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所7月16日披露,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递表港交所主板申请上市,华泰国际、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
综合 | 招股书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小菜园是知名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直营连锁餐厅之一,以业务规模和增长率计均居于业内顶级行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是中餐市场的一个细分子市场,客单价在人民币100元以下。
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以实惠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家常风味的菜肴和周到的服务,将“小菜园”打造成了广受顾客认可的中国百姓“家庭厨房”。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小菜园有623家在营的直营门店,覆盖中国13个省的135个城市或县。目前,公司的主要门店经营地区位于华东地区,且公司亦已将门店网络扩展至中国其他地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2023年的门店收入而言,“小菜园”在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客单价介乎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100元,占市场份额的0.2%。按收入计,客单价介乎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100元之间的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规模于2023年为人民币22,529亿元,约占整体中式餐饮市场的55.2%。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且增速逐渐趋于平缓、上升的城市化率及人口结构改变,有利于大众餐饮市场的增长。
在上述背景下,正快速发展的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迎合了广大民众刚性、日益增长、追求“好吃不贵”的就餐需求,规模庞大且增长潜力巨大,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人民币36,187亿元,是中国餐饮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
预期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规模于2023年至2028年将以9.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8年达人民币55,871亿元。特别是,2023年人民币50元以下客单价和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100元客单价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规模分别为人民币13,658亿元和人民币22,529亿元,预计至2028年分别达到人民币21,376亿元和人民币34,495亿元,均具有巨大规模体量。
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小菜园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保持盈利能力,于以下方面超过行业水平。收入方面,公司由2021年的人民币26.4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人民币32.13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3年的人民币45.49亿元。2023年,公司的收入较2022年增加41.6%。
公司直营门店总数由往绩记录期间开始时的278家增至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542家。“小菜园”门店的同店销售于2021年至2022年增加1.2%,由2022年至2023年则进一步增加20.8%。
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方面,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公司分别录得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15.9%、14.2%及19.7%。公司的净利润由2021年的人民币2.2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人民币2.38亿元,并进一步增加124.0%至2023年的人民币5.32亿元。于2021年及2022年,公司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6%及7.4%,并增加至2023年的11.7%。
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四个月,与2023年同期相比,公司在门店网络、收入及净利润方面录得稳定扩张及增长,净利润率保持相对稳定于11.5%。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四个月,小菜园新开62家门店,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6.80亿元及人民币1.94亿元。
招股书显示,小菜园坚持现场烹制,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新鲜的菜品,区别于预制菜肴,获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反馈,公司会定期更新菜单,纳入新菜品和当季特色菜。为确保消费者获得“好吃不贵”的就餐的体验,公司进行合理的菜品定价,实现公司“小菜园”门店堂食顾客的客单价介乎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70元。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小菜园已建立全面的供应链体系,由位于中国的一个中央厨房及12个仓库组成。公司亦拥有一支由200多架车辆组成的自建运输车队,以确保向每家门店有效运送物资。中央厨房和仓库网络使公司能够通过储备的库存产品和集中采购流程,确保公司门店供应的稳定性。公司的每家门店均能够每日实现库存补货。
公司的中央厨房使门店员工在劳动密集型工序上大大减少时间和精力,例如食材粗加工和料包制备,有助于公司的门店更高效地运营。由于复杂且耗时的程序由公司的中央厨房执行,所以公司的门店对基层员工的工作量及人数要求降低,并且可以使用净菜更快地制备菜品。
中国的中餐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食品质量及稳定性、价格、用餐氛围及服务、优质食材的稳定供应以及员工是否符合资格等方面。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的餐饮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显示出增长趋势,由2018年的人民币42,71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52,890亿元,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4%。预期将进一步增长至2028年的人民币82,627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9.3%。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的门店收入计,“小菜园”在客单价介乎人民币50元至人民币100元的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的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一。
去年12月,小菜园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加华资本。这是继去年3月完成首轮融资后,加华资本对小菜园的再次投资。作为小菜园的独家投资人,加华资本累计投资金额5亿元。这也是近年来大众便民餐饮市场最大一笔融资。
本次小菜园香港IPO募资金额拟用作持续扩大公司的门店网络,以扩大公司的地理覆盖范围并提高公司的市场渗透率;增强供应链能力;升级公司的智能设备及数字化系统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是“网红餐厅”,却有着网红餐厅的火爆;不做营销,却自带传播点,让顾客主动宣传。
这家肥肠粉店,是如何用32个餐位做到日翻台10+,坪效位居商场第一?
