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奶茶店,纯粹是替爸妈接盘。”
95后小夏(化名)可能也没有预料到,自己大学毕业后还没来得及找第一份工作,就要替父母接盘一家奶茶店。2017年,小夏的父母在朋友的推荐下,花10万元加盟了一家本地连锁奶茶,并果断在西湖区文三西路上找了一个铺位,前后花了40多万,把奶茶店开了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因为没有经验,也不擅营销,线下每天一两百块的营业额,让小夏的爸妈有些灰心,折腾了没多久,小夏的爸妈企图把这家店交给小夏的姐姐打理,“开店容易守店难,我姐干了没几天就说没兴趣撂挑子了,最后只能叫我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一毕业小夏就全身心扎进了这家30㎡的奶茶店,但渐渐地他就琢磨出了一丝不对劲。“加盟这个品牌的时候,交了2万块钱保障金,要求所有的奶茶原料都必须从品牌方拿货。但我发现,品牌方给到的价格比原料供应市场贵了五成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以其中一种瓶装茶的原料为例,从品牌方拿的成本是1.7元/瓶,从制造商那边拿的成本在1.1元左右,“别小看这6毛钱的差距,一家奶茶店要用到的原料多达五十余种,这还是其中一种原料。”小夏跟我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大约要用掉40000瓶原茶,如果找制造商直接拿货,一年光是茶这块就能节约24000元,“就算那笔2万块的保障金没了,也是值得的。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动这个脑筋罢了。”
让小夏感到气愤的还不止原料成本,“加盟后品牌没有给到任何宣传和运营支持,基本上就是属于自生自灭,这几年,我眼看着很多跟我一起加盟的人关店不干,赔个20几万房租的大有人在。”
为了做出营业额,小夏花了不少功夫,主动去找两大外卖平台的产品经理,配合平台满减活动、争取平台补贴,主攻周边写字楼的生意,渐渐地总算做出了成绩。“像蚂蚁金服和浙商财富中心的写字楼,经常一笔订单就是四五十杯奶茶。不得不承认,我妈这个店的位置找的还是蛮好的。”生意最好的时候,小夏曾单店月销9000笔订单,超过不少知名奶茶品牌,“我曾一度做到西湖区奶茶外卖排行第一。但说白了,奶茶店做的就是夏天生意,过了六、七、八、九月,赚钱就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回顾这几年的开店经验,小夏也总结了不少“套路”,“就好比配合平台满减和会员红包,如果一开始只是靠超低价吸引人气,那等活动结束了,顾客也就不愿买单了。”在小夏看来,开一家奶茶店,实际遇到的困难比想象得还要多,如果不沉下心用心钻研,是一定开不好的。
尽管当初是被动从爸妈手里接过这家店,但小夏还是坚持了3年,“虽然平均每个月刨去人工、原料、房租成本,到手也就一两万块钱,跟打工没区别,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
直到上个月,小夏才把这家店铺关掉重新装修,计划原址再开一家自有品牌的奶茶店,“我算是看明白了,开奶茶店只有放招商加盟才是真正赚钱的,如果只是加盟一个小众品牌,说白了还是替别人打工。”
在的年轻人到底有多爱喝奶茶?
对年轻人来说,高兴了来一杯奶茶,悲伤了也可以来一杯奶茶,甚至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样的梗在网络上爆火。
最近,又衍生出:“没有什么问题是喝一杯奶茶不能解决的,一杯不行,就两杯”这样的说法。
奶茶,毫无疑问地成了年轻人最喜欢的饮料,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购买奶茶的消费者人数多达2.3亿人次,这其中还有无数人复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无数奶茶品牌应运而生,赚得盆满钵满。
< class="pgc-img">>其中,有这样一家小店:铺面只有25平米,却在开张的第一个月,就有到40万营业额,并且迅速扩张,开下3000家门店,获得上亿元投资。
这家不起眼的小店,正以星星之火,实现燎原之势,它就是根植于上海的新星奶茶品牌:沪上阿姨。
从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到红极一时的奶茶品牌,创始人许世钧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创业秘诀?
