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几个,我全都要。这是你们的问题。买!买!!买!!!冰箱可以买。这个问题不需要商量,我一个人说了算,都听我的,听我的!......
这样的“黄霸天”你们喜欢吗?
< class="pgc-img">>这一季《中餐厅》真的是热闹非凡,缺少了赵薇店长的把持,我们的新晋店长黄晓明真的是“为所欲为”,他的“明言明语”更是频频冲上热搜榜单第一名。
黄店长究竟做了什么呢?
< class="pgc-img">>这一季节目组一改往日风格,对成员提出了业绩要求:
营业21天,要赚到20000元。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天净利润必须维持在1000元左右才能完成任务。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做到成本控制,花最少的钱买更多的食材,争取利益最大化。
听起来好像就不简单,那实际操作又是什么样的呢?
采购中的沉没成本
为了掌握餐厅开支情况,黄晓明把财政大权交给了秦海璐。
按理说,有了财务总监把关,肯定能做到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支出。
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
< class="pgc-img">>启动资金为零。但就在林大厨以餐厅柠檬不新鲜为由要买新的的时候,黄店长直接忽视财务总监的看法,就说了一个字——“买”!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面对林大厨买冰箱的要求,黄店长更是毫不犹疑,“我买。”
全程下来,我们的黄店长说的最多的就是“买买买”。
就算已经很明确的说了采购资金必须控制在多少钱,可结果却是,大家想要的东西,黄店长都是一口答应。
这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采购一时爽,付钱火葬场。”
大多数人都觉得黄晓明买的东西太多,超出预算,根本没有顾全大局。
其实这里涉及到“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你花6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之前,你不知道电影是否对得起票价。看了一半以后,你发现这部片子槽糕透了,在考虑是否要中场离开。
其实在做这个决定时,这6块钱就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不管你离开与否,钱都不会再回来了。
这就跟我们一时兴起,办了张健身年卡一样,这些过去已经发生且不会因为现在的决定而有所改变的事情就是生活中潜藏的沉没成本。
黄晓明在采购时并没有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只是因为感觉可能会需要就买了。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
这样的沉没成本不仅会占用资金,而且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被遗忘。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沉默成本”。
过分购买会导致“沉没成本”,那在卖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经济学原理?
黄店长套餐与“菜单成本”
厨师只有一个,顾客却是源源不断的。为了减轻厨师的上菜压力,也为了提高效率,黄店长提出了套餐模式。
< class="pgc-img">>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对,但尝试了一天后,套餐的弊端就显露无遗。
套餐按照人均点,不以桌为单位。这样一来,每一桌上的菜数量就变多了,数量一多,上菜效率也随之降低。
而且,单人套餐里面,每份套餐基本都是三个菜,量一点也不少。很多顾客往往是一个套餐都没吃完就饱了,再加上上菜速度慢,后面的菜就直接退了。
这件事最大的矛盾在于菜单。
黄店长现身说法,为我们讲解了经济学上的另一个名词:“菜单成本”。
< class="pgc-img">>如何理解菜单成本?
往小了讲,是说餐厅的菜品由之前的单点变成套餐,菜单要重新打印,这是它的一个菜单成本。
往大了说,以可乐为例。大家知道为什么可乐这么多年价格一直是三块一瓶吗?
是企业有良心不想涨价吗?
实际上是涨价的菜单成本太高,他们不敢。
这么大的企业突然要涨价,那前期肯定要做好铺垫,慢慢来。万一消费者不接受,那可乐公司还得花大价钱去公关,平息消费者的愤怒,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何况现在市面上各种饮品层出不穷,涨价后,消费者直接去买竞品,那可乐市场就倒霉了。
而且可乐到现在挣钱也基本上是靠大规模生产谋取利益,这是他们的核心优势,一般的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个地步的。
想通了这一点,是不是可以理解菜单成本了?
那黄店长提出的方案,如何体现“菜单成本”呢?
