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ws 5月21日消息(程梦玲)5月21日,小度首次将新品发布会搬到了户外,在北京三里屯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潮流快闪派对,揭开了“新品牌、新物种”的神秘面纱。现场,百度集团副总裁、百度生活事业群组(SLG)总经理、小度科技CEO景鲲重磅发布面向潮流年轻态人群的小度旗下科技潮牌“添添”,并带来该品牌旗下首款新品——添添旋转智能屏T10,将AI黑科技与潮流完美融合,号称用起来比手机更爽。该产品已经开售,售价1699元,更有价值800元的多重好礼(含两支无线麦克风)相送。除此之外,小度潮品首秀派对还正式发布了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S1,媲美千元级音质,更轻盈、更随行。小度发布旗下科技潮牌“添添”,以科技创新引领智能生活方式作为国民智能生活品牌的小度,一直以来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助手前沿技术普惠更多人群和场景,旗下产品覆盖全年龄段用户群体,其王牌产品——小度智能屏产品系列更是以全球第一出货量的地位,为千万家庭带来智能生活。据了解,此次重磅发布的小度旗下科技潮牌“添添”,则是为追求新奇事物、喜爱科技尝鲜的用户所打造,希望通过结合AI落地新场景创造出代表当下最IN的科技潮品,引领他们的智能生活方式。添添以“好好生活,添添快乐”为品牌slogan,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为时下热衷探索、追求新鲜事物的拥有年轻心态的人群,增添生活乐趣。“添添是小度围绕‘打造无处不在的智能助手‘企业愿景的又一次战略创新。我们希望通过将小度及小度智能助手最前沿的技术能力与服务,赋能给添添,进一步延伸到具备年轻心态、热爱新事物的人群中。”百度集团副总裁、百度生活事业群组(SLG)总经理景鲲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添添旋转智能屏T10重磅发布,用起来比手机更爽,售价1699元小度潮品首秀派对上,一周前吊足用户胃口的新物种产品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那就是添添旗下首款产品——添添旋转智能屏T10。凭借超硬核配置、横竖屏随心旋转的创新设计、K歌、支付等创新功能的融入,添添旋转智能屏T10将年轻潮范儿与科技范儿完美结合,成为了首秀派对当之无愧的主角。该产品外观设计极具潮流气质,突破了以往智能设备四四方方的常规形态,背部支架呈独特三角造型,搭配通体白色,简约大气,科技感十足。独特的结构设计,让产品竖直放置也依然可以稳定适用,也让添添旋转智能屏T10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凭借创新外观设计,添添旋转智能屏T10一举斩获号称设计界的“奥斯卡”的2021年德国iF设计奖。不仅在外观上追求创新突破,添添旋转智能屏T10更在功能和使用体验上探索更多可能性,打造出一款用起来比手机更爽的“新物种”产品,开创科技圈全新产品序列。例如,针对年轻人喜欢“K歌”娱乐需求,添添旋转智能屏T10与国民级音娱社交APP全民K歌携手打造家庭K歌新场景,通过双方技术打磨与适配,完成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全面对接和打通。用户在添添的设备上,可以直接通过语音点歌、切歌,只需呼唤一声“小度小度,我想唱……”,家庭瞬间变身KTV,立享欢唱;录唱结束后,还能享受和手机端产品一样的录音棚、老唱片、剧场、3D迷幻等多种音效模式,只要登录全民K歌账号,就可以实现K歌动态的一键发布。不仅如此,添添旋转智能屏T10还接入了支付宝AMPE小程序服务,集8000+支付宝小程序生态与支付宝全景生态服务于一身,用户可以使用添添设备上的支付宝小程序来购物、点外卖、点奶茶、买电影票等,全面满足用户在线购物、支付需求。添添旋转智能屏T10作为添添旗下的首款新品,致力于满足用户看片、语音控制等基础需求之外,深挖更多使用场景,深度探索创新可能性。目前,该产品已在小度商城、京东、天猫、拼多多、苏宁易购、国美、度小店等平台同步开售,售价1699元,更有价值800元的多重好礼(含两支无线麦克风)相送。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S1炫彩亮相,更轻盈、更随行此次小度潮品首秀派对上,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S1也让人眼前一亮。