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子成
对于很多80后和90后来说,洋快餐一直都是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能在当时吃上一顿汉堡炸鸡,是一件相当潮流的事情,值得美上一整天。
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这些在中国市场火了几十年的洋品牌,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01
关闭在华所有门店
17年前,全球第一家东方既白餐厅,于上海徐家汇盛大开业,赚足了各界眼光,作为百胜中国重磅打造的中式快餐品牌,东方既白可谓出道就吸引着众多目光,本以为它能复刻肯德基的辉煌,岂料,还没等来“成年礼”,它就彻底“黄”了……
近日,百胜中国发布2021年度报告,宣布永久关闭肯德基的兄弟品牌“东方既白”在中国的所有门店!
< class="pgc-img">>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东方既白于2004年在上海诞生,被百胜中国视作为肯德基的兄弟品牌,也被称为是跨国餐企首次在中国创立的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全新品牌。
说起这个品牌就不得不谈起它的创始人物——原百胜集团中国事业部主席兼CEO苏敬轼。在他的带领下,肯德基开始了本土化改进,从中式粥、油条等早餐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本土化产品。
在肯德基、必胜客都做成功之后,百胜中国还想向外界证明自己不只能做成功一个品牌。彼时的百胜总部更是提出要在每一个餐饮类别都做成功一个品牌,甚至鼓励中国市场做的更大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百胜中国推出了东方既白这个品牌。
成立之初,东方既白最引以为傲的是其菜品的种类,菜品最多的时候有140多个SKU,包含早餐、正餐、甜品,下午茶,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让消费者都挑花眼。但谁能想到,日后这也成了东方既白的劣势。
到了2012年,东方既白在中国市场共有30家门店。然而这一年也成为了东方既白的巅峰时刻,从此之后,东方既白陆续关闭了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多家门店。到了2015年,苏敬轼退休以后,东方既白就被“冷藏”了起来,也许百胜也不忍心将其关掉,又一时没想好要如何改造它,就这样寥寥几家门店散落在全国各地,仿佛孤儿一般。如今,最后剩下的5家门店,终于还是迎来了告别的时代。
对于决定终止运营东方既白,百胜中国给出的理由是“该品牌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
< class="pgc-img">>这也意味着这家曾被百胜中国寄予厚望,甚至曾想将其打造成“中式快餐全球品牌”的商业梦想最终破灭,止于2022年。
02
背靠大树,为啥还是失败?
当年百胜中国推出东方既白的时候,可以说是恰逢好时机。当时百胜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借助着洋快餐横扫全国的优势,那个时候的东方既白可以说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背后是家大业大的百胜中国,还有肯德基、必胜客这两个早已成名的亲哥哥,这种背景可谓豪横。
在东方既白成立时,当时的总经理曾放下豪言:“我们要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式快餐品牌,开业时也曾引发市场一片轰动。”而时任百胜集团中国区总裁苏敬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说,“东方既白的店铺数目总有一天会超过肯德基。”
但是谁又能想到,短短的十几年过去,曾经被百胜寄予厚望的品牌,如今却要消亡了。
说实在的,东方既白被关停,虽然有点意外,但仔细想想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结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定位模糊,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首先,在很多餐饮业内人士看来,定位模糊一直是东方既白最大的问题。在成立的这十几年时间里,这家品牌甚至一直都没有找到一款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爆款产品。
< class="pgc-img">>对消费者来说,中餐就是中餐,西餐就是西餐。东方既白号称打造中式快餐,但是主打的产品却是鸡扒、猪扒饭、用黑椒汁,让消费者吃中式快餐却吃出了西餐的感觉,这样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其次,东方既白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东方既白门店的选址几乎都集中在交通枢纽、会场展馆、旅游景点等地方,而顾客在这些消费场所都是一次性消费,二次消费都很难;其店铺数量少的可怜,与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相比,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东方既白只是作为百胜下面的一个副品牌,一直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标准化快餐模式在中餐市场不适应
众所周知,中餐行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门类,而且中国人口地域差异巨大,口味更是五花八门,任何一家中式餐饮品牌都难以穷尽中国的各种菜品种类。换句话说,中餐根本无法做到全国统一标准化,只能说针对某一菜系的标准化生产。
要么就像老乡鸡那样集中在一个地方口味,要么就像蒸功夫那样集中在一种单独做法。东方既白却是想自己都做了,当时140个SKU目的其实也就是想要一锅烩。然而别说是东方既白,就是任何一个中式快餐产品都难以做到。也就是说,失败的种子其实早就埋下了。
定价困境难解
在大众点评上,“没有性价比”是大多数顾客给予东方既白的评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东方既白前期本身在餐品上就没有亮点和特色,种类繁多没有爆品,之后定价更是不接地气,一个大肉包定价6元,一份像样的餐品价格也都在29-45元不等。在中餐市场上,把中国人日常吃的粉面包子以高价去卖,哪怕有肯德基做背书,也很难让人买单。
