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剧《繁花》正在热播
剧中的多处浙江元素
让不少浙江观众直呼“DNA动了”
↓↓↓
红帮裁缝电话被“打爆”
全是定制胡歌同款
“西装一定要讲料作……
夏天嘛,派利斯、凡立丁,
冬天嘛,法兰绒、轧别丁、舍维呢。”
电视剧《繁花》画面
电视剧《繁花》里的这一幕
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胡歌饰演的男主角阿宝
在爷叔游本昌的安排下
请宁波红帮裁缝量身定制了
一套套噱头十足的西服
随着《繁花》热播
红帮裁缝从戏里火到戏外
这几天,在宁波奉化
裁缝王小方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都是来定制胡歌同款西装的
红帮裁缝发轫于清末民初
红帮是当时西式服务业的统称
宁波人有到上海谋生的传统
上海滩的“西装热”
给宁波裁缝带来了机遇
他们纷纷涌入上海滩
在南京路上开店营业
如“王荣泰”洋服店、“王兴昌洋服”
“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等
打响了“红帮裁缝”的名气
王小方就是王兴昌的第六代掌门人
也是国家级非遗红帮裁缝的传承人之一
他的店里一共七八个师傅
一年要做两三百套西服
除了本地老客外
还有从上海、杭州等地慕名而来
来订做西服的客人有男也有女
王小方一般会先跟顾客沟通
了解对方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需要穿西服的场合是什么样的
然后根据个人身形来推荐面料
除了定制西服
这两年国潮服饰备受追捧
王小方也在开发传统服饰定制业务
比如中式的男装,女士的旗袍等
他还主持设计了国风主题的运动服
红帮裁缝在百年的实践中
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
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
形成了“目测心算、
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技艺。
在中国服装史上
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服饰演变
红帮裁缝在中国
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服装革命
他们裁制了中国第一套西服
制作了第一件中山装
开设了第一家西服店
建立了第一所服装学校
编制了第一部服装专著
为中国服装走向现代作出了贡献
现实中的的“宁波帮”
到底有多牛?
由90岁高龄的“济公”游本昌
出演的宁波帮“爷叔”
让不少人印象深刻
这个上海滩的老宁波
教会了弄堂青年阿宝做生意
更是教了他如何做人
游本昌《繁华》剧照
在上海崛起、香港繁荣
和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中
作出巨大贡献的宁波帮
到底有多牛呢?
我们所说的宁波帮,泛指的是旧属宁波府的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老六县的旅居外地的宁波商人和企业家。
上海是自1843年开埠后
逐渐成了中国的贸易中心
在那个出门主要走水路的年代
宁波人在三江码头坐一夜船
就能到上海十六浦码头
于是大批宁波商人涌入上海
先后在金融、贸易、航运、
制造等行业崭露头角
也因此创造了上百个中国第一
宁波帮博物馆供图
比如中国第一艘商业轮船
第一家机器轧花厂
第一家商业银行
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等等
都是宁波帮创立的
他们中也不乏世界级的工商巨子
比如世界船王包玉刚
影业大亨邵逸夫
化工大王国货大王方液仙等等
都是宁波商人
宁波镇海乡贤邵逸夫
这些浙江人熟悉的美食
你发现了吗?
