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6日凌晨,三枝富博确认伊藤洋华堂中国事业部部长三枝富博为7&I控股集团子公司伊藤洋华堂新社长。有分析认为,7&I控股集团进行人事调整和2016年华堂在北京连关两店有关。希望借此调整改善子公司业绩,而业内人士则表示,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市场最迫切的是商业模式转型。
华堂人事调整
伊藤洋华堂中国总部近日表示,核心子公司伊藤洋华堂社长龟井纯退任为顾问,新社长启用现任常务董事的中国事业部部长三枝富博,本次任命3月1日开始执行。此外,运营子公司(Denny’s)的7&I餐饮公司(FS)也同时提升小松雅美氏(57岁)为新任社长,大久保恒社长卸任。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三枝富博已从成都前往日本伊藤洋华堂总部。
三枝富博先生1976年加入伊藤洋华堂,1996年伊藤洋华堂集团成立中国室作为重要成员来到中国成都,2001年任成都春熙店店长,2006年担任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2009年任成都伊藤董事长,2011年任伊藤洋华堂集团执行董事。随后,担任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至今。
日本《朝日新闻》认为伊藤洋华堂新社长启用三枝富博,将着手超市部门的再建。
而日本《日本经济新闻报》则认为:“流通业的大企7&I控股集团(HD)1月12日更换了业绩低迷的两家子公司的社长,是为了推进内部构造改革,和业绩的改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枝富博就任后,会进一步重视中国市场。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资、外资企业横向对比,成都伊藤洋华堂综合优势明显,业绩较好,在成都影响较大。从这一方面来讲,伊藤洋华堂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还将有所增加,并向更符合中国行情的方向进行规划。”
南北差异过大
事实上,入华近20年的时间,伊藤洋华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近日北京十里堡店发出公告,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这也是继7月关闭大兴店后,华堂今年在京关闭的第二家商场。华堂商场关闭十里堡店后,在北京将仅剩下丰台北路店、亚运村店两家百货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馆。
作为华堂进入中国后开出的首家店铺,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在该地区经营已有18年之久,据北青报报道,在关闭望京及北苑路店时,华堂商场曾透露关店原因是经营结构调整,而此次,十里堡华堂商场方面在公告内容上对于关店原因却只字未提。华堂有关人士表示,除了合同到期,持续亏损是导致十里堡店停止营业的原因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堂包括十里堡店在内的4家门店目前均未实现盈利。在北京,华堂因“吃老本”、无法与时俱进屡遭诟病。
对于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关闭的问题,华堂内部人士曾表示,该商圈虽然有大量新建楼盘,但回迁居民占一半,消费力提升不明显。从每年社区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出,商圈内消费者两极分化严重。虽然去年华堂商场引入吸引客流的儿童业态,但提升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面临着周边商圈与朝北大悦城夹击,传统百货普遍低迷,大量供应商也失去耐心。
据调查得知,华堂撤出后由阿里集团投资,一直以来备受业界关注和热议的盒马鲜生打进北京市场首店位置选在宣布闭店的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对此,盒马鲜生一方昨天表示对业界传闻不予评论,但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透露,确实听说将由盒马鲜生接盘。
相比于在北京的窘迫局面,伊藤洋华堂在成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1997年至今,伊藤洋华堂在成都市区内共开设有6家门店,分别是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双楠店、锦华店、高新店和温江店。今年1月8日,伊藤洋华堂入华后首个在地级市开设的门店眉山店试营业,并在1月12日正式开放。
2016年成都伊藤洋华堂营收近50亿元,营业收入与去年持平,但利润有20%的增长。伊藤洋华堂全年3000万人次客流,平均每天8万人次到店购物,而据成都零售商协会发布的《2015成都零售业年度发展概况调查报告》显示,成都伊藤洋华堂位列消费者最爱逛商城的首位。
南北经营差距更加明显的体现在了收入方面。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去年,成都伊藤洋华堂营收近50亿元,营业收入与2015持平,但利润有20%的增长。而在北京地区,华堂业绩一路下行,三枝富博曾透露在北京8家门店共存之际,销售数据未达到成都6家门店业绩的一半。华堂企划广报部部长程宁则表示,由于租金成本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华堂在北京亏损时间较长,不得不做出关店止损。
郭增利认为,过去,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和成都百货的整体协同能力并未处于重要位置,两地项目各自为战,整合、统筹方面有所欠缺。三枝富博上任后,华堂或将由“单兵作战”变为“协同发展”。“北京与成都经营产生差异的原因也在于统筹,华堂在北京并未完全融入市场。成都市场的成功将对华堂在京发展有所启发。”郭增利表示。
不过,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这一人事调整很难帮助北京华堂步入正轨。
·END·
(来源:北京商报、北青报、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报)版权声明:“新消费”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010-88890472 13651210043
新消费
微信号:Newconsumer
由《中国经营报》快消连锁版组打造
挖掘消费行业新趋势、新机会与新模式
打造快消业与连锁业上下游良性联动的新型生态圈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藤洋华堂年初启动重大人事调整。伊藤洋华堂中国事业部部长三枝富博为7&I控股集团新任社长。1月16日凌晨,三枝富博确认这一消息并表示将“兼职中国公司管掌”。有分析认为,7&I控股集团进行人事调整将推动子公司业绩改善,而业内人士则表示,伊藤洋华堂在中国市场最迫切的是商业模式转型。
1加大投入?
