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到永定河,从密云水库到野鸭湖公园,除了轻盈飞翔的雨燕,山噪鹛、山鹛、沟牙鼯鼠、金线侧褶蛙、崖沙燕等北京本土物种正在重回人们视野。北京“土著”生物的回归,不仅让观鸟者们兴奋地扛起摄影设备,奔走于各个观鸟点,更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京动物学会理事李兆楠一直关注北京本土物种生存状况,在他的记录本里,记载的北京本土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共计693种。
7月12日,北京雨燕在正阳门上空飞翔。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本土鸟类越来越常见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普通雨燕的亚种标本。在全世界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因此北京雨燕也被公认为北京的标志性物种。在很多文字记录中,北京雨燕被称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
李兆楠表示,其实在北京还有一种拉丁学名以“北京”冠名的鸟类,那就是栖息于北京中低山土坡灌丛中的山鹛,其学名为Rhopophilus pekinensis,种加词pekinensis即为北京之意。
“山鹛的模式产地就在北京,是北京的本土物种。除了山鹛,北京还有山噪鹛,前者在北京被俗称为“大尾巴狼”或“小背串”,而山噪鹛被俗称“山画眉”或“大背串”。这两种鸟也是当年由斯温侯在北京发现并命名的。”李兆楠说,这两种鸟类不仅在北京,在国外也都深受观鸟爱好者的喜爱,“国外的观鸟者来北京观鸟,这两种鸟也是重要的目标鸟种。”
在北京的鸟类大家庭中,冠鱼狗、斑鱼狗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中冠鱼狗属于北京留鸟,在房山十渡常见,不过与北京雨燕相比,它的关注度要小很多。斑鱼狗则有所不同。
冠鱼狗。受访者供图
李兆楠说:“斑鱼狗主要见于在南方一些大的开阔水面,在北方非常少见,首次在北京的记录是2005年于沙河水库,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斑鱼狗在北京每年均有零星的记录。尤其是今年,在密云水库能够较为稳定地出现。此外,在北京大兴也记录到了斑鱼狗的身影。”记者查询了解到,今年7月,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监测员在密云区不老屯镇学各庄地区拍摄到斑鱼狗。
在永定河两岸,崖沙燕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他们在临河的砂岩上啄出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洞穴。昌平区沙河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崖沙燕的筑巢“定居”给这里带来不一样的景象。
李兆楠说:“崖沙燕在北京已经有较为稳定的繁殖,永定河流域两岸为砂质土壤,崖沙燕因此频频光顾。”在观鸟人士的文字记录中,由于崖沙燕“凿”出的洞穴数量较多,人们从远处一看,仿佛是一个“小敦煌”。
更多北京土著“居民”正在回家
除了鸟类,在北京,其他本土物种也正在回归。
2017年夏天,李兆楠带学生在北京延庆开展夜探活动时,近距离用相机拍摄到了豹猫。
豹猫是国内最小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居北京食物链顶端,为衡量生态环境指标的指标物种。豹猫虽然广泛分布于北京山区及浅山丘陵带,以及密云水库周边荒地,但是由于其隐匿性强,发现难度非常大。
豹猫。受访者供图
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次意外发现豹猫的情景,李兆楠仍觉十分有趣。他说,那次是在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进行夜探活动,当时,他手持强光手电,突然发现树枝闪出了“四个小灯泡”。
“我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两只‘小猫’趴在树上,只不过它们的颜色条纹非常深,双眼之间还有两条很重的白色条带,尾巴特别粗。”一系列典型特征让李兆楠意识到,他发现豹猫了。“那次意外的发现确实非常珍贵,而且是在那么近的距离之内。”李兆楠说,虽然此前北京也有一些豹猫的影像记录,但主要都是依靠红外摄像机发现的。
沟牙鼯鼠同样是北京的本土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种。在网络视频中,鼯鼠类动物常常以滑翔的姿态出现,因此在网络上也收获了不少粉丝。李兆楠介绍,沟牙鼯鼠栖息于中高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中,喜欢在靠近水源的高大乔木的树洞中做巢。近年来,在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深山中发现过沟牙鼯鼠的身影。
沟牙鼯鼠。受访者供图
打造趋向于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
