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厨房常见四大问题,这其中有你遇到的吗?
油盐摄入量居高不下,糖摄入量持续升高,成为我国肥胖和慢性病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别老把目光放在预包装食品和饮料上了,从而忽视了与一日三餐密不可分的厨房和餐厅。而我们每日摄入的盐、油、糖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家庭厨房。让我大声地告诉你吧:“减盐、减油、减糖”和你足不出户的厨房里关系密切!不信你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对此在十个城市范围内展开了专项调查,发现家庭烹调常见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一:
烹调容易“重口味”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厨房最常用的烹调方法分别为“煸炒、爆炒”(63.89%)、“红烧、烩焖”(49.79%)、“煨炖、煲汤”(47.88%)。这些烹调方法可能会使用更多的盐、油、糖。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煨炖、煲汤相对健康,事实上如果汤中浮油较多,也会导致油脂摄入过多。“凉拌”可减少烹调油摄入量,但在家庭厨房的出现频率仅为24.31%。此外,有17.18%人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煎、炸”,这种方式很容易摄入过多油脂,增加超重及肥胖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建议,在家做饭多蒸、煮、白灼和凉拌,少煎炸。如果更加偏爱炒菜,要注意控制盐、油、糖的用量。喝汤时可以把表面的浮油撇掉。
问题二:
吃咸菜、酱料过于频繁
咸菜、酱料是餐桌上的“常客”,家庭常见的“隐形盐”来源之一,调查显示有两成消费者经常甚至每天都以之佐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提醒说,咸菜、酱料中钠含量较高,如果餐桌上有这类食品,那么做菜时可以适当少放盐,或使用低钠盐、减盐酱油等产品。除了少吃咸菜,平时做菜时做到以下几点也能帮助我们减盐:做凉菜时不要提前加盐腌制;炒菜时起锅前再放盐;放了鸡精味精就少放点盐。
问题三:
部分家庭用糖调味频率高
调查显示,54.92%家庭在烹饪时使用糖调味,其中,用糖频率较高的家庭占比25.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教育室主任刘爱玲认为,糖醋排骨、红烧肉、拔丝地瓜、锅包肉等菜品中含有较多的糖,不要经常吃;番茄酱、沙拉酱、甜面酱、果酱等酱料中一般也含有很多的糖,应当少吃。此外,喝杂粮粥、银耳羹、红豆沙、绿豆汤、牛奶、豆浆、咖啡等时喜欢加糖,做凉拌菜、炒菜时也常常放糖,这些调味习惯都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每天摄入好几十克糖。日常家庭调味,尽量不要养成加糖的习惯。甜汤要少喝,做菜放糖最好限制在不明显感觉到甜味的程度。
问题四:
控油意识需加强
调查显示,近六成家庭烹饪时使用动物油,广州和川渝地区家庭用动物油频率较高。而使用限油壶帮助控油的家庭仅占三成。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认为,使用限油壶有助于了解每天做饭用了多少油,建议消费者平时做饭要养成使用限油壶的习惯,而且要根据在家吃饭的人数和做饭频率来合理规划用油量;而动物油中相对含有更多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不利于健康,建议不要多吃,多选择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色拉油等植物油。
对于家庭厨房中最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合理膳食、“科学三减”是保证健康的基础,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居民整体营养健康状况。因此建议在未来制定“三减”相关健康政策时,以家庭厨房为中心,让“科学三减”真正地进入每个家庭厨房。
文/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483 期
“
你辛辛苦苦经营餐厅,却不曾想,被一句话败光顾客好感度。
比奇葩顾客更让人崩溃的,可能是自家服务员那张嘴。
来看看,那些不会说话的服务员,是怎么“毁掉”一家餐厅的?
”
■餐饮老板内参 邵大碗 发自北京
01
一把空椅子引发的争论
▼
近日,北京亮马桥某涮肉馆一段“顾客暴怒”的视频在朋友圈中传播。事件的起因,竟是服务员的一句话。
据该火锅店蒋经理说,由于当天店里顾客较多,座位紧张,服务员问一桌顾客,能不能把空椅子给需要的顾客。没想到,这一句话,激怒了当桌就餐的食客,拍桌板破口大骂,言语粗暴。
网友分成两派,一派指责食客蛮不讲理;另一派则吐槽“服务员不会办事”。有位北京网友分析说,在北京,撤桌椅相当于“让你赶紧滚蛋”。显然,这名服务员“挑战了”老北京的习俗,触了顾客霉头。
我们不去评价这件事中谁对谁错,单从餐饮老板的角度来讲,这是因“员工服务”引发的问题。
这件事也给各位餐饮老板提了个醒:警惕你家那些不会说话、不会办事的员工。
02
那些不会说话的员工
是怎么“毁掉”一家餐厅的
▼
餐饮行业有一句话:最好的服务是顾客因为你来这家餐厅。同样的,糟糕的服务是顾客因为你放弃这家餐厅。
服务是有“生命力”的,能带来客人也能赶走客人。顾客就餐体验不好的餐厅,往往都人气低迷。
内参君在众多餐饮老板中也做了个调查,发现那些因服务员不会说话惹出的“服务事故”也不在少数。
@阿庄地道豫菜店长 老乔
我们有不少员工是小店过来的,说话随意性强。有一次就听见一位服务员对顾客说:“我们9点下班,您快点吃,吃完就收了。”我在一旁非常尴尬。
@成都老码头火锅总经理 沈烨
有次,服务员上菜转转盘时把红酒打翻了。客人还没怪罪她,服务员反而说“你们咋不把酒放好呢?”客人一下火了,叫来了经理,结果服务员还是很执拗地说,“是他们自己没有放好!”在一旁赔礼道歉的经理非常无语。
@霸王虾创始人 袁烨
有一次顾客来吃饭,发现肉质不是特别饱满,就问服务员:“你们的虾是死的吗?”有一次,我们一个服务员答:“那肯定是死的,活的还会给你吃吗?”
