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赵雯琪 每经编辑:刘雪梅
“以前一年能融资三轮,现在可能三年才能有一次融资”。
2月26日,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在其2024年战略发布会上如此感叹,同时带给市场一个消息,夸父炸串已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愉悦资本、绝了基金联合领投,不二资本和老股东华映资本跟投,蔚澜资本担任独家融资顾问。至此,夸父炸串已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成为近年小吃连锁总融资额最高的品牌。
恰恰是在近三年前的2021年,夸父炸串在半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这一融资速度也一度在餐饮界掀起涟漪。
当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袁泽陆曾表示,这(半年融资三轮)确实不是一个餐饮的典型融资案例,在他看来,餐饮线下的传统业务本身是赚钱的,而夸父炸串的融资主要是做传统餐饮不太做的两件事:一个是自建供应链体系,包括上游的一些自建工厂和研发投入等。第二个核心就是数字化的建设。他同时表示,过去20年,是先有万店再做数字化,未来10年,数字化则成为万店的前提。
如今泡沫褪去,餐饮行业也迎来资本更理性的审视。据红餐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餐饮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发生175起,与2022年的238起相比大幅减少,更远不及2021年。
经过了资本冷静和市场洗牌之后,又有哪些餐饮品牌会持续得到资本的青睐?资本如今的偏好是什么?
成立五年融资5亿元 将在2024年再开3000家店
从位于北京新中关的第一家门店的开业到如今在全国市场拥有超过2000家门店的成长,袁泽陆在战略发布会上回顾了夸父炸串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
袁泽陆在战略发布会上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华映资本公众号
袁泽陆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在互联网公司做过产品经理,曾经也是西少爷肉夹馍联合创始人,曾凭借一篇《我为什么辞职去卖肉夹馍》火爆出圈。而在2018年,袁泽陆为探索特许经营和小店模型离开直营模式的西少爷,独立创立新品牌夸父炸串。
经过五年发展,夸父炸串已经完成七大店型的迭代,覆盖商场、街边、社区、景区、学校等多种场景,产品种类也从炸串小吃扩展到炸鸡、主食等,实现全时段、全场景、全人群的更广泛适配,真正做到从南到北、从商场到街边、从一线到五线全面验证的单店模型。
正如袁泽陆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夸父炸串的融资主要用于自建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的建设这两个“传统餐饮企业不太做的事”,夸父炸串在过去几年进行了供应链能力建设,据袁泽陆透露,夸父炸串已经建成包括穿串、调味、包材等在内的多家自营工厂,全国2个超1万平米中心大仓和11个区域仓,总面积超10万平米。实现超2800个县市的冷链仓配服务能力,为加盟商提供供应保障。
而在数字化方面,夸父炸串先后推出夸父收银、夸父商家和夸父运营三大数字化系统,让加盟商与总部联系更紧密,需求得到更快响应,解决行业长期以来总部和加盟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
“就像贝壳对于房屋中介的数字化改造,滴滴对于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影响,夸父炸串希望带给炸串界、餐饮界同样的数字化颠覆。”袁泽陆表示。
在官宣获得B轮融资后,袁泽陆同时宣布启动“3亿盟想家计划”,公司将投入超1亿元补贴加盟商,超2亿元品牌营销预算,试图依托夸父炸串的数字化系统和能力,提升加盟商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夸父炸串的市场份额。袁泽陆希望公司能在2026年实现万店的目标。
作为连续几轮跟投的资本方,华映资本在其公众号中表示,经过5年的探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增速最快的餐饮市场,随着连锁化率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万店连锁品牌涌现。如今,炸串品类已经成熟,消费需求和市场份额增速明显,市场前景空间巨大。
餐饮行业冰火两重天 资本青睐什么样的企业?
