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餐饮品牌定位,不可避免得要讲到一个重要元素:口号,又称之为slogan。但是又有多少餐饮老板,真正明白,什么是一个好的口号?怎么去创作一个好的口号呢?
一切都有逻辑,一切都有可公式化的方法,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价值百万的创作思路。
我们首先要明白,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广告语?
< class="pgc-img">餐饮广告语思路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买我产品+传我美名。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要先了解传播的5个元素。
(1)元素一:信息发送者(餐饮品牌)
(2)元素二:信息内容(品牌广告语,顾客购买理由)
(3)元素三:传播媒介(大众点评,抖音等平台展示,餐厅门头,菜单,各种媒体,户外广告)
(4)元素四:传播噪声(其他同品类竞争者)
(5)元素五:信息接受者(潜在顾客)
< class="pgc-img">传播5大元素
>其中元素二,就是我们要与顾客对话的内容,也称之为我们广告语言体系。该体系有先后顺序,第一顺序,我们要展示我们的品牌(这是我们的阵地,所有的资源带来的效果,最终都要积累到品牌上),第二顺序,我们要展示我们的品类(告诉顾客,我们是做什么的,匹配客户的需求)。第三顺序,展示信任状(告诉客户,选择我们是明智的选择)
接下来讲到本篇内容重点,如何三步写好餐饮品牌广告语?
戏剧化说清主要顾客的主要购买理由
如何理解“主要顾客的主要购买理由”?一个餐饮品牌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一定是它满足了顾客在这个品类上的消费,这个品类消费者越多,那么此品类市场越大;而我们的广告语就是准确告诉顾客,我们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价值,并且找到更多的潜在顾客,扩到我们顾客的基数。
主要购买理由,第一层:品类购买理由(例如湘菜代表辣,下饭;粤菜代表食材新鲜;淮扬菜代表精细,这都是品类的价值);第二层:品牌购买理由(西贝莜面村“闭眼点,道道都好吃”;"老乡鸡,全国800家门店")
如何理解戏剧化?
所谓“传播”更是“播传”,通过戏剧化方式,让更多的顾客能够记住,帮助我们传播品牌。我们找到顾客的购买理由后,通过文字,句式,修辞,或者传承百年千年的俚语,把购买理由融化进去,说得朗朗上口,过耳不忘。要求就是:口语化!口语化!口语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步骤一:5种方法,找到购买理由
(1)大众点评关键词梳理
(2)客户问卷调查
(3)顾客现场访谈
(4)创始人访谈
(5)同品类竞争者访谈
< class="pgc-img">步骤一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准确地找到,顾客来我们品牌就餐的理由。
步骤二:2种方式,根据购买理由创造广告语
方式一:直接讲清楚购买理由
牛小灶:广州牛杂煲,就吃牛小灶
神掌现捞:当天炒,当天卖,当天只有新鲜菜
有家酸菜鱼:吃活鱼,选有家
方式二:用文字,句式,修辞强化购买理由
彭厨:一起分享彭友的味道
西贝: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遇见小面:不在重庆,遇见小面
< class="pgc-img">步骤二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出顾客的购买理由,我个人推荐方式一,简单直接高效,在传播的过程中,损失最低。
步骤三:测试广告语
我们创造出广告语后,还要测试此广告语是否能准确表达我们品牌,是否能传播开来,那么有2种方式可以来验证。
方式一:微信朋友圈广告的附近推送
当我们创造出新的广告语后,我们可以通过投放朋友圈广告,曝光区域不变,投放人群不变,投放时间不变,图片不变,只改变广告文案,看我们广告点击率的变化,顾客留言情况,做出判断。
方式二:半年后大众点评顾客评论
我们使用新的广告语以后,以半年为时间节点,看大众点评顾客的评论,,我们广告语中的关键词露出量,有没有变多,来判断。
< class="pgc-img">步骤三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提炼出我们品牌的广告语,有了广告语,我们就要持续地传播,慢慢的我们品牌资产会变得厚重,也就是我们品牌的护城河会越来越深,这是我们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者:邵大碗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ID:cylbnc)
有这样一份调查报告,向10个创始人做过调查:什么是制约你打广告的主要因素?
有7人担心没效果,3人说“性价比低”。
这不禁让人想起“广告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世界百货业之父沃纳梅克说,“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其实,“广告浪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比广告被浪费更可怕的是,你找不到广告被浪费的原因。
我的广告是如何被浪费的?
