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自央视文艺
《致爱丽丝》大概是世界上最多人知道的钢琴曲了,甭管了不了解古典音乐,都很可能听过这首曲子。
《致爱丽丝》原名叫《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曲子背后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我懂了!这肯定是贝多芬写给自己心爱的女孩爱丽丝的!
不对,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写给自己心爱的女孩特蕾莎的!
这是怎么回事?
贝多芬曾教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玛法尔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心情愉快地写下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曲子送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献给特蕾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贝多芬在把曲子赠给特蕾莎后,没有自留底稿。1867年这首曲谱再出版时,原名《致特蕾莎》被错写成了《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便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广为流传,而原名却被人遗忘了。
不过,贝多芬不止给特蕾莎写过曲子,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表达爱慕的方式就是给“她”写曲子。
比如,《月光奏鸣曲》可不是在月亮下写的,也不是贝多芬想要歌颂月亮,而是为了送给一位他当时热恋的姑娘,名叫朱丽埃塔·圭恰迪尼。这个姑娘是一位贵族,她对贝多芬的感情远没有贝多芬对她那般炽烈,最终抛弃了贝多芬,而这段让贝多芬煎熬苦痛的感情,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我们要珍惜每一份来自生活的馈赠,因为那都是上天赠予的礼物,就像贝多芬,如果他没有用心感受生活,怎么能有如此深的感悟,写出传世之作呢?
多芬著名的《献给爱丽丝》(或名《致爱丽丝》)原名为“A小调巴加泰勒”,写于1810年,题材是钢琴小品。与语言艺术的小品不同,在古典音乐中,所谓的“xx小品”指的是用xx器材演奏出的单乐章、短小精悍,但仍有很高欣赏价值的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手稿一直到了1867年才被发现并公布于世,此时贝多芬已经逝世40年了,而1810年出生的肖邦也早在18年前就去世了。所以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时间是不会磨灭其影响力的。
而“巴加泰勒”,指的是轻巧活泼的事物。
关于这个A小调巴加泰勒,有一个美丽的传说。1791年的圣诞夜,贝多芬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娘的邻居雷德尔巴塞特老爹已经在弥留之际了,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贝多芬感到有些难过,他询问老人的愿望。
“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去......”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但是,神父们不肯去帮助他,说他们也帮不上忙,就把我赶出来了”。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他进屋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钢琴。他的灵感瞬间像清泉一样汩汩而出,弹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在旋律中,老人仿佛真的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还有大海和风帆。老人对贝多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贝多芬却说:“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斯。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亲吻了爱丽斯,又回到了夜色中。
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不过这首曲子确实是献给某个人物的,而这个人物其实叫特蕾泽。贝多芬为特蕾泽写了一首曲子,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曲子并补入贝多芬作品集的人却犯了翻译错误,把“特蕾泽”错译成了“爱丽丝”。后人将错就错,就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重复部分),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在最后,贝多芬又安排了从导7和弦到主6和弦再接上属7和弦的连接。
贝多芬在这个由尾声转变过来的插部中,利用和弦式的陈述方式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并用密集的和弦与快速的分解音型弥补了前面部分中缺少激情和高潮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可以参考理查德克莱德曼版本的献给爱丽丝,大约在3分15秒左右)
<>< class="pgc-img">多芬的作品《致爱丽丝》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 class="pgc-img">>《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十七岁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 class="pgc-img">致爱丽丝钢琴谱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C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 class="pgc-img">致爱丽丝钢琴谱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了这位学生。“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
< class="pgc-img">>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但我却认为,"特蕾泽"也好,"爱丽丝"要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
< class="pgc-img">>曲式分析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 class="pgc-img">>《致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 class="pgc-img">>《致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展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 class="pgc-img">觉得文章不错的点个关注。不点关注的我都拿小本本记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