李兆楠说,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社区封控管理,人员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出现“人退鸟进”“人退兽进”的现象,此前在山里都难以发现的生物,如今在城区现出踪迹。
举例来说,今年6月,北京本土山羊——中华斑羚出现在位于门头沟区的京煤集团总医院南侧外巷子里。中华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日难见其真容,其生存环境为深林崖壁。因此,此次中华斑羚现身门头沟更让人感到意外。
中华斑羚。受访者供图
去年年初开始,野生动物观测者在玉渊潭公园、绿堤公园、凉水河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而这种生物此前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
记者了解到,金线侧褶蛙是两栖动物中最能代表北京的物种,也被俗称为金线蛙。1880年,法国自然学者Fernand Lataste根据采自北京的标本发表并命名了这个物种。
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物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为这些生物营造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尤为重要。在李兆楠看来,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是整齐划一的绿地,原生态的环境更适宜种群的多样性繁衍。“从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常说的环境好应该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互不打扰,这才是比较完美的场景。”
金线侧褶蛙。受访者供图
以沙河为例,距离河道百米远就有居民区,但是沙河地区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多达几十种,鸟类达到300多种。李兆楠分析说,沙河最重要的特点是环境比较原始,有大范围的荒地。“有一种观点认为荒地没什么作用,所以要进行改造。但是‘荒’正是其最重要的意义,有些物种就栖息于所谓‘荒地’的环境。”因此,改造环境不应该仅是趋同于人类,更应该趋向于野生动物的生存。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专家赵欣如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同时也要考虑动物的发展。”他表示,保护生物的自然栖息地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城市发展是必然,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更是一项重要命题。
让“野草”生长
在北京,一些所谓的“杂草”正重新长出地面。以前,北京的地被草本植物常被当做杂草清除,但它们其实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元素之一。近年来,北京市逐渐让地被草本植物“回家”,保留部分荒地,让这些植物生长。比较典型的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天坛公园,其中天坛公园的二月蓝更是受到游客欢迎。
去年1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冬季绿地养护工作中,北京将科学利用和管理林下的原生地被植物,让野花野草成为北京冬季的一道风景。北京各区将对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野草采取整理与保留相结合的管护措施,同时维护好观赏草冬季景观。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二级调研员王万兵介绍,崂峪苔草、委陵菜、野花地丁等北京的“土著”乡土地被植物,凭借着节水、耐粗放管理等优点,成为绿化建设的“主力军”,丰富了公园绿地植物种类,还能为各种昆虫提供栖息条件,解决绿地绿而不活的问题。
“以往在冬季,野草地被大多被割掉,现在把它们保留下来,可以作为冬季景观供游客拍照。同时,一些草籽也可以为小鸟提供食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目前,副中心绿心公园、海淀公园、花卉大观园等,都对观赏草进行了整理。”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过南,闯过北;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水;
看不完的美景,跑不断的腿;
吃不完的美食,堵不住的嘴。
——大家好,我是蓝眼睛的狼(自称小狼)。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三部分:常吃的一些鱼类,鱼的一些家常做法,以及生活里哪些人应该对鱼忌口。
首先先来说说,咱们最常吃的一些鱼类。
一个是淡水鱼,包括四大家鱼,青鱼(广东称黑皖)、草鱼(广东称皖鱼)、鲢鱼(刺很多,广外和中大的食堂用的就是鲢鱼)、鳙鱼(也叫雄鱼,胖头鱼,是“水中清道夫”,有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的作用)。还有鲫鱼,鲤鱼,鲈鱼,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鲮鱼,团头鲂、罗非鱼,大马哈鱼,红鳟鱼等等。