夸父炸串的新一轮融资官宣也在2024年开年再次点燃了餐饮行业的热情。而在夸父炸串获得上轮融资以来的三年里,餐饮行业先后经历了资本蜂拥、行业洗牌等阶段。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1日,国内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是2022年全年餐饮企业注吊销量的2倍多,创下2020年以来餐企注吊销量新高。与此同时,过去一年,虎头局的暴雷、墨茉点心局的一路收缩,以及不少网红餐饮品牌的退场,资本市场对于赛道的投资也趋于冷静。
根据红餐网数据,以近三年来的餐饮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餐饮行业总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平均下来每天都有新的融资事件,茶饮、咖啡、快餐等赛道不乏大额投资案例。但到了2022年,融资情况急转直下。该年全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仅238起,与2021年发生的337笔融资相比,融资事件少了近百起。
2011-2023年1-8月全国餐饮相关领域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红餐网
从融资金额上看,2022年总融资金额不过300亿元,除未透露融资金额的案例外,过亿元的融资事件有28起。到了2023年,除未披露融资金额的案例外,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也仅20起,融资总金额约为43亿元。
近3年餐饮行业各业态过亿元融资案例数量对比 图片来源:红餐网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什么样的餐饮品牌更能得到资本青睐呢?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在夸父炸串的战略发布会上表示,一个明显的趋势在于,餐饮行业体系化、集团军、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头部品牌增长,连锁率在提升,“餐饮小白”不断入场又不断离场,“小白”离场的原因,很多人盲目想自己立门户,从0到1打造品牌,在今天这个集团军作战和体系化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几率越来越渺茫,只有优秀的连锁品牌可以一路成长。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百福集团CEO王小龙则表示,现在餐饮行业已经不是纯传统行业,而是进入了技术行业时代,一个餐饮品牌的营销渠道至少包括外卖、团购、小红书种草、抖音直播、社群,团餐等7、8个渠道,多元化渠道下,对品牌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餐饮行业进入门槛高了很多。
在业内看来,面对不断演变的消费需求,餐饮品牌的品类细分趋势显著。餐饮投资人的目光也会随之更聚焦,在更细分的品类赛道中寻求新的机会点。而过往通过“烧钱”来跑马圈地、加速拓店的投资逻辑也会被重新审视。当风口消失,浪潮褪去,练好内功的企业才有机会跑赢市场。
“其实资本在餐饮行业一直有挺多尝试,但是都不是很成功,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过去几年餐饮行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过无论从行业视角还是资本视角来看,餐饮未来资本化和资本价值还是有的,所以从2020年到2030年这10年也是餐饮发展的红利期。”袁泽陆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片来源@unsplash
文丨红餐网
2015年国庆节刚过,一则黄太吉完成1.8亿元的B轮融资消息,迅速在节后热点空档占领社交话题,品牌创始人赫畅“用互联网思维颠覆行业”的豪言也再受热议。
彼时,国内移动互联网处于爆发时期,各个行业红利遍地。餐饮行业也迎来了资本的关注,黄太吉、雕爷牛腩等网红餐企先后涌现,赛道热闹非常。
然而,随着这批网红餐企的昙花一现,投资人在泡沫破灭中认识到餐饮高频刚需与经营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出手日渐谨慎。
时隔5年,投资人却发生180度转变,一改保守风格,狂奔进入餐饮行业,投资机构密度、融资额度震撼圈内圈外。仅仅在今年内,餐饮行业上市、投融资事件频频,多点开花且数额可观。
巴奴、霸蛮、和府捞面、马记永、墨茉点心局、夸父炸串、文和友……众多知名餐企将投资名单撑得越来越长,包揽了火锅、面食、快餐、小吃、点心、烘焙等各个品类。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餐饮行业共发生8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达到439.1亿元,超过2020年的两倍;其中过亿融资项目也有数十起。
