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业这两年,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品脾,变着换样创新产品、讨好消费者,最后却把供应链企业炼成了大赢家。
< class="pgc-img">>作者|政雨
-01-
新茶饮火了,供应链企业成背后赢家
“那算最早的新鲜水果茶了吧,金桔的价格一下子从几毛钱/斤,涨到十几块/斤”。
2009年,在武汉开店的胡继红,研发出一款用新鲜金桔做的产品。一经推出,酸甜的滋味大受欢迎,多家饮品店跟风上市,让一款产自广西的水果价格翻了几番。
< class="pgc-img">>一款产品带火了一种水果,图片来自昵图网
再回忆起这件事,胡继红仍然印象清晰,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一杯奶茶“煽动翅膀”。
十年后,胡继红新的茶饮品牌益禾堂,门店开到3000家,带来的“飓风”更加猛烈。
2019年,益禾堂一款奶茶单品日均销售2.8万杯,180天销售超500万杯。这要使用纯牛奶1020吨,运送17万箱蒙牛1L餐饮包纯牛奶到达各家门店。
消费者可能想不到:他们已经把奶茶喝成一条产业链了。
当他们排队买喜茶时,更多人看到机会,跑去开茶饮店。
< class="pgc-img">>排队的消费者把茶饮喝成了产业链,图片来自@叶子Ares
当他们放宽对价格的接受度,更追求健康时,这些门店、品牌就去寻找更好的茶叶,跑产地挑选品种优质的水果,联系乳品公司解决新鲜牛奶的运输、保存问题。
奶茶的增量市场被激活,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刺激资本入局,催生品牌朝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更吸引来一批提供原物料的企业向饮品倾斜。
甚至可以说,市场需求的增长,让原物料企业成了茶饮品牌背后的大赢家。
头顶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统一、香飘飘等国内一线品牌供应商的光环,主要从事植脂末生产和销售的佳禾食品正筹备上市。
2018年,乳品公司恒天然在中国市场卖出的淡奶油可以制作5亿杯奶盖茶。2017年,这个数字还是2亿杯。
< class="pgc-img">>奶盖茶带动了淡奶油供应的发展,图片来自网络
近几年来,恒天然中国区面向餐饮、烘焙、茶饮渠道的toB业务保持着每年高双位数增长的发展态势。据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副总裁阮建华介绍,其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额外增长来自茶饮”。
佳乐椰子种植园占地10万公顷,约有2个新加坡大小,每天加工几百万个椰子,一年用掉的椰子连起来可绕地球5圈
吴华松从事饮品原物料服务10多年。近几年茶饮市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令他感触深刻:“以前根本不叫行业,我称为一门生意。因为这个行业还没有大到让人侧目的程度。但现在不一样了。”
-02-
量增长,带来机会也存在挑战
新辣道创始人李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都挖金矿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挖金矿,提供个铁锹,卖个矿泉水?是不是有机会也能挣的很多。”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供应链思维的企业。
2013年,关掉亲手开出的茶饮店后,韩刚再次创业,还是和茶有关。但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定位前置,为面向终端的茶饮市场提供支持与服务。
2017年的春天,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每年最盛大的饮品行业展览会上,韩刚的逅唐茶业包下了入口处一整块广告牌,只写了4个大字“产品主义”。
那一年,在整个展会现场,包括逅唐在内的多家茶企、供应商,都提出“茶饮整体方案解决商”的口号。倡导产品、服务优质,以期获得前来参展的品牌认可。
彼时,喜茶刚刚在上海开出一家店,人民广场上随处可见提着喜茶袋子的黄牛在兜售。那是新茶饮爆红的开端,当媒体、消费者还在好奇地谈论这个新事物时,供应商已经敏锐地洞察到市场机会,激发出参与的热情。
