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话:
上个月,成都市茶百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成立,许可项目为营利性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茶百道布局职业教育,不难看出目的在解决产业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蜜雪冰城先后投资22家企业,经营业务遍及奶茶店经营上下游。初步判断,此举将解决市场下沉,成本控制问题。
主攻高端市场的喜茶和奈雪,分别在深圳南头古城和清华边开了全国最大手造奶茶店和奈雪书屋。两者均将线下场景体验作为核心发力。
奶茶品牌,纷纷布局并寻找新的增长点。品牌增长是扩张业务线,横向规模扩张?还是纵深延伸场景?品牌增长的底牌是什么?
先说说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
今年奈雪的茶上市破首发,在快速开店模式下,顾客总量增长赶不上开店速度,顾客被分流了,一些店面成了快闪店......
我最早接触奶茶还是陈好代言的香飘飘奶茶。最大卖点,即冲即饮,便利。奈雪的茶,是线下店且装修风格精致,有网红属性。另外在原料和制作方式上打出上等原材料,新鲜水果,手造等等。让奶茶产品出现了高端细分品类。
在品牌公关方面,奈雪的茶在对其品牌定位是这样表述的:“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兼具高品质和便利性的茶饮品。让奈雪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倡导一种生活,而生活处处是场景,场景处处有体验感。试想,如果我们这个定位放在其他品牌上,是不是也可以?
问题的核心就是,品牌要解决什么需求?要完成怎么样的顾客未完成的事。
消费场景,要考虑用户真实需求。
提到生活方式,我想起另一品牌--星巴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的“第三空间”概念,为城市白领、小资人群,在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以外,满足极品咖啡和社交属性的空间,它是一个非正式场合的办公空间,你发现在里面的,很多是谈事情,或者开着电脑临时办公的。这就是它切入的细分场景。我们为什么喝茶喝咖啡不在家里,不在办公室?因为这里是休闲和商务的结合,它满足人在非正式工作场景的社交和商务诉求,在工作间隙的休闲、享受一个人下午茶的诉求,形成一种圈层和文化认同的聚集。
奈雪一直在尝试营造场景,在此寻找增长点,而读书和奶茶的捆绑,是其场景的延伸尝试。
如果说喝咖啡和读书,是西方生活文化的流入,早已被大众所接受,那么奶茶和书,是不是也可以?是不是也可以像星巴克一样,打造一个阅读的第三空间,只不过这里是装修华丽的风格?
理论上看,并没有错。
消费者习惯养成,需要契机和时间。
消费场景的建设,更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文化根基和代际差异。不排除有些场景,是商家主观希望培育消费者而建立的。
再说说今年夏天将美国乡村民谣《哦苏珊娜》改编成各种版本的蜜雪冰城。这一曲《蜜雪冰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被新媒体传播,热闹非凡。一时间,蜜雪冰城,一个亲民价格的奶茶品牌进入大众视野。我曾多次看到身边的朋友发朋友圈评价其价格之实惠到惊讶的地步。
“一款极具性价比的,解决基本需求”的奶茶品牌定位,如果有另一款比它价格还低的,那会不会很快实现分食其市场份额?这里问题的核心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动因,除了性价比高,还有什么是消费者追逐的、忠诚的。
在盈利模型中,所有微利模式的企业,其品牌通常表现出附加值空间不足或没有附加值可言。
换句话说,没有品牌精神的品牌,最终都难以基业长青。因为缺乏一代一代顾客追逐它的精神动力。
最后,说说资本层面驱动,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长焦虑,这是必然。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和收益的时代。很多时候,一个品牌,只是一个产品的名字而已,为了快速获利,价格低一些快速扩大规模;或者价格高一些,视觉上精致一些,感受蛮好,这样就好像真的成了所谓的大品牌。但其实这些品牌都没有品牌的精神内核。
结语:
一个品牌,是一种精神、文化、理念、追求的符号化呈现,且这种呈现被具象化到它的产品、服务之中。顾客在每一次和品牌的接触点,感受到品牌独有的魅力,并长此以往将其记在了心里,一代一代的追逐、忠诚下去。
一个品牌的精神,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基因,也是它的增长底牌。
这在今天,实属匮乏。你说呢?