这一盛况甚至被称为“餐饮行业第二轮资本周期”。
从“敬而远之”到“雷霆出击”,资本过山车式的态度转变,是因势利导,更是餐饮行业大浪淘金的转型变革期号角吹响。
01、觅食:从新茶饮到
新餐饮资本对餐饮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全聚德、味千拉面、湘鄂情等餐企先后上市,但资本回报率偏低以及资本方取代俏江南创始团队的事件,成为两者的杯葛。
如今资本重新握手餐饮,是取道新茶饮后,对同为线下业态的餐饮行业的试探、破冰后开启的“蜜月期”。
消费频次高、品牌运营门槛低、模式易复制、易标准化、轻资产运营,新茶饮的这些特点契合了资本对于优质资产的设想,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和热情。
不过,随着资本不断加注,新茶饮品牌已经形成明显的头部梯队,动辄数十亿的高估值门槛和逼仄的增值空间,使得一众资本望而却步。
难以入局的资本亟需开辟处在价值洼地的新赛道,以新茶饮为坐标系,业态相似的“新餐饮”进入了投资人视野,成熟的市场条件和潜在增值空间,更是让新餐饮在资本眼中愈加性感。
作为高频刚需的消费需求,国内餐饮行业是“厚雪长坡”的万亿元级的超级赛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收入为4.7万亿,同比增长9.4%,高于GDP增速。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餐饮行业收入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3.95万亿元。
除了市场广阔外,消费升级也带来更多新元素,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消费群体注重餐饮的品质、体验,需求更加多元,驱动着餐饮行业格局变革。
同时,与消费需求升级同步,餐饮供给端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借鉴零售行业的成功和应对疫情冲击,餐饮行业对数字化转型接受度极大提高。
一方面,餐企正积极借助SaaS、CRM系统、移动支付、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提升了各业务模块的透明度和管控度;另一方面,餐企对自建供应链、中央厨房的重视和投入,为标准化以及品牌化提供了基础。这些转变延伸并优化了餐企的服务场景、服务维度和反应速度,餐企经营模式变革一触即发。
疫情作为不确定性因素,也给餐饮行业格局带来了直接影响。消费者更加关注饮食健康和外出就餐的安全性,这催化了“自热”食品发展,也推动了餐饮行业洗牌,头部品牌因抗风险能力更强而存活,提升了行业资源集中度,加速了品牌连锁化的发展。据普华永道研究,2020年中国餐饮企业总数,相较2019年下降了63万家,但连锁企业数量反而增加了3万家,客观上使得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消费升级、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餐饮行业几乎具备了新茶饮崛起的相似土壤,但与后者的强资本推动有所不同,新餐饮的变革不仅是资本的推波助澜,更是餐饮企业自身借助数字化的力量,从思想到营销乃至组织的一次重构。
02、炼金:从品类到品牌,从公域到私域
相比美、日等市场,国内餐饮行业资本化程度低一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资本追求数据增长和跑马圈地,但资本入局客观上能够助推行业加速发展,喜茶从小店迅速成长为巨头就受益于资本助力。
目前,资本主要关注品类、品牌、规模化扩张和运营等关键要素。
天图资本创始人冯卫东认为,“品类,是品牌战略的起点,是决定价值的天花板。”结合当前市场来看,全球餐饮品牌市值Top3分别是麦当劳、星巴克以及肯德基母公司百胜餐饮,分别来自快餐和咖啡茶饮两大品类,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品类易于标准化,进而在体验、口味统一的基础上,确保了连锁化、规模化的可能。
因此,基于品类特征,通过数字化、标准化实现品牌、产品、场景的升级,成为市场衡量餐饮企业发展空间的重要参照。这种逻辑在新餐饮融资案例中同样成立。
餐饮新宠墨茉点心局,基于烘焙品类的同质化和以Z世代为主的客群,主打低糖低油、现做现卖的品牌主张,以及每月上新的产品模式。和传统数字化倚重公域流量相比,其对“私域运营”同样重视,采用“社交媒体种草+限购排队”的营销玩法,借助流量话题实现人际关系链的口碑裂变,并以此自建社群,以“门店+私域”的玩法拓展消费场景,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图片来源:墨茉点心局官方微博
