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共享发展。
5月2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杭州隆重开幕。
本届茶博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知名茶企参展,展品涵盖红、绿、青、黄、黑、白六大茶类。
展示展销面积达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这么大。
茶博会开幕第一天,2003个展位有何看点?名优茶产值比重居全国之首的浙江,这次要如何“出圈”?来看潮新闻记者现场报道。
记者 汪驰超 摄
“三小只”现身茶博会 浙江凭实力“出圈”
本次展会通过预约入场,门票免费,为期5天。场馆在三楼、四楼,分别是3B、3C、3D和4C馆,有1万多件展品。
“我是专门从江苏赶过来参加茶博会的。”上午10点,茶博会现场已经人口攒动,记者在3B馆遇到了带着相机、“有备而来”的何先生,“我主要是冲着恩施玉露茶来的,它采用的是蒸馏工艺,味道特别好。”
除了恩施茶,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在3B馆都能遇见。
记者 汪驰超 摄
古筝余音缭绕,雾气蒸腾。浙江馆主造型以弧形卷轴为中心,配以高山、江河、茶树以及浙江特色建筑。馆内,科技感、数字感满满。
“浙江茶产业大脑”赫然在浙江展厅中间的位置,是集茶叶种植、加工、物流等茶产业标准化互联网集成系统。“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全省茶叶的种植情况,实现更高效率地调配。”工作人员向介绍。
记者 汪驰超 摄
在隔壁的工作台上,记者见到了数片带着蠕动虫子的茶叶。“通过拍摄照片,上传至小程序,便能识别出茶虫的类型,同时有相关防治的措施。”工作人员介绍,“茶园卫士”是一款应用于茶园病虫害智能识别的微信小程序,茶农只要拿出手机拍一拍,即可获取病虫害识别。
记者 汪驰超 摄
在隔壁的3C馆的浙茶集团,亚运吉祥物“三小只”现身茶博会,这里的一款亚运茶饮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介绍,浙茶集团是杭州亚运会官方供应商,而今天现场展出的龙井茶,也在亚运期间提供给运动员,“40包,每包2克的便携装,168元/盒,我们是采制明前的龙井,等级是特级。”
记者 汪驰超 摄
新茶饮吸引年轻人
今年,茶博会除了经典的茶品牌、茶机械、茶具,还增添了“数字新青年展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新式茶饮吸引了大批的青年。
记者 汪驰超 摄
“我们这款冻干玫瑰鲜花茶,单场直播破百万元的销售。”天猫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款“爆款”茶叶产自山东,经过包装换新、营销换新、整体概念换新。“采用单独的果冻杯包装玫瑰花茶,更加便携,深受大家的喜爱。”
“茶妈妈”的展位上,滇红柠檬茶、袋泡茶等新式茶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我们公司用的云南茶叶,这几年根据市场形式,开发出的新茶品。比如这款袋泡茶,没有额外的添加剂。滇红柠檬茶是采用冻干的技术,用的是柠檬和茶叶。”工作人员黄凯玲说。
记者 汪驰超 摄
气泡茶饮,记者也是第一次体验。在“一茶一舍”展位上,工作人员向来往的市民,推介起这款茶饮。
桂花荔枝桃桃汽泡茶,喝起来的味道,有点甜甜的,有汽水,还有茶的味道。“简单来说,就是果汁和茶叶,还打了点气。” “一茶一舍”的熊总告诉潮新闻记者,这款可以在奶茶店做线下的销售,“我们今天不仅有汽泡茶,还有水果茶、手冲茶,我们试图把传统的茶叶,做成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方式。”
交通出行指南
对于出行的市民来说,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也同样很重要。
如果选择绿色出行,乘坐地铁6号线到国博中心,从D口出站;乘坐公交车,可以乘坐533路、537路、581路公交车到国际博览中心站下车,步行到展馆,按指引标志到达展区。
自驾的朋友可以将车辆停在国际博览中心负一层或负二层停车场。
同时,在各个场馆门口都设置了展位分布图,大家可以按图示指引,找到喜欢的国内外名茶和精美茶器具等茶产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月11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立项的《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从平台信息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服务流程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了详细的无接触配送服务模式。
< class="pgc-img">△ 关于公开征求对《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的通知
>据美团外卖发布《无接触配送报告》显示,在1月26日至2月8日期间,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到了整体单量的80%以上,且每一单外卖都使用“无接触配送”服务的用户占到66%。在疫情的背景下,无人接触似乎成了最安全的状态,“无接触”这一概念开始成为焦点。
随着全国各地(除湖北省以外)逐步复工复产,各行各业纷纷推出“无接触”服务,如无接触面试、无接触加油、无接触看房...茶行业同样不例外,“无接触”相关服务模式成为当前的刚性需求。
新冠肺炎背景下催生 “无接触”服务
针对逐渐回归大众消费市场的中国茶市而言,受疫情影响,从采摘、生产到最后的销售皆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一些茶企、茶商也不得不面临线下渠道暂时停摆的情况。但在这过程中,不少茶企茶商在积极响应政策、以安全为先的同时,快速做出反应,从“线上方式+无接触服务”上寻找突破点。
< class="pgc-img"> >那么,什么是无接触服务?