黄晓明推崇的套餐除了菜单成本有增加外,其他问题也纷纷冒出头来。
很多顾客退菜后没有服务员及时记录,这加大了结账的难度,顾客满意度也相应较低,那他第二次来餐厅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就是典型的无形损失,赚了眼前的钱,损失的却是将来的机会成本。
其实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成本要计算,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相应地就会失去另一个选项成本。
既然过去已经无法挽回,那就向前看吧,不要辜负每一次付出的成本。
< class="pgc-img">>人生这笔账看起来不容易,算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不管是文章中提到的“沉没成本”,还是“菜单成本”,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应该从小教会孩子人生中的经济学原理,莫让孩子也算出这样一笔笔糊涂账。
我是CC酱,儿子汤汤刚刚高一,女儿圆圆即将上初中。为了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他们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经验,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更多精选文章,欢迎移步我的公众号:CC酱在傲梦
><>/前言//
不少华人都觉得在澳洲,
中餐馆简直比比皆是,
可以说随处可见的都是中餐馆。
但是不曾想其实在澳洲的中餐馆,
却是举步维艰,甚至还大量倒闭
1.澳洲知名中餐厅近年来纷纷倒闭
在澳洲的中餐馆有多难做,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悉尼先驱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一般中餐馆开业6个月后才能收支平衡。
在悉尼,餐馆因资金不足以及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的比率高达50%,且亚洲餐馆的倒闭率还高于此数字。
(来源:Good Food)
而近年来,有许多声名显赫的澳洲中餐厅纷纷倒闭。
2018年6月,餐饮巨头、米其林星级餐厅——添好运 (Tim Ho Wan)决定退出悉尼。
2018年7月, 悉尼唐人街高档餐厅外滩海鲜(Waitan Restaurant)在开业5年后宣布破产,并委任清算人处理130万澳元的债务,其中包括欠税局和新州政府财政收入办公室100万澳元。
(来源:Domain)
2018年11月,悉尼最受欢迎的中餐厅之一百福(King’s Seafood)在其中一位创始合伙人去世后突然倒闭。
11月22日,在悉尼西北的Eastwood百福餐厅举行的拍卖会吸引了许多人的前来。
(来源:Real Commercial)
根据Ibis World最新发布的澳大利亚餐厅行业分析报告,自从2015年以来,澳洲餐厅的营业额每年都有微弱下降,其中2017-2018年的餐厅收入总额比上一年度减少0.5%。
其中中餐馆的平均营业额更是逐年惨淡,连年下降。这与经营餐厅所需越来越昂贵的租金与人力成本,澳洲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下降、以及消费者们愈加挑剔的健康意识有关。
2.华人老板称中餐馆越来越难做
李先生曾经在悉尼唐人街营餐馆多年,他说“我在1990年左右来澳,开什么店都赚钱,现在员工频告老板违反劳工法、店租与人力各种成本又涨,很多人都不敢进餐馆业。”
他指出,澳洲规定公司最低时薪现为18澳元,比当年要高得多,尤其大酒楼属于劳力密集,更是难以负担成本飙升。
此外,李先生还表示,从2018年夏天开始,两家酒楼陆续歇业,大酒楼愈来愈难经营,除了悉尼中餐馆饱和,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当厨师更是隐忧。
“我20年前进入餐饮业,当时没得选择,周末或国定假日餐厅最忙的时候,根本没法陪家人,现在年轻人不愿这么苦。”他表示,好的师傅难找,连带影响菜的品质,“在澳洲开餐厅,只要找到好厨师,基本都能赚钱”。
网友“美丽人生”在墨尔本也经历了中餐馆行业的尴尬,她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金玉良言”:
“开餐馆的地点不一定非要繁华,要看人群。有的明明同在一条街,道南道北天壤之别。”
曾经有开发商邀请该网友到“黄金地段”开店。该网友坚决拒绝!原因是“”那个地段,面临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十分繁华。
但,不是居民区。
周围三万多工人工作,长途卡车停留站,仓库,货站。一到周末水静鹅飞,一个只靠午餐的餐馆,是没有前途的。中午排长龙忙死你,也白搭。每人消费几块钱,够不到高额房租。”
该网友还指出:“事实证明我们做了对的决定。那家店,后来被一个朋友经营,三年不到就关了。他从悉尼来,虽说不付任何投资,但锅碗瓢盆总要买的。三年基本没赚任何钱。后来又改成越南粉,又改成泰国餐,直到最近招牌换成西式糕点。”
3.中餐馆陷入困境的原因
中餐馆是华人在澳洲的一个主要的产业。
但是华人餐馆也参差不齐,
尤其大批移民到澳洲,
很多来了澳洲就开餐馆。
而中餐馆如今陷入困境则有很多原因。
//
一, 好厨师,好炒锅难请
//
好的餐馆对炒锅师傅很是依赖。好的炒锅,就算有手艺,脾气大得很,业主也头痛。
有网友曾经表示自己在本地群里,看到一位经营高档中餐的老板娘发出雇人短信,说请炒锅,不会可以教。该网友笑了半天。随后又摇头无奈。
该网友表示:“干餐馆的都到什么地步了?是个人就行啊!可好的优质的饭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出来的。”
还有餐馆从业者表示:“我用过一个台湾来的大厨,手艺很高,认真做得时候,真是飘香飘香。而且肚子里货多,就是见识多,随便什么料,马上就能对火出像样的餐。但是,这种人,不但要价要得离谱,而且绝对不是时时都给你尽力的。客人一排队,立马撂挑子。你说老板请这种人,哪里伺候得起?”