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S1的外观轮廓经过精心打磨,呈现出自然曲线之美,“白浪夏夏、青雨霖霖、落落粉樱、果果橘意”四种配色完美融入夏天,美与舒适并存,彰显朝气蓬勃与青春感。该产品采用13mm大动圈设计,媲美千元级音质;轻量设计,佩戴舒适;同时搭载小度智能语音助手,语音点歌、智能导航不在话下,可满足用户休闲娱乐、商务通勤等多种使用场景。目前,小度真无线智能耳机S1白浪夏夏配色款已在度商城、京东、天猫、拼多多、苏宁易购、国美、度小店等平台同步开售,尝鲜价99元;彩色款将于6月1日、109元的价格全网预售,敬请关注。根据百度Q1财报显示,2021年3月,小度智能助手月语音交互总次数达66亿次,小度助手第一方硬件设备语音交互次数达39亿次,两项指标均保持环比上涨态势。此次小度潮品首秀派对,一方面展示了小度及小度智能助手在更多智能产品、服务上的清晰布局和耕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小度助手赋能泛智能终端、多场景应用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未来,小度将持续探索、深挖更多人群和场景,围绕“打造无处不在的智能助手”企业愿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让智能助手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陪伴和服务用户,为用户带来更简单、更美好的智能生活。
本文源自Donews
IC photo / 图)
近期,国产奶茶品牌“奈雪の茶”将Logo改为“奈雪的茶”,原本的日式字母标签“NAYUKI”也改成了拼音的“NAIXUE”。据了解,该品牌创立于2015年,自诞生之日,就以日系风格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人所熟知。
不过,就算它日系风多么明显,也不能掩盖它是一个国产品牌的事实。
近年来,以“奈雪の茶”为代表的伪日系国产品牌不断爆出各种舆论风波,日系标签反倒成为它们的绊脚石,如今品牌们正加快进行“去日化”整改,这也是力求重新获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之举。
国产品牌日系化有何套路?
国产品牌日系化通常有三种手段。
第一,多使用平假名或片假名做品牌名称,这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比如気、藤、阪、奈等带有日系语感的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品牌们为了防止消费者存在不知道的情况,通常会使用这些具备一定认知度的日系词语。
“の”算是里面最为常见的字眼,在日语中,它是一种语气助词,相当于汉语“的”“之”,因为国人对这个字的认知度高,所以品牌也青睐于使用它,比如“鲜の每日C”“奈雪の茶”。不过,也有人认为由于亚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の是日语还是中文其实并没有定论。
虽然这个字存在争议,但并不妨碍人们潜意识把它归于日语范畴里,比如当“奈”与“の”进行搭配时,很容易让人把它误以为是日系品牌,因为在日语语境下,“奈”字才会经常作为人名出现,这也就让人们极易产生相应的联想。
在品牌名称上另一个重要的组成,则是名称的外文表达,“奈雪の茶”的“NAYUKI”、名创优品的“MINISO”等虽然看起来是英文,但大多是日式罗马音或者日语发音的英文,本质还是模仿日本品牌的取名逻辑。
第二,产品设计和店铺装潢上体现日系简洁精致的风格。名创优品就曾被网友们指认是模仿日本品牌优衣库,Logo取色均为红白,门店装潢也都是精致风与高端气质的混搭。奈雪の茶则走的简约风,绿白Logo配色加上大面积留白,给人一股日系小清新感。
第三,品牌营销意在展现日系生活方式,并常常通过营销让消费者更加坚定地认为其是一个日本品牌。譬如,RIO鸡尾酒曾邀请周冬雨等明星拍摄广告短片,日式小屋与“微醺”这一原本就出自日本酒文化的广告主题极易让人对品牌产生认知偏差。
类似的案例还有名创优品,在发展初期,它曾公开表示品牌将与日本设计师合作,近几年对外宣传也一直声称自己是“日本设计师品牌”,潜在地向人们灌输品牌的日系定位。
虽然国产品牌日系化套路多,但目前看来,这些迷惑手段所覆盖的消费品类别还是较为单一,从近几年看,食品(比如茶饮、日式饼干)、家具(比如源氏木语)、美妆产品是大家经常能看见日系国产品牌身影的消费品领域。
(IC photo / 图)
伪日系国产品牌为何如此受欢迎
