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邯钢冷轧镀锌产线,只见“他”大臂扭转、捞起浮渣、轻甩锌液、迅速倒渣、洗勺……反复大约10分钟时间,就把锌液表面的锌渣捞得干干净净,并倒入旁边的渣料斗里。“这个大家伙捞渣准确快速、效率高,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而且不用再接触现场高温、噪声、有毒锌液这些危险因素,智能化的东西就是好。”3月5日下午,一名产线上的工人对这个新伙伴赞不绝口。
他口中的“大家伙”,正是河钢工业技术的“捞渣机器人”。通过捞渣机器人作业,锌锅液位波动得到明显改善,产品锌灰数量由原来每千米50个,降低至25个以下,锌渣量降低20%以上。
今年以来,河钢工业技术认真贯彻落实河钢集团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机遇,坚持以技术创新升级,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加速建立新的比较优势,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助力集团绿色低碳发展和经营改革发展新局面。截至目前,河钢工业技术在铁前、炼钢、连铸、轧钢累计实施案例60余项,申报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7项,在实施课题26项。
< class="pgc-img">>深化技术创新,助力提升企业硬实力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该单位秉持“以我为主 自主可控”的原则,坚持“企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市场端和客户端”的理念,聚焦氢能绿色交通、特种机器人、3D金属打印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该单位硬实力,助推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该单位新增国家专利技术授权1项,获得河北省金属学会冶金(钢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同时,新增集团“揭榜挂帅”项目5项。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发展永葆活力,方可在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河钢工业技术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单立东表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廊坊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立足长远,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核心产品研发,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3年以来,公司围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实施科技项目3项。“基于激光与喷涂协同多方式标刻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和“镀锌线冷轧钢带表面清洁度实时连续智能判定系统”课题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参与编制的《河北省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车使用阶段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正式发布,都不断夯实公司在行业领域的坚实地位。
< class="pgc-img">>深化成果转化,赋能产线效能新活力
该单位始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安全应急及工业机器人、绿色低碳等方面技术和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单位全力以产品赋能钢铁产线,大幅度释放产线潜力,助推厂区环境不断提升和改善。
在整洁宽敞的厂房里,钢卷喷涂与激光标刻协同打码机器人正“忙碌”地为集团的产品刻下专属标识。该产品以“代替人工”为出发点进行研发,已能够主动识别并避让捆带位置,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稳定、高效和智能化,既极大地提高产线工作效率,更有效地提高了操作环境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由该单位主导的新能源物流项目,可大幅度降低三废及碳排放,实现厂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截止目前,该单位在运氢能重卡累计255辆,实现年碳减排4930吨,成功申报碳减排交易累计2515吨。该单位正以唐钢氢能专线、张宣科技和河钢矿业研山铁矿厂内清洁运输项目为示范,助力集团钢铁主业实现环保全面创A目标。
该单位氢能绿色交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袁飞介绍说:“技术中心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氢燃料电池成本降低10%,氢能重卡氢耗降低12%,加氢站运营成本降低22%,产业链成本不断降低。通过提升自身硬实力,让我们可以与柴油重卡、电动重卡在市场上‘一较高低’。”
深化创新平台,注入企业发展新动力
今年以来,该单位秉持与强者为伍,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平台提档升级工程,与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未势能源、唐山交大荣创新能,共同成立河北省氢能绿色交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与北航、应急管理大学合作,成立冶金行业应急智能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室;与泉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泉州市数字增材研究院。
该单位以“创新平台”为依托,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聚焦企业“卡脖子”难题和市场“热点”,围绕工业安全应急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原材料工艺、光路核心技术、多激光增材制造、低成本氢气制备、低成本氢气运输、氢气储存及氢电耦合方向研发、探索绿色交通商业模式等方向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搭建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力争在创建省级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该单位持续深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以及长城集团、东方电气等知名高校及行业先进企业合作,不断拓展产学研领域的深度和产业“生态圈”的广度,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标杆企业,为集团制造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引领已成为助推河钢工业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河钢工业技术将严格落实“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要求,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聚焦核心研发和技术升级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作者 | 董明
为位于池州市经开区的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左泽川摄
“加快发展半导体产业,做强封测和分立器件两张名片,带动以新型显示为代表的终端产业发展,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打造国内有影响的半导体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池州市第五次党代会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五年发展锚定航向,激发了园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2020年10月,池州市经开区迎来创新提升新机遇,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获批设立。
安徽高芯众科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晶圆再生,半导体、光电设备精密部件再生的高新技术企业,日前,走进该公司新厂房参观通道,只见偌大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机器正在快捷有序地运转,几名着装整洁的工人在生产线上调整参数、监控电脑。从标准化厂房搬迁到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今年高芯众科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预计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从落户到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遇到难解决的问题,经开区都会派专人对接解决。我们也享受到了不少优惠政策,缓解了经营初期资金周转压力。”位于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的安徽荣创芯科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治权说。
市经开区招商专员鲍旭兴告诉记者:“我们将不断加大‘双招双引’的力度,从企业的工商注册、进场装修再到设备调试,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同时,为了节约企业的开办成本,我们园区为企业提供厂房两年免租,净化装修补贴以及半导体设备补贴,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市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学华说:“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园区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着力打造半导体封测和分立器件两张特色名片,确保到2022年,半导体产业总规模达到百亿量级,基本建成国内特色设计制造封测产业基地,成为池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市经开区将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围绕园区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认真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线路图,主攻“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品牌型”项目,坚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经开区将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区,走“科创+产业”道路,谋划在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建设“创新飞地”,试点“研发孵化在飞地、生产制造在本地”模式,加快推进上海市松江区中电光谷信息港“池州科创中心”项目落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开展工业企业新三年技改提升行动,加快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一批技术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建立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全链条衔接机制。
当前,市经开区坚持“先产后城、以产定城”理念和“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定位,按照东部产业新城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园区总体规划修编,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及交通、水利、电力等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布局一批高端住宅、商务商业、教育医疗、生态文旅项目,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全面提升园区形象力、承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为建设开放合作更具活力园区,市经开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区属国有公司市场竞争力;对标一流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深化开发区赋权赋能承接工作,加大“放管服”改革综合力度;推动“标准地”改革走在全市前列,确保产业类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推进新型产业用地(M0)改革,奋力打造改革开放试验区。
(何霞)
2月9日下午,从2018“氢都”大同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传来喜讯,4个新能源项目现场集中签约,不将为大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宏文见证签约。副市长荆虎分别与四川荣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云景晟置业有限公司、北达控股有限公司及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燃料电池生产及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由四川荣创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35亿元。项目通过建设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实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为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和燃料电池重载货车商业化示范运营及推广提供保障,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解决1200人就业。
华云数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由北京华云景晟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30亿元。项目建成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0-15亿元,解决4000-6000人就业。
北达新能源甲醇(天然气)发动机、醇电混合增程器生产制造项目,由北达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3亿元,项目以10kw车用醇氢燃料电池动力包为主,同时对甲醇、醇电混合、甲醇燃料电车等新能源商用车发动机、船用发动机及相关整车装备进行研发、生产。
大同燃料电池研究院项目,将围绕检测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五个方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