“无接触服务”,可以简单理解为:消费者可以在安全环境下或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所需产品或其他服务,减少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人员直接接触次数。
此服务模式的目的在于减少生产到运输各环节中人员面对面接触机会,在疫情时期可以保证人员安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茶企、茶商争取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增加了产品的销量。
“无接触”服务或成茶行业现阶段必修课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疫情有望在4月前结束。不过,广大茶企也需要考虑到,基于大众的自我防护心理还需有一个过渡期,消费者参与这类聚集性的线下品鉴活动、线下购茶体验,或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来调整。
< class="pgc-img">△ 钟南山院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茶行业内部人员不断开展应对疫情背景下新的服务模式,即“无接触”服务。
新茶饮
据了解,为了自救维持营业,多家新茶饮门店开始在“无接触”服务模式上发力。
“小程序下单,智能取茶柜取茶,全程自助很方便,也卫生。” 许多茶饮店为了减少顾客与服务员的面对面,采用了智能取茶柜,让顾客自行取茶。
< class="pgc-img">△ 喜茶智能取茶柜,图片来源:咖门
>1月29日,CoCo都可在郑州区域开始施行“无接触喝奶茶”。顾客通过美团“订单备注”、电话、APP内消息系统,要求骑手根据自身需求将产品放在指定位置。奈雪的茶也在外送产品中,配备了“外卖安心卡”等措施。
< class="pgc-img">△ 奈雪的茶外卖安心卡,图片来自@刁蛮丫头蓝呀蓝呀蓝呀蓝
>虽然外卖上发力的效果远比不上正常营业,但在疫情特殊时期,一些门店确实通过这些方式维持基本运营,降低损失。
茶叶企业
在疫情背景下,“无接触”服务无疑也是企业实力展现的一张“名片”。近期,部分茶企门店已经陆续营业,在这个特殊时期,线下门店在做好防疫的同时,不忘通过“无接触”购茶等方式,让消费者便捷高效地买到放心的好茶。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州区域经理纪相濂表示,将积极配合当地防疫政策,严格遵守员工返岗条件、做好店内日常消毒、推进“无接触”购茶服务,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同时,逐步恢复业务的正常运行。
< class="pgc-img">△ 品品香茶业门店
>八马茶业发布的“六项硬核措施”中其中一条便是:为了响应“抗击疫情,决不出门”的号召,线上八马茶业京东旗舰店、天猫旗舰店,以及微信商城持续营业,所有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八马好茶;实体门店则关店不关业务,通过多种方式快递给广大消费者,即将陆续营业的门店也已做好全面消毒防护工作,保障每一位消费者的健康品茶体验。
< class="pgc-img"> >无接触茶会
为了疫情的防控,每一位中国人都为祖国做出了贡献——宅在家中不出门、不聚集。随着宅家时间的延长,许多人心中的“茶虫”开始蠢蠢欲动,鑫众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起“健康宅家·申时饮茶”的云喝茶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友通过线上平台打卡交流,相互分享一杯茶的美好,传递健康的生活态度。
“最初仅是团队内部的申时饮茶分享会,之后这个无接触茶会得到了茶友们的广泛响应,仅3天时间便有100多人加入。”鑫众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小燕告诉“说茶”,茶会活动在此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调整,通过每天制定不同的主题吸引茶友们相互打卡、共同分享喝茶心得等方式,从而提升茶企与消费者之间的粘性,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用茶需求。
< class="pgc-img">来源:鑫众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来源:无接触茶会武汉茶友
>服务模式的转变一定配合着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催生出的“无接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无接触”服务无疑在大大降低传统业务中人群近距离接触风险的同时也提升了茶叶买卖的运作效率。
“无接触”是昙花一现还是新风口?
简单来说,“无接触”模式服务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对此,某资深电商运营负责人给予即将复工的广大茶企、茶商们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加强茶叶机械化生产从而避免人为接触,实现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保证茶叶的安全性;二是选择可信赖的物流公司,如顺丰、京东等,保证运输过程中“无接触”环节的有效实行。
在疫情下,由于“无接触”模式避免了人员接触,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至上而下的推广。就像非典之后电商的迅速崛起,从长远来看,茶企、茶商们通过微信、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实行“无接触”解决方案,不仅是在当下为茶行业的自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是为茶行业沉淀更安全、高效、节省人力的经营方式。
< class="pgc-img"> >不过,当问及茶行业的“无接触”模式是否得以长远运作时,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特殊时期,以线上营销为主的无接触模式值得肯定,但是疫情过后“无接触”模式是否会续写新的篇章,还是取决于其后面的具体运营。
但“无接触”这一概念依然被给予希望。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机器人手臂做茶、智能取茶柜、泡茶机等产品正不断被开发,未来随着5G技术的成熟,由“无接触”模式延伸出的科技设备可以实现更加贴近消费者、更加灵活可控。就如“说茶”前期发布的《“两展一节”5G先行,5G时代畅想茶产业发展》一文中提到的,万物互联,它能为茶叶发展的推动做出怎样的贡献,我们无法预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科技会是引领茶叶发展的重大利器!