这就是为什么一家店,有时候好吃得不得了,下次再去就难以下咽。有可能换人了,有可能是厨师心情不好。
//
二、门槛低,成本高
//
开个餐馆赚钱,是低端生意。随便什么人,有几个存钱,少量投资,端个炒勺,就开门营业赚钱了。
比如福建人尤其热衷开Buffet店。但是Buffet店如今运营成本超高,维持最难,人工加食材就让人钱包大出血。
以前食材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牛鸡肉蛋都便宜。这些年,年年增高,Buffet店要盘盘碟碟都填满,客流量不够,晚上收工哗哗倒进垃圾桶,都是损失。
人工方面,这种形式不可能少用人,后厨前台,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工是大头。现在到处嚷嚷最低薪,有的Buffet店不出薪水,是违法行为。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老板被人告,搞到证据,坐牢罚款。
有从业者称:“前几年店附近声势浩大开一个Buffet自助餐。当时我的大厨还表示担心。据说光装修就七八十万澳元,据说就连地板上的贴边都是高级材料。那又怎样?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关门大吉。”
//
三、菜单随意,做菜任性
//
中餐馆有个毛病就是不喜欢按照食谱和菜名做菜。一般西方餐馆菜单上标注了内含什么食物,什么调味料都会写明,厨师也会严格按照菜单所写来做。
但中餐馆就任性得多了,同一个厨师都同一种菜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加料”,味道更是大相径庭。还特别喜欢搞“时蔬”,就是餐馆当天有啥就做啥。
所以不少中餐馆都不会再菜单上注明完整的材料食材和佐料,这恰恰是当地人很不喜欢的。
说到餐单,中餐馆还有一点就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仿佛把整个城里所有中餐日餐韩餐的菜式都囊括进去。犯了经营生意的大忌。
但凡做开店生意,对顾客都有个定位。你要吸引那一个层次的客人?你周围最多的人是收入什么档次?一概不管,只求全席。你想讨好所有的人,其实就是得罪了所有的人。因为你失去了特色,失去了质量。
最后,
有人说澳洲的中餐馆都是:
“在夹缝中求生”?
如果要改中餐馆生存现状,
那可能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续两年的新冠疫情,加上变种毒株奥密克戎肆虐,让本已岌岌可危的美国中餐行业雪上加霜。美国中餐协会15日举行中餐行业现状说明会,向公众披露,在持续的疫情、食材成本暴涨之下,中餐厅维持经营挑战艰峻,寻求纾困之道。
据美国中餐协会数据,全美中餐厅数量从疫情爆发之前,2019年的5.4万家,降至目前的不到4万家,协会负责人预计,若状况持续,到5月份全美将有一半的中餐厅闭门歇业。
负责人表示,除了疫情造成客座率降至4成之外,还包括最低时薪的调涨、持续的用工荒等。负责人指出,中餐厅唯一给予厚望的外卖业务,更是被中外外卖平台垄断,且必须接受低至6折接近成本的外送定价,让不少中餐厅陷入两难。
美国中餐协会会长 王铁牛:
“食用油大约13块钱,现在要45,所以我们的成本已经高得很恐怖很恐怖了,我做餐饮业快45年了,我从来没看到美国这么大危机,你还要廉价,你还要味道好,这个餐馆才能保住。但是保住情况下,你太便宜的话,你成本做到60%,那就是亏的要死,涨了价客人又不来。”
据加州餐饮协会(CRA)针对全美4200家餐馆的调查显示,89%被调查的餐馆表示,随着变种病毒的影响, 顾客对室内用餐的需求正在下降。77%的餐厅雇主表示,现在的经营状况比三个月前更糟。
这样的大环境对华人餐厅的影响更加直接,由于食材佐料要从中国进口,受供应链影响,华人餐厅的进货成本从20-30%涨到目前的55%, 并且持续供货不足。另一方面,从联邦到地方的多项补助或贷款,华人餐厅并未获得实质帮助。
美国中餐协会会长 王铁牛:
“70%是没有拿到的,因为这个小额贷款是要求你19个月要把它还掉的,还掉是有利息的,说是没有利息其实都是有的,所以我们餐厅也还要咨询一下律师,说是3月份有补助,2月1日有补助,结果这周也没有,黄掉了。”
经历了两年的新冠疫情,全美各地餐厅正通过打折等方式积极展开自救。在美经营数10年的餐厅等不到结束,选择关闭的个数不在少数,每家餐厅关闭的背后,都是在美华人的生计将陷入严重的困境。
来源:凤凰卫视杨平俊、李占清 洛杉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