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4-10 10:2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吴旭华
小洋楼是晚清和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西洋建筑。它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既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冲撞与交融的结果。在素有“建筑之乡”美誉的东阳,小洋楼代表着外来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变异。经过一轮轮的时代风潮涤荡,如今,东阳境内仅存十来幢小洋楼。鲜为人知的是,其中几座小洋楼与东阳一个家族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
这个家族就是东阳葛氏,又称泮南葛氏。
拱券门上镶嵌了石雕“暗八仙”图案
礼村小洋楼 最美的三层楼
桃花灼灼的时候,走近南马镇礼村小洋楼,劈面而至的青灰色屋架于颓废中透着高贵。尤其是东侧的正门外立面,融砖砌、石雕、灰塑于一体,欧式风格鲜明,虽年久失修而爬满藤蔓,却有着澳门大三巴牌坊的气质。在这堵“门面”的遮掩下,如果不走入楼内,几乎难以发现木质的楼板、门窗已坍塌成犬牙交织状。这份特立独行的气质,使得这座三层小洋楼在1980年前,一直是东阳和永康之间方圆百余里内令人赞赏的地标性建筑物。
据村内的退休教师葛世美介绍,礼村小洋楼建于1919年,由在上海的英国皇家建筑公司根据当时欧洲诸国新型楼房款式设计建造而成,材料考究,造型新颖,属名副其实的洋房。小洋楼坐西朝东,主楼五间三层,占地约260平方米,高约15米。主楼两侧各有三间两层楼,占地约180平方米,高约8米。
主楼一楼是面积约200平方米、层高3米余的大厅,整个空间用0.8米见方的大梁挑空;二楼和三楼设有会客室、活动室,前后走廊皆与两侧厢房的走廊畅通相连,人在各楼都可环绕主楼通行走动;楼顶上建有3个“老虎仓”,立于其上,能清晰远眺数公里内的风景。
洋房的东西面是两个长方形大院,面积各近千平方米,用砖墙围护。其中东院栽着近百棵果树,提供四季水果;西院是花园及荷池,栽有牡丹、海棠、雪球、腊梅、桂花、月季等花木;还有两根雄伟挺拔的石笋和数棵枝高叶茂的梧桐树。
礼村小洋楼欧式风格鲜明
东阳人建房素重门面,礼村小洋楼也不例外。东侧正外立面三层各设有5座拱券门,用青砖叠砌而成,拱券中央镶嵌石雕“暗八仙”图案,边缘用洋灰(水泥)堆塑出卷草纹,再以水磨砖砌灰塑的须弥座与立柱相连,下以石雕柱础承托。门上装有木质花格窗。二楼和三楼的拱券门安装木栏杆,形成窗户,窗户之间以科林斯柱联结,装饰有洋灰堆塑卷叶纹的柱头,类似东阳传统立柱上的“卷杀”。从残存的木结构看,二楼和三楼的拱券上方原来安装有雨棚,用于遮阳挡雨。
洋房是葛崇新、葛崇棣兄弟俩齐心创业的成果结晶。其父葛绍能较早过世后,兄弟俩相互依靠,同心同德,共建家业。葛崇新擅长中医药,既当医生,又开药店,医术高明名声好;葛崇棣精于酿酒、腌制火腿,产品旺销杭沪,生意红火。兄弟俩邀请在上海认识的英国朋友设计洋房图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投入重金确保工程质量,而后相继建成厢房、果园、花园等配套设施,在四乡八村成为美谈。
1950年,洋房收归公有,先后成为华西乡政府办公楼、南马供销社草席收购站和小商店,还由公社办过草席厂等。由于用多管少,年久失修,洋房逐渐成为危房。2000年3月,葛崇棣的幼子葛伍肖申请东阳市人民政府折价归还洋房,方便整修。遗憾的是,由于资金欠缺,力不从心,洋房至今难以彻底修缮,令人心痛!