< class="pgc-img">>排队的茶饮店让供应商洞察到市场机会,图片来自@沈阳中街大悦城
但机会永远与挑战并存。
“过去,供应商固定的几款原料,就能满足饮品店一年四季的需求。但现在供应商也得积极创新。”吴华松说。
新茶饮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季节性上架产品的频率和节奏感,倒逼供应商从单一地生产原料向创新研发转变。
吴华松的公司需要和品牌方一样,提前预测下一个季节可能会火的产品,提前做好原料采购,提前策划产品方案等。在提供茶叶以外,逅唐也早已把提供整体服务作为竞争手段之一。
< class="pgc-img">>新茶饮倒逼供应商前瞻性采购,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陆最早出现奶茶的时候,王勇岐就从台湾购买原料进来出售。做原物料生意这么多年,他一直坚信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很早之前,他就参与到到土壤改造、技术指导等环节,提升红豆、燕麦等罐头产品的品质。
即使如此,行业的新趋势,也为王勇岐带来新的难题。
“头部品牌的出现,导致采购量和规模成倍出现,对供应链进行了再次整合。量大和量小,对管控、品控、生产能力等的管理,难度不是大了一点点。
举个例子,过去你买我1000箱罐头,有1、2罐坏的可以接受。现在要用1万箱,如果有10~20罐不合格。虽然比例没变,但这个数量是令品牌难以接受的。”王勇岐说。
在硬件上,提供原料生产、行销推广、配送物流仓储支持;在软件上,做客制化、做服务、提升研发能力;这是所有供应链企业在获取机遇时,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03-
质的提升,需要打破规则重新整合
今年夏天,杨枝甘露成为茶饮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优质的台芒芒果被饮品店抢购,很多老板天天跑产地找水果,还要面临马上要断货的焦虑。
< class="pgc-img">>品牌开始追求原料产地,图片来自Unsplash
?
最近一段时间,从去年开始就在茶饮店大热的芋头产品,在冬季来临时变得更受欢迎。但因今年雨水量大,导致芋头的产量较往年有所下降。陷入供不应求的境地,价格每天都在变动。
消费者认品牌,品牌看产地、品种。新茶饮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让优质的水果品种变得极为抢手。但不论是茶叶、水果、牛奶,涉及到农产品的原料,又常常要“看天收”。
为解决这个问题,品牌方也在介入供应链环节。古茗在泰国种香水柠檬,在新疆种哈密瓜,在云南种橙子。
作为企业的公益行为,也为新品研发服务,CoCo都可到西藏种植沙棘,深入到原物料的开发环节。
< class="pgc-img">>CoCo沙棘系列产品,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层面上,深耕供应链,也成为构建品牌壁垒的关键一环。比如,蜜雪冰城开发工厂,自产原料,服务7000家加盟店,构建了品牌的低价竞争力。
但构筑未来,饮品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不是仅靠一家企业、一个品牌品牌之力能完成的。
一方面需要互补、整合,共同采购、开发。一方面实现专注、细分,把擅长的领域交给擅长的人做。
所有的一切,都将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在未来,确保稳定供应,将变成一个承诺和信用的问题,甚至会带来整个行业信任体系的重建。
-04-
市场的最终趋势,一定是向上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属于饮品业的疯狂逐渐落幕。增量市场的大门关闭,饮品店开始回归平常。不管品牌方,还是供应链企业,都开始忧心于新的市场形式。
“生意好的时候要品质,现在更考虑价格了。”供应商依旧是市场的最灵敏温度计。
但在王勇岐看来,市场环境高高低低的起浮,就是规律性的经济周期变化,他已经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循环。“2000年到现在,饮品业遇到过多次危机,每次都是这样的规律和循环。但市场总体都是往上走的。
品质和价格螺旋上升,是最终趋势。这是永远不会变的。”王勇岐说。
咖门2020万有饮力年度大会,饮品行业年度盛会,小罐茶、喜茶、茶颜悦色都来了。
时间地点已经确定:12月5日,上海宝华万豪酒店。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票!