广告为什么会被浪费?其实,是广告没有触达消费者,品牌没有掌握“传播的套路”。
这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不抓人,传播跟不上。
首先,看内容是否聚焦。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品牌不再“越老越吃香”,你的品牌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才是提高知名度的关键。
尤其是近两年,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不知道的小品牌突然走红。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暗藏的传播规则给了小品牌、新品牌迅速崛起的机会,也给老品牌更多考验。
因为,你的品牌很可能因为“会撩”而站在舞台中心,也可能会因为“不会说话”而失去消费者。
拿广告最核心的slogan来说,通过对经典广告案例总结发现:视觉的传播效果远远小于听觉。
这个“听觉”不是指消费者听见了什么,而是你的品牌在顾客心智上留下什么“声音印记”。
当产品内容被提炼成一句朗朗上口并能戳中消费者痛点的话或词语,往往能获得不错传播效果。
比如:
九毛九:“手工做好面”——针对面食机器压面没嚼劲、老面的痛点,强调面有弹性、新鲜。
丰茂烤串:“羊肉现穿才好吃”——强调新鲜羊肉
旺顺阁:“鱼头越大越好吃”——强调产品特性
巴奴毛肚火锅:“服务不是我们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强调品牌对食材的关注更甚于服务。
西贝:“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产品好,不怕被挑选。
棒约翰:“更好的馅料,更好的披萨”——从馅料好说到产品好,有理有据。
锅说:“一次用油老火锅”——打“地沟油”痛点,强调“油”是一次性的
美团外卖:“美团外卖,送啥都快”——打“速度”痛点,快送外卖。
其实,很多不能获得传播,或没法抵达目标受众的广告,多半是把广告做得“大而全”,没有打出自己“差异化”特色。
比如,“叫外卖,上饿了么”,没有打出定位,仅仅是做功能宣告。甚至“大而全”得可以横行广告界,类似的“看新闻,上xxx”“看视频,上xxx”“听音乐,上xxx”“买车,上xxx”......
判断广告有没有被浪费,第一看广告有没有清晰传递定位。用户喜欢看好玩的广告,但有些广告只顾着好玩而忽视信息的传递,广告虽然很热闹,但热闹之后会非常乏力,这种广告就是浪费的。
市场君给出的建议是:slogan最好选单点去深入,而不要什么都想抓。在设计广告语前要界定清楚,我们身处哪个市场?那个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怎样的?再对症下药。
其次,看传播是否聚焦。
1顾客看不到:浪费在广告位上
商场里两个广告位,一个在动线上,一个在动线外。你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边缘地带的广告位,虽节省了50%的预算,但最终只获得5%甚至更少的转化率。
麦当劳在广告位选择上向来下得去“狠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诸如灯箱、雨伞、垃圾桶、整顿楼外墙涂漆、巨型广告牌......凡是有麦当劳logo的地方,都是绝佳广告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向麦当劳学习:把广告当做投资,而不是消费。这种投资是有回报的,越是好地段就越能给更多潜在客户洗脑,获得更大销售可能。
2缺少重复:浪费在传播上
有了好内容好位置还不够,在传播过程中如果缺少重复,一样难以抵达顾客心智。
就像海底捞很有名,但你知道它的slogan吗?
“来自四川的火锅......好火锅自己会说话”,这是2010年确定下的slogan,可因为缺少宣传渠道上的重复,现在依旧少有人知道。
3和发展阶段不匹配:浪费在势能上
任何一次宣传,都得先从产品入手。等消费者对产品有认知、积累到第一批用户后,再去强化品牌。毕竟,认识了你的产品才愿意听你的故事。这个阶段性顺序不能颠倒。
看看西贝是如何根据发展阶段变更slogan的:
“90%的原料来自于西北的乡野与草原”
早在西贝只有几家店的时候,品牌名“西贝·西北民间菜”。这时西贝刚进入市场,消费者并不了解这个品牌,slogan便先传递品牌西北菜的定位,介绍食材来历。
“草原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
这时,西贝在地方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知名度,slogan便具体介绍西北菜,并给“西北菜”下定义:牛羊肉+五谷杂粮。
“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这一阶段,西贝已经完成了对消费者的教育,并在全国形成一定知名度,slogan立足于更长远的定位,对广大消费者宣传“道道都好吃”的产品。既是愿景、也是目标。
和品牌发展阶段相匹配的slogan,对品牌来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加强了传播效果。
防止广告被浪费,企业如何用“定位”做广告?