< class="pgc-img">>当年,大学毕业后,单卫钧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可刚在国企工作半年,他就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无波,丧失了激情和动力。
于是,他从国企辞职,跳槽到山东的一家美资企业当销售员。
新公司是世界500强,对员工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有浓厚的“狼性文化”,但对单卫钧来说,这让他重新找回了激情,有了拼劲。
他在这家外企工作10几年,一步步从基层业务员,成长为销售经理,高级经理,在公司有了一席之地。
这段工作经历,不但开阔了单卫钧的眼界,也养成了他健谈、乐观的心态,而且他还在公司遇到了同样优秀的周蓉蓉,坠入爱河,结婚生子。
< class="pgc-img">>2011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单卫钧和妻子商量以后,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水平,全家从山东搬到上海。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这段时间,他们夫妻二人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闲暇时,一家人携手在上海街头散步。
很快,单卫钧心头谋生了一个想法:“要想更进一步,打工是不行的,还是要创业。”
他向妻子周蓉蓉说明想法,周蓉蓉十分赞同,当即表示辞职和他一起创业。
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该做什么项目呢?
夫妻二人都曾在名企工作,头脑灵活,想法多,当即商量出一个共同点:没有资金、人脉扶持,创业要先从资金投入少的小项目入手。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夫妻二人决定先做市场调查。
于是,一家人再到街头散步时,两人都会默契地留意一些新奇的民间小吃、杂耍之类的项目。
可时机迟迟未到。
直到2013年的一天,单卫钧和妻子周蓉蓉路过上海的一家弄堂,看到一个生意火爆的奶茶店,就好奇地上前一探究竟。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单卫钧和奶茶结下不解之缘,就此走上了暴富之路。
< class="pgc-img">>这家不起眼的奶茶店,开在不起眼的弄堂里,铺面很小,由一个年过半百的阿姨操持,生意却异常红火,排队的人把周围堵得水泄不通。
单卫钧和妻子排了很久的队,才得以挤到前面,一瞧究竟。
他发现,阿姨不但卖珍珠奶茶和八宝粥,同时还把半杯八宝粥混进半杯奶茶里,搭配着卖。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卖奶茶的人,混在一起好喝吗?
轮到单卫钧时,他好奇地买了两杯尝尝鲜,可没想到,即使是一直不爱喝饮料的他,也觉得很好喝。
妻子周蓉蓉更是赞不绝口,还说这个点子很不错,解渴又解饿,如果包装再精致点儿就好了,就可以一边喝一边逛街。
听了妻子的话,单卫钧心里一动,觉得这很可能是个商机,就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 class="pgc-img">>那段时间,国内台式奶茶和港式奶茶风靡一时。
单卫钧借着带家人到宝岛台湾旅游的机会,趁机考察了一下当地的奶茶市场,结果得到了惊人的数据。
宝岛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居然有接近20000家奶茶店,如果按照这个人口比例来推算,内地的奶茶店总数会超过100万家。
单卫钧心里一惊,靠奶茶创业的念头从他心里冒出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迅速疯长。
< class="pgc-img">>旅游结束后,单卫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内地的奶茶市场。
他发现,国内基本上是柠檬水这种水果类茶饮,和珍珠奶茶等台式奶茶的天下,完全还没有谷物和奶茶混合的品牌。
单卫钧不肯放过这次千载的创业机会,决定试一试。
他和妻子找到当初的那家奶茶店,厚着脸皮请教店主阿姨,并许以重金,恳求对方把看家的手艺传给他们。
一开始,店主还以为是骗子上门,二话不说就将两人轰出去。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阿姨才答应教他们煮粥、做谷物奶茶,单卫钧也给对方提供了丰厚的报酬,双方各取所需。
经过漫长的筹备期,2013年7月,单卫钧的第一家奶茶店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业,取名:沪上阿姨。
当时台式、港式奶茶爆火,而大部分的奶茶品牌都是发源于南方,单卫钧取名沪上,是寓意上海,一心想要做出发源于上海的本土奶茶品牌。
而“阿姨”这个名称,则是因为当时“瑞可爷爷”这样的蛋糕品牌爆火,消费者偏爱具有人设感的品牌名,所以取名“阿姨”。
综合起来,夫妻二人希望以上海女人的形象,助力品牌文化传播。
创业之初,就考虑如此深远,设定好了未来的品牌发展方向,真可谓深谋远虑。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背后,蕴藏着单卫钧夫妻二人想要做大做强的野心。
< class="pgc-img">>奶茶店开业后,全新的现煮五谷茶饮立即吸引了众多尝鲜者,生意很火爆,几乎每天都要排队购买。
虽然这家奶茶店的铺面只有25平米,却在第一个月时,销售额就高达40万元。
首战告捷!