虽然小洋楼欧式风格鲜明,但从装饰图案和营造技艺仍不难窥视——其身着洋装却是一颗中国心,尤其是楼上的木结构部分如分隔房间的墙体,使用了东阳独有的“篾条抹黄筋泥”技艺,经济实用,可见小洋楼的建造依然沿袭着东阳传统民居的经典营造技艺。
葛宅小洋楼 地理学家的家园
如果单从外观看,位于虎鹿镇葛宅村的葛绥成故居和东阳传统民居并无二致,都是青砖黛瓦坡屋顶,九间头三合院。但在其正后房窗和侧门门楣上,装饰有欧式风格的山花、爱奥尼式立柱等元素,内部木栏杆为当时流行的“罗马柱”,整体土洋结合,中西合璧。
葛绥成(1897-1978),1916年考入中华书局,次年任史地部编辑,专事地理学研究及编辑著述。中华书局早期之地理学教科书,什九出其手编,又能精绘地图,以一己之力编成《中外地名辞典》,开创此类辞典编辑之先河。1932年任史地编辑部主任。曾任大夏、农业、上海暨南、福建暨南、英士等大学的教授。1946年,葛绥成任中华书局地理部主任,主持成立中华地理学会,创办《地理之友》杂志。
1940年,在《中外地名辞典》基础上,葛绥成编撰出版《最新中外地名辞典》,共收中外地名25000条,是解放前篇幅最大的中外地名辞典,成为毛泽头案头不可或缺的读物。在编写此书时,葛绥成隐居葛宅故居,“动辄箐灯深夜”。此故居就是他用稿费和薪水建造而成。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精神家园的感情,他在后窗装饰欧式元素时,特意堆塑出“吾爱吾庐”四字。2017年,葛绥成故居被列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上,类似葛绥成故居的小洋楼,在葛宅还有一座,就是葛隆高故居。其内部结构也是九间头三合院,内部的堆塑图案也一致。只是葛隆高故居外部没有山花、爱奥尼柱等欧式装饰,淡化了西方文化的痕迹。两幢房子应该是同一拨工匠建造,而且是同时期建造。
有意思的是,在南马镇南湖村有幢三进式的小洋楼,系原南马二中校址。建造者胡立茂,他的姐姐就嫁给了礼村的葛隆菊。虎鹿镇燕山村其中一幢小洋楼,则是葛隆高的表弟所建。
紧挨八面山脚的夏阳山小洋楼
夏阳山小洋楼 见证乱世爱情
横店镇夏阳山社区,紧挨着八面山脚,有一幢青砖为表、木构为里、庑殿顶的小洋楼,在葱郁花木掩映下,犹如落落大方、清丽脱俗的民国美女。村民们说,这幢小洋楼的气质,一如它当年的女主人张苏卿。
小洋楼五间两层,三正两厢,因为南面紧挨八面山,故而坐南朝北。较之东阳传统民居,小洋楼开间更大,层高更高,进深也更深,其结构比例接近当代民居。正面三间辟有宽大的走廊,砌有三道拱券门。一楼天花板浇筑水泥梁,形成坚固的“腰箍”,外墙用青砖磨砌“叠涩”作为装饰。水泥浇筑的楼栅壮硕密集,铺设木楼板。楼上也是同样的格局,但是因为在腰箍之上再立榀架,不像传统木结构民居那样从一楼到二楼“一木通顶”,所以二楼格外高敞,层高较传统木构楼房高了半层。楼上居中是安装着玻璃的会客室,四周围廊相通。左右厢房被分割成前后两间,采光较好而又相对隐秘的北半间作卧室,内设天花平顶。
值得一提的是,小洋楼南面是一幢传统的“九间头”,其与小洋楼用走廊连接,畅通无阻。“九间头”层高较小洋楼要矮,利于小洋楼采光。两楼之间的小天井内绿茵铺陈,黄花点点。
今年90岁的张灿云是张苏卿的儿媳妇。她于18岁嫁到此地,小洋楼就是为了迎娶她而建造,由此可推测小洋楼约建于1947年。建造这座小洋楼,绕不开兰桥葛氏(虎鹿镇葛宅村)一位名叫葛隆高的人。
葛隆高与张苏卿相识于去上海的路上,于乱世中一见钟情。葛隆高考上之江大学,1919年因五四运动学校罢课而提前放假离校,辗转于1921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后担任总会计师。当年的张苏卿艳冠沪上,据传还是曾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救命恩人。她的娘家在湖溪镇后坑,1954年湖溪重建清济桥时,她捐赠了金属栏杆。《湖溪镇志》载:“民国十九年(1930)张苏卿携弟张星奎到上海丽园路开办华兴绸厂,有织机16台,1937年由张星奎接管。”事实上,华兴绸厂由葛隆高与张苏卿合办。
葛隆高先后娶过五任妻子,直到张苏卿的丈夫去世后,才让她为自己打理家业。上海解放后,葛隆高身陷囹圄,张苏卿受到牵连。解放军接管海关,发现账目混乱无从打理,陈毅市长下令让葛隆高“将功赎罪”。葛隆高提出一个条件:“放我走的那一天,我要带走一个人。”半个月后,他和张苏卿一起出狱,从此相濡以沫。夏洋山小洋楼,也记录下了这对情侣的几多恩爱时光,而张灿云和孩子们也都称葛隆高为“爷爷”。
2017年,夏阳山小洋楼被列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19-05-21 17:4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王俊男 陆俊英
张尚龙,男,浙江东阳人,1935年10月出生,1953年开始投入东阳电力事业,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东阳电厂副厂长、东阳县供电所副书记、东阳县供电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9年退休。
多年以后,张尚龙坐在笔者面前,想起师傅带他去工厂报道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当时,东华电米厂只是个简陋的小厂,厂房盖在荒坡上,工厂内柴油发电机哒哒作响,电流沿着木制电杆向远方流去,为暮色中东阳县城送上星星点点的光亮。