连续完成亿元融资的霸蛮,结合近年来米粉品类的出圈,形成了“线上电商+新零售+外卖O2O+线下连锁体验店”的无界餐饮模式的理念,成为首个入选哈佛大学商业案例研究库的中国快餐品牌。其通过将传统湖南米粉手工制作过程标准化,缩短出餐时间和成本;同时以独家配方和原料直接配送保证餐品的口味,并通过标准化的供应链和开拓线上线下渠道,实现了发货、订货、门店管理等全面数字化管理,全渠道、全场景地满足消费者对“一碗粉”的需求。
△图片来源:霸蛮品牌官博
此外,马记永、和府捞面等餐饮品牌也同样在数字化、私域化有着理想的探索。
致力于帮助餐饮品牌进行数字化升级的第三方服务商微盟智慧餐饮总裁白昱总结认为,和传统餐饮品牌相比,数字化、标准化和关注私域是这一批新餐饮品牌的普遍特征。
03、提纯:餐饮数字化“百里未至九十”
“炼金”不是结果,“提纯”才是。资本旺火和头部餐企的数字化应用,并不代表整个行业完成了数字化跨越。
“行业对数字化的讨论声音过高,说明大家对这件事的认知还不够,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白昱认为,“很多餐饮老板在店里连了网,装了收银系统或者会员系统,就认为自己实现了数字化,或者有了数据就认为实现了数字化,这些其实都是误区,但这也是认知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经阶段。”
数字化转型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对其业务进行系统性的、彻底的重新定义——不仅仅是IT,而是对组织活动、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等方方面面,才能成功转型。
就餐饮行业和最近获得融资的餐企来看,大多已开辟了堂食、外卖、零售三大业务模式,包含线下、线上两种场域,其中线上又分为社群、短视频、直播、点评、外卖等众多流量渠道,这决定餐饮经营中天然存在流量、数据来源的不同和割裂。
对此,微盟智慧餐饮运营服务中心总经理李刚表示,餐企需要依据自身的品类特征,统一部署数字化触点,全渠道引流沉淀私域资产,形成全域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以便对门店经营、会员数据实现一体化管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并实现各个业态之间的会员互导,帮助企业降本提效增收,微盟智慧餐饮“三店一体”解决方案正是基于此产生。
享誉世界的小笼包专卖品牌鼎泰丰是“三店一体”模型的试用者。通过与微盟智慧餐饮合作,实现了对线下客流的线上数字化管理服务,依据会员消费偏好优化菜品结构,成功突破品类的经营时段限制。其结果是实现了单店堂食年营业额超过4000万元,这在餐饮领域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据李刚介绍,同样使用微盟智慧餐饮“三店一体”解决方案的客户还包括加州网红餐饮品牌宝灵蟹、中华老字号品牌缸鸭狗、新锐湘菜品牌寻湘地带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销售外延(人群、品类、场景等),并取得了正向的市场反馈。
作为销售场景拓展的自然结果,“餐饮零售化”正在成为餐企扩大消费半径、增加业绩增长的重点发力方向。
在标准化的趋势下,自建供应链的餐企日益增多,这种半成品、预包装的产品化、零售化方式弱化厨师的依赖,保证了品牌在百店千店的规模下,仍然实现菜品、口味的高度一致,经营模式更为可控,并能实现全域经营、业绩增长。
△鼎泰丰的预制菜,图片来源:鼎泰丰
餐饮零售化,本质上是食品化和线上化。李刚认为,餐饮零售化可以分为优选食材、预包装(自热速食、冷冻食品、零食糕点、调味底料)、半成品预制菜、周边产品等四个类别。作为餐饮、零售、电商等多个业务的集成,餐饮零售化具有极高的跨界难度和门槛,在电商平台、商超、门店搭售、小程序商城等渠道选择上也需要慎重。
目前,部分餐饮品牌选择新建零售消费场景的方式。典型代表是西贝餐饮,其基于央厨产能推出前店后仓模式的“贾国龙功夫菜”,主打到家场景下的“家庭厨房”,以标准化保证了跨菜系菜品之间口味统一,支持消费者到店体验的同时也能直接购买预制菜在家食用。
相比西贝的另辟消费场景的模式,更多餐企则是采用“自建供应链+线上商城”的模式。鲜牛肉火锅品牌“左庭右院”通过微盟智慧餐饮,在自有牛肉供应链的基础上,通过小程序会员商城推进餐饮零售化,结合私域会员运营精准预判消费偏好,先后在会员商城上线了底料、速冻食品、预包装食品、零食等多元品类商品。据了解,会员商城上线首月销售额即突破60万元,无疑开辟了另一条增长曲线。
△左庭右院的菜品,图片来源:左庭右院
正如原百度副总裁陆奇所言,“任何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再做一遍”。被称为“大而不强”的国内餐饮行业,如今在数字化和资本的助力下,开始具备标准化、精细化的基础,一个即将引起行业整体变革的时代已然到来。
结语
资本永不眠,但资本会退潮。当餐饮成为下一个饱和的新茶饮赛道后,资本将寻找下一个价值洼地。退潮之后,餐饮行业能留下什么?
