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败走、闭店后,“新中式”餐饮开始“变味”!
首先挑起话题的新中式烘焙,这个将“新中式”标签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品类,享受着“新中式”带来的名与利,却在流量正狂欢时急转直下。代表品牌虎头局经历过辉煌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 class="pgc-img">>▲图源:虎头局闭店的相关报导
将争议推向高潮的是新中式馒头。推动家常主食走起高端路线,新中式馒头在吹捧和争议的交叠中磕磕绊绊前进,持续到今年夏天,第一批新中式馒头开始闭店。
此起彼伏的争议,新二连三的闭店,将“新中式”送上了风口浪尖。亢奋的新中式餐饮,突遇“冷静期”,到底是“新中式”不行,还是品类创新本身存在问题?
01打了鸡血的“新中式”,在亢奋中崩溃?
< class="pgc-img">>“新中式”不是万能密码。
曾几何时,新中式茶饮(以下简称“新茶饮”)用一己之力带火了“新中式”标签。从2015年的“新茶饮元年”到如今,短短的8年时间,新茶饮的赛道上站满了超级品牌。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达到2万+,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书亦烧仙草等一众品牌向“万店俱乐部”挺进。2022年,“规模一姐”蜜雪冰城的年营收达到202亿元。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官方微博
自此,新中式成为餐饮业的热门标签,成为餐饮人重做品类的重要入口。在此期间,各类“新中式xxx”不断,其中,新中式烘焙、新中式馒头更是在流量狂欢中成为代表品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新中式烘焙还是新中式馒头,都没能再续新茶饮的传奇。
先说新中式烘焙。2021年,是新中式烘焙的流量巅峰也是资本巅峰。在这一年,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祥禾饽饽铺等品牌分别获得一轮或多轮融资。其中,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均是成立于2019年的新品牌。
2022年,资本热度还未完全退却,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新中式烘焙“新贵”就表现出后劲不足,发展疲软的态势。消费者毫不留情地指出部分新中式烘焙门店的产品“贵且不好吃”,“多个品牌共用一个菜单”……性价比不高,同质化严重,让新中式烘焙的口碑遭遇滑铁卢,也让虎头局在争议声中最终退场。
< class="pgc-img">>▲虎头局微博停更于2022年11月
正如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所言,烘焙行业有一个怪理论,5年洗一次牌,一成不变的,就会被洗出去。餐饮界(canyinj.com)鹤九认为,撕掉新中式的“新装”,没有产品力支撑的新中式品牌注定陷入困境。反之,注重产品研发,打破网红周期的鲍师傅、沪溪河等新中式烘焙的“网红鼻祖”则依然傲立于市场。
再说新中式馒头。新中式烘焙的争议焦点在于品牌自身的经营模式,而新中式馒头的争议是来自于品类创新本身是否是“伪命题”。当朴实无华的馒头加上咸蛋、可可、芋泥、坚果、培根等元素,就摇身一变成了身价倍增的“新中式馒头”。
如今再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搜索“新中式馒头”,曾经的“打卡”、“尝鲜”等话题被“贵”、“哗众取宠”等关键词占领。
< class="pgc-img">>▲小红书上冰火两重天的馒头创业笔记
新中式烘焙、新中式馒头后,“新中式”餐饮在消费者中间终于完成了“袪魅”,仅靠概念式标签打造差异化特色的品牌加速败走市场。
02餐饮创新爱上新中式马甲,是幸还是痛?
< class="pgc-img">>“新中式”的流量周期越来越短,新中式馒头更是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一样,急速登顶又急速下跌。为什么?