从米厂学徒工到电力拓荒人
“五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在东华电米厂当学徒工,东华电米厂是东阳发电厂的前身……”追忆起东阳电力事业的开端,张尚龙老人仍然历历在目。
新中国成立后,张尚龙成为了东华电米厂的一名学徒工,东华电米厂的主要生产任务是碾米,由于夜晚生产照明的需要,工厂配有一台15千瓦的发电机,白天碾米,晚上前半夜发电供电影院、大商店等照明。60多年后,谁又能想到,正是这台小小的发电机开启了“婺之望县”——东阳的电气化新时代。
1955年东华电米厂解散,成立地方国营东阳电厂,当时只有7个员工,东阳电厂成立后,还是一台15千瓦的发电机配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机,每天只能对外供电几个小时。
农家子弟出生的张尚龙十分珍惜这份工厂工作,他白天认真工作,夜晚刻苦学习电力知识,从简单的碾米工作做起,后来担任线路工,并逐渐成为电厂里的技术骨干。因为工作出色,他被评为东阳电厂年度先进生产者和东阳县年度生产工作者。1959年他还作为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了东阳县人民代表大会。
60年代电力工作证
张尚龙获评1958年地方国营东阳电厂先进生产者
1960年张尚龙担任东阳电厂副厂长,为了满足电力需求,他主持修建了装机容量100千瓦的浪坑水电站,装配了东阳第一台变压器,建设了东阳第一条10千伏线路,低压送电改高压送电,浪坑水水电站与东阳电厂联网,东阳电网实现了水火并举。
“1963年35千伏东阳变电所正式投运,东阳电厂停止发电;1966年东阳电厂移交金华专区电力公司管理;1971年东阳电厂更名为东阳供电所;1973年东阳供电所、安文电厂、夺煤发电厂、横锦水电管理处供电部分合并成立东阳县供电所;1981年东阳县供电所改称东阳县电力公司。”年过八旬张尚龙老人对东阳电力史如数家珍,是东阳市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
张尚龙担任中国共产党金华地区电力公司委员会委员
发展了东阳第一批电力客户
“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还没有电表,是按照瓦数包月收费,一只15瓦的电灯收7角5分钱,社会上普遍认为电费很贵,不愿意用电。”在张尚龙的印象里,刚参加电力工作的时候,电的价格是相对较高的,老百姓的观念也没有转变,一般客户不愿意用电。那时候,东阳电厂白天每天发电5—6小时,晚上不发电,仅有电影院、广播站、中大型商店等为数不多的用电客户,并且主要是照明用电负荷。
最开始,东阳发电厂15千瓦发电机发的电都用不完,张尚龙与同事们就一家一家地上门拓展客户,上门宣传电力供能的优点,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在他们的努力下,东阳县棉织厂、东阳县农机厂、东阳县印刷厂等一批客户实现了最早的电能替代,工厂的生产生活逐步用上了动力电,工厂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用量快速增加,原有的发电设施无法满足需求,东阳电厂购置了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搭配一台32匹马力的木炭机。可到了大炼钢铁时期,木炭原料十分紧缺。
“只要思想不放松,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不影响电力生产,张尚龙带领员工一捆一捆的购买木柴,每天把几百斤的木柴劈成小块,再送到发电机中当作燃料,劈柴的时间都是员工自觉加班完成的,劳动强度很大,那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解决了电厂的燃眉之急。
1956年3月金华专区各电厂炭耗会议张尚龙(前排左1)
东阳是著名的中国木雕之乡,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木雕产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60年代末,东阳电力供应相对紧缺,为了支持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时任东阳电厂副厂长的张尚龙带领员工,专门架设了一条6.3千伏的高压线路为东阳木雕厂供电,及时满足东阳木雕产业工业化需求,为东阳木雕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峥嵘岁月里艰苦创业勤俭办厂
回忆起建厂初期的情况,张尚龙告诉笔者,东阳电力事业创建初期,一缺技术,二缺经验,三缺资金,老一代电力工人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企业不办食堂,员工就在附近的东阳酒厂搭伙吃饭。企业没有宿舍,员工就租住在一间民房,一起睡木板通铺,天气冷了,买几捆稻草,一个人拿几把垫垫,就这样勉强过冬,当时大伙都很乐观,没有一丝怨言。
1985年东阳县供电局首届职工代表会议张尚龙(最后排右1)