◎ 海螺餐创 杜倩倩
10个月到店消费178次,有食客主动宣传
正午,郑州花园路丹尼斯商场负一楼,“川宝蓉肥肠粉”店内。一个中年大叔,一手举瓢,一手拍打,流线型的粉浆漏下,掉落在滚烫的开水中,翻起沸腾、捞起、加料。
动作一气呵成,仅60s时间,4碗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粉就出锅了。
这种制粉形式,另类而新奇,吸引了众多食客围观。90后女孩小文说,她第一次吃就是被“手工拍粉”的场景所吸引。
“现在每次和闺蜜逛街,都会点一份招牌肥肠粉,味道也是无可挑剔,”小文说着便拿出手机拍照,发了一条抖音,并配文“手工现拍的肥肠粉,正宗。”。
像小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最初被“技术”所吸引,后来为“产品”所折服。据店内支付系统显示,10个月内,有一位用户在店内共消费了178次。
营 收
32个餐位日翻台10+,商场坪效第一
2012年,川宝蓉从31㎡的小店起步,临街店面,当时人均消费只有10元,但川宝蓉月营收最高可达30万元。
3年后,因产品不错,开始筹谋进mall,并最终进入了现在的花园路丹尼斯。
川宝蓉的创始人冯贺祥介绍说,该店面积为35㎡,设置了32个餐位,日翻台10+。开店5个月,就已收回投资成本。
< class="pgc-img">>另据商场方面统计,其坪效长期位居餐饮第一。
现在,川宝蓉拥有12家门店,分布在郑州、三门峡、濮阳、济源等多个城市,面积从30㎡-150㎡不等,毛利高达70%。
实践证明,这种小吃店对选址的适应性强。既可以开在ShoppingMall,也可以开在社区、步行街、高校周边等,很容易找到满足选址的人流量区域。
产 品
做好矩阵搭配,口味纯正地道
不是“网红餐厅”,却有着网红餐厅的火爆;不做营销,却自带传播点,让顾客主动宣传。
冯贺祥说,川宝蓉能一炮打响,依靠的不只是场景的有趣,最重要的是口味纯正地道。
为此,他们团队在产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 ? -
SKU丰富,满足食客不同需求
川宝蓉的门店菜单设置精简,有5个系列的产品,分为粉、面、龙抄手、饮品以及小食。
从菜单分布上,可以一眼看出粉是主推产品,有9种不同口味,包括招牌肥肠粉、酸菜粉、海鲜粉等;肥肠、冒节子等成都特色小食,则作为粉面的配菜,满足不同食客的就餐需求。
冯贺祥介绍说,肥肠粉系列最受欢迎,成为消费者点单爆品。以花园路丹尼斯店为例,一天可卖出700多份。
也因此,川宝蓉成为众多食客心中肥肠粉的代名词。
- ? -
精选原产地食材,保证口味纯正性
市场上常见的粉面店,大都是机器制作或者购买干粉再泡,而川宝蓉选用红薯粉现场制作,现做现吃,避免了明胶添加,保证了口味纯正。
以花园路丹尼斯店为例,4㎡的透明玻璃房内,可完成制粉的一系列操作。
海螺君计算了一下,4㎡的操作间相当于一个餐桌,如果按一个餐位200元的产出,六个餐位每天可产出1200元的收益,每月营业额可增加36000元。
作为一家商场店,“三高一低”是常态。在面积不大的店面中,专门开辟一块地方制粉,减少了就餐区,无形中增加了营收压力。
但在冯贺祥看来,这一点是值得坚持的。
他说,现场手工下粉,还原了老成都传统技艺,让消费者产生代入感和信任感,增强顾客粘性。
现在,川宝蓉坚持从四川原产地寻找食材。辣椒、花椒都是选用当地优质品种,芽菜则从四川宜宾进货,保证了口味的稳定和统一。
“产品是品牌核心,天然、纯正是川宝蓉肥肠粉的核心出发点。”
- ? -
标准化操作保证出品稳定:60秒出餐4份
川宝蓉建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原料从四川等地采购后,直接在工厂加工而成,红料、白料、三鲜、汤料等,制成后直接配送到各门店。门店只需要自采一些时令蔬菜即可。
产品的标准化极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经营效率。
“每个产品的配料是统一的,放多少克食材、放多少克调料,都有固定的配比,服务员按照标准操作即可完成。”
如此一来,川宝蓉便不需要大厨,一般的服务员培训后即可完成所有产品的出餐。从制粉到出餐,高峰时段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产品的标准化,降低了对人员能力的要求。每个门店开业前,川宝蓉都要对员工进行培训,“7天就可以学会”。
>月13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共同发布了《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广东省不再蝉联第一餐饮大省称号,山东省取而代之。
餐饮产业蓝皮书。受访者供图
广东不再蝉联第一餐饮大省称号
报告显示,自有餐饮业统计分类以来,广东省便一直稳居全国餐饮第一大省的宝座,并且在2015年广东餐饮收入就率先突破3000亿大关。近年来,由于广东餐饮增速持续低迷,相对全国平均增速拉开了显著差距。同时,广东餐饮收入占全国的份额也呈逐年下跌趋势,2018年已跌至9.1%。
2017年,全国已有三个省份的餐饮收入跨入3000亿元阵营,广东勉强保持了餐饮收入第一的宝座;然而到了2018年,山东餐饮增速同比提升了0.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广东成为第一餐饮大省。
广东相比山东、江苏,无论是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餐饮门店总数、消费水平还是外出就餐的习惯来说,广东餐饮业都不应该落后于其他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统计口径与算法差异两个方面。
由于全国各省的餐饮统计口径与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广东餐饮业的年度统计范畴仅重点采集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数据,按照一定系数反推出当年的增加值及增速,并没有真正统计限额以下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或在2023年成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报告还显示,从改革开放40年发展来看,餐饮业长期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产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元开始,1983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超过2万亿元,2015年超过3万亿元,在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780倍,复合增长率高达18.1%,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
以197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为基点,餐饮收入突破1万亿元历时29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历时5年,而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3年,也只经过3年,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不断被刷新的产业规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饮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以近三年中国、美国的餐饮产业收入的平均增速预估,中国餐饮业有望在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