和新茶饮的轻运营不同,餐饮行业有其特殊属性,无法完全照搬新茶饮的轨迹,但依循现有的趋势预判,资本当下对头部品牌的青睐和押注,为行业的马太效应埋下伏笔,未来中国餐饮品牌百强的市场份额占比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合餐饮零售化和社交媒体种草出圈的趋势,早期风投青山资本张野认为,地方特色的食品包装化、速食化是创业机会所在。
白昱则认为,国内餐饮市场巨大且有较大的地域性,市场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些获得融资的餐饮品牌目前给行业带来示范,未来将带动一批区域餐饮品牌,形成第一阵营。这种标杆效应将让更多中小餐饮企业注重数字化、标准化和私域运营,形成“堂食+外卖+零售”的立体化经营模式,国内餐饮业的整体水平和美国的差距有望从20年缩短至5年。
无论如何,新茶饮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范畴更大的新餐饮将在数字化、资本化的助力下,加速中国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精细化进程,在此次资本周期中获得正向发展。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红餐网
今年以来,资本以一种疯狂的姿态奔跑参与到餐饮中,上市、投融资事件频频,并且数额都较为可观。
但这并不意味着餐饮已经好到不得了了,这可能是在目前大经济环境下,资本的趋利选择,越是在这样的机会面前,餐饮人越要看清自己手中的生意,不要盲目乐观。
按理说,资本进场餐饮并不新鲜,但今年上市、融资案例的接踵而至,还是让餐饮圈、资本圈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蜜雪冰城、喜茶、古茗接连拿到融资,而奈雪的茶上市,更是将茶饮话题推向高潮。
而在其他品类,巴奴、霸蛮、自嗨锅、遇见小面、夸父炸串、五爷拌面、文和友、爸爸糖、虎头局……从火锅、快餐,到小吃、烘焙,从大店到小店,都有多家知名餐企进行了A轮以上融资。从质量、数额上而言,相对去年都有了很大提升。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这些都让很多餐饮朋友兴奋不已,也让更多资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到餐饮。红餐网(ID:hongcan18)认为,现在的资本和现在的餐饮,确实是强强联合,餐饮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但我们也提醒各位餐饮朋友,现在的资本,可能不再是双刃剑,而更像狼人杀里一手解药一手毒药的女巫,可能carry全场,也可能无意间成为狼人的“帮凶”。
这一次,资本在餐饮行业来得比以往更疯狂
都说今年的餐饮投融资有些疯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就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餐饮相关的投融资相较往年,不仅多,而且金额高。
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餐饮板块(不包括食品、供应链、生鲜等后端产业)的投融资事件就有50余起,加上相关产业的话,这个数字可能要达到60-70起。
△今年以来餐饮投融资概况,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这个数字算大吗?相比2020年,恐怕是的。
根据相关公开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餐饮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融资事件加在一起,在110起左右(包括食品、供应链、餐饮服务等在内)。
2020年,餐饮虽然受到疫情极大影响,但餐饮板块的投融资数量、交易额较2019年仍在上升,资本层面并不沉寂。所以2020年的投融资数据,仍是一个值得对标的标的。
同时,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食”这个版块,诞生了今年最多的上市公司,截止到今年6月底,A股、港股共有203家公司与“吃”有关。
这些都说明,今年上半年餐饮的资本市场的确有些热闹。
另一方面,除了投融资事件多,投融资金额相较此前,也有了较大增长。
千万级别融资就达到30余起,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还有十余起过亿级的重量级融资事件:奈雪的茶58.58亿港元,瑞幸2.5亿美元,文和友连续两轮分别拿下亿元和数亿元的融资,和府捞面融了8亿人民币、喜茶5亿美元……
