忠武和张震对抗冰雪时,距离长春1300多公里外的山西省阳泉市,另一群人正在面临高温的考验。

供暖开始后,供热管线的维护巡检成了巡线工每天的“必修课”。在阳泉,32位巡线工,两天时间,供热管网要实现“全覆盖”检查,总里程达300公里。

程海斌是阳泉市一次供热管网维运站的负责人。他说,一次供热管网承担的是从热源厂到各换热站的热能传输,只有从换热站出来的二次供热管网才能直接对用户供热。

“一次供热管线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裸露在外,需要24小时巡检维护。如果发生跑冒滴漏将会影响到二次管网,影响大面积的用户供热。”程海斌说。

2019年年末,早上8点不到,记者跟随程海斌的巡线小组来到阳泉市下五渡村附近的一个热力井。先把气体探测器吊入井中探测,确认安全后,程海斌准备下井。

井下交错着多根管线,最大的直径超过1米,由于温度高,仅仅容纳三四个人的空间就像一间桑拿房。他认真检查管线,管壁上一个个螺栓、阀门都不放过。“很小的问题都会影响供热的质量和安全。”

20分钟后,一切运行正常,程海斌严肃的脸上换上轻松的笑容,从热力井爬出来后,工装已经湿透了,满脸是汗。

巡线工王顺说,井下热力设备埋的最浅有两三米,深的达到七八米。由于空间密闭,有时会伴随有毒有害气体。检查时,一旦通风工作没有做好,就容易发生事故。而且热力井空间狭小,潮湿高温,对他们而言,每次下井都是一次“大考”。

“能保障千家万户的温暖,这点考验不算什么。”程海斌说。

源:阳泉日报

我原本和这个村子没有任何关系,也不知道在远离城市的几十公里以外,还有这么一个和我的后半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山村……

那年腊月我刚结婚,穿红着绿的新鲜劲儿还未散去,就到了正月拜年的时节。婆婆为我们准备好回老家给亲戚拜年的礼物,我和爱人就大包小包拎着出发了。

我带着对遥不可知的村庄满满的好奇,一路上叽叽咕咕问了爱人不少问题。比如,村里现在有多少人?他们都住什么样的房子?村民还种庄稼吗?有小河吗……爱人呵呵一笑说:“你这毛丫头问题还真多,待会儿去了就知道了。”

那时候市区通往平定县城的,只有2路公交车,从县城到管辖的各乡村没有公交车,中巴也是在几年后才盛行。如果只是三里两里的路程,溜达着也就到目的地了。再远一些,就需要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代步。而当时的情况是,根本没有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因为这是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的,所以我早就做好了翻山越岭的准备。爱人说:“没你想得那么邪乎,不过爬一座山头,走一段山路而已。”

但愿吧!

我从包里拿出运动鞋,换掉硌脚的高跟鞋,和爱人说着笑着,轻盈地走向黄土山峦。四野一片沉寂,只有日头明晃晃地照着大地。

不一会儿,爱人口里说的“不过一座山头,一段山路的回家路”让我走得气喘吁吁,开始的兴奋劲儿也被逐渐疲累的步伐慢慢消减。我有些吃不消了,嘟囔着说:“都走了这么久,啥时候才能到啊?”爱人紧走几步,俯瞰着对面山脚下那一片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对我说:“看,这就是白家掌,生我养我的地方,祖祖辈辈住过的地方。“

走过山路、土坡、庄稼地,石崖下有个废弃的猪圈,地上多是小石头、土坷垃、碎玻璃,偶尔看见鸡粪狗屎,还有鞭炮燃烧后的红纸屑。几条羊肠小道,蜿蜒着通向上上下下的人家。院墙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裹着泥巴砌成的,经风沥雨后已融为一体。当然也有砖瓦结构的,但不多。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斑驳失修的大门,大红的春联贴在两侧。巴掌大的小山村呈扇形,半开在四面环绕的山凹凹里,一目了然。怪不得取名为“白家掌”,估计和姓氏也有关系。

在外面玩耍的侄子看见我们,跑过来腼腆地说了声:“叔、婶,你们来了!”我笑着点点头,和他走进了狭长的院子。

有饭菜的香味飘出。一掀门帘,嫂子走出了厨房。她系着围裙笑盈盈地说:“回来了,快进家。再不来,你哥就要去村口接你们了。”回头,哥哥正掀着门帘微笑着看向我们。屋里暖暖的,炉子上的茶壶袅袅地冒着热气,桌上盘碗碟盏,荤的素的摆得满满当当。叔叔婶婶已经坐在上席,满脸慈祥地招呼我们上桌。