中国本土中式快餐连锁品牌崛起
近十年时间以来,一大批本土化的中式快餐品牌快速崛起,不断挤压洋品牌快餐巨头们的市场空间。
根据《2019中国快餐产业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快餐门店占比不断上升。快餐门店数在餐饮行业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33.6%增长到2019年的49.2%,几乎占到整个餐饮行业的半壁江山。仅东方既白大本营所在的上海,就涌现出了小杨生煎、吉祥混沌、苏州松鹤楼等新老中式快餐品牌,还有就是老乡鸡等中式快餐品牌也加速崛起。
< class="pgc-img">快餐在餐饮行业占半壁江山 来源:辰智餐饮数据库
>东方既白本来就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当其他新老品牌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东方既白却在走下坡路。虽然近几年来东方既白也曾尝试过转型,如转型包子铺、主推面店等产品,但最终都无法与传统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形成竞争,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百胜作为全球餐饮巨头,一直摆脱不了“洋厨子做不好中餐”的“魔咒”。
03
洋厨师做不好中国菜
这并非百胜中国第一次在中餐业务线上受挫。
看看百胜中国这些年的业务发展,就会发现百胜中国是一个洋快餐做中式内行,做中餐却比较外行的企业。
旗下小肥羊、黄记煌都在走下坡路
2012年的时候,百胜中国以近4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当时很火的火锅品牌小肥羊,高调进军中餐市场。但这一收购并没有给小肥羊带来好运,被誉为“火锅第一股”的小肥羊被百胜归入旗下后,业务却停滞不前,门店也“日渐消瘦”。根据其公布的2021年报可以看到,曾经巅峰时期拥有超过700多家门店的小肥羊,如今却只剩下240多家,其中220家为加盟店。
< class="pgc-img">>无独有偶,百胜中国重金拿下的焖锅品牌黄记煌曾经在市场上也是名声很大,但是被百胜中国收购后却是不断走下坡路,一个很有名的餐饮品牌现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一位餐饮行业人士称,黄记煌近几年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品牌缺乏创新,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很大问题,已经没有重新塑造的可能性。
由此看来,百胜中国对中餐市场发起的一轮轮的攻势效果并不理想。
骨子里是一个擅长做洋快餐的西餐品牌
仔细想想为什么百胜中国做中餐总是差点意思,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百胜中国的骨子里依然是一个西餐品牌,虽然一直在做着各种改进,但其基因决定了它是一家做洋快餐擅长的公司。
< class="pgc-img">>中餐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种不能言说的感觉。有句老话:“好厨师,一把盐”,中餐讲究的是经验、火候等人为因素,不靠西方那种精确到秒、精确到克的测量,这种经验扩大到中餐的管理之上,就是从菜品到企业的管理一丝一毫都透露出一种阴阳调和的道,但就是这种道层面的东西,是西餐公司最难理解的。
如果百胜中国想要自己的中餐做得好的话,可能光去研究中国菜是不够的,真的要好好研究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内涵,这可能才是百胜生存的关键。
04
既败给了自己,也败给了时代
无论是面临关店的东方既白,还是小肥羊、黄记煌的艰难处境,都有点打脸百胜中国。
最近几年,中国餐饮大生态正在加速变化,更新迭代速度极快,一大批新中式品牌快速崛起,新品牌也在不断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简单的中式快餐连锁也开启了品牌化、连锁化,而且中式快餐品牌有很强的地域属性。
对于中国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百胜中国在中餐业务方面显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次东方既白的关店,也再次证明了中式快餐并非百胜中国的长项。
当前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百胜中国的关注重心更多的仍在肯德基、必胜客这两大拳头品牌上,并没有很多精力来顾及东方既白。
有统计的数据显示,东方既白门店数量最多的时候,也仅占百胜中国大家族其余品牌的一个零头。
换句话说,东方既白不仅是被消费者抛弃,也是被百胜中国抛弃了。
< class="pgc-img">图源自电影《重庆森林》
>作者:田巧云 | 编辑:葛伟炜
“小市场做‘杂货店’,大市场做‘专卖店’。”
最近,快餐品牌“东方既白”宣布停止所有门店运营。
消息一出,有人唏嘘不已,感慨这个品牌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总算有了结局;也有人茫然不知,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
创立之初,东方既白打着“肯德基兄弟”的旗号,以中式快餐之名出道,然而在随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东方既白既没有如他的名字那样迎来光明的前程,也没能与他的兄弟一般在发展上有半分的相似。
“东方既白从来没有成功过,所以也谈不上失败。”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全球CEO、中国区主席张云如此评价它。
与东方既白黯然退场对比鲜明的是,中式快餐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老乡鸡、乡村基、老娘舅等品牌纷纷加速上市进程,前不久,和府捞面也传来境外申请上市的消息。
那么,中国快餐业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相比肯德基和麦当劳这类全球型品牌,中式快餐为何难以走向全国?中式快餐为何选择在这个时期集体向上市冲刺?
