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热乎乎的奶茶
一碗甜滋滋的甜品
可以治愈冬日的寒冷
但甜品、奶茶中
那些眼花缭乱的配料
你了解多少?
< class="pgc-img">>珍珠
珍珠是奶茶的“原配”
现在依然是所有“伴侣”中的C位担当
< class="pgc-img">>珍珠的配料主要是
木薯淀粉、红糖(或黑糖)和水
在所有奶茶配料中
珍珠最容易实现自制
将红糖放入开水中化开
然后用糖水与木薯淀粉混合
像和面一样揉成团
再搓成球煮熟即可
加入小麦蛋白就会更有嚼劲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椰果
椰果也是奶茶的“元老级CP”
口感弹滑,白白嫩嫩
尽管外观与椰子肉相似
但是吃起来却截然不同
椰子肉口感要硬得多
椰子肉
椰果是椰子水
经过葡萄醋杆菌发酵的产物
发酵后的椰子水
会生成白色的细菌纤维素
浮在椰子水表面
经过积累形成厚厚一层
捞出后就可以做成椰果
椰果
椰果的主要成分是
细菌纤维素
它和植物纤维一样
不会被人体吸收
不仅热量低
还能促进肠胃蠕动
然而,市面上的椰果
大部分添加了糖
不宜多吃
雪蛤
十分受欢迎的饭后甜品
木瓜炖雪蛤
主要原料是
木瓜、雪蛤油、冰糖、鲜奶
木瓜中间白白的东西
就是雪蛤油
但它实际上并不是油
而是雌性东北林蛙
输卵管内营养物质的干制品
当地人也叫它“蛤蟆油”
(点击▼图片查看)
< class="pgc-img">>东北林蛙经过2个月晾晒
完全干制
才能产出雪蛤油
麻薯
我们常说的麻薯
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面包麻薯
长这样↓
< class="pgc-img">>面包麻薯通常由木薯粉制作
经过烘焙,表皮酥脆
空心部分可以放自己喜欢的馅料
另一种是鲜奶麻薯
长这样↓
鲜奶麻薯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
丝滑Q弹,软糯香甜
奶茶或甜品中的麻薯小料
就是它了
< class="pgc-img">>寒天
“寒天”听起来高深莫测
实际上
它就是琼脂的小名
石花菜是夏日常见的凉菜
之所以你只吃过凉拌的石花菜
主要原因就是
石花菜加热后就会融化
放凉后,变成石花冻
寒天就是石花冻
石花菜的主要成分是琼脂多糖
提取出的琼脂
可以制作
果冻、布丁、糕点、冰激凌等美食
< class="pgc-img">>奶茶中的脆啵啵、晶球、寒天
都是同样的东西
只是叫法不同
西米
西米名字中虽然有“米”字
但它却和米没啥关系
它是由西谷椰中的淀粉制作而成
西谷椰是东南亚的一种棕榈树
和椰子是亲戚
它的茎中含有大量淀粉
在当地被制成各种食物
把西谷椰的淀粉洗干净
趁着没完全干透时
像摇元宵一样摇一摇
就成了西米
< class="pgc-img">>来源 央视三农
报记者 吴佳佳
前几天,网友们纷纷晒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网上也一直流传着“一杯奶茶的咖啡因相当于7罐红牛”“一杯奶茶咖啡因含量等于4杯咖啡”“奶茶会导致失眠”“一杯奶茶清醒到天亮”等说法,引起消费者担忧。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日公布的《中国消费者咖啡因认知及态度调查(2023)》显示,52.15%的人不知道茶中含有咖啡因。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茶和咖啡同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咖啡因饮品。出于望文生义的原因,说起咖啡因,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咖啡,但“喝茶提神”也是咖啡因的作用。实际上,茶、奶茶中也都含有咖啡因,但由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咖啡因饮品还缺乏全面认识,导致对“奶茶含咖啡因”这种知识性认知屡上热搜。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咖啡因最期待的作用是提神醒脑(91.56%),其次分别是提高运动表现(45.47%)、提高反应速度(38.75%)及提高认知功能(36.12%)。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研究员告诉记者,咖啡因可以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例如,可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增强神经元活性,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警觉性、注意力等,但摄入过量也可能导致心悸、紧张、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因此在食用时要注意适量。
那么,咖啡因究竟存在于哪些植物里?专家指出,咖啡因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咖啡豆、茶叶、可可豆、瓜拉纳、巴拉圭茶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咖啡豆提取物”的知晓率最高,为89.10%,但对其他含咖啡因配料的识别率都较低。比如,51.79%的消费者不知道“红茶浓缩粉”中含咖啡因,63.42%的消费者不知道“巴拉圭茶提取物”中含咖啡因,76.05%的消费者不知道“瓜拉纳提取物”中含咖啡因。
《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我国成年消费者中,咖啡因摄入贡献率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茶叶对我国消费者咖啡因摄入的贡献率为74.80%,远高于其他类别。而未成年人咖啡因摄入贡献率则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和巧克力。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认为,我国目前仅允许咖啡因用于部分保健食品和可乐型碳酸饮料,但咖啡粉、茶粉、瓜拉纳提取物等含咖啡因配料也可以带入咖啡因。这些含咖啡因配料本身都是允许使用的,安全性也不是问题,但消费者的识别率却较低。可以考虑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规范咖啡因的使用和标识,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让企业明明白白地加,消费者明明白白地选择。
