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4日,奈雪的茶与范特西音乐在《范特西》专辑发行22周年之际,推出两款“范特西音乐宇宙”联名奶茶,分别为金色山脉蛋糕珍珠奶茶、金色山脉蛋糕奶茶,今日全国上线。随联名奶茶上线的还有奶茶杯、手提袋、杯垫等多个主题周边。
据悉,其中联名款新品“金色山脉蛋糕奶茶”同时参与“周周9.9元喝奈雪鲜奶茶”活动。
据梨视频报道,一门店员工表示,已经爆单,十点钟到现在了还没做完,杯垫套餐已售罄。另一门店小程序显示,联名款吸管杯也已售罄。
上游新闻综合新浪微博、财联社、梨视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茶饮店,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让人来,如何让人再来。
不管是打广告还是做促销,目的都为了圈粉,把顾客沉淀为忠实用户。
最近,我发现了几个圈粉效果好的运营小细节,低成本就能让顾客“深陷其中”,一起来看——
作者 | 国君
10张小贴纸,圈粉忠实客群
最近,有位朋友被一家奶茶店圈粉了,她的理由是“这家店让人放心”,有图为证:
冰淇淋机贴上自我警示小纸条
>这是一家冰雪时光的店,店内冰淇淋机上贴着一个宽度约3里面的红色贴纸,上面写着:早开业清洗1遍,晚打烊清洗3遍。
看起来是给店员自我警示作用的小纸条,无意中向顾客传递了“这家店卫生很好,值得信赖”的感觉。
我专门去了一趟这家店,发现这样的小纸条有10来张:
- 比如果糖机上贴着“每天校准一次”;
- 吧台水槽上贴着“水槽早晚洗2遍”;
- 操作台的一角贴着“操作台随手擦,小工具要归位”;
- 放水果的冷藏柜贴着“冷藏柜的物料,今天品尝了吗”;
- 甚至连垃圾桶都有要求,“垃圾桶1/2踩一踩,2/3及时更换垃圾袋”……
这些运营细节的外化,表面上是在提醒店员,无形中却给消费者传递了品牌对卫生、品质的要求,让消费者打消顾虑、产生了信任感。
或许相比于其他品牌,这家店的运营要求也许并不是最高的,但把细节外化成“对消费者可见”的文案或物料后,消费者就会不断加深认知。
认知大于事实,是消费者决策的真相。
奈雪的茶联合CBNData最近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中,对比去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品质安全”已经超越“口感口味”成为消费者首要的考量因素。
家家都在抓品质安全的同时,把细节“对消费者可见”,不失为一种圈粉的好办法。
而在消费品的营销领域,这早已经是一种屡试不爽的营销方法。
运营“外化”,是屡试不爽的营销方法
先说个烘焙行业的案例,有个蛋糕品牌叫21cake,主打简约的“方形蛋糕”,在上海属于小众网红品牌。
不配蜡烛的“方形蛋糕”
>这个品牌的蛋糕,有一个让人印象都很深的特点:所有生日蛋糕,都不配蜡烛。
因为失去了吹蜡烛这个仪式,这个品牌被不少顾客差评,但品牌坚决不配,为什么呢?