据张尚龙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受资金、技术、经济、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许多电力设施、电网建设都是低点起步,因陋就简,技术落后。10千伏和农村低压0.4千伏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根本没有预应力混凝土杆,连水泥结构杆塔都很少,基本都是木杆结构。最开始,架线施工都是使用的木制电杆,使用人工边拉边抬还算轻松。后来,水泥电杆越来越普及,人工组立需要几十个人,效率很低,又不安全。
张尚龙认真琢磨,设计制作了专用铁架,并安装了滑轮组,想通过自行制作的工具提高电杆组立效率。没想到一到现场去实验,半天也立不起一根水泥杆,大家都泄了气。可张尚龙不服输,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地改进了立杆工具,大大地节省了人力。那时候,技术经验严重缺乏,老一代电力工人就从实践中边干边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问题,推动东阳电力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一把老虎钳要两个人拼着用,装电动木螺钉用几个才能领几个。”张尚龙告诉笔者,建厂初期,企业资金非常困难,每件事情都精打细算,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员工们也都很节约。那时候外出工作,不管多远,也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向东阳县财政局申请了三辆自行车。当时可把工人们高兴坏了。张尚龙把崭新的车辆分给了东街、西街、南街三个班组,并立下规矩,办私事任何人不许骑车,因工作确实需要骑车的,由每个班组划定范围,距离近的工作还是要走路。
20世纪80年代的东阳县供电局
经过第一代电网人的艰辛努力,东阳的电力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阳的电网建设也开启了新篇章,电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几代东阳电力人的不懈努力下,东阳电网实现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截止2018年,东阳电网现有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3座、110千伏变电所15座,共计变电容量490万千伏安;东阳电网已形成了以500千伏为枢纽,220千伏为依托,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和10千伏相配套,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坚强智能县域电网。
张尚龙在回顾往昔后展望未来:“作为老同志,一路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当前东阳电力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希望东阳电力的明天越来越好。”
先生:2月份从老家回来以后,空气能一体机启动不了。元宵正月十五以后过来上门来查看,第一次说有一个配件坏了,要从厂家寄过来,再来给我维修。然后3月8号他们说,配件寄到上门来换了机器,拆开一看说整个不能用,说全部漏到机器里面去了,不能用了。
杨先生家在金华东阳横店
这台格力空气能热水器一体机
是他2018年下半年买的
花了八千元左右
相关票据说是找不到了
现在机器没法出热水
具体哪里坏了
杨先生不太清楚
只听上门的售后说
可以给他更换一台新的
杨先生:免费换,当时他跟我说,整个他们流程走下来大概一个月多一点是要的,3月8号开始算,到现在已经一个半月了。这种天气没有热水怎么用啊,平常都只能自己烧,用水壶烧水的,要么去浴室洗,要么回乡下我老丈人家里。
杨先生家里只装了空气能热水器
没有安装其他热水器
现在洗漱很麻烦
他希望厂家尽快发货
维修售后人员:东西准备好,他们没发货。我比你还烦它,我们天天在催,我们不接受采访。
记者:咱们店在哪里啊?
这位售后人员挂断了电话
杨先生表示
他也不知道售后门店在哪里
记者向格力官方客服核实了相关情况
格力客服:厂里核实一体机暂时无法提供,需要延误,可提供分体式相同价位替换,更换整机流程已经走完,目前是总部待发货的一个进度。
客服记录了杨先生的诉求
表示会进一步反馈
文末点点“在看”和“赞”
< class="pgc-img">>持续关注
宝马进店“病马”出店?车主又为何倒在了地上
40多岁遇到这个烦恼,一年后再等一年?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这一幕太惊险了!
还没有入职,先背上一万五网贷,“因为她真的很会骗人”
“不要上这些装修公司的当”,现在觉得合同签太快了.....
苹果怎么变成“白苹果”,工作人员也好奇
换一块地砖4700元,才半年就...
“车速拍”上买别克,他说“直接曝光你们好了”
永久不予派单,起因是一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