首先产品表现。餐饮界(canyinj.com)认为,新中式烘焙、新中式馒头未能承接到新茶饮的流量在意料之中,因为新茶饮在本质是属于产品的创新,叠加了中华茶文化和现代奶茶文化的产品形式,以及各大品牌超高频的产品创新机制,才是支撑新茶饮整个品类从网红走向长红的“终极密码”。
< class="pgc-img">>▲小红书上的新中式餐饮笔记多为新中式茶馆
其次是市场表现。快招已经盯上了新中式!新中式馒头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背后有着“快招”的手笔。在接连闭店的新中式馒头门店里,餐饮界(canyinj.com)观察到,部分品牌成立不足一年,但面对全国市场已经“开放加盟”,有的“品牌”一个月开出几十家门店。这些明显不具备特许加盟资质的快招公司,趁着“新中式馒头”的风潮快速收割了一批餐饮小白。
第三是品牌表现。包括虎头局在内,一些新中式餐饮品牌高开低走,前期受流量、资本的加持风光无限,后期却产品创新乏力,组织力跟不上品牌拓张的节奏。这是犯了一个品牌运营的“大忌”——重营销,轻产品;重包装,轻内核。
第四是认知表现。新中式标签的成立源于两大方面:一是概念式,通过场景、包装等设计中加入国潮元素,为品牌“外在”加载新中式元素。这里,“新中式”更多地用于产品体验的升级以及品牌营销的差异化,比如各类国潮餐饮店。二是产品式,将经典的中式美食文化运用到产品创新中,将新中式标签和产品融为一体,成就一种新产品形式,比如新茶饮。
而新中式馒头之所以广受质疑,是因为它在拼命往这两大方向靠拢,却向消费者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模式:场景趋于烘焙店,产品趋于“馒头+面包”的结合体,消费者评论:既不好吃,又不日常化。究根结底,新中式馒头将馒头“面包化”的形式挑战了消费者的认知,消费者不认可,意味着新中式馒头是商家们自行制造出业的伪需求。最起码,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属于新中式馒头的发展空间还较为狭窄。
03水被搅浑后,新中式还能否乘风而起?
< class="pgc-img">>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新中式烘焙和新中式馒头把新中式的水搅浑了。那么,当水愈发浑浊,当前路愈发不明朗,“新中式”重做餐饮还要不要继续?又该如何继续?
新中式餐饮风潮的背后,是中式时尚的蜕变,从传统中式阶段到国潮阶段,再到如今融入现代时尚、国潮、经典中式等元素的新中式阶段,“新中式美学”流行开来。
国家影响力与民族自豪感,成为新中式美学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小红书搜索“新中式”,有582万+篇记。新中式,正在从方方面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一层面来看,新中式是大势所趋,包括餐饮行业在内,近几年,新中式依然会是品类创新的重要方向。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新中式汉堡,就在新茶饮后,再一次充分验证了新中式创新的可行性。这反映出“新中式”的AB面。
< class="pgc-img">>▲图源:贾国龙中国堡官方微博
A面,消费者不再因为“猎奇”为生搬硬套的“新中式”表达买单。当新中式餐饮越来越多,当“新中式馒头”们的猎奇感下降,消费者对于新中式的敏感度下降,同时,创业者对新中式的兴趣和信任度也有所下降,新中式面临一场洗牌。
B面,越来越多的新中式餐饮模式被验证,将为餐饮人沉淀出更多可借鉴的创新样本,引导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且在餐饮行业,新中式形式尚处起步阶段,更多可能性有待被进一步挖掘。
总而言之,新中式只是创新入口,不是万能招牌。同时,它也不该沦为市场收割资本、收割加盟商、收割流量的工具。
04参某说
新中式餐饮的本质,应该是传统餐饮文化、中式审美等和现代餐饮需求的碰撞。它充分表达传统文化,却又不拘泥于传统文化;创新运营形式,却又不一味地追求特立独行。就像新中式茶饮和新中式汉堡一样,新中式餐饮应该是基于现有认知和广泛需求,对传统元素和现代饮食习惯进行匹配、糅合、再包装出来的创新餐饮形式。
源:红餐网
作者:陈南
随着餐饮竞争加剧,标准化、数字化工具不断完善,以及众多中式快餐品牌化推进,中式快餐正在持续进化,推动整个行业,以高品质性价比的新形象出现。
< class="pgc-img">>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中式快餐,“吃得饱”比“吃得好”更重要。选择中式快餐的很大原因,也在于它的方便、快捷,以及性价比。
但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加剧、整个餐饮行业品质不断拔高、以及中式快餐品牌崛起,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品质需求不断升级,低价、低质、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的中式快餐门店,也正逐渐被淘汰出市场。中式快餐行业全新的趋势初现端倪。
01 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