而对单卫钧来说,这也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选址时,他就做过调查,上海人民广场附近,每天有将近10万人次路过,这其中有无数从外地来旅游的人。
这些人当中,不但会产生客户,甚至还会招来一批创业合作伙伴。
结局,果真如单卫钧所料,很快,他们就在上海接连开出了三家直营店。
然而,单卫钧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差点因为一场风波导致破产。
< class="pgc-img">>单卫钧夫妻在人民广场租铺面时,是三房东经办,房屋合同也是和三房东签订。
同时,三房东和二房东签订合同,二房东才是和真正的铺面拥有者——大房东签订合同。
这样的房屋租赁关系,真是绕得人头晕,而随着奶茶店生意越来越火,弊端显现出来。
< class="pgc-img">>眼瞧着第一个月就赚了大钱,房东们心里嫉妒不已。
不久后,胡搅蛮缠的大房东和二房东提出了涨房租,同时又和三房东发生了一系列经济纠纷问题。
这些门店租赁问题,直接影响了单卫钧的奶茶店经营,因为他坚持按照合同办事,不同意加收房租,奶茶店被断水断电长达两个月时间。
那段时间,单卫钧和妻子周蓉蓉始终不愿意妥协,断电时,两人就用蜡烛照明,跟消费者解释是节日特别装饰,断水时,就以桶装水保障需求。
可时间一长,方方面面的影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导致了门店业绩下降,整个公司入不敷出,差点破产。
这场房屋租赁“战争”,一直持续了两个月时间,最终以单卫钧夫妻的妥协结束,他们不但支付了双重租金,还给了房东一定补偿。
然而,4年后,位于人民广场的这家店,再次遭遇房东之间的财产纠纷,单卫钧夫妻苦不堪言,左右为难,像“护崽子”一样护着店面。
这一次,或许是店铺盈利,有了底气,他们夫妻二人不再妥协,才让这场历时5年的门店保卫战,就此终结。
历经过这次风波,沪上阿姨逐渐从初创期走向稳定,单卫钧开始了下一步扩张。
< class="pgc-img">>扩张过程中,单卫钧意识到,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开店,属于三高一低:“高房租,高人工,高竞争,低利润”的特点。
相反,二、三线城市不但人口基数大,还拥有对应的消费能力,属于“低房租,低人工,低竞争,高利润”。
而四五线城市乡镇的消费力更弱,市场容量比较小。
对比下来,单卫钧果断选择下沉,牢牢锁定二三线城市这块大蛋糕不松手,开出了3000多家门店。
其中,在天津有170家、山东有300家、安徽有200多家、江苏有100多家、东三省有100多家,不容小觑。
单卫钧的下一个目标,是开10000家店。
他自信满满:
三线城市有600个县级市,未来我们期待在10~20元这个赛道上,只要占领200个城市,每个城市有50家店布局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有1万家店的规模了。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喝奶茶是否影响健康?加盟模式是否属于割韭菜?这些问题颇受质疑。
未来开10000家店,真的有那么轻松吗?