而且其他品牌的融资金额整体也都有抬升,像永定门电烤串,在天使轮就拿到近千万融资,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品牌拿到这样一笔融资,多少还是让人侧目。
相关数据统计也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除了1、2月,其他月投资金额都超过5亿人民币,而2020年全年,仅有4个月投资金额超过5亿人民币。
2020年餐饮业投融资概况(不完全统计)数据来源:IT橘子
2021年上半年餐饮业投融资概况(不完全统计)数据来源:IT橘子
此外,上半年的投资,轮次多在A轮及以上。
不得不说,上半年餐饮投资确实有些疯狂,资本似乎正以更大资金,押注更头部、成熟的品牌,希望扶持赛道头部,推动整体格局。
餐饮正成为更硬核的资产,时势促使资本加快进入
为什么今年的资本如此疯狂?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如果说,此前几年资本投资餐饮,更多是在投石问路,现在恐怕是到了希望“出成绩”的时候了。
资本圈、金融圈,一直相信四个字:硬核资产,资本如今在餐饮业疯狂行动,一是现在餐饮形势确实一片大好,很多餐企都非常有竞争力,满足了硬核资产的三个特性:稳定、标品、稀缺;二是在现在的经济时势下,餐饮的硬核资产特性愈加凸显,并将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硬核”。
餐饮不断标准化、连锁化升级,更符合资本进入的条件
从数据来看,从2015年开始,我国连锁化比例几乎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同时,虽然2020年我国餐企总数相较2019年下降了63万家,但连锁餐企数增加了3万家,此消彼长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2020年餐饮企业总数下降,连锁品牌数上升(单位:万家),数据来源:Euromonitor,普华永道
这不仅说明我国的餐饮连锁化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也说明餐饮的后端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到了能够支撑标准化餐企快速连锁发展的阶段。
这就解决了硬核资产中“标品”的问题。
从今年获得融资的品类中,也可以看出,资本青睐的正是高标准化、连锁化品类。
茶饮、咖啡,占据了不小的比重,金额也拿得很高,而且覆盖的基本都是赛道的头部品牌。也就是说,茶饮的规模化战争,会在下半年到明年持续升温。另一大“赢家”就是快餐、烘焙这样高度标准化、连锁化的品类,小吃也更多选择炸串这样的标品。
图片来源:虎头局官微
疫情“拉近了”资本和餐饮人的距离
硬核资产的另一个标注,便是稀缺性。其实餐饮的稀缺性此前并没有如此突出,但在疫情之后,餐饮的稀缺性开始非常打眼。
虽然互联网是过去5~10年的热门,但随着经济进程大家还是认识到,实体经济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加上新零售概念的甚嚣尘上,线下优质商铺的稀缺资源特性再次被人们看到。
而餐饮作为少有的必须和消费者发生线下接触的产业(即使外卖也要有地方生产,要有人送餐),优质餐饮品牌的稀缺性更为凸显。
在过去,一家好位置的铺面,背后可能有3000家商户在排队等着入驻。而疫情过后,大量单体小型餐企退出了市场,不少低租金的黄金铺面被空了出来,这就给餐饮连锁品牌的逆势扩张提供了机遇。
同时,也因为疫情,餐饮人看到资本的重要性,对资本的态度从抵触变得开放。就像一直“不向资本低头”的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在疫情爆发初期也感慨要重新评估西贝上市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餐饮虽然受到疫情极大影响,但餐饮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融资数量、交易额仍较2019年有所上升,甚至成为“餐饮供应链爆发的一年”。因为资本和餐饮人,终于找到了沟通点。
对资本而言,2020年或许才真正敲开了餐饮的大门,对他们来说,也需要一个适应、了解、试探的过程。到今年,大家就从暧昧期、试探期,逐渐来到了蜜月期。
餐饮可能是资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曾经,资本对餐饮“看不对眼”,除了因为标准化、连锁化、规范化程度低,财务问题难以解决,投资收益比低;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餐饮门店的变数大,不稳定,也就是没有硬核资产的稳定性。
都知道,餐饮门店的更迭率相当高,很多报道都说奶茶店只有20%在盈利,为什么又说餐饮具有稳定性呢?
