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广福和小海鲜,吃过无数次的宝藏店。
一开始是一个广东朋友带我来的,然后我就真的来了无数次。
·这个滋滋滋的声音是煲仔饭的标配,第一次看到腊味比饭还多的煲仔饭,腊味的香味被煲仔完全的激发了出来。
·老广最喜欢的瘦身鱼,我还第一次吃,鱼肉吃起来肉质很紧实,而且好鲜。
< class="pgc-img">>·会吃的朋友一定知道花雕醉鸡煲的鼻祖是谁,不加一滴油,里面的都是鸡自带的油脂。
·我超爱喝这个汤的,油脂完全的融入进了汤头,所以格外的鲜甜。鸡皮又脆又弹,还带着一股奶香味,鸡肉超级无敌嫩。
< class="pgc-img">>·火锅拼盘也太划算了,有肥牛、五花、黑鱼片、云吞、牛丸、木鱼丸、魔芋丝、香菇和莴笋。牛肉真的绝了,吸饱了汤汁,带一股淡淡的酒香味,好鲜嫩。
·烧味拼盘一次满足5种口味。
威皇这么好吃,关键人均才100,真的是聚餐首选。
赶紧关注我。
月18日晚,距离今年中秋节两个月。装饰一新的仙泉酒店紫荆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人声鼎沸。2024年中秋月饼品尝会就在这典雅气派的环境中祥和地举行。无论是顺德人钟爱的双黄莲蓉、金腿伍仁、陈皮豆沙等“老三件”老味道,还是榴莲水果、香辣牛肉、流心奶黄等新风潮新口味,仙泉这个改革开放后顺德首款引进港式风味的本土中高档月饼品牌,在继续以“老广味道”得到街坊邻里青睐有加的同时,“老味道”吃出“新滋味”,抓住了年轻人的味蕾。
仙泉酒店自前年开始在顺德地区首推猫山王榴莲冰皮月饼。
1987年开业的仙泉酒店作为当时全国第一家县级行政区域的四星级酒店,领顺德风气之先,开创性地引进香港港式月饼风味并结合顺德本地传统广式月饼口味,生产出顺德第一批高端港式月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月饼以来,仙泉酒店一直引领顺德月饼行业的潮流。每年在做好纯正单双黄莲蓉、咸甜金腿伍仁、蛋黄豆沙月饼这几款顺德人至爱的“老三样”月饼的基础上,都会推出一两款新潮月饼。仙泉酒店前年在顺德开风气之先首款推出40%含量猫山王榴莲冰皮月饼,大受年轻人尤其喜欢女生的喜爱。在前两年成功卖断货的的基础上,今年再加大产量继续生产,让喜爱榴莲的吃货们眼睛一亮,品尝过后“榴莲”往返,纷纷下单。在去年成功推出了价格适中百元出头的七星伴月的基础上,仙泉酒店今年继续出品精享版七星伴月。挖掘成本潜力,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改为直销,减少公关宣传费用,把七星伴月的价格降为平民价。中间大月饼是双黄白莲蓉月饼,围绕周围的是咸伍仁、甜伍仁、凤梨、香橙、香辣牛肉、蛋黄豆沙、蛋黄莲蓉等7个风味的月饼。在今年的月饼品尝会上很受团体客户的青睐。
37年来仙泉月饼在消费者心中一直享有好口碑。
仙泉月饼始终坚守住经典老味道。37年来仙泉双黄纯莲蓉、咸甜伍仁、豆沙月饼这“老三样”还是37年前的那个经典老味道。金腿伍仁、咸伍仁、甜伍仁月饼就37年来配方一直没变,37年前香港名点心师把秘方带来顺德后就一直按此配方作业。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以酒店大型壁画为蓝本的八十七神仙图,是仙泉月饼的经典包装,深受几代顺德人的厚爱。但每年在保存传统的基础上都有创新,今年推出的月饼新包装是翠鸣仙泉,画面主体是一只喜鹊在仙泉酒店的标志性建筑六角亭上,欢快地鸣叫庆团圆。
仙泉酒店董事长、总经理欧阳华表示,今年将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对仙泉的关心和厚爱。
酒店董事长、总经理欧阳华介绍,每年的中秋月饼生产销售是该酒店的一个重戏,2023年实现产销两旺,稳步增长。他表示,今年将继续努力,增加产品品种,改进装潢设计,把好质量关、成本关,提升性价比,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对仙泉的关心和厚爱。
文、图/顺德融媒记者黄国育
老广的味道 3 》分主题展示岭南美食文化
《老广的味道3》春节在全国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最高收视排名第3位