@豪虾传店长 肖春
我们门店里有一间屋子比较小,平时是不接待客人的,有个顾客不知道怎么自己就进去了。服务员看到了,就问:“是谁叫你上来的?”一句话惹得顾客很生气。其实他只是在询问顾客为什么会在这儿,但因为语气或者声音,得罪了顾客,造成投诉。
……
听完老板的回忆,服务员的各种“花式作死”,真让人为老板捏一把汗。
03
“冲撞”背后
折射出服务员的4种问题
▼
通过上面案例,可以发现,有些服务员是不会说话,也有一些服务员是态度欠佳,只考虑自己的情绪,造成投诉。
表面看,服务员态度差、没眼色似乎该由培训部门来“背锅”;而实质上,岗前培训理论和实践没打通,企业文化传达不到位,对员工缺少关爱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何对症下药,餐厅管理者首先该好好反思这几个问题:
(1)员工技能学会了吗?
餐厅要有清晰的岗位职责和服务基本流程,让员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
对那些“叫不动,服务不好客人”的员工,管理者应该先反思:员工技能清楚吗?是不会做还是不想做?
有家酸菜鱼培训负责人卢松坦白说,“有些员工是真的‘笨’,教10次也学不会。”所以在门店培训的时候,训导员会反复询问员工,看懂了吗?能照做吗?
但卢松发现,很多“笨”员工在学会后,做得比灵活的人更漂亮。不会做可以再教,如果是不想做,那就要考虑下一个问题。
(2)员工对老板有怨气?
很多“不想做事”或对顾客“不客气”的员工,多半是在企业受了气,他们排遣怒气的方式很简单——“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的顾客不好。”
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从与员工息息相关的事做出调整:涨工资,缩短工作时长,建立监督机制,激励政策,增加福利等,都是激发员工能动性的常用措施。
让服务员心“气儿顺”,这些老板是这么做的——
西贝总裁贾国慧说过一句话,“充满人情味的关怀,往往最能俘获人心。”所以,西贝会给服务员换“舒适的鞋”。
井格火锅把店面的利润和服务员工资挂钩。
彼酷哩烤鱼在员工宿舍配备高速宽带。
有了好待遇,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员工的积极性自然就会上来。
(3)员工“情商低”不会说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些看似服务员无心的话,到顾客耳朵往往里变得非常刺耳 。
集合了几个门店经营者的经验,我们列了一张“服务员绝对不能说”的清单:
称呼客人时嘴要甜,能喊“大哥、大姐”,决不喊“叔叔、阿姨”,“小姐”这个称呼要避免。遇到调皮的小朋友,不能说“孩子调皮”,要夸“可爱”。
多用礼貌用语,“请”字多出现,永远面带微笑。绝对不能在没有敬语的情况下直接喊“让一让”“闪开”“别挡道”。
在回答顾客提问时,不能说“我不会”“我不知道”。言语、表情中不能有烦躁之意,“随你便”“你看着办”。
不能随意开顾客玩笑。
语气中不能透露出催促之意。比如,“您快点吃,我们要下班了”,“后面还有人在等”,可以采取添水、撤空盘的方式委婉“提醒”顾客。
语气中不能有蔑视情绪,“花这点儿钱你还想怎样?”“这个价钱就是这个质量”,相关的句式要坚决杜绝。
遇到顾客不满,第一反应是道歉认错,而不是解释,或推卸责任。如,“你不知道怪谁”“是你弄错了”“你没说清”;“这与我们无关”。
不可果断替顾客做决定。话术中可多用征询语气,加以引导。
要对顾客的抱怨表示认同。当顾客抱怨上菜慢,可以顺着顾客的话“菜做的是慢了点,但也是为了保证质量和口味。”
如果顾客忘记买单,不能说“你怎么没买单”,可以笑着问“您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或者用其他温和的提醒代替。
(4)服务意识为0?
都说“好的服务员是天生的”,面对那些消极服务、说话难听的员工,管理者需要考虑第4个问题:他/她是不是根本没有服务意识?
对于那些完全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上进心的服务员,多数老板建议:考虑开除。
团队的氛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每个人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一个消极的服务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开除就是止损。
统筹丨师丽丹
编辑|茜妮 视觉|尚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