< class="pgc-img"> >撰文 / 黄 欣
责编 / 张 倩
茶就是回归自然和本质,中国人爱喝茶,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
茶好,好在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风格,好在随遇而安、矜持自爱的品德。普洱茶作为所有“喝茶人的最后一站”,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今天林兮语茶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普洱茶的冷知识,希望看完之后能加深你对普洱茶的了解和认同。
普洱茶名字的由来
在明朝时期,普洱茶称作普查茶,到了清朝成为朝廷贡茶,因为它的产地属于当时的云南省普洱市,也就是现在的普洱市,所以被称为普洱茶。
< class="pgc-img">>普洱茶受清王朝追捧,后来又因何停贡?
在清朝以前普洱茶并没有得到朝廷很大的重视,直到满清入关以后,普洱茶由于风味浓酽,也符合马背民族的饮食习惯,所以被选为朝廷贡品。
据考证当时进贡的普洱茶更多是用来烹调奶茶的,但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满族汉化程度在加深的同时,饮食习惯也在慢慢发生改变,道光年间普洱茶逐渐停贡。
停贡后的普洱茶有怎样的遭遇?
普洱茶停贡以后最主要的销售地区是港澳大马,主要作为茶楼贡茶。茶楼选择普洱茶更多的是因为它的价廉,比如香港老式茶楼,一度将普洱茶作为免费茶饮。
< class="pgc-img">>之后普洱茶的市场需求开始增加,但其从新茶到适饮,需要经过起码5~10年的仓储,为了缩减这个过程,普洱茶“熟茶”的制造工艺得到了发展。
再也不怕被问“什么是生普和熟普了”
普洱生茶直接将“毛青茶”蒸压制成型,而熟茶则在蒸压制前加上一道“渥堆”的工序。
“渥堆”就是透过添加菌种的呼吸作用产生水分及温度,使茶叶中的绿叶素破坏、氧化产生茶黄素及茶红素、并将蛋白质水解成为味道甘甜的氨基酸,使之茶性温和不刺激,能够及早适合饮用。
经过渥堆工序,熟茶相比生茶能更快达到适饮的时间,而生茶则最好经多年储存,“陈化”后更适宜饮用,口感更佳。
熟茶汤色深红,口感醇和温厚,稠润甜滑;生茶汤色以金黄、橙黄、橙红为主,口感醇厚浓酽,回甘生津。
< class="pgc-img">>渥堆:无意中发明的技术
“渥堆”工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后期以后。相传是在茶马古道运送紧压茶的过程中,由于路程遥远历时数月,雨水弄湿茶制品,偶然发现湿热能使普洱茶加速陈化、更快适合饮用,并且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在民国时期,这种偶然的发现,被发展成为一种加工手法,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渥堆”技术。
普洱茶虫的影响
大家所说的茶虫主要分为纸虫和茶虫,纸虫通常为白色,以绵纸为食。茶虫以黑色为主,食用茶叶。通常只出现在南方湿度较高的地区,并且茶虫大多出现在品质较好的茶叶中。
其实看见茶虫不必惊慌,它并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可以正常饮用。
< class="pgc-img">>普洱生茶伤胃,不能喝?
有人认为,生茶对胃刺激性大不能喝。其实不是这样的,喝茶造成伤胃的主要原因不在茶叶本身,而是茶叶所带的附加物包括农残、霉变及各种异物,以上这些东西造成茶叶质量、卫生不合格,其中农残对胃黏膜损伤会很厉害。
生茶内含物质高,刺激性稍强。哪怕是肠胃不好的茶友,生茶都是可以适量饮用的。尤其是在午后或者夏日,人体燥热的时段饮生茶,清热解暑,让人精神百倍。
普洱虽好,却不能当水喝。
普洱茶水有保健功能,但是不能把茶当水喝。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茶水中含有无机盐、矿物质、茶多酚等物质,适当摄入有益人体健康,但是喝多了则可能影响身体。
< class="pgc-img">>每天喝12-20克茶叶,饮茶饮水各一半,是相对健康的饮茶习惯。
不迷信年份越老越好。
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仓储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普洱茶品的内质才会越来越好,即所谓的越陈越香。一款茶品如果起初质量就不尽人意,存放再久也很难脱胎换骨。 所以除了年份,我们更应该关注普洱茶本身的品质。
老茶不能只看外包装判断真假。
市面上有很多貌似古旧的普洱茶,茶饼外的棉纸印着繁体字,纸面也斑驳陈旧,但是价格却相当低廉,很明显违背商品规律。
< class="pgc-img">>大家可以想象,现在存世又保存完好的普洱老茶饼,一定是数量极其稀少而且价格高昂的。
这个道理就像是飞天茅台的市场乱象一样:真瓶也未必是真酒(有做假的人收购真瓶子,装假酒),假瓶肯定是假酒。
我是林兮语茶,一个爱茶的90后,致力分享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