雀巢专业餐饮与欧瑞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联合发布的《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白皮书》显示,如今,中式快餐44%的受众是白领上班族,最初的主力军技术工人、学生仅占13%和7%。从收入上来看,中式快餐消费人群的个人月均收入,多集中在5000~10000元这个区间,也符合主力消费群体白领上班族的情况。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中式快餐的受众正在升级,并带来更高的需求。
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首先就体现在对餐饮安全、健康和营养的日益重视。
《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堂食还是外卖,在消费者选择中式快餐的考量因素中,安全卫生都稳居首位,分别达到50%和48%。
< class="pgc-img">>新冠疫情以后,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更加提高,并且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过80%的消费者表示,疫情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中式快餐的安全与卫生,关注餐厅工作人员是否全程佩戴口罩,以及餐厅是否能及时消毒。而多达76%的受访者则开始关注之前并不怎么在意的原料供应商。
< class="pgc-img">>其次,消费者需求升级,还在于对 餐品 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中式快餐的消费理念,已经从“要吃饱”,转变为“要吃好”。
《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白皮书》也提到了消费理念的变化,其中,75%受访消费者表示“比起价格更在乎营养健康”,更有超过80%受访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也需要色香味俱全”, “比起价格更在乎菜品口味”,而认为“性价比高,能吃饱就行”,已经排在所有选项的倒数第三位。
< class="pgc-img">>显然,绝大部分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厂区门口快餐摊,或是小区楼下夫妻档的品质,他们希望更好的口味、服务,注重营养搭配,并愿为此付费。
第三,消费者对中式快餐品种的多样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白皮书》的调查中,79%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商家经常更新菜品,会增加我的消费次数”,78%的受访者“希望每一餐能吃到更多种类的菜品”。
这也从侧面说明,对现在的消费者而言,中式快餐菜品的丰富程度、新鲜感,已成为仅次于菜品口味的第二大考量因素。
02 中式快餐品类整体能力升级
除了消费者正在发生改变,中式快餐作为整个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跟随餐饮整体的发展,迎来了全面升级。
其一便是互联网化、数字化的逐步覆盖。
这个覆盖,不仅体现在利用APP查找餐厅、排队、点餐、结账、外卖等消费端服务,更在于对消费者、供应链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分析,从而指导餐企的经营决策,以及营销的互联网化。
其二是,互联网和数字化又推动了中式快餐供应链和外卖运营的升级,让外卖成为其重要的经营渠道。 《中国中式快餐连锁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外卖消费频次占中式快餐消费频次的35%,比例已接近到店堂食消费。
< class="pgc-img">>中国消费者在中式快餐上的外卖就餐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并有着与堂食情景不同的消费决策影响因素,如“口碑打分”“送货速度”等。
< class="pgc-img">>其三,整个中式快餐都呈现出更强的品牌意识。
无论是有一定规模的连锁品牌,还是一些本土化小微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式快餐企业都开始注重品牌的整体塑造,从门头、装修等视觉输出,到产品、供应链管理,以及品牌宣传推广,都更加规范、成体系。比如冒菜领域的三顾冒菜、芙蓉树下等头部品牌,都相继进行品牌升级,三顾冒菜更是在一年内进行了两次升级。
其四,大品牌开始呈现出市场下沉的趋势,海底捞推出十八汆、捞派有面儿等多个下沉市场的快餐品牌;西贝也开出平价副牌——中式快餐品牌“弓长张”国民食堂;芙蓉树下则想进入村镇,并把门店延伸到中小社区、工厂……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让整个中式快餐市场更具创新意识:对大品牌而言,要想俘获更广大的人群,必须满足他们对菜品多样性、新鲜感的需求,而小品牌在大品牌的竞争压力下,也必须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创新出自己的特色。