根据《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这大约相当于4杯(标准杯)咖啡。为了方便消费者把控咖啡因摄入量,不少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澳新等,要求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饮料明确标识咖啡因含量。调查显示,88.41%的中国消费者也希望知晓食品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此外,75.66%的消费者认为既需要控制产品中咖啡因的添加量,也应控制自己的咖啡因摄入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的意识,这很好。可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教育,让大家学会通过标签信息合理规划咖啡因摄入,既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又避免过度摄入带来健康风险。
来源: 经济日报
几天,网友们纷纷晒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网上也一直流传着“一杯奶茶的咖啡因相当于7罐红牛”“一杯奶茶咖啡因含量等于4杯咖啡”“奶茶会导致失眠”“一杯奶茶清醒到天亮”等说法,引起消费者担忧。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日公布的《中国消费者咖啡因认知及态度调查(2023)》显示,52.15%的人不知道茶中含有咖啡因。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茶和咖啡同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咖啡因饮品。出于望文生义的原因,说起咖啡因,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咖啡,但“喝茶提神”也是咖啡因的作用。实际上,茶、奶茶中也都含有咖啡因,但由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咖啡因饮品还缺乏全面认识,导致对“奶茶含咖啡因”这种知识性认知屡上热搜。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咖啡因最期待的作用是提神醒脑(91.56%),其次分别是提高运动表现(45.47%)、提高反应速度(38.75%)及提高认知功能(36.12%)。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研究员告诉记者,咖啡因可以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例如,可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增强神经元活性,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警觉性、注意力等,但摄入过量也可能导致心悸、紧张、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因此在食用时要注意适量。
那么,咖啡因究竟存在于哪些植物里?专家指出,咖啡因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咖啡豆、茶叶、可可豆、瓜拉纳、巴拉圭茶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咖啡豆提取物”的知晓率最高,为89.10%,但对其他含咖啡因配料的识别率都较低。比如,51.79%的消费者不知道“红茶浓缩粉”中含咖啡因,63.42%的消费者不知道“巴拉圭茶提取物”中含咖啡因,76.05%的消费者不知道“瓜拉纳提取物”中含咖啡因。
《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我国成年消费者中,咖啡因摄入贡献率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茶叶对我国消费者咖啡因摄入的贡献率为74.80%,远高于其他类别。而未成年人咖啡因摄入贡献率则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和巧克力。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认为,我国目前仅允许咖啡因用于部分保健食品和可乐型碳酸饮料,但咖啡粉、茶粉、瓜拉纳提取物等含咖啡因配料也可以带入咖啡因。这些含咖啡因配料本身都是允许使用的,安全性也不是问题,但消费者的识别率却较低。可以考虑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规范咖啡因的使用和标识,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让企业明明白白地加,消费者明明白白地选择。
根据《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这大约相当于4杯(标准杯)咖啡。为了方便消费者把控咖啡因摄入量,不少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澳新等,要求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饮料明确标识咖啡因含量。调查显示,88.41%的中国消费者也希望知晓食品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此外,75.66%的消费者认为既需要控制产品中咖啡因的添加量,也应控制自己的咖啡因摄入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的意识,这很好。可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教育,让大家学会通过标签信息合理规划咖啡因摄入,既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又避免过度摄入带来健康风险。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