如果你去找客服投诉,客服会很认真地告诉你,这是为了食品安全,吹蜡烛这个动作,让蛋糕的菌落数多了14倍。
很多消费者第一次知道这个信息,都会对这个品牌印象深刻,“不配蜡烛”背后是品牌对食品安全的考量。
餐饮业也有这样的案例,比如西贝的“红冰箱”,本来不合格的菜品,应该被收回后厨处理,但西贝摆在了门店里,警示员工,也是告诉顾客“我们对出品的要求高”,还体现了一种不满意就退的真实承诺。
西贝的“红冰箱”,图片来自网络
>和前面提到的奶茶店一样,那些清洗、检查的运营细节,每家店都在做,甚至有的门店做的更好,但是没有人告诉消费者,消费者并不知情。
如果用一些显性的表达,把运营中的细节用心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知道品牌的努力与用心,那么在消费者心中,这个品牌就有了差异。
仔细回想了一下饮品行业,通过运营细节“对消费者可见”,从而圈粉的操作,还有很多新姿势——
让细节“对消费者可见”,还有这些新姿势
1、巧用“凡尔赛”体,拒绝也是一种吸引
我想起了小区门口的一家20年老店,店里常会贴出这样的海报:“因为最近市场买不到真的鸭血,所以鸭血粉丝汤产品下线了。”
走过路过的消费者,会觉得“这家店真良心”,常去吃的顾客会更加坚定地认为,“选它,没错”。
在淘宝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文案:“本品不含防腐剂,亲亲要尽快食用,介意勿拍”,“宝贝含有100%羊毛,不能水洗,介意勿拍”。
这样的语气,很像是最近流行的“凡尔赛”体:看似“拒客”,其实不动声色地让消费者感知到原物料品质,老板的用心、不妥协,以及一杯饮品的“超值”。
2、生活化的文案,传递真实感
南宁市宾阳县商业中心,有个叫灏漾茶饮的店,这个店周边1公里有约30家茶饮店,其中不乏蜜雪冰城、益禾堂等连锁品牌。
在夹缝中的老板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用新鲜水果。但怎么让消费者非常清晰的感知到呢?
将价值感告知消费者
>店里的爆款“多肉葡萄”,为了让消费者感知到葡萄用的是鲜果而非罐头,老板每天通过朋友圈、QQ空间、门店话术,花式更新物料消息,比如:
- “多肉葡萄断货了,因为今天没有买到新鲜葡萄”;
- “一杯要用半斤夏黑葡萄,跑了几家才买够今天的量”;
- “最近葡萄涨价太厉害,卖一杯赔几块,多肉葡萄下线几天”。
相比于告诉消费者“本店使用鲜果,拒绝罐头果酱”等信息,这些高度生活化的语言,更有真实感。
3、“纯水果有错,我愿意重做”
长沙品牌果呀呀,专注于鲜果茶,因为不用果酱和冻果,产品会不太稳定。因此在果呀呀的门店,都会看到这样一张海报。
通过几行文字,非常清晰地告知消费者,因为只用鲜果,所以口感会因为鲜果产地和上市时间的变化,造成口感差异。
这个操作也是一举三得:既让消费者对口感不稳定的包容性提高了,也强化了门店用鲜果的标签,同时又彰显了不满意就重做的诚意。
4、把公益价值观“植入”进产品
我们常常会点的喜茶,外卖打包袋有一句话:此袋使用全生物降解材质,喜茶感谢你对环保的支持。
简单一句话,就把喜茶做公益的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
对关注环保的消费者来说,这一行小字,也提升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5、将原料的价值属性,和产品做绑定
安徽品牌甜啦啦,在今冬的新品无敌烧仙草上,每杯产品都会额外在杯身贴标签,标签显示“草本植物烧仙草,清热止渴,新鲜熬制”等信息。
用杯身贴展示原料的价值属性
>事实上,烧仙草这个品类,天然就具有这些属性,但甜啦啦贴在杯子上,让消费者捧在手心看到,就会自然而然强化对于这款产品的认知。
6、用完的牛奶盒,也可以用来“打广告”
上周写过的沙县咖啡,老板每天都会把用完的空牛奶盒,摆在吧台,因为店内出杯量大,空盒子能在吧台摆成一面墙。
而这面墙成为了门店的“网红打卡点”,在大众点评上,拍牛奶盒的比比皆是。
吧台上摆放的空盒子,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老板告诉我,牛奶盒放在这里,有3个好处:
第一是,这是和顾客的破冰聊天素材,老顾客进店,一句“今天生意这么好啊”,就开启了愉快的聊天。
第二是,产品品质的彰显,不用老板说,品牌的鲜奶盒子摆在那里,店里的品质不言而喻。
第三是,营造一种“这家店生意超好”的既视感,喝咖啡和吃饭一样,哪家人多去哪家,也是常见消费心理。
一个用心对待细节的品牌一定不会差,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不过,消费者对细节越来越在意,就要求门店运营不仅“会做”,还要“会说”。
在产品和营销趋于同质化的今天,这些刻意把运营细节“对消费者可见”的门店,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暖意与尊重。而这也是一些夫妻小店,对抗大连锁的秘密武器。
今年是新茶饮运营年,各大品牌都在做运营细化。
有的通过门店服务持续吸引顾客,有的通过规模向供应链要利润,有的通过精益管理,降低损耗提高人效。
运营内功如何修炼?未来品牌如何进阶?