伊藤洋华堂中国总部近日表示,核心子公司伊藤洋华堂社长龟井纯退任为顾问,新社长启用现任常务董事的中国事业部部长三枝富博,本次任命3月1日开始执行。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三枝富博已从成都前往日本伊藤洋华堂总部。
与伊藤洋华堂人事调整同步进行的是运营子公司(Denny’s)的7&I餐饮公司(FS)也提升小松雅美氏为新任社长,大久保恒社长卸任。分析人士认为,伊藤洋华堂新社长启用三枝富博,将着手超市部门的再建,此外,7&I控股集团(HD)更换了业绩低迷的两家子公司的社长,是为了推进内部构造改革和业绩的改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枝富博就任后,会进一步重视中国市场。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资、外资企业横向对比,成都伊藤洋华堂综合优势明显,业绩较好,在成都影响较大。从这一方面来讲,伊藤洋华堂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还将有所增加,并向更符合中国行情的方向进行规划。”
郭增利认为,过去,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和成都百货的整体协同能力并未处于重要位置,两地项目各自为战,整合、统筹方面有所欠缺。三枝富博上任后,华堂或将由“单兵作战”变为“协同发展”。“北京与成都经营产生差异的原因也在于统筹。
不过,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这一人事调整很难帮助北京华堂步入正轨。
2南热北冷
事实上,入华近20年的时间,伊藤洋华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7&I控股集团子公司伊藤洋华堂1997年进入中国,在北京和成都地区分别以合资方式成立中国区公司华糖洋华堂与成都伊藤洋华堂。彼时,伊藤洋华堂凭借先进的管理方式,丰富的自有品牌和直采产品迅速在国内市场走红,并被两地消费者所熟知。
不过,2011年至今,由于经营不善、租约到期等原因,华堂在京目前仅剩丰台北路店和亚运村店两家。
相比于在北京的窘迫局面,伊藤洋华堂在成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1997年至今,伊藤洋华堂在成都市区内共开设有6家门店,今年1月8日,伊藤洋华堂入华后首个在地级市开设的门店眉山店试营业。
南北经营差距更加明显的体现在了收入方面。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去年,成都伊藤洋华堂营收近50亿元,营业收入与2015持平,但利润有20%的增长。而在北京地区,华堂业绩一路下行,三枝富博曾透露在北京8家门店共存之际,销售数据未达到成都6家门店业绩的一半。华堂企划广报部部长程宁则表示,由于租金成本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华堂在北京亏损时间较长,不得不做出关店止损。
3何去何从
作为“成都荣誉市民”,三枝富博对于工作近20年的成都市场可谓“知根知底”。但三枝富博对于华堂在北京、中国、日本市场如何规划,仍是未知数。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日本7&I控股集团近日表示,计划到2020年扩大中国内地门店数量至20家左右。其中,旗下伊藤洋华堂将把四川省的综合超市的数量扩大至10家,此外,还将在中国重新涉足食品超市领域。
对于中国快速增长的网络购物需求,伊藤洋华堂还将在网上销售日本进口商品,涉足跨境电商业务。对此,伊藤洋华堂方面表示将充分利用四川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预计于2017年夏季成立新公司启动网络销售。
显然,无论是对于7&I控股集团还是伊藤洋华堂来说,中国仍是极其重要的海外市场。郭增利表示,中国消费者不断细分,城市商业发展特征不同,从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到目前城市个性化的方法,将提高华堂在华经营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也需要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整体市场有充分预判,并对区域市场有本地化解决方案。”郭增利认为,这也是不少外资百货、超市在华发展的通病。
在郭增利看来,破解模式固化,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成都与北京市场不同,消费者也有很大差异,因人制宜也将会成为继因地制宜之后重要的决策方向。”
