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专家学者与部分获奖论文作者合影。记者安立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安立、视频记者刘申)10月21日,“发掘与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荆州古城召开,国内百余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精神,深度解读被誉为“中国工匠精神之魂”的“楚匠精神”。当天50篇优秀论文获奖。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并创新工匠精神,今年7月份开始,民建中央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荆楚网、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九头鸟文化公司联合开展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精神”征文活动。经评审,共有50篇论文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优秀奖15篇。
共有50篇论文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论文。记者安立 摄
在当天的学术研讨会上,9位获奖论文作者与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技能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上升为对生命真谛的一种体验,从工匠成为大师。”毕节市委党校讲师曾美海认为,除古代工匠对“手艺”的热爱和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外,“道技合一”是古代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内涵,而“技”是上升为“道”的必由之路。他还坦言,相对于贵州“夜郎文化”,楚文化更能体现、代表工匠精神。
“外求诸人,博采众长;精于作业,乐于奉献;内求诸已,独具一格;心无旁鹜,持之以恒。”汉口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王凡接受荆楚网记者采访时,则多次提到,创新、奉献、开放包容、精益求精是“楚匠”独具特色的“郢匠精神”,“楚国从向天子进贡时拿不出像样的礼品,到几百年里迅猛发展,这和工匠精神息息相关。”
获奖论文作者与参会专家学者现场交流。记者安立 摄
一等奖论文《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的作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焕成研究发现,当代青少年们对“去当技术工人”持忽视态度,而当下整个技术工人阶层社会地位不高,薪资待遇偏低是主要原因。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工艺水平,而这就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产业工人。”刘焕成表示,德国青少年从职业院校学毕业后,可以成为工程师、技术专家,而与之相比,中国青年更愿意“坐办公室,做管理层”,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当“现代工匠”。
“发掘与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学术研讨会现场。记者安立 摄
者 于志斌
【人物简介】李修松,1958年2月生,安徽含山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安徽大学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兼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民建安徽省委主委,安徽中华职教社主任(兼)等。
十届、十ー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八届、九届中央委员,十届、十ー届中央常委。八届、十届安徽省政协常委。
研究领域是先秦两汉史、文化史、文献整理、文物考古、文化及文化产业、统战理论等,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出版《先秦史探研》《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硏究》等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著作一等奖等。
当看到李修松兄主持民建中央第三届工匠精神论坛的讯息后,好几年前想做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图书的心思被唤醒了。
修松是我大学同学并同在一个宿舍生活了两个学年,相知相交几十年。我以往找修松帮忙做书他都接受了邀请,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邀约。修松兄在马鞍山市挂职时,还帮助过我在当地召开关于全民阅读图书的专题会议,亲自招待了会议人员。我知修松兄此举主要是系于我们同学之情。这一次我想约请修松出任主编。在聂雄前社长的支持下,我跟修松联系上了。修松听我说到社长的态度后,说“社长支持,这很重要”。
在我国,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我曾审读《中国花文化史》《中国玉器通史》,从中看到从事花艺和玉器雕琢工艺的前人极具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有历史传承的。“既然有历史传承,我们就可以从历史到现实联系起来做书,读者从书中认识到今天在‘找’的东西是原来的我们,呼唤和提倡的是我们的本真。”我开门见山后接着说擘画:
一是《话说工匠精神》系列。它面向青少年——中国的未来,八到十本就行了,写法参照上海版《话说中国》系列。各册既可以按照历史分期来写,也可以按照专题来写(分期和专题各有优长)。一本书七八万字,文字配图,讲中国故事要浅显易懂、活泼灵动。
二是《中国工匠精神史话》。该史话要有一定的理论性,要进行中国工匠精神史的初步分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总结和梳理中国工匠精神。在图书制作上按照工匠精神来做,配上精美的插图。
三是《中华工匠精神史》。该史分资料卷、论述卷、工匠精神史卷。资料卷:一是历史文献资料,二是考古发现的东西和文博系统整理的东西(包括近几年非遗整理和研究作品)。论述卷:收入一批成熟的论文和一系列著述观点。工匠精神史卷:专题或分期写皆可,但都必须对工匠精神历史分期做出一个史学方面的概观。
我说“前不久参观贵州博物馆,专门去看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和非遗产品,比如苗绣、竹编等确实蕴含了工匠精神。书名之所以是‘中华’,就是要把我国少数民族的工匠精神写进去,哪怕只是一个附卷。”修松也发声称赞唐卡具有工匠精神,认同书名用“中华”的想法。
“以上三个选题包括三个方面,可以把它们视作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精品工程,都请老兄当主编啊!”我说完了,修松开始回应我了。
修松说第三届工匠精神论坛定名为“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之所以这样定名,一是民建创始人黄炎培是搞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中华职教社就是他创办起来的;二是现在制造业要想真正振兴起来,关键是有没有工匠精神的问题。
修松很快便切入各行各业都存在缺失工匠精神的问题。他说工匠就是传统的、掌握了一定技术并以此谋生的匠人。工匠精神就是传统匠人的一种职业精神。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技术人员的,从职业教育方面抓工匠精神的意义在此。
修松完全认可上述选题以及框架体系,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后,工匠精神必须得到传承和弘扬,上升为现代制造业的职业精神。由此再扩展为各行各业都崇尚并践行的一种职业精神。