统筹|政雨 编辑|孙超 视觉|江飞
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class="pgc-img">>识别图片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2019万有饮力年度大会实录视频:
< class="pgc-img">>6张表格,帮你“设计”出好产品:
< class="pgc-img">>通过产品定位,突破营业额瓶颈:
< class="pgc-img">>— 商务咨询 —
18339988529(同微信)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尔沃计划于明年年初停止生产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在2030年转型为纯电动车品牌。这个诞生于瑞典、即将迈入百年的汽车品牌,成为了第一个完全放弃柴油车的主流汽车制造商。
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工业化布局如下:上海的研发中心、张家港的发动机制造厂、成都和大庆的整车制造厂。和大部分车企一样,分散在全国的供应链点位,分担了风险,也有利于品牌辐射全国市场。
汽车的产业链条极长,新能源汽车更甚。越来越多的车企全面铺开电动化转型战略,这对于以汽车工业、零部件制造、材料制造以及新能源发电为专长的一大批城市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产业升级机会。
从中国主流汽车厂商在全国的工厂分布来看,全国398家整车厂中有278家设有新能源产线。重庆、广州、成都、上海是新能源整车厂最多的城市,如果将动力电池、电机制造厂等也纳入考虑,则上海与重庆并列第一。
智能化、电动化已迅速成为汽车工业的主流趋势。在电子信息业发达的武汉和杭州,所有整车厂都已完成了新能源产能布局。
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并实现快速创新,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尤其注重对全链生态的布局。目前在中国,新能源产线布局最广的三大厂商是比亚迪、长城和吉利。
比亚迪是在电池领域最有话语权的汽车厂商。在它的计划里,长春、宜春、徐州、温州、台州、宁波、滁州等更多城市都会在未来被其纳入电池产业版图。
2020年,革新了碳酸铁锂电池工艺的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首先在重庆落地,并于同年迅速在长沙宁乡高新区投产。后者刚被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集聚了中伟新能源、巴斯夫杉杉、邦普循环等一众锂电龙头企业。
事实上,长沙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不仅占据了上游资源丰富与龙头企业集聚的优势,产业生态更是加分项。将储能电池产业分为原材料、制造、系统、其他服务这四个环节,并统计同时布局多个环节的企业占比,结果显示长沙有37.61%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延链能力。
其中,主营上游电池原材料的长沙科技型企业,已经全面向其他环节延伸业务。在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外,这样的策略也能弥合产业链环节之间的信息差,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技术与市场的前沿趋势。
与比亚迪相比,长城汽车的全链布局则偏向从上游原材料领域切入,同时也更注重对新型能源利用创新的探索。举例来说,长城在2020年孵化的极电光能,就是一家专业从事钙钛矿光伏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技企业。短短3年时间,它已在无锡落地了多条全球领先的光伏产线。
一种新技术的快速量产和落地本身就高度依赖于城市是否能提供充足的配套——包括设备、原料、土地乃至人才。无锡作为中国光伏产业发源地,与新能源车厂商一拍即合。
近几年无锡在上游光伏设备原料的环节,企业集中度有显著提高。
2013年,在遭遇欧美国家对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重创后,无锡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从附加值较低的中游组件环节向高值环节延伸。
除了推动能源行业的转型,新能源车产业自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变革,也带动了中游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升级。
宁波汽车零部件领域科技型企业专利简介词频的历年变化显示,宁波近五年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突破正在从车灯、安全带等基础软装向智能总成、三电系统等方向倾斜。
紧跟产业升级步伐的配套升级,是城市吸引企业集聚的一大有效策略。吉利控股集团将总部设在杭州,但将吉利集团研究院、极氪汽车全球总部、Smart汽车全球总部以及一众整车、电池、部件配套企业均落位在宁波。
另一个指征产业生态繁荣的数据维度是,城市能够吸引到多少不同的主流厂商在本地落位。拥有比亚迪、理想整车厂,配备长城、北汽、上汽电池厂的常州毫无疑问位列生态吸引力的头部梯队。
从“发储送用”的产业链环节分类来看,常州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与太阳能发电领域的企业数量最多,同时也都保持着增长趋势。与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头部城市对比来看,常州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占比最高,在区域中的集群优势也更为显著。
对特定产业链,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来说,城市虽受限于城市能级或存量资源,但也可以通过找准细分环节乃至细分产品的方式,将普通禀赋转化为绝对优势。
当这样的策略在更多的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中奏效之后,精细化的分工会将更多城市带入到产业升级的快车道上。
文、视觉/ 陈爱晨
影响城市能级的主导变量,是当地的产业布局和竞争力。近年来城市的产业调整动作频频,在抢抓窗口期实现经济复苏的当下,抢先发力、抢先布局,更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旋律,也将深度重构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
在第一财经创办20周年之际,第一财经启动“20年·20城”一线调研,聚焦城市重点产业,通过实地走访、深度研究,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产业数据分析协同,观察区域变局。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11月刊
局卖奶茶,能有多大的想象力?
