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烫手的“冰淇淋”吗?
餐企老板内参 余从 | 文
热奶宝
究竟是个啥?
要说这两天哪个单品的风最大?
非“热奶宝”莫属。
最近,夜市摊上出现了一个大排长龙的摊位,上面明晃晃的灯光映着“热奶宝”三个字,映在排队的年轻男女生身上,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啥是“热奶宝”?
这个起源自河南新乡的“热奶宝”,是由奶油+紫米+甜筒组装的甜品,制作起来也十分很简单。
上层:奶油打头阵,奶油顶上可以额外添加肉松、奥利奥碎、山核桃碎、新鲜水果等。
下层:采用冰淇淋蛋卷同款、吃起来咔吱脆的甜筒,里面涂上一层薄奶油增加甜品层次。
中间内馅:内馅也是甜品是否好吃的关键所在,目前的多数制作者从一个保温大桶里擓一勺热气升腾的紫米饭,拌上炼乳,填进脆筒里。
这样,一份“热冰淇淋”便能组装完毕。
热奶宝
究竟有多热?
一时间,短视频“热奶宝”火了起来。一开始是有人在网上制作分享,后来流动摊贩多了起来,再后来有奶茶店也开始不断上新。现在,更是有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小红书上分享出摊经验,帮助更多的人出摊卖这种甜品。
小红书上的出摊教程
>酥脆的外皮里搭配微微烫嘴的血糯米、甜而不腻的奶油配上微酸的水果或是微苦的奥利奥碎,一口下去,便能得到冬日里的幸福感。
据一家开蛋糕店的老板娘描述,她天天做蛋糕,已经吃腻了奶油,但她老公学着网上教程做出来后,她一口气吃了四个,在盘算完定价售价后,直接加到了自家甜品单上。
某炒酸奶店也上新“热奶宝”
>某短视频平台显示,“热奶宝”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达5亿次,多个相关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上千万次,小红书笔记十几万篇。有人讲怎么制作,有人教摆摊注意事项,有人上新到自家蛋糕店,评论区一水地追问在哪里能吃到……
这股“热奶宝”的风,刮得轰轰烈烈,好不热闹。
热奶宝
或许可以成为甜品奶茶店标配
不仅是夜市摊、后备箱集市中密集出现的流动摊位,更是有一些奶茶店、甜品店嗅到了“网红单品”的味道,闪电速度上新了“热奶宝”,这些店铺定价通常比流动摊贩稍贵一些。
流动摊位通常卖4-6元一个,在甜品、奶茶店中价格往往能升至5-15元,像是“沪闵酥烘焙”定价6元、CT泰式奶茶店定价8-12元、“绘梦蛋糕店”定价在10元左右。一般来讲,100人份的食材,成本在200左右,算下来单品毛利也比较可观。
某家“热奶宝”品牌产品定价
>问:这个毛利率高又有热度的单品,能不能被大面积复刻呢?
