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周黑鸭、绝味、煌上煌奔跑上市,又有王小卤、卤有有、馋匪接连融资,后有蔡长青、热卤一叮靠预制菜风口强化定位。继“沸腾”的茶饮之后,卤味纷争的市场风云已然开始!
从猪蹄、烤鸭“下饭菜”角色到鸭脖、鸡爪休闲零食;从街边随处可见的热卤小店,到被资本青睐的卤味品牌——;从简单零售到柔性供应链的建构。“何时何地皆可卤”造就了丰富的使用场景,配合“万物皆可卤”卷起来的品类升级,卤味成了餐饮赛道上的“全场最佳”。
卤味开启的市场革新,在千亿市场的争夺中,重塑着卤味江湖的格局。根据美团餐饮数据观发布的《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卤味行业规模将达3691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4051亿元。其中,休闲卤味行业规模约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200亿元。
掘金的卤味,不只有“鸭脖子”
熬夜追剧来一份唇齿留香的凤爪、聚餐party风味独特的绝味鸭脖必不可少、野营远足少不了一盒麻辣酸爽的鸡鸭卤煮、一人居家的冰箱里不会缺少几包腐竹海带配上猪皮……
卤味,是指将初步加工和焯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在配好的卤汁中煮制而成的菜肴。按照原料划分,卤味可分为禽类卤味、畜类卤味、素食卤味、水产卤味等。其中,禽类卤味是毛利率最高的一类,街转角便可遇到的鸭脖子是代表之一。按照消费场景划分,卤味可分为佐餐卤味和休闲卤味,前者代表如紫燕百味鸡,后者品牌代表如绝味鸭脖、周黑鸭。
此外,按照制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冷卤和热卤两种。由于储存和口味统一性难度的不同,两者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很大差异,绝大多数卤味品牌将核心放置于冷卤休闲零食领域。
除了消费场景多、品类可塑性强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推动着卤味不断奔跑?
通过小红书搜索“卤味”关键词,钛媒体APP发现,相关的安利帖子有28万+篇笔记,在安利帖子中,提到最多的词语:上瘾。不论是麻辣、香辣、甜辣还是酸爽、酱香口味,都在刺激着血液中快乐的多巴胺。
能够成为消费者心心念的味道,一定是一门好生意。卤味口味的可塑性强,根据不同喜好,丰富消费者味觉感受,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卤味探索。味蕾刺激带来的“成瘾性”,让卤味在一众零食小吃中一骑绝尘。正如麻辣小龙虾配夏天,释放生活的压力,卤味满足味蕾对于不同口味的需求,强化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形象化的认知。
“卤味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口味?我们尝试做一些新口味的卤味,像蒜末、油葱、香葱这种东西的混合,然后使用小青桔的汁去增加它的复合香气,盒马在未来会从口味上做出改良。”盒马杭州地区的3R负责人许涵凯曾表示。
热气腾腾的卤味市场:开店、融资、上市
“有人的地方,一定会有卤味”,看似绝对的定论,却是市场事实。卤味自带加分项的小店经营模式,成为区别于大餐饮市场的优势。
目前,线下卤味店一般为面积20-50平方米的小店,房租、人力、水电费等成本低。同时,店面小出餐快,方便外卖生意,轻模式经营、时间灵活带来高坪效。这也是卤味店能够短时间开到一万家的原因。据了解,麻爪爪门店面积在12-14平米大小,月销售额约为8万元,房租通常是8000元以内,渠道成本占比仅10%。
以卤味界的“宠儿”鸭脖为例,根据窄门餐眼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一至五线城市鸭脖总门店多达12.8万家。而作为第一个万店规模的卤味品牌,绝味目前已建立了14000多家门店,门店数量远超麦当劳在国内的门店数量,预计未来开店数量约为 25234 家,开店总数共计38000+家门店。
图片来源:钛媒体自制
“随处可见”的门店,自然贡献着不断攀升的收益。2021年半年报显示,绝味食品实现营业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加30.27%,实现净利润5.02亿元。紧随其后的周黑鸭和煌上煌,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53亿元和14.07亿,同比增加60.8%和3.09%。
图片来源:美团餐饮数据观