国产品牌为何钟情于“日系化”,其中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在传统的消费观念下,人们普遍会认为国外品牌质量更好、更有保障,相比于国内品牌的“低端”,会乐于优先选择国外品牌,曾经中国大妈疯抢日本马桶盖的新闻也在侧面印证着这一点。
而事实上,日系品牌在中国也的确有着巨大的市场。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和天猫2019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商行业日系商品观察》,对于中国电商购物消费者而言,日系产品是仅次于欧美系商品的第二大选择。
按照品牌国别进行比较,购买日系品牌的消费者中,中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比例达38.7%,也是所有海外国家中占比最高的。
另一方面,日系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取向,对于特定人群也具备高吸引力。精致与独居的日系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生活慰藉,让庸俗枯燥的生活具备独特的滋味和乐趣。另外,简洁、清新的日系气质也更便于人们打造自己的“文艺青年人设”,在社交上拥有独特的对外形象。
不过,在今天看来,日系标签已经被商家滥用了,他们利用了人们的从众、攀比等消费心理,在形式上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让日系风成为消费主义的一大陷阱。
但当日系标签过于显眼,舆论风波一旦出现,也必然会导致品牌口碑的全面崩塌。今年8月,名创优品由于把中国旗袍娃娃称作“日本艺伎”引发争议,去年4月,元气森林因为“0蔗糖”虚假宣传而遭遇网友转而对其伪日化营销的质疑。
舆论争议太大,多个日系化国产品牌近年来也陆续流出进行“去日化”整改的消息。元气森林在2018年将“気”改为汉字“气”;名创优品则在“日本艺伎”事件后在官微上道歉,对其曾经以“日本设计师品牌”作为品牌定位和卖点的行为进行道歉,并宣布将在2023年完成品牌的“去日化”整改。
此次奈雪の茶的积极举措,也可看出日系化国产品牌对国内市场的情绪洞察,接连不断的舆论风波其实都潜在地昭示国内消费者对品牌伪日系的日益敏感。
如果说“去日化”是未来日系化国产品牌的必然选择,那对于它们而言,它们可能也将同时面临失去网红标签、吸引力和辨识度不够的问题。不过,在可见的趋势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消费者对国货的强烈情感,或许,国潮与中国风的融合会给它们带来新的契机。
郭雪梅
几天,我带领学员去小马宋老师的公司参访。
小马宋老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营销专家,也是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服务的客户包括得到APP、元气森林、古茗奶茶等众多知名品牌。
这一次参访,小马宋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系列令人醍醐灌顶的营销洞见。
今天,我就给你分享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马宋老师亲自实操的营销案例:
如何利用包装提升50%的销量。
— 1 —
小马宋老师说:
在营销中,任何一个独立的战斗单元,都应该能够独立完成一次战略进攻,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包装。
以小马宋老师的客户“云耕物作”为例。
“云耕物作”这个品牌下,有一款红糖姜茶。
这款红糖姜茶。以前的包装是这样的:
< class="pgc-img">>那怎么利用包装,来提升这款红糖姜茶的销量呢?
小马宋团队在做行业研究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
1、消费者对于红糖品类的品牌感知度不高。
2、品牌同质化严重,导致品牌识别度很低。
3、消费者对好红糖的标准认知不统一。
4、红糖的售价普遍较低,包装没有吸引力,缺乏价值感。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让消费者明白:
在红糖姜茶这个品类中,到底什么样的红糖是品质好的?
小马宋的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市场上的红糖姜茶,普遍有两种。一种是颗粒状的,有名的品牌比如“寿全斋”、“李子柒”等。
另外一种红糖姜茶是块状的。
这两种红糖姜茶有什么不同呢?