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中国邮政这个巨无霸,居然率先进军奶茶圈。
6月4日,“中国邮政成立奶茶店”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爆料自己家楼下中邮大药房成立奶茶店,名为“邮氧的茶”,奶茶的外包装设计也有邮政等元素相关。
该消息很快登上热搜,中国邮政推出的奶茶“邮氧的茶”顺势成为网红。
实际上,中国邮政做奶茶已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尝试。
天眼查App显示,福建省邮氧的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被认为是“邮氧的茶”的运营主体。
早在2020年11月,中邮恒泰药业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邮氧的茶”第30类方便食品、43类餐饮住宿、35类广告销售商标,该公司大股东为中邮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而中邮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则被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目前,邮氧的茶,销售的新茶饮包括水果茶、奶茶、果奶以及纯茶产品。产品价格从7元-23元不等,价格最高产品为“燕窝鲜牛乳”,价格和一点点的价格相似,大部分饮品的价格在20元以下。
在小红书上,不少网友开始打卡,“好喝不排队”、“抱着不太高的期望值点了个清爽红番石榴,意外的好喝”,但也有人认为口味偏甜较为普通。有网友戏称:“想知道点奶茶包邮到家不?”还有网友表示:“下次寄EMS可以边喝奶茶边等流程,当然奶茶必须出货快一些,变成酸奶就不好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一次热搜,也让中国邮政这家公司出现在大众视野。
中国邮政集团是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依法经营各项邮政业务,承担邮政普遍服务义务,受政府委托提供邮政特殊服务,对竞争性邮政业务实行商业化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邮政实现了从经营函件包裹、报刊发行、储蓄汇兑、集邮等业务的传统邮政企业,到既经营邮政基础性业务,又经营金融业务(银行、保险、证券)、快递物流业务(标快、快包、国际、合同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现代企业集团的转变,在2020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第90位,在世界邮政企业排名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邮政还曾闯入医药圈,2018年4月,中国邮政制定了加快发展医疗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目标,并在2019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了国内第一家自营药店——中邮大药房。药房同时配备金融业务柜台和邮政业务,也是将邮政、金融、药店客户三方融合共赢的范例。
在奶茶之前,中国邮政也参与过饮料市场。
中国邮政在厦门开设了复古风的咖啡店,在当地还颇有名气,价格在15-30元之间,也许是在咖啡店尝到了甜头,中国邮政又把眼光放到了奶茶上,做起了奶茶生意。
图片来源:小红书
跨界的巨头们
这些年,一些巨头跨界做餐饮的不在少数。
2019年,中石油昆仑好客与中国百胜合作的首家肯德基加盟餐厅——昆明西福路餐厅开业。
2020年5月,快递巨头顺丰开始布局团餐,甚至特斯拉也开始申请餐饮商标。
地产巨头碧桂园曾布局过机器人餐厅。早在2019年5月,碧桂园便成立了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志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餐厅连锁品牌,2020年1月,就在广州花城汇落地了第一家样板店——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全程由机器人负责点单、炒制、出餐等。
不少奢侈品牌也开始纷纷做餐饮。
2015年7月,奢侈品牌Gucci在上海开设全球首家餐厅1921Gucci。2016年5月,奔驰在北京三里屯开了一家创意餐厅——Mercedes me,香奈儿、雅诗兰黛旗下高端彩妆品牌芭比波朗也都曾开设过快闪咖啡店。
快时尚品牌也布局过餐饮业务,比如无印良品(MUJI)于2014年下旬在成都远洋太古里开设了中国大陆首家餐厅,提供简餐和咖啡饮品。
巨头跨界,本身就有不小优势,具体来看,巨头的优势在于:
第一是自身线下店面资源优势的再度发挥。