昂贵的洋快餐
80后们一定会有这样的记忆,如果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父母通常会奖励吃一次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店选在了北京。两年后,肯德基来到上海,落户外滩。
一份包含两块炸鸡、一份土豆泥、一份沙拉以及一个小圆面包、一杯饮料的肯德基套餐,需要十几元钱。在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肯德基算得上是高级餐厅了。
不过,即便吃一顿肯德基花费不菲,每逢周末或者六一等节假日,肯德基餐厅里仍然一座难求,如果过生日能请几个同学去肯德基,那简直就是一条街上最靓的仔。
1990年,美国另一大快餐品牌麦当劳中国首店在深圳开张。自此,中国餐饮市场正式有了快餐这个赛道,头号种子选手正是这两大国际连锁快餐巨头。
相比之下,当时国内的餐饮行业则处于草莽阶段。当连锁型“洋快餐”进入国内市场后,消费者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就餐环境,餐饮业则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率先同国际巨头贴身肉搏的是上海的荣华楼酒家,在成立了荣华鸡餐饮有限公司后,推出中式快餐“荣华鸡”,公开叫板肯德基,并一度宣称,“肯德基开到哪儿,荣华鸡就开到哪儿”。
几乎在同一时期,一个名叫“168甜品屋”的小店在东莞开张了,1994年,甜品屋改名蒸品屋,并确定了以“蒸”为主的餐饮特色,真功夫自此诞生。
同样是在1994年,在河南郑州市,一个名叫乔赢的中年人决定自主创业,他开了一家“羊肉烩面馆”,并取名“红高梁”,因为生意火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红高梁烩面在河南开了几十家连锁店。
在重庆,肯德基的另一个模仿者“乡村鸡”诞生,2006年,乡村鸡改名“乡村基”,其以现炒现制的经典川菜为特色的中式快餐定位获得了资本的关注。2010年,乡村基远走海外,成为国内首个登陆美国纽交所的快餐品牌。可惜的是,6年后乡村基因为种种原因黯然退场。
可以看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当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之时,中国本土快餐行业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2004年,肯德基控股公司百胜餐饮看准中式快餐市场,随即成立中式快餐品牌“东方既白”。然而,产品的失策以及复杂的人事,使得这个品牌的连锁店从开始到落幕都没能超过100家。
走出“出生地”有多难
据中国烹饪协会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显示,中式快餐牢牢占据中国餐饮市场第一赛道,门店数占比达45%,在2020年疫情期间逆势增长,但进入202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呈现盛极而缓的态势。
中国地域辽阔,东南西北饮食文化差异极大。中餐不仅有八大菜系,快餐更是包含了饭、面、粥、粉、捞、饼甚至卤味等各类型产品。
快餐企业要想成为全国性品牌,不仅考验产品创新能力,更是对供应链水平以及店铺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因此,整个行业虽然看起来门店总数较多,但品牌连锁化程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快餐品牌仍然难以走出当地。
即便是全国连锁超过1000家门店,如今贵为中式米饭类快餐头部品牌的老乡鸡,也曾经在全国性连锁经营方面吃过不少苦头。
老乡鸡最早诞生于安徽,创始人束从轩一开始是个养鸡大户。不甘心一辈子养鸡的束从轩决定向下游,即餐饮业转型。肥西老母鸡汤成为转型初期的拳头产品,2010年左右,肥西老母鸡开到了安徽全省,并尝试向省外拓展。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在安徽广受欢迎的肥西老母鸡汤并不受异地消费者的待见。加上运营等种种问题,最终,老乡鸡不得不选择战略性收缩,重新定位后再出发。
去年,沉寂许久的老乡鸡一下成了营销界的网红,最离谱的时候,微博每天发个“咯咯哒”,也能引发数万人点赞和数千条评论。不过,作为餐饮企业,如何转化短期营销带来的流量并最终形成黏性,还是要有“能打”的产品。
在上海,零售君的一些朋友们也跟风尝过老乡鸡,但评价基本一致——不会再吃了。显然,店铺走出安徽容易,有钱就行;产品要能真正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度却十分艰难,有流量也不行。
另一个中式快餐品牌“老娘舅”也有类似的困扰。目前,老娘舅虽然已有400多家直营门店,但仍没能走出包邮区。
事实上,老娘舅是一个从名字就能看出地域特征的快餐品牌,以“米饭要讲究”为品牌定位,并以江浙沪一带的特色菜作为主打产品。然而,如果将这些产品原封不动地推向其他市场,被消费者拒之门外亦为必然。