颗粒状的红糖姜茶,因为工艺要求,要做成颗粒状,就必须添加白糖。
而块状的红糖姜茶,不含白糖。
白糖和红糖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糖方法。
白糖是提纯,就是把糖分直接提纯出来。
而红糖是中国的制糖方法,它是通过熬制甘蔗汁,把水分蒸干,剩下来的就是红糖。这里面还保留了甘蔗里的营养元素。
但是,市面上的块状红糖鱼龙混杂,消费者很难分辨。
比如,有的红糖是用赤砂糖来做的,赤砂糖本质上就是白糖的一种替代产品。还有的用黑糖,黑糖本质上是当年日本人学中国人做红糖没学好,熬糊了,所以有股焦糖味。
甚至有的红糖姜茶的配料表中,白糖是排在第一位的(按照规范,使用最多的配料应该放在第一位),这就意味着白糖是这些“红糖姜茶”的最主要原料。
而像云耕物作这样纯正的真红糖,则是用甘蔗汁不断熬制而成。是纯物理生产过程,全面保存甘蔗汁的营养成分,配料表上只有甘蔗汁。
< class="pgc-img">>这样的红糖,才是品质好的真红糖。
— 2 —
那么,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感知到这些价值,为消费者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购买理由呢?
小马宋团队有个理念: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他们去调研了,人们买红糖姜茶究竟想干啥?
他们用百度搜索红糖姜茶,发现关联搜索都是红糖姜茶的功效和作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他们找到淘宝客服的聊天记录,发现消费者问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这个红糖有没有用?
很多都是女生来大姨妈的时候肚子痛,要喝红糖姜茶。
那么,消费者认为红糖姜茶有效,具体是什么表现呢?
小马宋团队调研了淘宝评价,发现绝大部分的评论都是说,喝完觉得肚子暖暖的。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喝完觉得肚子暖暖的,消费者就认为红糖姜茶是有效的。
“暖”,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点。
他们发现,每一个做红糖姜茶的品牌,虽然在品牌宣传里都有一页在宣传“暖”。比如暖心呵护,越喝越暖,很暖很贴心,远离寒凉等等。
但是都没有把“暖”作为核心的战略宣传点。
< class="pgc-img">>于是,小马宋团队,就帮助“云耕物作”提炼出了一个战略核心,叫做“暖”。
我们要占领“暖”的认知,并且要放大这样的认知。
还要用一组互相协同的动作来推动这个策略。
那么,在细节的执行上,具体如何去做?
— 3 —
首先,要提炼一个产品口号。
口号应该来自于哪里呢?
最真实的口号,来自于用户的评价。
小马宋团队收集了所有的用户评价,看到有评价说:
味道正宗
身体暖暖的
喝了暖暖的
味道很纯正
口感不错,很纯正
红糖本来的样子
缓解痛经还是有效果的
确实是一款真正的红糖
估计真的红糖都没那么甜吧
希望可以改善痛经、有用再回购
于是,小马宋老师就从用户的评价里找到了一个口号,叫做“真红糖”。
除了“真红糖”,产品口号还应该放大暖字。
于是,产品口号就呼之欲出了,叫做:
“真红糖,真的暖。”
但是,你自己说自己是真红糖,别人不信啊。
所以,接下来,你要为消费者提供信任状。
比如,专业检测报告,行业认证证书等等。
< class="pgc-img">>然后,小马宋老师说,还要找到一个代表“暖”的产品色。
因为要表示“暖”,所以在设计上小马宋团队选择了暖色:红色和黄色。
确定了口号、信任状和产品色,那还有哪些围绕“暖”的其他动作呢?