答:可以,因为“热奶宝”在原材料、制作、社交等多方面都具备可复制属性。
首先是制作简单。
随着甜品供应链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店开始做甜品,但“热奶宝”的组装方式同样很简单。
拆解来看,制作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血糯米、山核桃仁、奥利奥碎等主要原料都在奶茶店小料榜上有名,其余的奶油、炼乳等也是供应链的老熟人。
部分买不到的网友还用蜜雪冰城和茶百道家的原材料自己DIY了一份低配热奶宝
这对于一些具有甜品、奶茶制作能力。或是菜单上有甜品sku的餐饮店而言,上新“热奶宝”绝非难事。
其次味型多样。
对于单一味型的网红单品来讲,生命力并不长久。比如火了一阵便很快销声匿迹的脆皮五花肉、肥肠卷大葱等。
而“热奶宝”中的内馅可调换,也可掺杂不同的果酱进行调味,奶油顶上小料的选配自由度更高,十几种小料的排列组合,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从而更能玩出花样,延长“网红单品”生命力。
最后是传播力强。
内参君在前几天盘点今年网红小吃的时候,就发现,大多数火出圈的单品,在味型上总是逃不出“糯叽叽”、“香脆”这两个形容词,而“热奶宝”正好集齐了这两个选项。
而个位数的价格比起“入冬四件套”中动辄几十元的糖炒板栗、糖山楂门槛更低,消费者可以像消费蜜雪冰城冰淇淋那样,可以没有太多负担地进行消费。
同时,不俗的颜值也使得“热奶宝”具备社交属性,打卡、拍照、上传,再呼朋唤友来进行二次消费……
目前,从烘焙店、到奶茶店、再到蛋糕店,已经有部分品牌开始了上新“热奶宝”之路。在下次产品上新时,不妨尝试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引流效果。
毕竟,谁不想在寒冷的冬天来一个烫手的“冰淇淋”呢?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锌财经
9月9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广发证券《关于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情况报告》。报告称,截至8月30日,蜜雪冰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已完成方案设计、备案、环评等工作。
作为茶饮界的“一霸”,搭上市场风口的蜜雪冰城,以薄利多销、市场下沉的品牌策略,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便达成了全国门店数量超2万家的“壮举”。而在超大规模的基础上,魔性的出圈营销,更是让其品牌声量暴涨。
蜜雪冰城的成长速度,在整个餐饮界都算得上是佼佼者。但面对日益饱和的茶饮市场,以及与规模不相匹配的管理能力,其高铁速度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
一方面是加盟店利润持续走低,导致蜜雪冰城门店增速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营销费用高居不下,望到天花板的蜜雪冰城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高端茶饮、低价咖啡、直播带货、出海开店、成立投资......近两年,蜜雪冰城不断扩大经营版图,试图在多个领域中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多元化发展路径值得肯定,但从结果来看,蜜雪冰城至今没有讲好任何一则新故事。
做下沉市场的霸主
着眼蜜雪冰城发展历程,低价的品牌定位绝对是核心驱动力。
2006年,蜜雪冰城凭借定价1元的冰淇淋,在郑州同类型的餐饮店中突出重围。2022年,蜜雪冰城靠着3元一支的冰淇淋,4元一杯的柠檬水,6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变成了“贫民窟男孩女孩的奶茶救星”。
低价意味着材料成本低,物美价廉真的可以做到同时兼备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发展初期,蜜雪冰城便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加工厂,主要生产冰淇淋粉和脆筒。此后又持续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压缩成本。
十几年来,蜜雪冰城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下沉市场。足够低的客单价,极大满足了下沉市场的需求,也让蜜雪冰城迅速获得了市场好感,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径。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蜜雪冰城门店仅为1000家,到2020年6月24日,蜜雪冰城官宣第10000家门店正式在河南新乡开业。六年翻十倍,这样的扩张速度在整个餐饮界也很难找出第二家。
但蜜雪冰城并不满足于此,它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1年1月,在完成20亿元的首轮融资后,蜜雪冰城估值来到200亿元。较大融资和估值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声量,但对于蜜雪冰城的规模来说,这显然不够。