另一个是海鱼,有黄花鱼,带鱼,鲅鱼,偏口鱼,鳕鱼、鲳鱼、鲈鱼和石斑鱼。
再来介绍一些家常的吃法。
1、水煮鱼
又称江水煮江鱼,是一道川菜,最早流行于重庆市渝北区翠云乡。重辣味,越吃越上瘾。常用来入料的鱼类:草鱼,青鱼和鳙鱼。
2、糖醋鱼
这是一道非常常见的家常菜,可以这样形容:鲜嫩无比、酸甜可口 ,外焦里嫩,而且没有腥味,非常开胃!常用来入料的鱼类:草鱼、青鱼和鲤鱼。
3、红烧鱼
这是一道闽菜菜品,也很常见。常用来入料的鱼类:基本上,可食用的鱼都可以红烧。要根据需要来选择整条鱼或者是切块红烧。
4、酸菜鱼
也叫酸汤鱼,来自重庆,关于它的传说很多,大家有意可以自己去了解。刚开始酸菜鱼是以草鱼为主料,配以泡菜酸菜等食材煮制而成,酸辣可口。现在常用来入料的鱼类:淡水鱼均可,广东以碗鱼为主。
5、剁椒鱼头
是湘菜系中的代表菜品之一,价廉物美,深得各界人士喜爱。开胃下饭,常用来入料的鱼类:鳙鱼(胖头鱼)。
6、啤酒鱼
这种用啤酒代替料酒来烧鱼,腥味尽除、口味鲜美、辣而不躁、口感甚佳,常用来入料的鱼类:新鲜的淡水鱼均可。小狼在广西桂林吃的这道菜,超级喜爱。
7、鲫鱼豆腐汤
属于粤菜菜系,口味咸鲜可口。常用来入料的鱼类:鲫鱼。
8、烤鱼
是一种发源于重庆巫溪县,而发扬于万州的特色美食,在流传过程中,融合腌、烤、炖三种烹饪工艺技术,充分借鉴传统渝菜及重庆火锅用料特点,是口味奇绝、营养丰富的风味小吃。常用来入料的鱼类:新鲜淡水鱼,鲳鱼,黄花鱼,鲈鱼也可以。
9、口水鱼
属于川菜,色香味俱全,麻辣鲜香,肉质细嫩。常用来入料的鱼类:四大家鱼。
10、煎鱼
这是小狼最爱吃的一种方法,用面加水调和,然后加入鸡蛋,继续搅匀。再涂抹在鱼块上,用不粘锅煎。小狼建议常用来入料的鱼类:带鱼、黄花鱼、鲳鱼和鲅鱼,鱼肉紧致,少刺。
11、清蒸鱼
清蒸鱼这道菜,口味咸鲜,鱼肉滑嫩,能够养血和开胃。常用来入料的鱼类:只要鱼新鲜,都可以清蒸,比较多的是鲈鱼,桂鱼,草鱼,武昌鱼。
最后说一下,生活里吃鱼的一些禁忌和建议:
1、健身的朋友建议多吃罗非鱼,它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是减脂期的美食;
2、痛风患者,应该少吃鱼甚至不吃,因为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
3、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尽量不要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会加重患者的出血症状;
4、肝硬化病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尽量避免吃鱼,尤其是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和金枪鱼;
5、结核病人,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所以不要吃鱼;
6、荨麻疹、皮肤湿疹等疾病的朋友要禁食鲤鱼,因为鲤鱼是发物。
关于鱼的具体制作方法,请关注小狼的头条号,欢迎留言交流。谢谢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
>鱼刺少,廉价,味道鲜美,适合清蒸,做法简单,是很多人都爱吃的,那么鲈鱼为什么没有刺?鲈鱼为什么刺少?
吃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鱼鱼刺多,有的鱼鱼刺少,大家所熟悉的就是鲈鱼刺少,那么鲈鱼为什么没有刺?鲈鱼为什么刺少?
鲈鱼为什么刺很少
鲈鱼的刺有毒,鲈鱼是海鱼,大部分海鱼的刺相对会较少。
其实鲈鱼的鱼刺并不多,相对来说,鲤鱼的鱼刺就属于较多的了。
鲈鱼常见的有海鲈鱼和一般淡水鲈鱼,海鲈鱼的肉质结实些、淡水鲈鱼肉质能鲜嫩些,各有各的好,但同样少刺,是讨厌挑鱼刺但又喜欢吃鱼的朋友的最好选择。
鲈鱼怎么去刺
1、胸肋,呈圆弧形平行排列,先逐条剔除,注意两侧都有。
2、中轴骨,剔掉胸肋以后,去两侧的肉(即大侧肌),然后从中轴骨上往下剥离肉。当然如果是烹制后的成品,那就更容易骨肉分离了。
什么鱼刺少
淡水鱼有许多的小刺,它们是肌间刺,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其数目会随着鱼类进化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等鲤科鱼类,进化程度低,小刺多。鲈鱼、淡水鲳、鳜鱼、鲶鱼、鲑鳟鱼、罗非鱼(福寿鱼)、黑鱼、鲶鱼等进化程度高,无小刺。另外,肉质的差异也与肌间刺有关。
海水鱼中,沿海常吃的带鱼、鲅鱼、扒皮狼、黄花鱼、石斑鱼、龙利鱼、多宝鱼等刺较少,深海鱼刺更少适合做鱼排、鱼堡、西餐等。刺少的鱼适u>虾焐蘸颓逭簦逭赧杂恪⒑焐沾悖牢队钟/p>
小刺较多的鱼则比较适合油炸,煎烤,烤海鲫鱼在夜晚的大排档,格外诱人,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最后,熏鱼也是不错的选择,香酥黄花鱼,回味无穷。
为什么有的鱼刺多有的鱼刺少
因为鱼刺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鱼类的进化。进化主要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比如生活在高水压中的鱼一般刺都小,所以深海鱼都是小刺。海鱼比较高级,所以刺相对较少,淡水鱼比较低级,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