春节档的电视节目收视成绩近日出炉。其中,广东卫视的《老广的味道》第三季给“老广”们长了脸———这部六集纪录片从2月17日年初二开始,每天21:10在广东卫视播出,六期平均收视率0.202%,市场份额0.768%,其中2月22日第六期《雅俗》获得0.289%的最高收视。收视成绩在全国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最高收视排名达到第3位,在竞争激烈的春节黄金周跻身收视第一阵营。据悉,近日广东卫视重播这部纪录片,3月3日、10日21:10连播两集,3月4日、11日22:10播出一集,精彩重现岭南美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档让广东观众连赞“正宗”的节目,主创团队却主要是“外地人”———总导演李伊平老家湖南,导演林俊老家浙江。对他们而言,保持一颗“吃货的心”,怀揣一颗对广东美食的“敬畏之心”,就是创作的起点。
肯吃苦 一组镜头拍了三天三夜
说起拍摄《老广的味道3》过程,节目组感触最深的就是“吃苦耐劳”四个字。总导演李伊平感叹:“我们搞纪录片的有一点像农民,靠天吃饭,拍摄当中遇到不少困难。”
纵观第三季走过的美食旅程,“山海、东西、主辅、生熟、古今、雅俗”六大主题,每站都有鲜明的当地特色。为了把美食拍得让人食指大动,摄制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精耕细作:编导张楚红拍摄硇洲岛龙虾,台风过后第三天便带组出海,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收音师没站稳,直接把张导推了下海;林俊导演拍摄南海海钓遭遇地震,团队成员连吐三天,全靠晕船药撑着;拍蒸叉烧包过程,花了一个下午才拍摄到三秒的快速镜头,豆豉发酵过程更是拍了三天三夜才收获一组延时镜头……
南海刺身、北海西施舌、汕头牛肉火锅、番禺榴莲菜、佛山叉烧包、惠州海胆、新兴豆豉、北海海鸭蛋……拍摄这些地道美食,前期准备也相当“累心”。
李伊平介绍,在选择食材和拍摄地上,靠线上线下多方面搜集信息:“各地都有美食族群,我们重点寻找那些不是以餐饮为生计,而是真正爱吃、带着热情去觅食的网友,请他们举荐,我们再筛选一遍,一定会跟美食爱好者面谈,而不是靠二手资料。”
懂审美 聪明人也要下足笨工夫
纪录片的呈现更多靠视觉的冲击力,要将“美味”呈现给观众,第一要务是要拍得“好看”。李伊平介绍:“拍美食有不少小秘诀,比如食物熟透时拍出来反而会显得有点蔫,让人看上去不太有食欲,我们会在食物七八成熟、色彩最鲜艳的时候用镜头呈现。另外拍冒热气的食物绝对不能放过热气,这就需要技巧。比如拍蒸叉烧包过程时,我们用玻璃代替蒸笼盖拍,并多次实验想了各种办法解决水气遮盖的问题,花了一个下午、蒸了六次、拍碎了三块玻璃,才拍到三秒的快速镜头。”
除了镜头感,声音的搭配也必不可少,李伊平称:“把食物拍得诱人的秘诀在于声音的记录,我们拍烤黑山羊时,冒着话筒被烤坏的风险,去收羊肉冒油发出的吱吱声。烹饪时产生的现场声、食客品尝的吮吸声和满足的笑声,都能满足观众的食欲。”
要拍到食物最“诱人”的一刻,非常考验主创们的耐心。李伊平举例说:“比如拍摄黄沙蚬开壳吐沙、露出软体的镜头,只能把两台机器架好耐心等待,不知道哪个黄沙蚬会张开壳,全靠碰运气,这一等就是三个小时。拍摄海鸭吃螃蟹时,现场满是淤泥走动艰难,太近还会打扰鸭子,于是团队蹲守了两个多小时,盯着一群鸭子,祈祷它们尽快抓到螃蟹。总之,要拍好美食,聪明人也要下足笨工夫,才可能接近预设效果。”
讲情怀 美食归根结底是种乡愁
作为外地人,李伊平对广东美食,一直心存敬畏。“广东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拍摄中我一直战战兢兢的,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外来人对广东饮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她眼里,美食归根结底是一种乡愁,南北都一样,“我们没有刻意追求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聚焦‘老广的味道’这个主题,实实在在地把美食从各个维度拍得让人信服,同时展现美食里的情感,包括对食材、对家人、对故乡的情感。”
或许正是外地人的身份,让李伊平看待广东美食有着独到的眼光,更擅长用观察者的角度描绘广东食物。“日本有一条烹饪理念———烹饪手法不能大于食材本身,不能做太多加法,让食物失去了原味,广东美食(尤其海鲜烹饪)的理念与此类似。老广还有一个饮食哲学就是‘食养’,老广街坊简直都是身怀煲汤绝技的高手,汤料还能就地取材,比如木棉花汤。”李伊平感叹,“拍美食节目还是要回到初心,不离开味道讲好故事,不要老想着讲道理,要先有意思,才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