柠季手打柠檬茶
一方面,虽然单个餐饮门店的平均存活周期可能不长,但餐饮的品牌化正不断深入,连锁餐饮品牌正通过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弥补单店的不稳定性。比如现在为什么各个餐企都在强调营销,强调社交媒体上的发声。单店可能不稳定,但品牌可以稳定。
另一方面,如果把目光从单店扩大到整个餐饮行业,这些年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随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发展,城市人口、上班族愈加忙碌,餐饮在大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业余时间的占比也越来越大。餐饮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的事,而是业余生活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此外,如果说10年前是互联网产业的投资期,造就了众多互联网独角兽,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就真正变成了工具,红利消失,加上疫情带来的对旅游、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让很多产业的投资窗口越来越小。
图片来源:巴奴毛肚火锅官微
而餐饮,在疫情中虽然受到巨大冲击,但整体规模仍在增长,大众消费依然热情,疫情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行业洗牌。同时也正由于疫情,社会内卷问题开始更明显地浮现,大众可能会收缩部分活动的开支,但大家可以不旅游、不娱乐,但大家不能不吃饭,这时的餐饮,就成了刚需中的刚需。
对资本而言,这既是一种稀缺性,也是一种稳定性,面对这样的硬核资产,只要选对了标的,不仅风险小,而且能获得很高收益,或许有局部泡沫,但只要进得早、进得好,“成功退出”就不是问题。
所以,资本和餐饮在今年上半年的火热拥抱,是餐饮这个即将超5万亿市场本身的魅力,也是餐企升级成熟后加速发展窗口期的利好,更是资本在现在经济形势下的逐利选择。
拥抱这巨大机会,餐饮老板却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
是的,资本是逐利的,但商人又何尝不是?餐饮的本质,仍是一场生意。抓住商机、互惠互利,就是商人的本分。
资本想要投资回报率,前提是餐饮盈利,在这一点上,资本和餐饮的目的是一样的,这就必然给餐饮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推动餐饮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速度。
资本抱着如此大的热情而来,带来的是巨大的机会,餐饮更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抓住资本需要餐饮的窗口期,快速推进品类、企业的发展。毕竟餐饮也需要资本的蜜月期、红利期,
如果大家能“互割韭菜”,那又何尝不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呢?
图片来源:喜茶官微
但这种打法的前提在于,餐企老板们一定、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生意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
此次资本的“强势突入”可能让很多餐饮人觉得,餐饮业真的太好了。没错,餐饮很好,但也别把它想得太好。前半句说的是餐饮整体的发展,后半句针对的是单个餐企。
大家都知道餐饮品牌有衰退期,而资本讲究退出,好的投资一定有好的退出机制,只要在品牌红利期顺利退出拿到收益,资本就已经成功了,至于这个品牌之后如何,那就是餐企自己,和接盘的资本要考虑的事了。
有圈内人士说,只要在长沙五一广场或是杭州in77开爆一家店,就能拿到一家店一个亿的估值。虽然,其中不乏夸张成分,但他们投的到底是什么?这需要餐饮人自己去厘清楚。
图片来源:墨茉点心局官微
所以餐饮人在抓住资本抛来橄榄枝前,要清楚自己的生意目标是什么,需不需要融资?也要想清楚,资本投资自己是为什么,是真的看好这个项目、这个赛道,想和创始团队一起把品牌做大,还是资本的布局?这样才能避免成为资本战争的炮灰。
从资本投资的分布不难看出,除了喜茶、文和友等不仅是个餐企更是个强势品牌的标的,资本正在一个个筛选已经能实现高度标准化,而赛道情况又尚不明晰的品类、品牌,也就是“跑马圈地,看谁跑得更快”。
就像今年聚集了很多资本的粉、面赛道。
大家不妨回顾下硝烟尚未褪去的互联网大战,多少企业其实是被为了“站上赛场”的资本, “拱”上了战场。而每条赛道,只有那么几个甚至一个可以出线的企业,其余的能被收购、并购还是好的,一些则直接成了炮灰……
所以,餐饮人在这种时候,更应该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做好准备了没有,如果没有做好准备,那么这个机会,便不是你的机会。
结语
时也,命也,蒸蒸日上的刚需餐饮,碰上了正在内卷化的社会经济,这恐怕就是餐饮到现在为止,拥抱资本最好的机会。
但就像狼人杀里的女巫,在关键时刻正高举着解药狂奔而来,但也别忘了,女巫的身上也带着毒药。对一些餐企而言,资本带来的是解药,但对另一些餐企,资本带来的可能就是毒药。
餐饮人在决定拥抱资本前,一定要想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这条赛道是怎样的,不要被这“疯狂”的态势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