同时,随着冷链保存技术的发展,不论是热卤还是冷卤,销售渠道的全面化成为发展要求。在小红书、抖音、微博中热火朝天的王小卤成为线上销售的代表,实现三年3亿元的销售业绩。而后新卤味细分品牌的出现,主攻线上渠道,同质化的竞争,倒逼品牌优化渠道。
2020年下半年开始,王小卤铺设线下渠道,布局一二线城市,与便利蜂、多点等便利店,物美、家乐福、永辉超市、711等商超合作。据悉,销售额方面,目前王小卤的线下已经超过线上,约占到55%。王小卤品牌与公关中心总经理张泽此前曾表示:“对于任何食品消费品来讲,没有任何一家特别成功的食品类消费品是纯线上或者纯线下”。
数以万计的门店之外,千亿元量级规模的卤味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目光。
最近,冷卤品牌麻爪爪宣布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引发业界关注。而早在去年10月,麻爪爪已经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根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包括主打线上渠道的王小卤、卤味觉醒、馋匪,关注热卤的盛香亭、研卤堂,传统品牌五香居,主打外卖卤味火锅的京派鲜卤,聚焦细分口味的风干辣卤菊花开卤味等品牌接连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三亿。
从投资机构来看,红杉中国、腾讯投资、今日资本、华映资本、绝味旗下的网聚资本等头部投资机构均已布局卤味市场,足以证明卤味市场强烈的“吸金力”。
投资紫燕百味鸡的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曾表示,场景与内容越基础,市场容量就越大,而卤味、小面、茶饮便是代表。当下卤味赛道存在较多创新之处,形象升级、提高客单价、年轻化均等方面,均是品牌增长的机会,这也是资本瞩目的原因。
资本的助推下,紫燕百味鸡去年7月向证监会递交IPO招股书,拟在沪市主板上市。若顺利,加上此前已上市的煌上煌、绝味、周黑鸭,“卤味四巨头”诞生。
与绝味、煌上煌和周黑鸭位休闲卤味不同,紫燕百味鸡将重点放在佐餐热卤上,从更加细分化的场景入手,曲线挑战“前辈”们的市场。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紫燕百味鸡的营收为14.05亿元,直逼煌上煌。
“千卤之战”打响,靠什么取胜?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品牌、强化的新品类、拥挤的渠道,就像热度减低后优胜劣汰的茶饮市场一样,被热炒的卤味江湖,如何避免被市场抛弃?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显示,卤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0时期,具有单品化、标准化、易复制的特点,如早期的绝味市场;2.0时期,品牌找寻差异化,从口味、食材中找到细分市场,如新兴的王小卤;3.0时期,卤味开始在渠道、供应链方面深究,竞争走向深水区,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如目前的卤味市场。
基于以上变化,卤味品牌需要在保持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玩法,打造自身独特性,强化细分赛道的动能。整体来看,卤味与其他餐饮产品一样,品类的丰富化是拓宽市场的“万金油”。而当下,被置于高位的植物基和预制菜,或成为卤味拓展品类的入场券。
燕麦奶带火了植物基概念,茶饮、咖啡、面包、乳制品搭上绿色、健康、低碳低脂的植物基,不断丰富产品的品类,瞄准Z世代新消费群体,切入细分市场。而卤味可以荤可素的特点,自然融入到植物的理念当中。目前开始的探索有好巴食鲜卤植系牛排、王小卤的植物素排,两款产品均已大豆拉丝蛋白为主原料,兼具健康理念与口味享受。
火起来的预制菜,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动发展,在物只卤鹅联合创始人张元铭看来,“卤味本身就是预制菜”。而卤味作为“熟食”代表,在预制菜概念走进大众之前,早已将“预制”理念融入供应链中。借助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加工成品、半成品,快速进入零售环节。不论是周黑鸭打包模式销售,还是绝味散装零售,简单的“预制”方式,轻松走入预制菜市场。
此外,盒马、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借渠道优势纷纷推出自营预制卤味菜品。叮咚买菜孵化的预制菜品蔡长青,推出卤味新品,销售日增千份,盒马推出“袋拎烧烤”系列,抓住了消费者居家“自嗨”的心理需求。