郭增利认为,目前北京已进入存量市场,商圈的区格清晰,竞争也更为激烈。“接下来是红利再造阶段。华堂能否根据北京消费结构的变化找到红利是关键。”此外,郭增利认为,华堂更应抓住中国市场的日常消费人群,便利型消费仍有发展空间。
精彩回顾
<>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而且很多小吃走出了国门,名扬国外。
在休闲食品方面,鸭脖一直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因为它不仅可以当零食,而且是一种非常好的下酒菜,特别在炎炎夏季,不想做饭又不愿去人员嘈杂的饭店,一个人在家简单地喝点小酒、啃个鸭脖,那感觉还是蛮惬意的。
而鸭脖之所以能成为风靡街头巷尾、夜市酒楼的中国民间美味小吃,就不得不感谢开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鸭脖店了;而“绝味鸭脖”作为绝味食品的核心品牌,在鸭货市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 class="pgc-img">>?
但是,昨晚绝味食品却传来“噩耗”…
壹
绝味食品于7月4日晚间突然发布公告称,董事赵雄刚7月4日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赵雄刚壮年去世,令人惋惜。
< class="pgc-img">>?
公开资料显示,赵雄刚于1967年出生,年仅52岁,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2015年11月16日开始,在绝味食品担任董事职位;2018年12月24日,赵雄刚再一次担任董事,任职时间截止到2021年12月24日。
绝味食品公告称,赵雄刚在公司任职期间,勤勉尽职、恪尽职守,忠实地履行董事的职责和义务,为绝味食品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
绝味食品2018年财报显示,赵雄刚未直接在绝味食品持股。
天眼查显示,赵雄刚通过第二大股东长沙汇功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股,其中汇功投资持股绝味食品比例为10.8%,赵雄刚持股汇功投资比例为2.59%,即间接持股公司股比为0.0028%。目前,绝味食品的最新市值为214.6亿元,即赵雄刚通过汇功投资持股绝味食品股权市值有6003万元。
绝味食品在公告中表示,董事赵雄刚去世后,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影响。
绝味食品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则为戴文军,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通过湖南聚成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绝味食品比例为38.35%,除此之外,戴文军还通过汇功投资、成广投资和富博投资间接持有公司股份,累计持股绝味食品比例为23.66%。
< class="pgc-img">>?
公开资料显示,绝味食品创立于2005年,于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2018年财报显示,去年绝味食品的营业收入为43.6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8.5亿元增长13.45%,净利润为6.4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02亿元增长27.69%。根据年报数据,绝味食品的开店加盟商和直营店总数为9915家,较2017年净增862家,平均每店实现营收44.28万元,同比增长7.96%。
年报显示,我国的休闲卤制品前五大厂商市场占有率合计21%,绝味食品排名第一,达8.9%。
那么绝味是凭借什么走到今天的地位呢?
贰
绝味食品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卤制食品销售和加盟商管理。前者贡献了绝味食品98.65%的营收,其中又绝味鸭脖的贡献最高;绝味2018年度营业收入总额43.68亿元,其中对加盟门店的批发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0.54%。
近年来,绝味鸭脖通过加盟模式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扩张,公司主要采用“以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销售模式,目前在全国拥有近万家门店。
< class="pgc-img">>?