对此,你怎么看?
| 乔帮主
饮料“老字号”娃哈哈开了奶茶店,计划10年内在全国布局1万家门店……当然,这事儿发生在娃哈哈身上一点也不奇怪。除了卖饮料,这不是娃哈哈第一次玩跨界了,且,屡败屡战。
不过,不论娃哈哈如何“折腾”,依然无法掩盖一个残酷的事实:自2013年起,娃哈哈的销售额便持续下跌了……那么,奶茶店能成为娃哈哈营收增长的救命稻草吗?
01
新品 娃哈哈奶茶店
5月1日,第一家娃哈哈奶茶店在江苏淮安开业,沿用娃哈哈经典logo,口号“天生营养,自然好茶”。
网红复古装修风格,希望人们既能记起昔日的娃哈哈,又能“见识”全新的娃哈哈。基于此,娃哈哈的奶茶情怀无处不在。
那些不可缺少的网红元素,看上去不新不旧略显尴尬。娃哈哈奶茶店售卖25种奶茶,价格从10元-22元,远低于动辄二三十元的茶饮界顶流喜茶和奈雪の茶,又比一点点、coco等二线奶茶店高,基本与鹿角巷持平。
用料上,除了奶茶都有的鲜果、珍珠、布丁外,娃哈哈奶茶都会加入AD钙奶或营养快线,之后还将加入娃哈哈八宝粥。
自产自销策略,直接拉动了娃哈哈的销售额,如意算盘打得炉火纯青。
为了不拖累母公司,娃哈哈官方曾表示,“最近很多人来问我们关于奶茶店的事情,在此跟大家说明下,奶茶项目不是我们直营的,是我们授权给合作伙伴在运营的。”
公开信息显示,娃哈哈奶茶店的运营方为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19年10月的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有两个股东,大股东广东冠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持股75%,二股东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
不论盈利与否,娃哈哈奶茶店的开店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自5月起,已经开了9家门店。
02
阳谋 看好模式还是加盟费?
对于奶茶店的规划,娃哈哈方面曾宣布,计划10年开设1万家店。计算下来,需要每天开3家店,才能完成既定目标。
之所以设立如此雄伟的目标,在于娃哈哈奶茶店采取了直营+加盟的方式,加盟费25万元保证金2万元,费用包含技术培训、装修、设备和数据系统。
《娃哈哈茶饮项目品牌手册》中,娃哈哈将以华南地区为发展前线,以广州、北京、成都、西安、武汉、沈阳、杭州6座城市为基点向全国进行门店拓展。
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锋表示,北京地区目前已有一家店处于待开业状态,而广州的五山广场一带已在筹划一间娃哈哈茶饮体验店。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更是把奶茶店项目称为“是娃哈哈的第三次创业”,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然而,国内茶饮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各路资本早已“实现”了跑马圈地。
虽然,茶饮投资热开始于2016年,但短短几年时间便达到高潮,市场格局初现。头部顶流茶饮店非喜茶和奈雪の茶莫属。喜茶三年间共获5亿投资,今年3月传出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160亿元;去年3月,奈雪の茶完成A+轮3亿元融资,估值达到60亿元;去年4月,乐乐茶宣布完成近2亿元Pre-A轮融资。
另外,Coco、一点点也有众多加盟门店,河南茶饮品牌蜜雪冰城门店数即将突破1万家……一定程度上,茶饮市场趋于饱和,但依然挡不住创业者的热情。天眼查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新成立的奶茶企业竟有83893家。
娃哈哈此时选择这个赛道,真的是看好卖奶茶能赚钱吗?
事实上,那可不一定。因为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线下奶茶店盈利难问题十分突出,有数据显示,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甚至有从业者统计过,奶茶加盟店平均三个月就倒闭。
要注意,是奶茶店倒闭,不是做奶茶加盟项目的公司倒闭。
在百度上搜索“奶茶店加盟骗局”有59300000个相关搜索结果。通俗点来说,加盟商业模式最核心的“逻辑”是,品牌影响力、加盟费、原料供应。在签订加盟协议那一刻起,公司已经赚到了一笔加盟费,后续原料供应也由公司管控和定价。奶茶店倒闭后,加盟费不会返还或者返还极少一点。难道,娃哈哈也要赚“加盟费”吗?