豆浆油条、泡饭
川乌、油墩子…
剧中出现的这些美食
也让许多人的“浙江胃”被唤醒
电视剧《繁花》画面
还有浙江网友看完剧后
来复刻剧中美食
你还在剧中发现了哪些
熟悉的元素
勾起了你的回忆
评论区聊聊~
综合自潮新闻 记者 施雯 陈宇浩 彭鹏 贺元凯 共享联盟·奉化 赵雪雁 何腾涛 通讯员 陈茹 贝于灵 朱振华、宁波发布、网友评论等。
来源: 浙江新闻
华社呼和浩特1月2日电(记者王春燕、安路蒙)看演出,听相声,约一家旅拍去拍点美美的照片,在户外跟风围炉煮茶……歇够了那就接着去滑雪吧。没错,这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马鬃山滑雪场的“日常”。
图为马鬃山滑雪场的跨年夜晚
走进马鬃山滑雪场的雪具大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雪场上人已经很多,魔毯的入口处一直都是排队的状态。山下的民宿小院也全部预订满了。下午3点,滑雪场的餐厅依旧需要排队点餐。“人太多了,从中午到现在就没闲着。”在滑雪场经营着一家汉堡店的老板说,元旦假期的生意不错,超出预期。
马鬃山滑雪场总经理张小程告诉记者,近2年来,这里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滑雪爱好者们的聚集地,但他们还不满足于此,思路已经走得更远了。
“我们滑雪场的硬件没得说,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张小程说。问题的答案显得这座雪场有点“不务正业”。
图为元旦假期期间在马鬃山滑雪场进行的演出
在民宿小院,张小程一脸自豪地将手指向今年新增的10个铁锅炖,“味道特正宗,元旦假期期间没一个空着的”。在雪具大厅的餐饮区,她又细细解释着今年新增的特色餐饮,“中餐、西餐都有,外地游客不出滑雪场,还能品尝地道的内蒙古特色美食”。
元旦小长假期间,马鬃山滑雪场还安排了乐队演出、脱口秀表演、相声表演、跨年雪地烟花秀等活动。3天时间里,马鬃山滑雪场的营业收入达到174万元。
“活动太丰富了,本来是奔着滑雪来的,但是现在看起来好像滑雪才是次要的。”滑雪爱好者黎敏笑着说。
雪友们踊跃参与雪场组织的跨年活动
在雪具大厅的一角,一家名为萨朵旅拍的摄影工作室显得与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有各种化妆品的化妆台、各种风格的服装服饰、正在为顾客编辫子的造型师……怎么看都跟滑雪搭不上边儿。
工作人员笑着解释说:“很多顾客在滑雪之余,想拍点美美的照片,就做个造型。如果想要滑雪跟拍,也没问题,我们的摄影师滑雪技术非常高。”
走出雪具大厅,几张围炉煮茶的小桌子格外吸引眼球。“今年围炉煮茶特别火,我们也辟出一块区域,支了几张桌子,可以给那些陪家人来滑雪场的‘观众’提供一种更新颖的等待家人的方式。”张小程说。
雪具大厅外的围炉煮茶区域
作为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滑雪俱乐部的经营者,有着7年雪龄的通石金觉得,马鬃山滑雪场的种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恰恰能为滑雪场带来更多的人气和流量。
“随着‘雪友’技术的日渐成熟,他们肯定要走出去,去河北崇礼、去新疆甚至去国外滑雪,那是更高级的赛道对‘老炮’的吸引力。但马鬃山滑雪场的‘花样整活儿’也吸引很多没有滑过雪或者刚接触这项运动的人更深入地体验,这也是一种吸引力。”通石金说。
图为马鬃山滑雪场
1月7日,呼和浩特市的小学就开始正式放假了,通石金的滑雪俱乐部第一期冬令营也将正式开营。
“放了寒假,人就更多了,活动也会更丰富。”张小程说。但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张小程笑而不语。
刚过去的2023年是体育赛事大年,也是体育和旅游市场深度融合的一年。从大运会、亚运会到城市马拉松、乡村体育赛事,都是拉动体旅融合的热门赛事,也成为各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中,贵州“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带火了当地文化旅游市场,也带动了周边产业增收,让特色美食、农特产品等走出大山,打响了知名度,刷足了存在感。不过,赛场外的功夫更考验能力,如何让“一时火”变“一直火”的课题,仍需要当地继续认真作答。
看台上座无虚席,呐喊声此起彼伏;中场表演别开生面,球场瞬间变身为民族文化会演的“舞台”,球场内外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
2022年以来,这样的精彩场面不断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上演。“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收获了巨大流量,也带火了当地文化旅游市场,扩大了当地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村BA”“村超”以烟火气升腾信心、以泥土味温暖人心,既是群众乐子,又是增收路子,既是传播流量,更是发展增量。
赛事热带火乡村游
虽不是在赛季期间,但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门口的篮球场,仍不时有游客前来打卡。漫步村间小巷,篮球元素随处可见。
2022年7月12日至8月9日,“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和佛黔协作美丽乡村篮球交流赛在台盘村相继举办,场均观众超1.5万人;因场地容量有限,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观望的群众也超万人。现场的火爆场景,经由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全网浏览量超10亿次,并被网友亲昵地称为“村BA”。
“篮球运动已经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每年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都会吸引上百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球队,队员主要由普通群众组成。”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告诉记者。
“村BA”“村超”之所以能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与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分不开。
台江县开展篮球运动已有80多年历史。台江县县长杨德昭告诉记者,当地民族节庆多,有“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说法,“每逢篮球比赛,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蜂拥而来。为了参加比赛,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会不远千里赶回家乡”。