对此,张云认为,影响中国快餐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口味。从餐饮市场来看,基本上只有川、湘、粤这三个菜系能被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接受。所以,快餐品牌也一样,想要将市场拓展到全国,就要选择那种全国消费者比较能接受的餐品。
里斯曾做过一个市场调研,发现在华东区域非常受欢迎的梅干菜扣肉,在华北市场的出现概率却不高,显然,这就是一个区域性的餐饮单品。
二是时机。西式快餐品牌拥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和经验。相比之下,中国快餐业的真正提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供应链的打造,还是餐品的创新,都与国际品牌相去甚远。
加上很多快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结构和组织都不够成熟,更没有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来支撑品牌的快速拓展和生根。
三是聚焦。想在小市场里做生意,得做一个“杂货店”,想在大市场里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做成“专卖店”。也就是说,如果想做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品牌,就必须高度聚焦。
比如肯德基,一提到它,很多消费者就会想到它的香辣鸡腿堡,而不会想到它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粥、油条或者豆浆等其他产品。
迫不得已的上市
2020年的疫情对餐饮业影响极大,失去堂吃业务,仅仅依靠线上的外卖业务,很难支撑一个店铺生存下去。就连当年的“现金流小霸王”西贝也曾公开喊话,称很难支撑三个月。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餐饮行业包括快餐行业开始意识到,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在意外来临之时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杨国福麻辣烫,其创始人在2019年接受《财经》采访时宣称短期内不着急上市,但前不久已经拥有6000家门店的杨国福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上个月,一直闷声发财的吉祥馄饨也向外界公布了新一轮的融资信息,据媒体报道,吉祥馄饨的上一轮融资还是9年前的事。
“餐饮业是一个现金流非常好的行业,没有疫情的时候,很多餐饮企业的确不急于寻求资本的助力。”张云表示,另一方面,上市的合规成本也是阻碍餐饮企业上市的重要考量因素。
除了内忧,头部快餐品牌也面临不小的外患——一部分新生代快餐品牌正在崛起并加速扩张。
比如和府捞面,其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6月,已经在全国三十多个地级市拥有340家直营门店,近期还传出拟境外上市的消息。
成立不过7年的阿甘锅盔,更是凭借前端手工,后端标准化的加盟方式,迅速将门店拓展到了1000家。
互联网技术以及外卖平台的成熟,也为新一代快餐品牌获得流量提供了可能。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35.2%的消费者月均点外卖1~5次,27%的消费者月均点6~10次外卖,月均点外卖次数在11~20次的消费者人数占比14.3%,5%消费者表示每个月会点20次以上的外卖。
去年8月,成立于2019年的维小饭宣布获得近亿元的A轮融资。维小饭宣称自己是一份“有数据的快餐”,采用中央厨房体系+冷链小站的方式触达终端消费者,通过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的数据化快餐,帮助用户量化管理每日餐饮营养成分。
事实上,当前的快餐业竞争已经进入精耕时代,线上的流量以及噱头式的创新渐渐失效,消费者来得快去得也快。
张云表示,互联网以及外卖平台的成熟,的确为餐饮尤其是快餐业带来了红利,但依靠这两者创立新的品牌或模式时一定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店铺租金是否占到总成本的15%以上;第二,餐品品类是否适合外卖或自提;第三,毛利空间是否相对够高。
疫情之下,大铺面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让餐饮业的日子越发难过。相对正餐,快餐一般店面较小,且具备低成本及易外卖等优点,这或将成为餐饮业复苏的支点。
另一方面,张云认为,当头部快餐品牌加快拥抱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后,会在整个行业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也将进一步推动餐饮行业,包括快餐业的规范化经营,最终实现中国快餐品牌全国化乃至全球性发展的新格局。
今日话题:你最常吃哪家快餐店?为什么?