购买卤味产品,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社区流量成了一批卤味品牌选址开店的考量因素。不论是休闲零食,还是佐餐菜品,社区消费是强化用户管理的一部分。在线上渠道无法竞争、供应链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选择小店面触达社区,不失为明智之选。
因此,疫情中社区团购,激发的社区流量成为新渠道的探索。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卤制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选择社区店打包的消费者比例达到78.9%。
最后是品牌能否拥有专属的经营模型,卤味如果只是单纯围绕“鸡、鸭、猪”进行产品生产,品牌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取代;反观市场中卤味头部品牌,围绕“卤味品牌+复合调味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复合模型,构建自己的发展形态。
以绝味为例,不仅在“鸭脖生意”上抢占前列,后续投资了种鸭养殖上游企业、速冻米面食品生产供应商,以及多家冷链物流公司;投资廖记棒棒鸡、盛香亭、阿满百香鸡、颜家辣酱鸭、精武鸭脖等“竞品”;投资和府捞面、幸福西饼等相关产业。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中,绝味打造着自己的美食矩阵图。
虽然目前卤味市场略显拥挤,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较少,市场的集中度低、格局分散。头部卤味品牌面临着品类升级的问题,中端品牌需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而后来的新品牌则需要强化消费者辨识度。
资本市场的火热,造就着一个新的餐饮市场入口,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品类更新等利好的条件下,卤味正在告别“路边摊”,开始朝着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方向迈进。拉开序幕的卤味江湖,真正的“王者”正在接受市场的洗礼,群雄逐“卤”的竞争开始。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实习作者|纪校玲,编辑|天鹏)
参考资料:
- 《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美团餐饮数据观
- 《小卤味大生意,卤味何以撑起三千多亿大市场?》,吴文武,NBS新品略
- 《卤味赛道进入3.0时代,品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红餐网
- 《群雄逐“卤”,腾讯、挑战者等资本接连入局,千亿卤味市场品牌如何致胜?》,Pupu,FBIF食品饮料创新
- 《2021卤制品行业消费趋势报告》,CBNData
- 《一个让人“上瘾”的千亿级新市场,三家公司已上市,资本争抢新品牌》,天下网商
说有人泡面摆摊月入20万,一年狂赚100多万!
嗯,我信你个鬼!
总第 3195 期
餐企老板内参 七饭 | 文
500块成本,月入20万!
泡面摊真有那么赚钱吗?
“好好生活,使劲吃饭,做快乐的王八蛋
日落见面,泡面加蛋,霉运滚蛋
……”
最近,全国各地的街头,都兴起了一股泡面摆摊热。
普普通通的小推车挂上写满文艺句子的招牌,披上五彩的灯,你就是深夜里最走心的那一“摊”。
一个卡式炉、一个泡面锅,再加一个煎蛋锅,简单的装备就能撑起这一方人间烟火,绝对的低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开出一个文艺的泡面摊,成本只需要500元,秒杀各位餐饮老板的创业项目。
价格方面,韩国泡面一碗12元,国产泡面10元,麻酱螺狮粉15元,加蛋2元,加肠2元,加芝士3元。
当然,可以根据当地物价,上下浮动,或者引用东南亚丰富的泡面口味,打造夏日东南亚风情泡面摊。
低成本外,另一优点是无门槛,煮泡面和煎蛋,难度几乎为0,人人都会,即开即上岗,快速抓住这风口。
小投入、无培训,重点是收入超高!
有不少江湖传闻,“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3点,95后女孩摆摊卖泡面,一个月赚20万!”
如果一碗面能赚上个5块钱,那一个月要卖出4万碗面,差不多每天要卖1300多碗面,这生意多火热啊。
但探究一番之后,发现这事可不是这么算的。
这项目,摆摊是其次,还要配合上直播,收入的小部分是卖面钱,大部分是靠直播,边煮泡面边卖泡面,餐饮、新零售两手抓,靠着互联网齐飞!