在万家门店管理方面,绝味食品独创四级加盟商管理委员会,逐级下沉至终端市场。绝味把128个“战区”组成100个加盟商委员会,上传下达沟通机制顺畅,同时又把加盟商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加盟商将参与到公司更核心的战略讨论。
在增量市场开拓方面,绝味董事长戴文军曾表示:“未来绝味仍将深耕鸭脖主业,每年将新增门店800家至1200家,公司一季度门店已经破万,并且一季度门店增速远超以前单季门店增速。”
< class="pgc-img">>?
戴文军测算鸭脖的门店饱和度约22000家至23000家,目前距离行业天花板仍存在很大空间。同时公司将继续围绕主业加速美食生态圈的布局。
绝味鸭脖业务范围很广泛,包括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方的30多个省级市场。不仅如此,还有20多个大型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每年服务的顾客达到了3.5亿人次。
光是从生产基地总部每天售出的食品数量就很庞大,所以可想而知,绝味鸭脖的销售市场并没有饱和。
2019年一季度,绝味实现营业收入11.54亿元,同期增长19.6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期增长20.38%。
绝味公司表示,公司正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单店营收,多开店,同时升级门店质量,丰富产品口味,开发产品品类,创新产品包装等方式,以进一步提升产品效能,门店数量增长也按计划完成。
从销售模式来看,绝味食品采取以“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源于加盟渠道的产品销售。
在线上业务方面,绝味食品采持续推进线上O2O业务发展,至今累计注册会员达到4800万,去年公司线上订单,包括美团,饿了么、自身公众号等平台销售占据公司终端销售半壁江山。
而绝味在加盟商的管理收入方面,它的加盟商管理收入为3400.58万元、3798.16万元、4911.36万元、4682万元和5320.2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32%、1.33%、1.5%、1.19%和1.21%。相对门店的销售收入,加盟商管理收入可以称得上“鸡肋”了。
叁
虽无远虑,必有近忧!绝味食品尽管是行业内龙头,但仍然面临产能消化的压力。
3月6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了一份13亿元产能扩充计划,其中发债募集资金10亿元。扩产的内容,包括天津年产3.73万吨、江苏年产3万吨、武汉年产6000吨、海南年产6000吨等项目。
据测算,上述7.95万吨产能叠加绝味食品IPO募投项目产能,合计达绝味食品现有产能的八成。
尽管绝味食品董秘彭刚毅表示,有一部分是新建工厂替代原有工厂,新增产能在5万吨左右。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绝味要面临的产能消化也不小。
< class="pgc-img">>?
另外就是在研发支出方面,一家企业,无论是科技还是食品企业,相信投资者更乐意看到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保持较大的开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在产品上的可持续的领先性和吸引开拓更大的市场,绝味食品此番的研发费用支出下降并非什么好事。
恰恰绝味也在布局“赋能轻餐饮,加速构建美食生态圈”, 绝味食品以各生产型分子公司作为向全国销售网络配送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最优冷链配送距离作为辐射半径,构建了一个“紧靠销售网点、快捷供应、最大化保鲜”的全方位供应链体系,为公司门店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供应保障。
此外,绝味食品计划将自身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赋能给其他餐饮企业,通过新项目孵化、投资并购等外延成长方式布局“美食生态圈”,致力成为“特色食品和轻餐饮的加速器”。
截至2018年底,绝味共投资企业19家,投资企业涉及餐饮、农业科技、物流、私募基金等。“我们所有的投资都是基于产业投资,强调业务协同,原则上没有纯粹的财务投资。”戴文军说道:“在配送绝味产品的线路上捎带配送其他餐饮企业的产品,这对我们的运输成本也有所降低。”
< class="pgc-img">>?
按绝味食品的最新规划,绝味还将继续向外拓展东南亚市场,扩张国际版图。此举不由让人想起了休闲食品出海的老大哥——卫龙辣条,在国外卖的更贵却依然抢手。希望绝味鸭脖若能保持目前的迅猛扩张态势,在未来某一天成为下一个中国爆款也未可知!
综合自:
中国经济网《绝味食品“诱来”53家机构 董事长被“围堵”追问》
新京报《绝味食品董事赵雄刚去世 间接持股绝味市值六千万元》
风生焱起《绝味鸭脖半年报出炉,盈利3.15亿,喜中带两大忧》
同花顺财经《“舌尖上的”绝味食品:继续死磕会员和外卖体系》
香港财华社《年赚5亿!绝味鸭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