1月5日,上海,咖门2021万有饮力年度大会,让我们一起探讨饮品业如何“稳赢”!
茶、奈雪、乐乐茶让新式茶饮+烘焙的CP组合深入人心,而寻求业务破圈的烘焙品牌也开始有样学样,反向开起了茶饮店。
近日,商业那点事儿小编发现,老牌烘焙品牌金凤成祥竟然也做起了茶饮生意。
在唐家岭奥特莱斯出现了一家和以往装修风格完全不像的金凤成祥门店,门店整体色调以蓝白为主,就连金凤成祥标志性的红白两色门头也变成了蓝白风。此外,货架陈列、灯光色调上也都显得更时尚年轻。
不过,这家店最吸睛的一点还是新添了茶饮,有杨枝甘露、玫瑰有约与青苹果乳酸菌三种口味。店内还配置了咖啡机等一系列现制饮料机作为“水吧”,提供现场咖啡、奶昔、水果酸奶等饮品的制作。
店内有现成的瓶装茶饮
>现点饮品菜单
>据店员介绍,这家门店是金凤成祥旗舰店,目前在北京已开到了第二家,顾客原有储值卡在旗舰店也可通用。店内瓶装饮品属于新品,只有部分门店有售,水吧会根据门店位置、店面大小配备,通常会选择在商场内开设的门店,装修风格也会根据商场的需求来改变。
面包等烘焙产品似乎成了配角
>在烘焙圈内,金凤成祥给人的感觉一直带有老牌烘焙品牌的“老成持重”感,除了老本行烘焙,鲜少在业务上做新的尝试。这次开出茶饮烘焙店,着实还让人吃惊不小。
这也从侧面说明,如今烘焙市场的竞争及激烈到了何种程度。曾经,金凤成祥此前和味多美、好利来基本平分秋色,各有拥趸。但近几年,味多美、好利来在年轻化、创新性上已经开始走远,把金凤成祥甩在了身后。
加上鲍师傅、爸爸糖、月枫堂、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网红新式烘焙品牌不断崭露头角,并接连拿到各种融资,烘焙市场原本平静的表面也被搅动不宁。《2021中国烘焙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烘焙行业至少进行了16次融资。近段时间,鲍师傅估值达100亿等消息更是火到官微不得不出来澄清,低调地称”自己还是小公司”。
如果仅仅是烘焙行业自己内卷也就算了,问题是,喜茶、奈雪、乐乐茶等茶饮品牌也在费尽心思做面包,这也就难怪金凤成祥压力山大,主动升级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老牌烘焙企业谋生存难度更大。以产品与消费体验来讲,金凤成祥的产品难以长期吸引消费者。
在餐饮行业连锁顾问、《餐饮营销实战》作者王冬明看来,近些年烘焙蛋糕店的利润下滑,需要补充可获得高利润的品类,饮品是最优选择,因此,金凤成祥并非创新,而是意在弥补利润。金凤成祥缺乏对茶饮赛道的了解,如果用经营烘焙的逻辑布局茶饮,恐怕难以扭转大局。
- END -
张天元/文并摄
孔瑶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