晚上,村子黑漆漆的,只有星星点点的灯火映照在窗格上。偶尔几声狗吠,在寂寂的村野愈发显得空寥。趁着过年,年轻人会在这个时候走门串户,邀约着玩,老人们则早早闭门关灯,躺在了炕上。

睡在婶婶家的土炕上,就像儿时睡在姥娘的热炕头一样。听着婶婶给我讲爱人小时候的糗事,讲村里以前发生的故事。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再一次去白家掌,是在三年后的一个秋天。这一次是全家出动。

哥哥的新宅子刚刚盖好。按习俗,要选个黄道吉日为新宅子“暖房”。头天下午,爱人就用车载着我们一家人回老家。姐姐们兴奋地叽叽咕咕说着我听不懂的童年,婆婆公公搂着三岁的儿子坐在后面,我欣赏着一闪而过的田野庄稼、树木村落,心生几分惬意。不过,不一会儿,我就被绕来弯去的盘山路转晕了,还没到家,就吐了个七荤八素,直到下车才睁开眼睛。

哥哥家的新宅子建在一方平平整整的山坡上,左右和背后都是崭新的宅院,前方是密密的树林和一垄一垄的庄稼地,抬眼便是绵延着的黛色山峦。

新宅子四周红砖砌墙,镶着金边的黑漆的大铁门上有两个黄灿灿的浮雕狮子头,门两边是朱红色的釉面门柱。进了院门,雪白的影壁上,一幅雾霭缭绕的“迎客松”扑入眼帘。转过去,三间砖瓦房展展阔阔一字排开。台阶下,东西厢房各占一边,院子的地上铺着好看的菱形方砖,花墙上是粉红的月季和笑盈盈的菊花。

屋里,窗明几净,新的沙发,新的桌椅,新的床铺。公公吸着烟,满意地打量着屋里屋外,婆婆高兴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喜不自胜,我三岁的儿子在院里尽情地撒着欢。嫂子笑着说:“这下地方可大了,不比老院,爱咋耍咋耍。”

嫂子是个勤快人。养鸡、喂猪、种地、种果树,没有她不会的。前几年她承包了村里的几亩果园,就一心扑在果园里,和果农学施肥、剪枝、上药……干得那叫一个起劲儿。哥哥在乡镇中学工作,平时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或者节假日才有空回家。只要回来,拿上农具就钻进果园,钻进庄稼地。一双儿女在镇上中学,不用操心。村民们都说,这小两口,一个是搂钱的耙耙,一个是装钱的匣匣,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些年,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果树。一到春天,一树树粉的花、白的朵、黄的蕊缀满了枝头。到了果实成熟的时节,刚吃罢黄杏儿,树上的青桃已经迫不及待地红了尖尖,有的已经羞红了半边脸。秋天最美,压弯了枝头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还有扛着竹竿打核桃的乐趣,都让人回味无穷。我曾有幸参加了这个充满趣味的劳作,虽然累,但是很快乐,很充实。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甘心一辈子过像自己的祖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背起行囊告别了爹娘,走出大山,走出了村庄,外出打拼,去尝试不一样的人生。

哥哥退休后,住进了县城买的楼房,一把铁锁关闭了村子里老院的大门,也把故乡的山山水水关在了记忆里。

一年一年,花飞谢春,雪融冬消。只有走不出山里的老人,孤独地守着寂寥的村庄,守着空阔的院子。他们盼着春节,盼着中秋节,盼着所有可以和子女团聚的日子,盼着自己硬硬朗朗地不受疾病折磨。

就是这样一个仿佛已经被所有人遗弃了的小山村,忽然有一天旧貌换新颜。

又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明节,我来给已故的公婆扫墓。所到之处无不惊喜:新修的柏油马路绕着弯儿地通向所有的住户,一路松柏成行。村委会两侧,刚粉刷过的墙壁上写着“青山绿水总相依”“不忘初心加油干”的标语和一幅幅趣意盎然的图画。村中央是一个翘角飞檐的游廊长亭,四周花圃小径、滴翠流香。

隔壁的表姑说:“现在的白家掌,也算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了,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吃的都是自家种的放心蔬果,还有一拧就哗哗流的自来水,打开煤气灶就能做饭,冬天也不用烧火炉,暖气直通到炕头,环境这么好,生活这么舒适,我这辈子知足了!“

我拉着她的手说:“姑,你好好保重身体,硬硬朗朗的,还有好日子等你呢!”

表姑咧着缺牙的嘴,开心地笑了。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