03 模型渠道化,为品牌注入文化
如上文所述,无论是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需求,还是行业自身的数字化、品质化、品牌化,都呈现出升级趋势。这意味着中式快餐正在走向变革。
标准化进一步升级,现制快餐受追捧
标准化一直是中餐的痛。粉面类中式快餐主力品牌李先生牛肉面大王,曾经在标准化上吃过亏。其董事长张林兵在接受雀巢专业餐饮采访时坦言,在九十年代,中餐的标准化还十分困难,这导致李先生单店的品质很好,但集团连锁发展后,开始出现门店差异。好在,2010年李先生设立了自己的中央工厂,只把最后最简单的工序留给门店,从此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 class="pgc-img">>而标准化升级的关键,又在于供应链的升级。
老乡鸡新餐饮中心总监李新林就表示,中式快餐的烹饪方式、原材料与西餐有很大差距,供应链,就成为一个餐企保持高水平口味、做大做强的基础。特别是像老乡鸡这样,拥有900余家门店的规模连锁快餐品牌,供应链整个系统的不断升级,推动着其标准化的升级。
< class="pgc-img">>如果说此前的中式快餐是标准化1.0,那么现在,行业正在经历的就是标准化2.0升级版——由于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需求升级,大米先生、小女当家等不少中式快餐品牌都提出了现炒概念;喜家德也因为主打手工现包现煮水饺,愈加受到消费者追捧。
随着供应链、标准化的升级,现炒的标准化,正被大米先生等餐企在实践中检验。未来,在愈发成熟的技术条件,和日益提高的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标准化2.0下的现制快餐,可能会成为中式快餐的一大趋势。
模型渠道化
曾经,中式快餐的开店模型,主要以产品、品类为指导方向,但现在,中式快餐正向“模型渠道化”转变,也就是根据社区、商务区、学校等经营渠道为开店指导。
仔皇煲创始人薛国巍在接受雀巢专业餐饮采访时就表示:过去,餐饮是没有渠道概念的,都是街边店,前店后厂,但随着餐饮的不断发展,渠道开始出现分化,有社区店模型、购物中心模型、纯线上模型等等。
< class="pgc-img">>模型的渠道化,对餐饮老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搞清楚自己的品牌适合怎样的门店模型,就要对自己门店的产品定价、流量、消费人群、成本把控,有更系统、更精准的把控。
小吃化、小份制盛行
消费者的需求正变得多样化,希望能在一餐中吃到更丰富的菜品、有更多的选择。这个趋势已经催生了一批主打小份制、小碗菜的品牌。
比如已经拥有1000余家门店的酸菜鱼快餐品牌鱼你在一起,就一改大份酸菜鱼的传统做法,做小份制酸菜鱼,并搭配其他菜品、小吃,既突出主打的酸菜鱼品类,也让消费者的就餐不再单调。
< class="pgc-img">>此外,小碗菜、小份菜也走上规模发展道路。小碗(份)菜,顾名思义,就是菜品份量仅一小碗,单价也不贵,荤菜多在7~15元,素菜多在3~6元,顾客可以一次选择多样菜品,按自己的需求随心搭配。大米先生、老乡鸡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其实就是这样的小碗菜快餐。而小女当家、焦耳食堂等品牌,更是推出了中式快餐自助概念,数十种菜品任消费者自由选取,最后统一称重付费,将菜品多样性做到了极致。
更讲究“寻根”、溯源
随着中式快餐品牌意识的加强,未来中式快餐也会更讲究“寻根”,强调菜品的来源,融入菜品文化特色。冒菜品牌芙蓉树下的创始人拜师川菜大师,就是希望能更理解冒菜与川菜的关联,将川菜文化融入冒菜之中。
仔皇煲创始人薛国巍在2012年创业初期,就明确“不选择新品类,一定要选择老品类”,为的就是让品类“有根”。在他看来,“这样的品类已经经过时间、市场的印证,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也是仔皇煲如今能在北京拥有60余家门店,疫情后还稳步扩张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薛国巍还表示,在90后、00后眼中,快餐光便宜、方便、好吃是不够的,还要美,还要有趣。但每个人对“美”、“有趣”的理解会有不同,而相对统一的,就是文化。从文化入手拓展有趣的产品,让年轻消费者更有代入感,产生情感的互动,才能让品牌更深入人心。
04 各类“融合”将成大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中式快餐也正展现出“融合”的趋势,小吃快餐化、快餐正餐化、正餐小吃化,品类边界越来越模糊。
小吃快餐化
未来,小吃快餐化或将成为一大趋势。
沙县小吃可能是最早且成功践行小吃快餐化的餐企,一碗拌面,一份馄饨,一盅炖汤单看都是小吃,份量也不大,但合在一起,一定能让你在饭点有选择它的理由。
文和友这一两年的爆火,除了就餐氛围的打造,与小吃品类的大集合也密不可分。小吃的大集合,不仅让文和友的经营时段由下午、宵夜延展到了午晚餐,还因此改变了小吃茶余饭后“闲点”的属性,使之成为方便、快捷、吃得饱的快餐。