同年6月,蜜雪冰城品牌官方号在B站上传了主题曲MV《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随后又上传了中英双语版,魔性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让这首主题曲迅速火遍全网。
营销的重头是制造爆点,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要喜闻乐见。蜜雪冰城的主题曲跟它的品牌形象一样,简单化、大众化。更重要的在于,网友们对这首主题曲进行了二次创作,英语版、俄语版、日语版、泰语版等不同语言版本,又为蜜雪冰城带来了一波巨大流量。
于是短短几天之内,蜜雪冰城变成为“家喻户晓”的茶饮品牌,门店排起了长龙,外卖订单接到了手软。这还没完,2021年8月,蜜雪冰城又靠着在河南洪灾期间捐款2200万,迎来一波野性消费。
凭借这两次成功的营销加持,以及在加盟方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2021年成为了蜜雪冰城疯狂跃进的一年。
8月29日,美团美食联合咖门发布了《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报告显示,蜜雪冰城近3年门店数增长都保持在第一位。另据红餐大数据显示,目前蜜雪冰城的门店数已达到2.2万余家。
作为新茶饮行业的首个门店过万的品牌,蜜雪冰城的成长速度令人称奇。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位下沉市场的霸主,也在被高铁速度的后遗症困扰着。
疾速扩张的后遗症
在主题曲爆火之后,蜜雪冰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意向加盟商。有媒体报道,负责加盟商面试的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每天有上百人面试,但初试通过率仅在10%以内。
加盟商蜂拥而至,原因在于“能赚钱”。但市场变化总是如此之快,随着赛道进一步变得拥挤,且自身门店越来越密集,今年有不少蜜雪冰城加盟商通过媒体喊话“不赚钱”了。
根据蜜雪冰城现行加盟方案,一线城市门店的加盟费为1.1万元,算上装修、租金、首期设备和原材料采购等成本,新店开业成本约为30万。
来源:蜜雪冰城官网
按照日销600杯、毛利50%、客单价8元来算,日利润大约在2500元。剔除5个员工约1000元的薪资,以及租金、水电费、物料费等成本,利润大约在几百元,回本则需两年左右的时间。
需要关注的是,这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结果,如果对于各方面成本把控不够,则很容易产生亏损。
比如说外卖订单,平台不仅会进行抽佣,且“排名靠前”、“活动促销”都需要加盟商另行付费。再比如也有不少加盟商吐槽,动不动被区域经理罚款,公司每年都有各种由头让加盟商买物料,如果销量不好,只能砸在自己手上。
加盟商不赚钱,不代表蜜雪冰城赚不到。蜜雪冰城能够将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所依靠的就是通过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来压低成本。
庞大的门店体量作为全链条的基础,蜜雪冰城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仓储物流的完整供应链条。从蜜雪冰城公司官网能够发现,蜜雪冰城品牌是由三家公司协同运作。
来源:蜜雪冰城官网
其中,郑州两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生产,郑州宝岛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仓储物流。这意味着只要加盟店不断扩张,蜜雪冰城就能不断向加盟店卖原材料,实现稳定的营收增长。
只是,加盟商不赚钱了,门店扩张又从何谈起?因此在进入2022年之后,虽然蜜雪冰城门店增速依然首屈一指,但相比此前有明显放缓。
更为麻烦的是,由于定价偏低带来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系统管理水平也跟不上拓店速度,使蜜雪冰城失去了对供应链、加盟商等多方的管控能力,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常态”。
以近日一则热搜为例,齐齐哈尔市某蜜雪冰城饮品店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违法事实显示,消费者在该店购买饮品,其中两杯冰鲜柠檬水发现有虫状异物。
另在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蜜雪冰城”相关的投诉累计高达4080余条。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饮品中异物”“退单后退款难”“服务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
新故事并不好讲
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新茶饮市场预计到2023年增速将下滑至20%左右。
天花板将至,部分中高端茶饮品牌也不得不关注下沉市场,开发低价产品,在三四线城市布局。
与此同时,以“书亦烧仙草”为代表的平价品牌,也正在降低单店投资额,更进一步抢占所剩不多的市场份额。两者合力之下,蜜雪冰城的下沉市场优势受到冲击。
在竞争更为激烈的眼下,蜜雪冰城不得不扩大经营版图,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但是,新故事从来都不好讲。