被百胜中国寄予厚望的中国最大中式快餐品牌东方既白,在经历了多区域的闭店危机,以及2020年变更为包子铺的的品牌升级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终止运营。
3月1日,百胜中国发布《2021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因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百胜中国已决定中止运营东方既白,截止2021年12月31日,中国有5家东方既白门店且所有门店计划将于2022年永久关闭。
从当初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信心满满,最高峰时开店100家,到慢慢暗淡衰落,只能不断关闭门店,最后只剩10家门店。
本以为会变革中式快餐行业的“富二代”东方既白,有着百胜中国这样的强悍靠山,为什么还会走到如今这样的结局?
01
强者思维,误把东方既白当成肯德基
对于百胜中国来说,自身已经形成的既定的企业内部思维要实现二次创业实在是很难。
拿肯德基来说,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品类的溢价和品牌文化的侵袭,内在是运营、供应链等内部超强效率的成功。
但是,追溯到以前来看,这是定位到成功、选品的成功、爆款的成功,或者是市场空白的机会。
而今天百胜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创业初期,但是却丢失了对当今市场的敬畏之心,想当然的以为凭借自己今天的实力,做成功一个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陷入了一种强势品牌思维。
但肯德基和东方既白是两个不同的品牌,肯德基是一个成功的国际性品牌,在国内开展业务有先天的优势。
而东方既白是一个初创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它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才能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这是任何品牌都要跨越的坎。
对于初创品牌来说,建立定位,抢占心智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大企业和小企业本质上并无差异。
大企业在前一个品牌上累积的经验可以转移给新品牌,但从品牌定位上来说是需要从零做起的。
02
东方既白品牌名,内容和记忆度太低
东方既白取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描述了这样一个宾主尽欢的宴饮场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据说是有百胜中国“教父”之称的,原百胜集团中国事业部主席兼CEO苏敬轼先生,致敬苏轼的中式快餐之作。
他曾雄心勃勃,希望这个品牌在中国,比“肯德基”三个字更响亮,能再造一个“中式肯德基”。
然而,想法是好的。但从名字开始,整个品牌就陷入了一种想当然的内部思维中。
忘记了餐饮品牌最终打交道的是陌生的顾客,而不是举杯推盏的文艺好友。品牌名字过于文雅,很难让人将其与中式快餐联系在一起。
而且,四个字的品牌名本就不是很好记,东方既白这个品牌名又不包含任何品类信息,人们很难记住这个名字。
即便记住了它的名字,也很容易忘记这个品牌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个硬 伤,天生不足。
名字是一个战略。每一个字都是资产,名字不好记,不好传,就大大降低了认知率和传播率。
东方既白听上去不像是一个品牌名,更不像是一个餐饮品牌的名称。
03
定位笼统模糊,陷于内部思维
东方既白的品牌定位是中国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
之所以做这样的定位,主要还是源自于百盛中国另一个品牌肯德基的成功,以及想要成为中国快餐行业引领者的野望。
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部思维定位,想当然拍脑袋的结果。
中式快餐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老乡鸡、乡村基、真功夫这样的品牌属于中式快餐,马记永牛肉面、阿香米线也属于中式快餐。
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考虑的是今天中午吃饭?吃面?水饺?披萨?汉堡?而不是今天中午吃西式快餐,还是中式快餐。
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决策。
04
产品种类繁多,却没有真正本土化
东方既白的餐品种类非常多,从早餐到午餐、晚餐、下午茶,既有面又有饭,既有粉又有包子点心,上线了近200个SKU,看菜单你无法判定它到底是卖什么的。
一半像味千拉面,一半像永和大王。产品结构太过复杂,完全看不到亮点和爆品,处于“无根”的状态,没有自己的主线产品。