按照娃哈哈的规划,每天开3家店,一家店25万加盟费,顺带还能卖出更多的奶茶原料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如果“计划实现”,且“顺利”,不光经营者赚钱,对股东娃哈哈来说,也是一举多得的营收增长点,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宗庆后曾公开表示: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尝试新的创新发展点是娃哈哈生死存亡的关键。
不知,奶茶店能否成为这个“关键”。
03
跨界 屡战屡败再战再败
事实上,开奶茶店只是娃哈哈近些年众多“副业”之一。
从1987年至今,靠着纯净水、营养液、果奶、营养快线等产品的数十年拼杀,娃哈哈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然而,宗老板并不甘于只做一个卖水的企业,很早就开始玩跨界了,但鲜有成功的案例。
早在2002年,娃哈哈进军童装行业,发展十年,童装业务收入仅有2亿元,对于彼时娃哈哈集团670亿元的营收不值一提。
2012年,娃哈哈涉足商业地产,首期17亿投资,打造高端精品零售业态——娃欧商场,计划5年开100家连锁店。2014年娃欧商场爆出亏损严重,拖欠租金,至今仅剩一家。
同年,娃哈哈与荷兰皇家乳品合作,代工生产销售“爱迪生奶粉”,年销售目标100亿,一年后实际销售额2亿元左右,至今,爱迪生也没变成知名奶粉。
2013年,娃哈哈投资150个亿进军白酒行业,推出领酱国酒,时间不长就音讯全无;2016年,宗馥莉推出定制化果蔬汁品牌KellyOne,如今市面难觅其身影;2017年,”娃哈哈公主”转战资本市场,收购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糖果失败,亏损了8000万港元。同年,娃哈哈进军无人便利店领域,喊出“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口号。目前,无人便利店更是“无人问津”……
伴随着数次挑战和失败,娃哈哈的危机开始出现。
2013年,娃哈哈到达顶峰,营收一度高达782.8亿元。但从20014年-2018年,营收持续直线下跌,2018年营收468.9亿元,与2013年相比,营收近乎“腰斩”。
04
终局 大健康电商是拯救者?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娃哈哈必须行动。
然而,开奶茶店仅仅是个开始,对75岁的宗庆后来说,手握一百多亿现金流,不可能只为喝杯奶茶,他又不是周杰伦。
5月底,宗庆后网络直播首秀,宣布成立保健品电商平台“康得利”,还透露该电商平台将于6月18日正式上线。
这是宗庆后首次对外公布娃哈哈大健康电商平台战略的进展情况。除“康得利”外,还有食品饮料日用品综合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哈宝游乐园”。
四大电商平台,是娃哈哈今年最重要的项目,总投资数十亿元。宗庆后亲自负责筹备,开发保健品、采购设备、建造厂房,他都必须过问。
在他的设想里,自己的电商平台主要帮工厂直销,跳过中间环节可以拿到更公平合理的价格。“保健品电商平台我们想招收10万个创业者来做零售商。食品饮料电商平台让每一家线下店都能成为电商仓库或中转站,每一位店内销售员都是配送员。”
这些想法正是十多年前淘宝、京东做成的;和现在拼多多、抖音带货正在做的。如今,再从一位七十多岁老人那里听到,感觉即悲壮又哀伤。
开奶茶店是娃哈哈第三次创业,那么,四大电商平台就是娃哈哈实现营收过千亿目标的支撑点。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中粮网曾投资数亿打造我买网电商平台,十年之后,我买网看着更像一个公司内部网站。王健林的万达集团打造的万达商城,早已成了传说。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电商行业容得下娃哈哈吗?奶茶行业容得下娃哈哈吗?令人尊敬的宗老板,真的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