修松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基本的制造业,到现代科技企业、创新企业乃至教学、管理、行政,都存在工匠精神的继承、弘扬和践行的问题。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发扬现代的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重塑问题。修松一番话,编辑出版弘扬工匠精神之书的立意一下升高了许多。
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很早就有了,我知道的是鲁班在春秋时已经高扬工匠精神的旗帜了。修松则从考古方面分析,说大汶口的黑陶和原始玉器的制作就蕴含了工匠精神;台湾某文化人专门组织人研究凌家滩玉器在制作上是如何精益求精的。他还谈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先搞工匠精神的普通读物,通过作者们把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分门别类,就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东西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搞体系性的、学术性的选题。又如要把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和现代工匠精神概括好,就要介绍瑞士、日本、德国的工匠精神。再如按照历史上的行当从远古到现代,“钻”进每个行当去写(难度在于作者是不是擅于从行当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以及行当、非遗的传承内容中把这些东西发掘分析出来)。
修松现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文化委员等职务,忙得不可开交,他说“出出主意可以,却是无法担任主编”。尽管我一再邀请他担任主编,他都没有允诺。
修松学问博洽,著述良多,更是个做事的人,非常务实。我曾经请他担任《贪场知鉴录》一书主编,这本书规模不大,分量却很重,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类书几乎阙如,要求以史料说话,还要让一般读者读得懂,编写任务并不轻松。修松不仅严肃认真对待主编工作,组织和审改作者们的编写稿子,还写了一篇学术性的前言。我和社里二三审看了都很满意,这本书在今天犹有意义。
李修松本来是担任工匠精神系列图书主编的最佳人选,可是他既然这样说了,我只好打住了继续劝说的心情了。不过修松的一番话既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更满含了同学情谊,令我动容和感佩。
初写于戊戌十月廿日,辛丑三月改定。
来源: 光明网
019年12月29日,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初期运营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东站正式举行,郭晋龙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首席技术顾问被邀请出席仪式。他激动的同时更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带动更多的青年技术人才为地铁的安全稳定运行作出贡献。
1957年出生的郭晋龙是一名老党员,原是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的高级技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焊轨设备维护、维修和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铁道部和呼和浩特铁路局的上百个研发项目,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等多个荣誉,专利发明16项。在《科技纵横》《铁道工务》《铁路计算机创新》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出版《钢轨焊接机维修》专著一部。这些荣誉承载着郭晋龙近40年职业生涯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
“搞研究就要精益求精!”这是郭晋龙多年不变的工作态度,也是他不变的初心。“一个焊头,可是关系着上千条人命啊,不仅要通过落锤实验,还要经得起列车和时间的检验。”郭晋龙说,随着铁路运输的密度越来越高,列车速度越来越快,钢轨上的每一点瑕疵对旅客列车的安全来说都是致命的。
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凭着不服输、刻苦钻研的劲头,郭晋龙几乎成了“应急抢险专家”。2013年郭晋龙创建了工作室,2014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郭晋龙劳模创新工作室”,让郭晋龙从一名单纯的电工师,成为一个科研团队的核心,他带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应邀为全国铁路11个焊轨单位排除急难故障,挽回因换轨、淬火设备故障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他研发的“焊轨基地焊接生产线钢轨输送连锁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被国内10余家企业30多条生产线采用。郭晋龙的先进事迹被写入《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中小学教育读本,并编写成《用知识创造奇迹的工人——郭晋龙》《蓝领专家郭晋龙》《一路攀登著华章》等书刊。
郭晋龙经常说:“荣誉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我的身后有着组织的支持和家庭的默默付出。”刚上班时,只有初中学历的郭晋龙,为了学习电路知识,报了电工学习班,第一期没学懂,第二期、第三期又去重学。两个孩子的家长会,他只参加过一次。他还常把自己每月70多元钱工资全部用来买设备、书籍,导致儿女的学费都成了问题。为了买设备,郭晋龙背着家里向别人借钱,然后只身跑到北京,花2500元买回一台中华牌学习机。这在当时可是3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的宝贝,妻子陈玉爱知道后却没有一句怨言。这台学习机被他天天拆了装、装了拆,直到不能再用。
组织上也全力支持郭晋龙进行技术研发,从为他提供研究场所、解决研究经费,到支持他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交流;从为他提供独立办公室,到为“大师工作室”挂牌,甚至破格给他分了难得的一套三居室住房……
2017年郭晋龙退休之后,受到了上海浦东创业园区、武汉东湖高科新区、济南高新区等国内多家企业聘请,有的提供高层职务、有的给出年薪60万元的高薪,他也有过前往工作的想法。这时,呼和浩特市正在如火如荼修建地铁。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了解到他的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希望他能来当技术顾问,指导公司青年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诚挚邀请打动了郭晋龙,再加上政府出台了人才引进新政,给予高技能人才高度的重视,而且他以前的工作性质和地铁有很多相同之处。他决定留在呼和浩特市,用多年的技术积累为呼和浩特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职工成长。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专门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为他提供工作平台,让一个退休技术工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在新的岗位,郭晋龙一如既往发挥技术特长,发扬“工匠精神”,为呼和浩特市的建设发光发热。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