在菜品创新方向也存在问题,产品原料几乎都是沿用的肯德基,比如用鸡扒、猪扒配饭,使用黑椒汁,中餐不像中餐,西餐不像西餐,完全没有顾及到中国消费者原来的用餐方式,也没有去挖掘中式快餐的文化底蕴,本土化程度太低。
一边打着“中国最大中式快餐”的旗帜,一边又在门店上写着“肯德基兄弟品牌”,也非常矛盾。
2020年,东方既白品牌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品牌升级。产品也尝试摆脱原有的中式快餐,开始主推“淮扬面点”,主打“肉多多金陵大肉包”,以及淮扬红烧狮子头、金陵盐水鸡、汤等系列菜品。
然而,疫情的影响以及本身包子赛道的激烈竞争,让这次品牌升级没有逆袭成功。
中式快餐想要打造出特色产品,就必须从本土普通的菜品中选出精品,并对这些精品菜进行包装,才能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05
定价太高,脱离市场环境
“没有性价比”是大多数顾客给予东方既白的评价。
顾客可以接受肯德基必胜客的薯条、汉堡、披萨等产品的高价,除了因为本身品牌的溢价外,还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当成西餐去吃,有异国文化的溢价在里面。
但中餐不同,作为老百姓一日三餐的代表,中国本地最常见的餐饮品类,中式快餐本身就意味着低价实惠。
东方既白前期本身在餐品上就没有亮点和特色,种类繁多没有爆品,定价也不低。
后续品牌升级成包子铺后,定价更是不接地气,一个大肉包定价3元,其他的餐品价格也在3-37元不等。
在这个包子普遍在1-2元左右,快餐普遍20元左右的市场环境下,把中国人日常吃的粉面包子以高价格去卖,哪怕有肯德基品牌做背书,也很难让顾客买单。
而且,快餐行业的确是刚需,但竞争也非常激烈。现在的大城市里面,随便哪个社区,写字楼楼下到处都是快餐厅;
适合“中国胃”的小餐馆数不胜数,现做现卖的早餐小摊,午夜排挡每一个都比东方既白实惠好吃,竞争对手太多太多了。
06
高估了标准化在快餐领域的优势
东方既白一直以“解决了中式快餐标准化”自称,觉得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西式快餐强大的“标准化”体系,攻入中国快餐市场。
在品牌运营上几乎复制了肯德基品牌,餐厅的装饰风格现代、活泼、轻松。店堂干净清洁,就像走进肯德基一样。
服务标准也是比照肯德基,员工活泼亲切。进门就是一字拉开的售卖柜台,上方是一目了然的餐牌,柜台后面是产品保温柜。顾客点餐,付款后食品即买即取,立等可取。
然而,标准化虽然一直是中式快餐行业的趋势,在市场上并不一定拥有竞争力。
市场上很多快餐品牌都在标准化运营,比如,中国本土连锁餐饮品牌72街,真功夫,老乡鸡等,都在快餐的标准化上下足了功夫。
特别是如今快餐料理包的出现,直接让东方既白的标准化产品优势成为了鸡肋。
而且,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人们对餐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中式快餐的消费理念,已经从“要吃饱”,转变为“要吃好”。
数据显示,75%受访消费者表示“比起价格更在乎营养健康”,更有超过80%受访消费者认为,“中式快餐也需要色香味俱全”, “比起价格更在乎菜品口味”。
对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中式快餐菜品的丰富程度、新鲜感,已成为仅次于菜品口味的第二大考量因素。
由此可见,“标准化”虽然是快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品质量稳定”与”高效率”之所在。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保持餐品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也很重要。
“过于千遍一律”只会让消费者厌倦,更定制化、个性化、本土化、地域化的快餐餐品才能让年轻人喜欢。
总结:
进入时代发展的快车道,人均生活基准显著提升,快节奏的生活成为了全国的主旋律。而且,现如今年轻的消费者又恰好不喜欢做饭。
快餐既省时间又经济实惠,可以很好的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另外,也是随着外卖平台的发展提升。快餐更加的适合送货上门,快餐文化也就成了城市工作人群的生活常态。
快餐本身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然而,选对赛道只是创业的基础。
东方既白虽然选对了赛道,同时在供应链、点位、资源都拥有其他初创品牌没有的优势,终归还是因为陷于强者思维以及定位、产品、定价不妥等综合因素下,导致了如今的失败结局。
显然,创业是一条“公平”的道路,不管是否背靠大品牌,都应该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敬畏。
出品 | 餐饮O2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