当然也有颜值派,靠直播打赏来提升收入。
总之,泡面摊这事,看着无门槛,其实门槛在“颜值”,在煮泡面的人,要么是好看的小姐姐,要么是帅气的小哥哥,“煮的不是泡面,煮的是满满的爱啊”,甚至还有裸着上半身、只系围裙的肌肉猛男,真是面面俱到。
据内参君在社交平台上的观察,一个相貌平平的男子,创业第一天,只卖出了4份面,营业额为48元。而打扮靓丽的女孩子,不出几天,营业额就能做到一天2000块。
营业额与颜值真成正比。
翻过车的泡面小食堂告诉你
“泡面”餐饮挺不靠谱的!
质朴的餐饮人,千万别把泡面这事当作个好的餐饮项目,再往回看看,18、19年兴起的“泡面小食堂”就是个经典翻车案例。
一个10多平的小店,一面墙上陈列着世界各地的泡面,口味可自选。选好后交给服务员,加点青菜、火腿肠、鸡蛋,就能卖出十几元。
当然料不能多加,加多了就成了麻辣烫。
深夜的这一碗泡面,裹挟着文艺气息,瞬间吸引了无数打卡者,深夜的小店总能聚拢起寂寞的男男女女,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
当一座城市有了一家泡面小食堂后,就有N家准备落地,这品类,用了不到1年时间,就开出了5000家小食堂。
有餐饮人交了几万块加盟费,到街上一逛发现别人不花钱就开出了一模一样的店,闹起了加盟纠纷,整体金额高达几千万。
极低的门槛导致了门店的泛滥。2018年兴起,19年初这类小食堂就开始败落了。
据当年的新闻显示,开在长沙芙蓉广场的一家泡面食堂,经历了短暂的日营业额3000元的高潮期后,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几百块,还要面对每月7000块的房租和3个员工的工资,亏损是必然的。
品类衰败的原因也显而易见。
一是产品价值感偏低。
原本20多块钱5包的泡面,加点料就能身价倍涨,涨个五倍十倍,精明的消费者肯定不会为了这“文艺腔调”买单的。
二是消费频率偏低。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泡面已经成了怀旧美食、应景食物,并没有太高的消费频次。不少消费者都是打一次拍一次照,“智商税”交过一次再也不会来了。
而今复古流行起来的泡面摊,原型来自韩国,在韩国四处可见这种泡面摊。
能持续运营下去的原因是,泡面是韩国人重要的主食,韩国人均年消耗泡面数高居世界榜首,为80包。这为品类的复购提供了保障,在国内却没有这样的环境。
三是产品的竞争力着实有限。
在激烈的餐饮市场中,仅靠一碗自带调料包的泡面打天下,终究不太现实。
四是没有餐厅能靠营销一直走到最后。
让我们来回忆下网红老前辈黄太吉煎饼,一个品牌属性极强的煎饼品牌,靠着开奔驰送煎饼外卖、美女老板娘等营销事件,迅速走红。
地摊儿上五六块的煎饼,愣是拔高到了20多块,一套经典煎饼甚至卖到了27元。
过高的价格提高了消费者的预期,无法匹配的品质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消费者尝试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上第二次当。
后期加上房租、运营成本,门店数大幅度缩减,最后店铺全关。
这套路和泡面小食堂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坚实的产品基础,再文艺的话都是骗人的鬼话。
网红周期大缩短
餐饮创业慎选爆红品!
“泡面餐饮”从小食堂进化到当下的泡面摊,算是一次减负升级,把原本成本中高昂的房租给减掉了,轻装上阵。但消费频次与产品单一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有餐饮人提醒创业者,要警惕市面上突然爆红的餐饮项目,这种项目一般爆红周期短,市场萎缩快,一阵风吹过去,只剩下亏损的店和你。
也有餐饮人提出这样一个看法,餐饮创业要讲究“土方法”,先去小区周边转转,看小巷子里土了吧唧的小店,它们大多开了好久,有着固定的客群与消费频次,再从这里找创业的突破口。
无论是兰州牛肉面还是炸串,近几年兴起的品类重组热潮,都是对老品类的再挖掘、再梳理,而非营造出一个水土不服的新品类。
雁塔变身显眼包“塔宝”
肉夹馍成了“绒馍馍”
兵马俑化身“壹秦”公仔
“长安八景”还可以“戴”在手上
……
最近,多款西安特色文创
接连走红“出圈”
有的甚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引发全国网友纷纷刷屏
“真的好想拥有!”