比如中国邮政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邮政依托自身遍布城乡、覆盖全国的优势,坐拥近9千个揽投部、5.4万个营业支局所和42万个信息系统完善的合作邮乐购站点资源、600多家主题邮局。
对于奶茶店来说,决定客流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段。餐饮一直是依附于场景本身的业态,如果单独剥离出来,那么竞争优势就不复存在,中国邮政依托庞大门店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他们依靠自己强大的全国门店支持,完全可以快速占领市场,对于奶茶生意来说,无疑意味着客流的先天性优势。
第二是品牌本身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用户群体,换句话说,也就是从源头上拥有一波冷启动流量。
这些人对品牌有着深厚的好感,是品牌的“自来水”,无论品牌推出什么新业务,就算听起来与主业再不搭嘎,也总有用户乐于买单尝鲜。
就像7-11、全家等便利店推出餐饮服务、设置堂食区,提供更多成熟精细的增值服务时,不少用户争相过来打卡体验,这就是品牌往日所积累的市场影响力,这也是巨头跨界的底气和竞争力。
所以,性价比如此高的买卖,巨头不做白不做。
但另一面,对巨头而言,跨界也并非易如反掌,巨头在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时,也需要谨慎而行。
据新京报报道,奶茶店为中国邮政福建公司入股的中邮恒泰药业开办的业务。中国邮政福建公司回复称,奶茶店并非邮政业务,也暂无相关发展规划。
至于其他品牌跨界开设餐饮店,目前也基本是小试牛刀状态,噱头远大过实际,与所在行业的头部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什么巨头都开始“不务正业”了?
为何这些年,不少服务业的巨头,都纷纷“不务正业”,盯上了餐饮赛道?
第一,是餐饮的蛋糕足够庞大。
其中,奶茶无疑是餐饮中最热门的一类。奶茶近年来发展迅猛。据财新网显示,2020年,中国奶茶市场投资规模超40亿元,市场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有86%的奶茶消费者每周至少消费一次,而每天至少买一次奶茶的占比也达到12%。
奶茶头部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估值分别达160亿、130亿元,奈雪的茶还准备上市。
今年2月11日除夕当天,奈雪的茶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冲刺“新茶饮第一股”,据行业人士预测——奈雪估值或将达到350至400亿元人民币,这也证明奶茶行业有足够广阔的想象力。
第二,是餐饮场景的多元性更强,用户对传统品牌的各种餐饮创新尝试也更包容。
在此背景下,巨头会孵化出更多与餐饮有关的新兴项目,“跨界打劫”来降维打击传统餐饮行业,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餐饮行业未来的趋势。
从中国邮政等企业的例子看,未来,创新的多功能餐饮模式、跨界合作必将成为新的趋势面,餐饮的总体趋势,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餐饮+互联网,而是餐饮+各种跨界混搭,或新商业模式,发展有无限可能。
正如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所说,“未来餐饮业不仅是传统的吃喝这么简单,更可能是餐饮服务的基本功能+主题文化+消费体验的平台型行业。”
第三,是巨头增加的餐饮业务,能够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与粘性,最典型如宜家出名的餐饮业务。
最开始,做餐饮还仅是宜家的“小打小闹”,宜家在出口处设立了小茶座供应饮料和点心,后来小茶座逐渐演变为餐厅,再后来,餐厅被挪进商场内部,甚至成为宜家重要的业务之一,甚至不少网友称去宜家,都是奔着宜家的丸子热狗等小吃而来。
在宜家创始人Ingvar Kamprad看来,“饿着肚子促不成好生意”,为顾客提供食物,他们就能在商场逗留更久,从而促进商场的销量。
如今,更多的跨界混搭、多业态融合的商业模式,都是以“生活方式”为轴心点,比如快递、加油、家居等服务,与餐饮等多种业态直接融合,企图创造以及完善“一站式服务”。
由此可见,中国邮政等品牌,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创新,带给市场更多的新鲜感,从而尽可能地争夺用户的停留时长。
不断“跨界打劫”餐饮行业的,中国邮政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是最后一家。
参考资料:
《各行业巨头纷纷踏足餐饮市场 跨界餐饮风靡了吗 ?》,联商网;
《没想到中国邮政卖奶茶:一铺开就是全国第一》,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