比如,品牌故事。
小马宋团队在品牌故事里,也放大了“暖”这个字。
“云耕物作”的创业故事是非常真实的,创始人是一个北大没毕业的学生,他是学化工的,为了给他女朋友找到最好的红糖,创立了这个品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暖”的故事。
所以小马宋团队决定把这个故事也要写出来。
接着,小马宋团队还提炼了关于“暖”的话语体系。
比如:
好原料才更暖(甄选“世界姜王”云南罗平小黄姜、云南干热河古沙地甘蔗)。
更有效才更暖(掌握100%纯物理关键工艺,0化学添加、不破坏有效成分)。
高标准才更暖(杂质含量低于国家标准84%,姜辣素高于国家标准67%)。
味道好才更暖(每一口都是清甜的甘蔗香,不辣嗓子,经常喝不腻口)。
这样能够让“暖”更加直观。
— 4 —
做完了所有围绕着“暖”的事情之后,能不能把所有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一个包装上呢?
这是小马宋团队设计的包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他们把上面所有的内容,都体现在了包装上:
1、设计一个符号,上面有一个大大的“暖”字。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因为一个符号就是一次认知。
一个暖字,加上红色和黄色的背景色,是可以让人潜意识感觉到暖的。
同时,一个符号就是一个场景。
你想象一下,假如你老婆跟你说肚子痛,让你去超市给她买红糖姜茶。
你问要什么牌子的?她说“云耕物作”,你很容易就忘了。
但是如果她这么说:云耕物作,就是那个包装上带“暖”字的,你就非常容易记住和识别。
这就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成本。
2、印上口号:真红糖,真的暖。
口号就是广告,非常有用。
有一款苏打气泡水饮料卖得特别好,我们做调研的时候发现,90%的消费者买这款饮料,就是因为上面写着:零糖零脂肪零卡路里。
< class="pgc-img">>3、设计一系列验证方法。
有了口号,你得设计一系列验证方法,让消费者相信你的口号是真的。
于是,小马宋团队在包装上,写了一句话:
红糖好不好,快看配料表。
< class="pgc-img">>引导消费者去看包装上的配料表。
然后把配料表放大。
大家经常看到的配料表,字是非常小的,很难看清楚,这是一种惯性。
但是,如果你的配料表非常好,你为什么不能把它放大呢?
加大字号,并且又写了两句话:
认清配料表做不了假。
云耕物作坚持纯甘蔗直榨,解决白砂糖、赤砂糖、白糖等添加物。
< class="pgc-img">>这一招非常狠,因为你只要是做颗粒状的红糖姜茶,就一定含白糖。
4、设计一个阅读顺序。
消费者要买红糖姜茶,你要先让他看到什么呢?
先看到红糖姜茶,也就是品类名。
然后再看到云耕物作,也就是品牌名。
所以红糖姜茶的字要比云耕物作大。
这是出于购买效率的考虑。
5、设计一个复购指令。
小马宋团队还在包装上设计了一个复购指令,叫做“每月常备”。
< class="pgc-img">>为什么?
因为大姨妈一个月只来一次,红糖姜茶的复购率不够高。
所以,就在侧面写上每月常备,提醒消费者复购。
< class="pgc-img">>你看,所有设计的东西,一个暖字,一个口号,一个验证方法,一个配料表,品牌名,品类名,品牌故事,复购指令,暖的话语体系,等等,包装上全都包含了。
改变包装之后的效果如何?
云耕物作新包装推出之后,广告点击率提升了30%,页面转化率提升了18%,销量提升了50%,半年复购率提升了30%。
很快,云耕物作就成为天猫上块状红糖姜茶类的冠军。
最后的话
这就是红糖姜茶的案例。
仅靠改进包装,就提升了50%的销量。
听完小马宋老师的分享,我深感震撼。
小马宋老师说,设计一个包装就是设计一位忠实的、不领工资的推销员。
你的包装设计好了,它躺在那里的每时每刻,都是在推销自己。
这就是静销力。
从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包装设计的问题。
包装设计的背后,是一整套营销思维的落地。
小马宋老师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件小事儿上,都想到了更好的营销点。
最终的包装,只是这些营销点的展示方式而已。
每一个环节提升一点点,累积下来,就是50%的销量增长。
所以有的时候,营销,其实不是要一下子干一件大事儿,而是要做对一系列小事儿。
把这些小事儿都做对了,也许你就能四两拨千斤,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超乎预期的效果。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小马宋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有价值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