2018年,蜜雪冰城推出高端茶饮品牌M+,主打鲜泡茶与特调牛乳等饮品,价格最高上探到20元。但由于产品缺乏亮点,加上主品牌与M+的目标用户并不重合,几乎无人问津。
低价已经成为蜜雪冰城难以撕掉的标签,要提价不仅仅是更改产品售价的数字那么简单。高端走不通,那就再复制一个蜜雪冰城。2020年,蜜雪冰城升级并重新推出了“幸运咖”。
5元美式、6元拿铁的定价延续了蜜雪冰城在奶茶上的平价和高性价比打法。但截至2022年1月,幸运咖门店也不过500家,远远承担不起蜜雪冰城第二增长力的重任。
随着新茶饮竞争进入下半场,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也是茶饮品牌的新故事之一。自2018年在越南开设首家门店以来,蜜雪冰城已进驻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门店数量在1000家左右。
在海外市场,蜜雪冰城仍然保持薄利多销的战略。但根据公开信息,其海外门店多数都开在当地租金昂贵的繁华地带。
虽然东南亚茶饮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消费人群和市场基础,但目前主动升级动力较弱,与国内新式茶饮热仍有发展阶段和理念上的差距。
蜜雪冰城这种烧钱换扩张的模式,在本土化难题面前究竟效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蜜雪冰城并非第一个出海的茶饮品牌。
早在2014年,吾饮良品就率先在菲律宾开出第一家门店,同年12月,“奈雪的茶”也在新加坡开店。只是,这些品牌们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似乎都不怎么理想。
比如台湾品牌Combay曾定下三年内在日本开100家店的目标,但仅过了一年就黯然退场,再比如奈雪的茶日本首店开店仅一年就关停。
在饮品之外,蜜雪冰城还玩起了电商。从2021年开始,蜜雪冰城着手培养自己的主播,基于雪王IP,打造了三款零售产品线,包括花果茶、小零食、杯子,以及“雪王”IP衍生出的盲盒、徽章等文创周边。
同时,蜜雪冰城还在便利店零售业、精酿啤酒、风投等多个领域有所布局。
紧密的动作,不难看出蜜雪冰城对未来发展的忧虑。其究竟能否找到新的增长曲线,目前仍要打个问号。
而按照国内企业上市流程,完成上市辅导之后,蜜雪冰城即将进入申报阶段。如果蜜雪冰城成功上市,则有望成为继奈雪的茶之后国内“新茶饮第二股”。那么二级市场资金的注入,或许能给蜜雪冰城带来新的契机。
主营乳制品、奶粉等业务持续下滑之际,靠投资并购收益维持业绩报表的三元股份(600429.SH)正渐行渐远。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持续近一年的内斗事件仍然悬而未决,这种自断手臂的现象在一步步蚕食这家老牌国企的市场份额。
三元股份日前发布的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营业收入56.74亿元,同比增加21.0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加12.61%,扣非后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增长54.24%。
截止三季度末,三元股份的货币资金为18亿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9346万,总负债为77.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7.4亿元,净增加超过50亿元;其中,短期借款9652万,流动负债31亿元,相比年初19亿元增长58%;其他应付款为16.62亿,相比年初8.45亿,也增长近一倍。
关于现金流为负与债务激增问题,《投资者报》记者多次联系三元股份高管,包括董秘张娜等,但截至发稿前,并没有得到回复。
三元主营业务:北京、河北、天津等8家亏损
看似业绩喜人的背后,市场对此并不看好。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从详细的上半年业绩来看,三元股份的主营业务在持续下滑,财务报表好看仅仅是因为国外和其他投资性收益,比如麦当劳等。换句话说,三元股份赚钱的并不是主营业务。长远而言,这对公司发展非常不利,公司目前发展战略非常模糊,看不清楚。
今年上半年,三元股份营业收入约为37.95亿元,同比增长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接近1.25亿元,同比增长185%。三元股份对此解释称,主要是由于主营业务乳制品销售同比增加以及法国Brassica Holdings公司纳入公司合并范围增加收入。
《投资者报》记者查询发现,仅非经常损益项目部分,三元股份就收到计入当期的政府补助1971万元,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收入有1094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三元股份上半年仅麦当劳的权益收入就为1.22亿元,现金红利为2000万元。这是三元股份最好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元股份主要业务涉及加工乳制品、冷食冷饮、饮料、食品等。在上半年的营收中,液态奶分部营业收入最高,为19.37亿元,其次为奶粉及奶制品分部,营业收入为8.45亿元,冰淇淋分部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排在第三位,为7.3亿元。