欢迎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留言给我,讲讲你的看法~
< class="pgc-img">>月末,华衫发了一条朋友圈:“所谓B格,就是把自己逼进一个小格子里,像喜茶这样,即使做到400多家店,也只有头部品牌的二十分之一。即使都排队,也做不了多大生意。”
华衫是营销创意公司华与华的老板,这家位于上海的营销公司正服务于蜜雪冰城。
对于这番“喜茶B格太高做不了大生意!”的言论,喜茶始人聂云宸一点也没客气的回怼:“有些人总是很自信回答他们不了解的问题!”
蜜雪冰城和喜茶,起跑的方式有点类似电商平台中的拼多多和京东。前者是“农村包围城市”,先打下下沉市场,通过做大规模实现突围;而后者则是保持格调,主攻城市,要质量和速度。
拼多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户数量达到7亿,市值飙升至1170.32亿美元。京东活跃用户数达到4亿,美股市值为1290.38亿美元(港股1.02万亿港元)。
众所周知,高瓴是京东的早期投资人,在一级市场,高瓴虽错过拼多多,但却在二级市场疯狂购入。不知是否吸取了在电商方面的经验,这一次,高瓴同时站在了蜜雪冰城和喜茶两家的身后。
有消息称,蜜雪冰城即将完成由高瓴资本和美团旗下龙珠资本的战略融资,投后估值高达200亿。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蜜雪冰城正在筹备上市,已有券商进场。而在此之前,市场流传喜茶、奈雪の茶正在筹备2021年赴港上市。近期还被传出和多家投行进行接洽,从动作来看,这两家头部品牌的上市好像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不过,三家的态度较为一致,都以暂时没有接到相关信息等为由进行了否认。但很显然,这场神经大战已经极为紧绷,谁是奶茶第一股?
高瓴、深创投、红杉、天图入局,抢注奶茶界的“拼多多”
10月13日,蜜雪冰城被传即将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美团旗下龙珠资本,据透露,该轮计划融资10亿-20亿人民币。本轮融资后蜜雪冰城投后估值约200亿人民币。
此外,蜜雪冰城也在同步筹备上市,已有券商进场,本轮融资或为蜜雪冰城IPO之前最后一轮融资。
< class="pgc-img">喜茶融资历程
>蜜雪冰城紧锣密鼓的布局之外,喜茶也在今年3月完成了由高瓴资本和Coatue(蔻图资本)联合领投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160亿元。这笔交易的半年之前,喜茶刚刚拿下了由红杉、腾讯投资的B+轮融资。当时投后估值为90亿。8个月时间,估值增长了8成。
从2016年开始,喜茶先后拿到了IDG、今日投资、美团龙珠资本、黑蚁资本、腾讯投资、红杉、高瓴在内8家机构的融资,当之无愧的资本宠儿。
如果蜜雪冰城新一轮融资属实,那么高瓴、龙珠资本两家皆下注了奶茶品牌的前两名。先不提高瓴的大手笔布局,细看龙珠资本。据悉,龙珠资本是美团旗下的CVC,背靠美团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够更快的洞察到企业外卖端的真实销售情况。龙珠选择将两家全部收入囊中,是基于真实销量、真实消费者需求之上的决策。
在投资喜茶时,龙珠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拥华曾表示,“美团看好整个饮品市场,也看好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的敏锐嗅觉和快速成长能力。”在双方合作方面,朱拥华表示美团在数据积累、运营系统方面都有深厚积淀,能为喜茶提供协助。
美团数据显示,一线城市茶饮店数量近两年内的增长远不及其他低线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开店数甚至出现负增长。相反,2018年奶茶销量增幅前十的城市,其中7个来自二、三线城市。也似乎是这一原因,让龙珠资本再次下注了从二三线城市起家的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奈雪の茶融资历程
>相较之下,奈雪の茶估值则相对便宜。就在喜茶完成投资的3个月后,奈雪の茶也完成一轮近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为深创投。不过,该轮投资距离其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2年有余。2018年3月,奈雪の茶获得了由天图资本投资的“数亿人民币”A+轮融资。
2017年,奈雪の茶完成2轮融资,投资方皆是天图资本。也就是说,在奈雪の茶这一案上,天图已经连续投资3轮。
按照此前的估值计算,喜茶和奈雪の茶相加才能抵得过一个蜜雪冰城。这家近一年名气快速蹿升的奶茶企业,是谁?
