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冬天
大家都喜欢吃
各式各样的汤锅、火锅
< class="pgc-img">>在配菜的选择上
除了各种肉类和蔬菜
丸子也是“座上宾”
什么鱼丸、牛肉丸、蟹肉棒等
最重要的是
这些丸子
Q弹鲜嫩、价格实惠
< class="pgc-img">>不仅是火锅,
麻辣烫、关东煮等
也经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但是
这种让许多人喜爱的食物
真的安全吗?
且听康康细细道来
其实这种丸子,有一个专属名词叫“仿生食品”,就是用食品技术手段,用普通食品模拟出天然食品的营养、风味或形状。
遵照商业部发布的标准《SB/T 10379-2012 速冻调制食品》的规定:
含有鸡肉、猪肉、鱼肉、虾肉的肉糜类制品或者调味水产品,猪肉、鸡肉、鱼肉、虾肉含量≥10%;含有蟹肉、牛肉、羊肉的肉糜类制品或者调味水产品,蟹肉、牛肉、羊肉的含量≥8%。
行业标准《肉丸》(SB/T 10610-2011)中规定:
禽畜肉丸里禽畜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水产品肉丸里水产品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此标准还针对肉丸中的含肉量进行了分级,普通级需要含肉量≥45%,优级需要含肉量≥55%,特级需要含肉量≥65%。
行业标准《冻鱼糜制品》(SC/T 3701-2003)中明确规定:
产品里的淀粉含量≤15%(除了模拟蟹肉要求淀粉含量≤10%),其中并没有规定鱼糜的添加量。
当然,这些丸子可能存在添加剂。
以下图所例:
< class="pgc-img">>如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等,他们都属于磷酸盐类,是为了避免因为长时间冷冻而造成水分流失,提高口感,吃起来更嫩。
其他的添加剂,或是为了改善口味,亦或是增大体积,再者就是抑制细菌生长,延长保质期等。
添加剂这种东西听着可怕,但只要使用量符合国家标准,完全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不过,火锅丸子,营养价值并不高,尤其要注意这两点:
钠含量
< class="pgc-img">>每1000毫克(1g)的钠,就相当于2.5克的盐。有些人一次吃十几个,还要蘸点酱料,再来口汤,一顿火锅下来每日摄入盐很容易就超标了。
长期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的风险。
脂肪含量
如果你咬开一个丸子,它在滋滋冒烟,这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隐藏的“热量炸弹”。
长期摄入脂肪含量过高的食品,对心血管的威胁较大!
所以,购买丸子时,应尽量选脂肪更低、钠含量更低的;吃的时候也要控制量,一次吃2-3个即可。
火锅丸子的挑选技巧
①在正规市场,挑品牌产品,更有保障;
②看配料表,不仅要选配料简单的;而且排名第一的要是猪肉、牛肉、鸡肉等肉,而不是肉糜,因为配料表中的排名越靠前,在配料中的含量越高。
< class="pgc-img">>③看含肉量。肉丸根据含肉量不同,被分为三种——普通级需要含肉量≥45%;优级需要含肉量≥55%;特级需要含肉量≥65%。
④看生产日期,丸子距离生产日期越近,说明丸子越新鲜。
⑤不要购买冰霜多的,这种丸子很可能经过多次的融化和重新冷冻。
⑥不购买散装的,这些丸子没有明确的生产商和配料表,可能存在更多的饮食安全问题;而且根据2005年开始实施的《速冻调制食品》行业标准明确规定,没有包装的速冻调制食品不得销售,严禁拆包零售。
⑦如果你在减肥就不建议吃了。减肥期间不太建议吃丸子,因为部分丸子是油炸过的,所以看起来表面金黄,外表皱缩。
综上,无论是哪种肉制作而成的丸子,偶尔品尝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食用。
来源:重庆市健康教育所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近的气温真是一个字:冷
要说什么食物
与这个季节最配
那非火锅莫属
在大家的“火锅清单”中
除了各种肉类和蔬菜
丸子类也是火锅中的常客
撒尿牛丸、鱼丸、虾丸
正是这种让许多人喜爱的食物
不少人却心存疑惑
肉丸都是什么做的呢?