“村超”举办地榕江县的足球历史很长,群众的足球比赛在当地已经持续举办多年。榕江县县长徐勃介绍,该县总人口不到40万人,其中会踢足球、喜欢踢足球的接近5万人,全县有县级足球特色学校4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特色学校14所,县域内有足球场地25块。
群众从心里喜欢体育运动、钟爱篮球足球运动,为“村BA”“村超”出圈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比赛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观赏价值。
“村BA”“村超”的火爆赛场,也化身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的盛大秀场。中场表演的民族歌舞,被搬上领奖台的特色农产品、民族工艺品,都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露面。不少到现场观赛的游客表示,之所以到“村BA”“村超”现场,就是奔着中场的民俗表演来的。
2023年10月28日晚上,首届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总决赛在台盘村落幕,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代表队获得冠军,获得的奖励包括一头产自贵州省关岭县的黄牛。此后,“关岭牛”走红网络,打响了知名度。
巨大的流量,释放出强大的消费能量,在酒店业和餐饮业表现最明显。
榕江县文化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村超”第一个赛季的相关话题网络浏览量超480亿次,助力该县累计吸引游客5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86亿元。
岁末年初,本是传统的旅游淡季,但在举办“村超”的足球场周围,各式餐饮店仍有不少食客,其中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独一家苗岭坛子鱼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一到“超级星期六”(比赛日),来自各地的游客就挤满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店里准备了一天的食材瞬间销售一空”。
榕江县尚品国际大酒店总经理全春木说,“村超”比赛期间,酒店入住率大大提升,“大部分时间处于满房状态”。
在“村BA”举办地台江县,火爆的情形同样在上演。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该县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8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1%。
流量助力黔货出山
借赛事出圈东风,贵州当地的特色美食、农特产品,以及银饰、蜡染、刺绣等非遗产品纷纷进入大众视野,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出了大山。
“我们把苗绣、剪纸等当地特色元素融入生活化产品中,开发了帽子、手袋、服装等文创产品。”贵州舞水云台公司运营总监龙宇说,2023年“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期间,该公司的销售额接近10万元。
据统计,在“村超”举办的两个多月里,榕江县6家主营蓝染、蜡染、刺绣、银饰、少数民族服装的精品店销售额近800万元。
榕江县古州文化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国秀说,“全县开发的蓝染‘村超’文创产品有200多款,包括T恤、布袋、球队队标等。其中,我爱‘村超’和贵州‘村超’T恤卖出了10万件”。
在台盘村,集餐饮娱乐、民俗文化、农特产品于一体的集市——“深山星光夜市”“深山非遗集市”,因全面呈现了当地民族非遗风、乡村烟火气,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岑江龙告诉记者,“深山星光夜市”“深山非遗集市”将原本分散的摊位集中到一起,既方便村委会统一提供服务,妥善处置垃圾、污水等问题,也极大方便了游客,体验美食、观看比赛两不误。
为了更好发挥“村BA”品牌的带动作用,台江县还成立了体旅融合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村BA”品牌的开发、运用工作。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已开发出24种、70多款相关文创产品。该公司在台盘村篮球场旁开设了线下体验店,销售“村BA”文创产品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日销售额最高时突破2万元。
借助“村超”带来的强大流量,榕江县大力发展直播带货,在“新媒体+产业”的赛道上飞奔,让银饰、苗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品以及百香果、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大市场。
“‘村超’的流量吸引着榕江新媒体达人宣传自家优质农特产品。”榕江电商直播带头企业之一、贵州山呷呷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阳章伟告诉记者,自“村超”开赛以来,该企业线上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优质产品”。
走进位于榕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特和社区的青于蓝蓝染艺术中心,游客络绎不绝。因为“村超”火爆,这里的绣娘们在加班加点赶制新品,“村超”总决赛上获胜球队的蜡染披风就出自她们之手。
“我们开发了30多种‘村超’周边产品。”贵州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文创板块负责人罗芸说,线上的非遗类文创产品已经爆单,生产线也从工坊延伸到附近村寨。
“蓝染工艺既具有地方文化属性,又兼具市场逻辑,可以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三产融合产业链,市场前景广阔。”青于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浩说,“得益于新媒体的加持,公司的销售模式实现了从TO B向TO C的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榕江县新媒体产业园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4亿元。
如今,在“村超”的引流下,榕江县的优质农特产品和特色美食纷纷出圈,具有浓浓侗家风情的腌鱼被摆上了北上广消费者的餐桌,农家自制腊肉、黄金贡柚、青白茶等山货也摇身一变,成为榕江县“黔货出山”的热销产品。
让“一时火”变“一直火”
面对突然火起来的“村BA”“村超”,有人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能火多久,会不会是“昙花一现”?