10元以下无对手
在喜茶和奈雪の茶风生水起的2017年,蜜雪冰城还未曾进行过融资,市场上的声量也不大,但时至今日,其开店数量已经破万。仅仅3年,蜜雪冰城这家从二三线城市起步的奶茶品牌,实现了包抄。
早在1997年,当时年仅20岁的张红超在郑州上学,当时,郑州市场上饮品品牌不多,他在暑假期间租了个摊位,开始做起刨冰生意。直到2000年,拿着奶奶给资助的三四千块钱创业资金,把刨冰摊发展成了刨冰店,刨冰店从此更名为“蜜雪冰城”。
2006年,“彩虹帽”冰淇淋在郑州出现了。当时,“彩虹帽”冰淇淋的售价为10元,
张红超在彩虹帽的门店旁边也开了一家冰淇淋店,名字沿用蜜雪冰城,而售价仅为2元。
通过低价竞争,蜜雪冰城门前开始排起长队,张红超开始以加盟的方式拓展版图。2007年,蜜雪冰城只有36家,到了2008年,暴增至180家。2013年至2015年期间,蜜雪冰城每年以门店数量翻倍、营业额翻三番的速度在保持增长。2016年至2018年门店的数量分别为2500家、3500家、5000家、7500家。到2019年,蜜雪冰城已经拥有约7500家门店,营收接近65亿元。
今年,蜜雪冰城宣布全国门店突破一万家,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茶饮连锁品牌。
除了门店数量多,低价一直是蜜雪冰城能够称霸二三线市场的关键因素。今年疫情过后,喜茶价格步入30元门槛,奈雪の茶、小鹿茶跟进调价。但反观蜜雪冰城,单杯价格在8元上下,甜筒3元,柠檬水4元。低价策略,让蜜雪的加盟店下沉到县城和乡镇,除了商场周边、办公区附近和学校周围等茶饮品牌的常规选址,蜜雪的选址还包括社区、街道和城乡结合部。
也正因为低价,使得蜜雪冰城收获了数量最多的消费者。这与拼多多当年的战略几乎如出一辙。
据接近蜜雪冰城的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蜜雪冰城收入为60亿元左右,净利润约8亿元。目前,蜜雪冰城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收取材料费,即供应链费用,加盟费占整体收入比重并不高。
在供应链方面,蜜雪冰城优势不小,据了解,依靠供应链上游优势,蜜雪冰城单杯成本可以稳定保持在2-5元之间。据蜜雪冰城官网显示,其产品毛利率基本在50%左右。
如果说蜜雪冰城是通过低价竞争获得市场,那么喜茶则截然不同。
30元的天花板
拼多多讲述了一个下沉的故事,瑞幸进行了复制,从扩张速度看,蜜雪冰城的开店速度比瑞幸还要更快。
但事实上,开一家奶茶店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不同于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喜茶的价格已经步入了30元大关。对于价格,喜茶CMO肖淑琴曾表示,“茶饮永远是日常消费。按单价来说它不会成为一个稀缺品。花20多块喝一杯茶,应该不至于让消费者觉得是一个负担很重的事情。”
而即便是30元一杯茶饮,净利润也就在5-10%之间。
招商证券调研,一家奶茶店每天卖出800杯,开始盈利。摊入房租水电、员工薪资等成本,一家奶茶店每年营收1000万元,最终到手100万元左右,净利率约10%。也就是说,一杯卖30多块的芝士奶盖水果茶,大概能赚3块钱。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喜茶单店平均每天能卖出去1500杯。除去推广、联名等费用,利率可能下探至5%左右,单店每年盈利在百万上下。
今年年初,喜茶定下了800家门店的目标,按照其官网列出的门店数量,这一计划目前已经推进超过700余家。
按照800家计算,今年全年盈利或将达到8个亿。按照30倍市盈率看,目前160亿的估值,也算合理。不过,这一估值的基础是所有门店全部盈利,毕竟有了资金才能支持开新店的速度。
但市场也在变化,根据《2019年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单价25元以上区间的受众人群仅占30%,同时,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趋于饱和,头部茶饮品牌有逐渐向下沉市场进攻的趋势。
除了价格在降低,同类的茶品品牌数量也在增加,同价位不仅有奈雪の茶在侧,还有低价格的蜜雪冰城、一点点、coco、书亦烧仙草、益禾堂等低线品牌抢占客流,此外,还有茶颜悦色这类拥有区域保护罩的品牌。
为了增强进攻壁垒,喜茶推出新品牌“喜小茶”。喜小茶的定位在10元上下,不难看出,此举是想通过子品牌渗透低端市场,和现有品牌形成错位,占据更广阔的市场份额。但10元范围恰好是蜜雪冰城的射程。
相对于喜茶的境地,奈雪の茶则更紧迫,无论是融资节奏、开店的速度都不敌喜茶。从当前看,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群体将是整个中国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头部品牌的重压,加上跨界者的挑战,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新式茶饮行业将加速洗牌。