进一步查询发现,三元股份旗下的12家子公司,普遍是亏多赚少。河北三元半年营业收入为6.32亿元,同比增长5.63%,净利润为-259万,同比亏损3485万;新乡三元上半年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25.88%,净利润-55万,同比亏损317万;天津三元上半年营收7121万,同比增长1.16%,净利润45万,同比亏损19万;上海三元上半年营收1.78亿,同比下降2.98%,净利润为-2024万,同比亏损201万;湖南太子奶上半年营收5653万,同比增长43%,净利润为-1411万,同比亏损193万;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上半年营收7.3亿元,同比增长11.21%,净利润6350万,同比减少1030万;唐山三元上半年营收4313万,同比增长3297万,净利润427万,同比减少891万;香港三元上半年营收4.19亿,净利润-1294万。
12个子公司中8个亏损,其余四个也基本上都是微利。迁安三元上半年营收1.5亿元,净利润253万,同比增加114万;柳州三元上半年营收1871万,净利润28万,同比增加129万;江苏三元上半年营收6216万,净利润为227万,三元普度国际资本与贸易有限公司,上半年营收5837万,净利润220万,同比增加84万;
很明显,在三元最重要的核心市场北京、河北和天津,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投资者报》记者多次联系三元股份负责销售方面的副总经理张俊,但其一直未接听电话。三元股份总经理张学庆在接到记者提问后,以开会为名拒绝回复。
内斗不止:左右手互搏何时能改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这跟三元股份今年以来的内斗有关,唐山三元抢夺原有三元奶粉经销商市场,造成三元自身定价体系混乱,市场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今年国内出生率同比是下降的,对奶粉企业来说,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
另一位三元股份奶粉事业部中层员工也向《投资者报》指出,内斗因素导致该部门销售今年的确受到很大影响。
三元股份内斗起源于唐山三元。今年年初,有湖北等地三元奶粉经销商反映,原有分销业务被唐山三元抢夺,由于唐山三元奶粉进价只有60元,而其代理产品的出厂价要200多元,导致市场大幅度收缩。
从前面唐山三元上半年业绩来看,虽然营收增长迅猛,但仍然亏损近900万。时隔11个月后,三元股份的内斗与抢市场是否改变?答案是并没有。
湖北黄石、鄂州、黄冈三市经销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一直到今天,内斗都从未解决。之前公司客服人员一再告知会解决,但几个月过去,不仅没有解决,三元奶粉还一直断货。”
该经销商强调,代理三元多年,内斗之前只代理三元产品,去年营业额有3000多万,而今年截至现在才两三百万,如今只能代理其他品牌。“据我们估算,目前仅湖北市场,三元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跟去年和之前相比出现大幅下滑。”
还有一位江苏地级市不愿具名的经销商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今年三元奶粉生意没法做了,价格很混乱,货还时有时无,不清楚公司发生什么事。
原本可以不存在问题的经销商环节,却出现了左右手互搏。唐山三元公司总经理张泽高在接到《投资者报》记者询问时表示,一切回应以总公司为准。
复星系经营时代 三元的新业务呢?
朱丹蓬分析,这种内斗应该和三元股份的顶层设计有关,可能涉及到市场规划和中长期战略,否则不可能出现两个子公司去争夺同一个地区的经销商,造成整个渠道混乱,这是比较少见的。
“这没一点好处,纯粹变成内耗了。当然,由于三元股份今年也刚换了管理层,现在可能在做顶层设计上的调整,但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朱丹蓬强调,内讧要尽快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三元股份今年业绩以及2019年布局。
今年6月14日,三元股份宣布,陈立俊因3年任期即将届满辞去总经理职务,聘任张学庆为总经理,由其全面负责三元股份各项业务。张学庆此前在复星集团多年,这标志着三元股份进入复星系经营时代。
而据《投资者报》了解,张学庆担任总经理不久,把原三元股份常温奶事业部总经理的张俊提升为高管团队,同时担任副总经理;另一位原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则担任总经理助理。
最近张学庆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整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企业内部也可以去做一些细分领域的孵化,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来推进一些新的业务增长。同时,资本如何更加有效的推进产业升级,也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
“我们确实不清楚公司新团队的经营方向和思路。是在三元传统主营业务上拓展新业务呢?还是彻底走跟主营业务无关的新业务?我们不清楚。”前面那位券商分析师对此表示。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