如何避免“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收尾”的结局,怎样在商业运作和农趣农味之间保持平衡,成为考验当地推动发展能力的一道必答题。对脱贫不久、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的榕江、台江而言难度更是不小,诸多问题待解。
比如,“村BA”“村超”举办地提供的消费场景还不够丰富,缺少让游客留下来的“利器”。不少观众反映,除了现场观赛、品尝美食外,当地能看的、能玩的产品比较有限,包车看比赛、赛后直接打道回府的情况不在少数。
此外,因为比赛具有季节性,当地消费市场淡旺季分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不敢投向这里。如何做好品牌运营,设计出更多独具特色、叫好又叫座的文化旅游产品,还面临着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瓶颈。
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王有志表示,“村BA”“村超”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如何将热度引导到促进消费上,让“村”味比赛的流量变成推动“黔货出山”的增量,让“一时火”变“一直火”,是一篇需要绵绵用力才能写好的大文章。
赛事是“村BA”“村超”流量的根本所在,既要保持“村”味不变,也要保持赛事不断线。徐勃介绍,榕江县计划通过首届“一带一路”“村超”友谊赛、“村超”全国女子足球友谊赛、“村超”全国青少年足球友谊赛、贵州—粤港澳大湾区足球友谊赛等带动“村超”高质量发展。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龚征旗认为,“村BA”“村超”赛事的延续,将给举办地带来持续稳定的流量,对保持地方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体育文化活动赋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村BA”“村超”都由群众自发组织,但要实现持久、安全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及时补位,提供不缺位、不越位的服务保障。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2021年以来,台盘村新增篮球场看台座位1万余个,新建停车场1000平方米,改造流动摊位2500平方米,整治风貌墙面4万平方米。
贵州体育旅游研究院院长陈俊表示,“村BA”“村超”给了当地改变“藏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的机会,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能不能被消费者接纳,关键还得看质量和服务,“如果质量不过关、服务水平跟不上,最终可能会被流量反噬”。
“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都需要在思想上来一次大转变。”龚征旗认为,当地需要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做足文章,更好满足游客需要。
打造体旅融合名片
除了赛事以及相关消费方面的难题外,“村BA”“村超”也面临着如何深度融入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的问题,精品线路培育、相互引流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台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德说,该村将充分利用乡村篮球赛招牌,做好体旅融合文章,把“村BA”流量热度链接到农、文、旅、体产业,打造全域旅游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
据了解,从2021年7月开始,台江县借助“村BA”带来的强劲流量,成功创建2个4A级景区,改造提升多个3A级景点,一批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得以盘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为了丰富台盘村消费场景,邮储银行推出了专属信贷产品,支持当地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等。岑江龙告诉记者,该款信贷产品可为每户村民提供无抵押贷款20万元。自“村BA”走红以来,台盘村已有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从事农家乐、住宿、食品加工等行业。
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榕江将把“村超”赛事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村超”开发周边一日游、县域游、省州深度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集山地体育、民族运动、美食餐饮、户外休闲、度假养生、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体旅特色路线。
台江、榕江所在的黔东南州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厚。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常海表示,黔东南州正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项优势资源,推出“黔东南·好好玩”123真善美新玩法,即探索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卡“村BA”和“村超”的“两村”之行,寻梦“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千年古城镇远”的“三千”之旅,积极打造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康养“后花园”。
日前,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与广州悦跑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协力共促“村满贯”等多样化品牌赛事及衍生活动在黔东南州落地生根,共同推动当地体育产业链发展。
“村BA”“村超”已成为举办地的一张新名片。陈俊建议,当地要在培养乡土产品代言人上下功夫,让“村BA”“村超”赛事中脱颖而出的“流量王”成为乡村代言人,为民族工艺品、特色农产品聚人气。
“我们将培育更多村寨代言人,引进优质新媒体企业与人才,不断完善供应链,挖掘更多当地特色产品。”榕江县新媒体专班主任申敏说,榕江县将充分用好“村超”带来的流量,全力跑好新媒体数字经济新赛道,助力“黔货出山”,让群众共享互联网流量红利。(记者 吴秉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