“西安文创已next level!”
诸多西安“礼物”
为何总能让人爱不释手?
西安的文创“爆品”
又该如何保持“长虹”?
来看小布的采访报道
↓↓↓
01
文创“爆品”层出不穷
“绒馍馍”一“馍”难求
“逛文创店是我这次来西安专门安排的行程之一,我买了很多纪念品,实在是挑花了眼,也都非常喜欢!”8月3日下午,来自山东的夏女士在位于南大街的不止文创公园告诉小布。
和夏女士一样,“打卡”文创商店、买一份特色伴手礼,如今是很多外地游客来西安的“必游”项目之一。对于要选购的文创产品,他们也时常有很明确的“目标”。
“之前在网上看到就‘种草’的‘塔宝’‘绒馍馍’今天都买了,还有兵马俑手办、长安八景手串也买了,准备回去送朋友。”与小布的交谈中,夏女士能说出一连串西安文创产品的名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该文创商店主理人刘曲介绍,正值暑期,门店人气明显上升,“塔宝”“绒馍馍”等多款热门文创经常卖断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其中,以肉夹馍为造型设计制作而成的毛绒玩偶“绒馍馍”堪称近期“顶流”,线上线下甚至出现一“馍”难求的销售态势。
8月7日15时左右,位于大唐不夜城的大相文博文创商店内聚集了大量购买“绒馍馍”的顾客。
“绒馍馍”联合创始人刘子齐告诉小布,这款毛绒“肉夹馍”今年6月才上市推出,短短两个月就火爆“出圈”,受到市场认可,成为西安文创界的新晋“网红”。“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已累计销售数万个,订单还远销欧美、澳洲等地区。”刘子齐介绍道。
此前,以大雁塔为原型设计而成的毛绒玩偶“塔宝”,就以“丑萌”的表情和神态迅速“出圈”,并衍生出背包、盲盒、生肖限定公仔等多种产品,被网友称作西安文创“土特产”,上市一年已累计售出5万余个。
近年来,从博物馆、景区景点推出的衍生文创,再到融合城市标志性元素的潮流文创,很多市民游客都能随口说出几个熟悉的西安文创产品。西安原创文创的出新率、知名度稳步提升,“爆品”也可谓是层出不穷,极大带动了文旅消费热。
02
为文创植入创新元素
西安已经“next level”
直播镜头里,主播接连完成“烤馍、切肉、浇汁、夹肉”的步骤,再把“成品”放在“肉夹馍”的专用包装袋中,“送到”网友面前。这一系列制作肉夹馍的过程被高度还原,只不过顾客最终买到的是毛绒版的“绒馍馍”。
“毛绒‘肉夹馍’这么可爱,还有这么强的体验感、仪式感,实在是很有趣。”7月底,深圳网友@Ginyuan 无意中刷到了“绒馍馍”直播,就立即被这款文创“种草”。在她看来,西安地域美食和创意潮流的结合,“是下单的原动力”。
与网友的感知相同,一个高辨识度的文创产品,正是有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作为载体,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在经历过多年的产业发展之后,西安本土文创设计师的眼光也不再局限于西安的城市风景、文物遗迹等传统素材,因此才在文创的创意研发中,有了对美食、地标建筑等元素的关注和挖掘。
“人们一提到西安,就会想到肉夹馍、泡馍,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美食的创意再造中。”刘子齐表示,网友常说“西安的馍可夹万物”,让馍有了一种“兼济天下”的感觉,体现了西安文化的包容,“因此,馍这一食物有非常大的可玩性和拓展性,我们除了让文创版的它看起来更可爱,也赋予了它更多的互动和体验性。”
“塔宝”文创主理人邹晨告诉小布,在“塔宝”出现之前,将西安标志性建筑设计成毛绒文创的案例并不多见,“足够大胆的创新加上年轻化的设计,是‘塔宝’受到市场青睐的关键。”
据介绍,光是“塔宝”的眼神设计,前后就经历了二三十稿的修改,“最终这版是因为它更灵动,才让形象看起来更萌,更易于被大家接受,也更能与城市情感做嫁接。”
邹晨直言,在最初打造“塔宝”时,就希望这款文创能够成为人们游览西安时的“搭子”,“所以我们把它设计成更加实用的背包款,让大家可以随时把‘大雁塔’背在身上。即便是离开了西安,它也可以作为人们对这座城市喜爱之情的情感寄托,一直陪伴着大家。”
不仅是美食、地标,纵观整个西安文创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经典产品在频繁出新,新点子、新创意在不断制造惊喜。
新生代的秦俑元素IP“壹秦”,就将兵马俑标志性的歪发髻、胡须和铠甲等形象融为一身,使兵马俑有了“潮玩版”。而为了突出兵马俑“千人千面”的文化特征,这款IP设计特意将面部留白,从而使不同元素的结合有了更多的创意性、互动性、可能性。
“今年,我们就与西安公安联合推出了唐文化主题IP‘壹唐’的衍生跨界版本‘长安卫’,在整体设计上既传承了长安古韵,又彰显正义之光。”西安文创盒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玮对小布说。