①:“围炉煮茶”无疑是这个秋冬年轻桂林人的新宠。
图②:翊武路上某商家提供的“围炉煮茶”套餐。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文 苏展/摄
如今,年轻人之间约会最热地点在哪里?不是小众精品咖啡店,更不是烂大街的奶茶店,而是“新中式茶馆”。
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位于我市秀峰区的某新中式茶馆引来了消费“井喷”。日均100多单的销售量,让店主莫先生惊喜之余又惊讶:“国潮才是顶流!”
嗅到商机的商家,纷纷推出“新中式下午茶”,欲在新赛道中分一杯羹。原本习惯了齁甜、厚奶的奶茶男女,纷纷坐在了装修古朴雅致的中式茶馆里点水泡茶,围炉清谈。新中式茶馆“好拍、能晒”的流量特质,撕掉了喫茶去“老派”的标签,成为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新宠。
喫茶者何人?
“今天怎么安排?我请你去喝下午茶?”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午后,小柳向朋友发去了邀请。
她口中的下午茶,并非那种网红酒店或者精品咖啡店提供的下午茶。而是真真正正地围炉煮茶。茶也不再是大吉岭红茶、只强调味蕾快乐的奶茶,取而代之的是白茶、橘皮乌龙、铁观音。
小柳是“90后”,在一个月前,她只喝咖啡喝奶茶。原因很简单,好喝、顺口。至于茶,小柳一直觉得有点难以接近,一个是由茶碱带来的微苦口感,第二个就是传统茶道中颇有仪式感的冲泡流程。“感觉很老气,像爸爸辈才会喝的。”
让她改观的是国庆节期间开张的某新中式茶馆。这家茶馆位于华润万象城附近,装修虽然走的是中式风格,倒也没有红木家具、牡丹富贵这些过于传统的元素。说是轻中式更为贴切。百来平的店内,布设了几张茶席,来者可以在前台点好茶和茶点,然后落座等待服务员上茶。考虑到大部分年轻人没学过茶道,也不一定能分得清闻香杯、品茗杯、公道杯等,店家会直接在后台冲泡好后端上来。配合着漂亮的茶具、精致的茶食摆盘,颜值更高、流程更简化的“新中式下午茶”马上圈粉了小柳。小柳将图片发到了小红书上,立即引来了一群粉丝追问地点,这让她更得意了,逢人便说自己发现了一家“宝藏店铺”。
从喜欢齁甜、厚奶的奶茶,到中式清饮,年轻人“舌尖上的快乐”变化之快令人咂舌。莫先生是华润万象城某新中式茶馆的经营者。他告诉记者,小店从9月24日开始试营业到如今,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内收获了多方的关注。因为想要让更多人初步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和茶中的美学,小店不做外卖,仅提供堂食。即便如此,销售额还是在“十一”长假期间出现了井喷,日均100多单。等位、排队体验是店内的常态。莫先生说,前来体验的多半都是“90后”“00后”,也有围着漂亮丝巾的阿姨、穿着马甲的叔叔辈。普遍是女性为主,基本停留时长在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而在翊武路上,一家“新中式茶馆”内,年轻人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与万象城附近那家新中式茶饮店相比,这家茶馆显然“国风味”更浓:红泥小火炉里炭火正旺,茶壶里的茶水翻滚,滋滋作响。来者自助围炉煮茶,还可以烤各种中式小茶点配茶吃。黄澄澄的板栗、红彤彤的柿子、焦香的红薯、润燥的秋梨、清甜的甘蔗,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零嘴蘸糖糍粑、云片糕,一场“中式下午茶”从色彩到口味层次丰富,有滋有味。网友“mumu”体验了一番赞不绝口:“一个下午,在这里感受秋日暖阳,吹着桂湖的晚风,泥炉和炭煮茶,得半日闲,茶香四溢。”
小颜,是这家店的主理人之一,举手投足也颇有古典韵味。前段时间桂林降温,爱茶的她购置了一套小火炉,自己在家煮起了茶。邀上三五好友,配上各种茶点,美美地度过了一个下午。朋友提议,何不在店里也搞个围炉煮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颜真的开辟了几张桌子,将煮茶全套工具全部放了上去。那个周末,很快就有人慕名而来“尝尝鲜”,基本上是20-30岁的女性顾客。
“新中式茶饮”的逆袭之路
曾几何时,追求“洋气”是很多产品的终极目标。随着近2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强劲的国力大大增强了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外国月亮”不再更圆,国潮复兴、怀旧来袭,越来越多年轻人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魅力折服,因此也愿意为此掏钱买单。