牛肉丸里全是牛肉吗?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今天
我们就好好的说一说
“牛肉丸”里都是牛肉吗?
很多人觉得牛肉丸里肯定都是牛肉,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牛肉丸的配料表中有明确标识,其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猪肉、鸡肉、鸭肉,有些还会添加鱼肉、肉粉等配料,牛肉在牛肉丸当中并不一定含量最多。
那么,肉丸当中应该只含有肉,为什么会有其他成分呢?
关于这个问题,行业标准《SB/T 10379-2012 速冻调制食品》当中有明确规定:
含有鸡肉、猪肉、鱼肉、虾肉的肉糜类制品,猪肉、鸡肉、鱼肉、虾肉的含量应≥10%;而含有蟹肉、牛肉、羊肉的肉糜类制品,蟹肉、牛肉、羊肉的含量应≥8%。
行业标准《肉丸》(SB/T 10610-2011)中规定:
禽畜肉丸里禽畜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水产品肉丸里水产品肉含量要占第一位;此标准还针对肉丸中的含肉量进行了分级,普通级需要含肉量≥45%,优级需要含肉量≥55%,特级需要含肉量≥65%。
行业标准《冻鱼糜制品》(SC/T 3701-2003)中明确规定:
产品里的淀粉含量≤15%(除了模拟蟹肉要求淀粉含量≤10%),其中并没有规定鱼糜的添加量。高质量的鱼丸、虾丸,其标签当中一般会标明鱼肉(虾肉)的含量。
因此,肉丸、鱼丸、虾丸中并非全是肉,可能含有淀粉和某些允许加入的食品添加剂。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食品添加剂,并非“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国标的规定进行添加使用,不存在超范围和超限量添加的行为,其安全性完全可以放心。
常吃肉丸类食品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1、脂肪含量高
和自家做的肉丸子相比,市面上售卖的肉丸多是软嫩细腻且肉香四溢,这和脂肪含量密不可分。
一般的肉丸的配料表中都会标注,存在牛脂肪、猪油膘、鸡皮、起酥油等物质,而且它们的位置还相对靠前(含量多)。
脂肪含量高打造了丸子的美味,食多无疑会增加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的发生风险。
2、“钠”含量高
市面上的肉丸类食品,钠含量普遍都在500mg/100g以上,常吃这样的肉丸,“钠”的超标风险会增加,从健康角度考虑,对于身体存在较多潜在威胁(血压升高、缺钙风险增加等)。
如何挑选肉丸?
1、选择预包装肉丸类食品
相对而言,大品牌商家生产的肉丸,相关检验检疫的机制更完善,标签信息更值得信赖,不建议购买零散手作肉丸或小商小贩售卖的“杂牌”食品。
2、关注肉的含量
认真阅读食品标签,购买牛肉、鱼肉、虾肉含量更高的制品。
3、关注“肉”的组成
除了肉的含量以外,“肉的组成”同样至关重要。拿年轻人喜欢的撒尿牛丸举例,有些撒尿牛丸不一定就是牛肉做的,配料表的前几位大多为鸡肉、猪肉等成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4、关注热量和钠含量
购买肉丸类食品要关注《营养成分表》当中的能量(热量)和钠含量,从健康的角度出发,热量低、钠含量低的肉丸更健康,可优先选择。
这三种肉丸不建议购买
1、街边售卖的廉价肉丸不要买。不了解其生产信息,风险较高。
2、裸露售卖的肉丸不要买。2011年实施的行业标准《肉丸》当中明确规定:在销售环节,肉丸应配有冷藏柜或冷冻柜,不应裸露销售。裸露销售的肉丸,其产品变质的风险更高。
3、朋友圈、个人售卖的“手作肉丸”。无检验检疫机制,安全风险较高。
综上,无论是哪种肉制作而成的丸子,偶尔品尝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食用;购买时关注肉丸质量,选择质量更高的丸子,健康品鉴。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