< class="pgc-img">>△广州超级文和友(图来自文和友官网)
黑白电视、遇见小面等诸多品牌,也都在“小吃快餐化”这条路上有所作为;很多售卖手抓饼、肉夹馍的门店,也开始以套餐形式售卖产品,试图将顾客留下,打高客单价。
快餐正餐化
快餐正餐化,是消费者对就餐品质追求不断提高的结果之一。但快餐正餐化并不是指快餐的经营形式“变重”,向正餐靠拢,而是特指品质向正餐看齐。前文提到的“现炒”、小份制,也都是这一趋势的表现。
快餐,正通过不断升级的标准化、工具、技术,以及小份制等产品模式,在保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品质,逐步达到正餐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质追求。
正餐快餐化
正餐,也正在去掉一些 “过重”的东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逐渐变“轻”,比如精简菜单、部分流程标准化、推出套餐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餐的菜单,越来越接近快餐,而且很多正餐门店都有了专门的外卖窗口,或者外卖流水线,甚至外卖运营战略。
也就是说,未来,各类融合很可能成为中式快餐的大趋势,中式快餐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赛道也将越来越宽。
结 语
正如老乡鸡新餐饮中心总监李新林所说,无论餐饮怎样发展,好吃,一定是第一位的。而随着消费者对口味阈值的不断提升,中式快餐的“好吃”背后,是标准化、管理、品牌等诸多方面的不断升级。
而品牌餐企的升级,让不规范、低质的路边摊、夫妻档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没有特色的小餐企,生存情况愈发艰难。中式快餐已不再是夫妻俩搭个伙儿,就能轻易进入的低门槛行业。
同时,随着餐饮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式快餐餐企的品牌化规模拓展,中式快餐的行业边界将愈加模糊,如果这样的融合在整个中餐蔓延,那么,中式快餐的竞争很可能不是中式快餐品牌的竞争,而是整个中式餐饮品牌的竞争。
经记者:王琳 每经编辑:杨夏
近日,中式快餐的主要代表之一乡村基快餐连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村基)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拟上市港交所。
港交所已可查询乡村基相关申请信息 图片来源:港交所网页截图
曾经的“中式快餐第一股”,在2016年从纽交所退市。如今,乡村基不仅经历疫情考验,而且在去年前三季度录得了1.63亿元的净利润,而其餐厅数量也在过去3年间近乎翻倍。
回顾过去几年,成本控制的成功,使得乡村基营业利润率保持稳定乃至有所上升,以及第二品牌“大米先生”餐厅的成功,共同造就了如今乡村基的较好业绩。
展望后期,在二度上市的同时,乡村基计划进一步加快扩张的速度,但与此同时,乡村基也仍面临食品安全、合规性等方面的一些隐患。
从退市到盈利1.63亿元
1996年,李红和张兴强在重庆开设首家名为“乡村鸡”的餐厅,这便是乡村基最初的雏形。
14年后的2010年,乡村基餐厅的开店数量达到100家,也是在这一年,乡村基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式快餐第一股”。
上市之后的乡村基,开始谋划走出西南,同时加大开店速度,在“乡村基”品牌之外,推出“大米先生”品牌餐厅。不过,这样的结果却反而是使得乡村基遭遇了业绩困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海妮 摄(资料图)
2011年,乡村基全年亏损约700万元;2022年,净利润大幅扭亏至盈利7650万元;但紧接着,从2013年至2015年二季度,乡村基持续处于亏损状况。
也因此,乡村基在2015年8月提出私有化,2016年私有化完成,从纽交所退市。
在这背后,是乡村基扩张遭遇的“水土不服”,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调整。例如,乡村基于2010年在先后进军上海和武汉上市,但上述两地的门店很快在第二年便均陷入“关店”风波。在2009年进入的长沙市场,旗下4家门店在2012年也全部更名为了“大米先生”。
而如今再度归来资本市场,乡村基似乎已能拿出较为稳定的良好业绩。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乡村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57亿元、31.61亿元和34.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70.2万元、-242.4万元、-1381.3万元和1.63亿元。考虑到过去几年疫情的影响,这一业绩也实属不错。
与此同时,乡村基的门店数量也已大幅提升,尤其是过去3年的开店数量提速明显。
乡村基的餐厅数量从2019年年初的638家,增加至了2021年三季度末的1145家,三年不到的时间数量接近翻倍。其中,“乡村基”品牌餐厅从370家增加至602家,“大米先生”餐厅从268家增长至543家。
二度上市发生了什么?