拿茶饮来说,据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为1136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80后”到“00后”是茶饮消费的主力,16-35岁人群占据新式茶饮消费者九成以上。
“新中式茶饮”最有代表性的初代流量,莫过于起步于长沙的“茶颜悦色”。这个创始于2015年的品牌,在奶茶界细分领域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对手。2018年,对标星巴克的Tea‘s tone在深圳出现后,迅速在一线沿海城市掀起了一股“新中式茶馆”风。与传统的老式茶楼不同,新中式茶馆更像是延续了年轻态的特色奶茶店、小众咖啡店的流量特质:高颜值的店面、标准化的泡茶后台、礼品化的出品,好拍、好晒、氛围感十足立即能出照片,符合年轻人“求快、求变、求异、求美”的社交需求与审美需求。
而在我市,“新中式茶馆”的数量也在短短几天内激增。在小红书上搜索“桂林围炉煮茶”“桂林新中式茶馆”等字样,跳出了将近百篇笔记。不少经营者原本并不是茶饮赛道的,如某些咖啡馆、酒吧,也纷纷趁着热度加入其中,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休闲饮品选择。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留日商学博士王赛认为,“新中式茶饮”之所以能够在后疫情时代抢滩成功,尤其是能让年轻人买账,与如今的市场与消费逻辑有着密切关系。
“立秋后的第一杯,不一定是奶茶。奶茶曾一度成为现制休闲饮品界‘国民饮料’,似乎已经逐渐褪去流行的外衣;半路杀出、至今方兴未艾的咖啡,如今店家们比拼开店速度、纷纷通过降价、调创新品激烈竞争。这个秋天,新中式茶饮又悄悄来到消费者面前。无论是投资市场,还是消费市场都呼唤新面孔。而新中式茶饮,是由商家和消费者携手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创作,是有时代特征的商业实践。”王赛分析说。
如今,年轻人都从哪里得到吃喝玩乐的一手信息?毫无疑问,一定是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线上种草,线下打卡”,已然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逻辑的一部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体验和社交的需求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一个是消费者的‘内需’,‘实证式消费’已成为普遍的消费行为逻辑。当看到社交网络平台上网红们推送的时尚和消费内容,或者看到身边朋友圈的晒图后,大家都会萌生想到现场看一看、尝一尝,“求证”这些店和新品实际怎么样的冲动;另一个是消费者的‘外需’。在与他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身边发生的有趣或者流行的事,常常可视为‘社交货币’,同他人交换信息、打开话题。”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国家茶艺评茶裁判员莫婷娜则认为,中式茶饮能够在今年获得大批年轻人拥趸的原因之一,是近几年卫视、网络平台持续输出“中国风”,年轻一代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愈发强烈。像今年,电视剧《梦华录》的大火,点燃了大家对宋代茶百戏的好奇,由此也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茶文化。一旦好奇的火苗被点燃,有心人自然会顺着它了解到更多的茶文化,甚至是自发地开展传承。莫婷娜补充说,因为中国茶是眼、耳、鼻、口、意多方面的体验,所以直播只能卖茶叶,并没有办法卖出体验感。“新中式茶馆”的出现,恰巧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场所。
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
在信息时代,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受到追捧和跟风。拿现制休闲饮品市场来说,奶茶火了,奶茶店遍地开花;咖啡流行起来后,咖啡店层出不穷。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新中式茶馆也将成为消费者账单上常出现的关键词。“围炉煮茶”,势必也会成为这个冬天的新经济增长点。
物以稀为贵,扎堆发展,难免踏上“同质化”的路子。对此,我市的几家“新中式茶馆”主理人都颇有“危机意识”。莫先生表示,未来,店内会增设一些茶文化的现场互动区域,比如,邀请茶艺师前来现场表演茶道,让更多年轻人直观地接触到茶文化的魅力。小颜则计划着对店内的陈设、出品进行升级。“不排除未来会依据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改变‘围炉煮茶’的套餐内容。到了更冷点的时候,可能我们还会给女性客人煮姜茶、红酒,等等。多元化地丰富我们的茶饮和茶点。”