把西安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潮流属性融合之后,“East.One”文创系列将继续以朝代更迭为主题,计划打造一个更受年轻人喜爱,更具有文化生命力的中国传统IP潮玩矩阵。
在成功打造西安首个肉夹馍IP“馍问题”、长安心意国风文创手串等深受市场认可的原创系列文创后,十三潮顽童品牌创始人朱烁阳仍在产品创新和商业设计上持续努力。
“我们不仅希望将西安的文化特色巧妙地融入文创产品之中,更希望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实用性和乐趣。”
长安八景和诗词长安手串可以“戴”在手上,毛绒版的“三秦套餐”还可以作为收纳包、开瓶器、镜子,再配合上“馍问题”“凉皮一下很开心”等谐音梗,西安的特色文创产品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为消费者增加了更多的趣味体验。
03
深度挖掘城市特色
更多文创亮点值得期待
“我们挖掘城市特色的脚步不止于此。”这是很多文创团队在采访中频繁提到的一句话。
去年,“塔宝”就“出现”在西安马拉松赛场,以选手身份参与并为小伙伴们加油助威。在人气和销售持续居高不下的势头中,“塔宝”接下来还将进一步走向群众之中。
“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城市活动合作,进一步挖掘‘塔宝’的特色,让它成为能够代表西安对外发声的一分子,产生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邹晨透露。
与此同时,“绒馍馍”的产品团队也将 “趁热打铁”,继续完善“绒化碳水”系列,并计划打造出一个“绒馍馍宇宙”,“用更有趣的产品丰富‘绒馍馍’的形象IP,传播西安饮食文化,回馈喜爱我们的‘馍友’。”刘子齐表示。
而一直受到各地网友关注和喜爱的西安文创IP“唐妞”,也在不断完成着自己的“进阶之路”。目前,“唐妞”累计衍生出的文创产品已近百种,基本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近年来,“唐妞”还成为了西安“文化宣传大使”,出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海进博会、跳水世界杯以及刚刚举行的中国-中东欧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等大型会议和国际赛事的现场。
“唐妞之父”、国风艺术家二乔先生认为,“唐妞”的人气之所以能够延续,正是得益于西安唐文化与城市风格的紧密结合,“国潮盛行的当下,西安不断将自己的历史文化延续转化,也让年轻人越来越有文化自信。”
小布了解到,唐妞的联名咖啡店现已开业,主题酒店也将于今年10月亮相。“文创与多业态、多门类的联动,将不断推动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迭代升级,使行业转化更具创新性。”二乔先生说。
正所谓“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创产品的培育和衍生依赖于文化的庞大根系。西安文创产业的发展条件近年来不断完善,规模持续扩大。
小布从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了解到,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808.78亿元,增长10.0%。预计到2025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到950家,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西安所承载的盛世文化让人神往,而西安原创优质文创产品让古都更年轻,让市民游客生活更美好,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董世宏如此认为。
从年轻时尚的大雁塔到萌宠呈现的传统美食,董世宏也对近期西安市场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特色文创产品感到惊喜,“这些产品是西安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了西安文创业者正在积极地拥抱市场变化。”
董世宏相信,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快文创产品迭代升级,才能助推西安文创真正进入“next level”,从而让文创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让西安的文化真正活起来。
转自:西安发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西安大交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