那么,从退市到再度上市,乡村基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一些经营指标也可以透露出乡村基变化的发生。
从营业利润率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乡村基的营业利润率为11.6%,已高于疫情前2019年全年的9.2%;其中乡村基品牌和大米先生品牌餐厅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2.6%和10.4%,同样高于2019年的10.7%和6.5%。
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保持营业利润率的稳定甚至向上十分重要。早在2010年上市纽交所之后,乡村基便遭遇了营业利润率的连续下滑,也直接导致其业绩不够稳定。而乡村基在近几年能够稳定住营业利润率,也得归功于成本的控制。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乡村基的员工成本分别为7.75亿元、7亿元和7.64亿元,分别占公司同期收入的23.8%、22.2%和22.3%;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分别为14.01亿元、13.68亿元和14.50亿元,分别占公司同期收入的43%、43.3%和42.4%。
其次则是大米先生餐厅的成功。
从营收占比来看,2019年,乡村基餐厅和大米先生餐厅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3.7%和36.3%;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这一数据已变为54.1%和45.9%,也就是说,大米先生品牌基本上已可与乡村基餐厅“分庭抗礼”。
而根据相关报告,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按照餐厅数量计算,大米先生是中国五大直营中式快餐集团中增长最快的品牌。
与此同时,2021年前三季度,大米先生餐厅的单店日均销售额、翻台率、单店日均坪效分别为1.23万元、4.2、65.5元,这些指标不仅已超过2019年全年的水平,而且也高于乡村基品牌餐厅同期的1.21万元/天、2.8、56.4元/平方米。
对于大米先生的成功,乡村基在招股书中提到,其提供以受欢迎菜式为基础的多样化菜单,并结合本地化,迎合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当地偏好。
“中式快餐近年来更加得到了消费端的一个青睐,因为洋快餐可能大家已经有点消费疲劳之感,同时像大米先生,它更多的是基于区域市场的特色来去打造,就是说它匹配跟满足了这个重度消费人群的核心需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而在乡村基整体店面的一个扩张之后,从它的翻台率、坪效等指标看,经过这么多年的一个打造和磨炼,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周期。
公司近年加速扩张
乡村基的快速扩张自然也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在疫情发生的2020年5月,乡村基获得了Sequoia Capital China Growth(红杉中国成长基金)3亿元的投资,同时Sequoia Capital China Growth以59.83元/股的价格,以9400万元收购了合计157.11万股乡村基股份。截至目前,Sequoia Capital China Growth总共持有乡村基7.88%的股份。
事实上,乡村基在曾经上市纽交所之前,以及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之时,都有过来自红杉资本的助力。
有了红杉资本的加持,乡村基的流动比率从2019年末的1.02倍,上升至了2021年三季度末的1.39倍,明显缓解了公司的短期资金压力。
而获得外部投资的乡村基,更多地将资金用于了理财。资产负债表显示,乡村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19年末的1.38亿元,上升至了2021年三季度末的7.67亿元,这一数字也占到乡村基2021年三季度末流动资产的60.02%。
乡村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理财产品投资,主要投资于中国央行发行的国债及票据。
投资理财产品也为乡村基增厚了利润。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乡村基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730万元、990万元和1620万元。
而随着再次进行IPO,乡村基也意欲加快扩张的步伐。乡村基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估计公司2022年将新开设约250家至290家新餐厅,2023年将新开设340家至400家新餐厅,这一扩张速度较之前更快。
不过,在快速驰骋的同时,乡村基似乎也存在着一些隐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启信宝显示,四川乡村基餐饮有限公司在2019年3月曾因虚假宣传被达州市达川区工商局罚款5000元;因涉及相关名誉权纠纷,四川乡村基餐饮有限公司在2021年12月还被列为了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5400元。
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关食客对乡村基的投诉,也并不少见。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