不少茶界业内人士认为,“新中式茶馆”目前还处于“niche market”(小众市场)阶段。“空间+茶”的运营模式已撕开了Z世代(指1995-2009出生的人群)的市场一角。要注意的是,产品、文化、社交、创意构成了“沉浸式体验”,缺一不可。能不能向年轻一代持续讲好千年茶的故事,是对从业者能力的一次考验。
在互联网营销学上,往往有着“一流营销UGC、二流营销PGC”的说法。UGC,意为用户将原创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给其他用户;PGC则意为专业生产内容、专家生产内容。通俗易懂地说,就是一流的营销是让用户自发地来宣传、带货,二流的营销是商家自己花钱推广做口碑。那么,无论是“新中式茶馆”还是“新中式茶饮”,都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口味、拿捏氛围,让PGC变成UGC,不仅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也激发他们帮助推广、宣传的热情。
莫婷娜认为,如雨后春笋涌现的“新中式茶饮”“新中式茶馆”,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之路。“我国的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不同。日本茶文化更注重守正和传承,各流派有着严格的条条框框。但我国从唐、宋到明清,涌现出了多元化的烹饮方式。煮茶、煎茶、点茶、泡茶,无不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既有守正传承,又有创新发展。”莫婷娜说,如今流行的“新中式茶饮”,除了清饮外,不少都是调饮。何为调饮?就是基于茶汤的本质,加以水果、奶制品等辅料,调制出色泽鲜艳、口味层次丰富的饮品。调饮抹去了传统中式茶道中繁复的流程,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口味偏好。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茶饮的领域。“传统茶叶分为六大种类,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无论再怎么喝,也只是局限于六类茶的原本滋味。而调饮则打破了六大种类的壁垒,真正把茶叶‘玩’了起来,个性风格很明显,也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看,‘新中式茶饮’和‘新中式茶馆’的生命力还是很旺盛的,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嘉宾访谈
“新中式”要站稳脚跟,
“空间+产品+品牌”不可少
王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留日商学博士)
新中式茶饮,在我们桂林是一种创新性的商业服务。有些店家原本是餐饮、咖啡店,为了活用空间,或填补消费空闲时段,尝试性地引入这项服务。其商业服务模式尚未定型,还在试验、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商业消费持续融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现制休闲饮品这个细分市场还会不断发展,新中式茶饮大概率将引领新一轮投资热潮和消费风尚。
已经营业的店铺有先行优势,后续的投资和创业者们也肯定会出现加大资源投入,或在空间设计和装潢上更进一步营造极致意境或立异求新来分一杯羹。商家在竞争中,做好“空间+产品+品牌”三条基本主线是不可少的。
我个人认为,“新中式茶饮”要走下去、要走得好,在面对咖啡等竞品时,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使劲:一方面,是提高软的产品力,如配上更好还原极致饮茶意境的传统服装、经典仪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出品氛围、提高消费体验。通过茶饮杯碟、饮品名卡、宣传看板、道具陈设和店员形象等方面,将品牌人设系统化地呈现给消费者,并维持好“新中式”的氛围和“饮茶”的基本调性。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产品力”,做到茶就是茶,把握好持续的品控。在产品线设计上,从普通茶,到地方茶、稀缺茶等不同特征和档次产品都要有,配上与季节相互呼应的茶点,搭配出更好的产品套餐,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芳心,增加他们复购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