广告要怎么打,slogan如何设计?定位理论有4点建议:
第一:和别人不一样,在slogan里突出品牌存在的理由。
很多slogan看起来高大上,但其实谁都可以拿过来用,汽车行业这种情况最明显。
而独特的定位描述才是有效的。slogan是一种企业定位的描述,要让大家从这句就知道,你的品牌和别人不一样。
比如:
喜茶:一杯喜茶,激发一份灵感
乐凯撒榴莲比萨:榴莲比萨就是乐凯撒!
吉野家:牛肉饭专门店
第二:突出特色,但不要过于狭窄。
当大家都对这种“差异化”有所共识,就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没定位,而是定位过于狭隘。
举一个反例,有家店叫“满天星肉丝带底”,它的slogan是“长垣特色招牌菜标准起草定制者”,这就很莫名其妙。原本,它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它把品类做窄,最终只会把自己框死在这。
拿海底捞说,都说它的差异化是“服务”,但它并没有用“服务”打自己的slogan,而说“好火锅会说话”,这就给了它很大的延展空间。它现在是火锅,但它上市后,外国人来看海底捞,就会认为它是中餐的代表。
第三:要和品牌发展阶段相匹配。
品牌的slogan一定要跟根据战略阶段来界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甚至有时候需要去从消费者心中“总结”定位。
海底捞slogan有一个天然优势是,海底捞发展阶段足够支撑品牌拿品类说话,海底捞有资格“站在品类顶端说品牌”,其他品类想效仿还得先看品牌发展阶段。
第四:slogan语言尽量戏剧化。
戏剧化的表达往往受众更愿意接受,有趣的戏剧化内容受众也很愿意主动传播。
敲我!敲我!
好吃钟
觉得好吃请敲一下!
请敲好吃钟鼓励我们吧!谢谢您的光临!
好的slogan不止能让顾客爱上你的产品,更能爱上你的品牌。比如肯德基“生活如此多娇”;麦当劳 I’m lovin’ it (我就喜欢)......甚至像品牌名一样深入人心。
第五:在老slogan基础上迭代,兼顾“变与不变”。
“定位理论”一直向人强调“重复”,重复才是加深记忆的最好方式。但这和第三条“slogan要与发展阶段相匹配”并不冲突。
你看起来好像变了,其实原来的认知可以说是新slogan的铺路石一步一步把它推上去,这就是“认知积淀”。
任何优秀的重新定位,都是“借用已有基础达到更好的位置”的状态,而不是“完全颠覆”或“毫不相关”。因为,你完全颠覆,顾客是不一定认同的。
学习是最好的投资,
点击“阅读原文”,每天听一门营销课。↓ ↓ ↓
览世界著名百货和购物中心,一句有力、上口易传播的Slogan常常伴随它们的发展历程,影响一代又一代消费者。
但Slogan的应用在国内商业体中还不太普遍。
相比零售、餐饮等业态,国内消费者能轻易说出知名餐饮、零售品牌的宣传口号,却不见得能快速想起一家购物中心的Slogan。
那么,购物中心需要一句上口的Slogan吗?它能起什么作用?
国内外商业体Slogan有哪些特点
对于实体商业来说,Slogan一般有两种的应用场景,一种贴合其定位长线使用,在各种宣传推广中不断强化;一种是短期Slogan,配合不同的营销主题活动,经常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是前一种,即商业体的品牌定位Slogan。相较国内,品牌定位Slogan在国外商业体的应用较为常见,也较为成熟,各种定位层次的购物中心或百货都有自身的专属Slogan。
如MallofAmerica的“Morewaystobeyou”(更多方式做自己)、西尔斯百货的“Makeeverydayagreatday”(让每一天都好)、梅西百货的“TheMagicofMacy’s”(梅西的魔法)等。
更多国外购物中心Slogan:
SunridgeMall加拿大Inspiredbyyou(灵感因你而有)
HarmarMall美国Shoppingforreallife(购物为了真正的生活)
TheMall英国Shoppingasitshouldbe(购物应有的样子)
EastviewMall美国Ahigherformofshopping(购物的更高表现形式)
CortanaMall美国Rediscoveragreatshoppingtradition(重新发现最好的购物传统)
SantaMariaTownCenter美国Transformingshoppingintoanexperience(让购物成为一种体验)
BuchananGalleries英国Seriousshopping(真正的购物)
Lakesideshoppingcenter英国Feel-goodshopping(舒心购物)
MusicCityMall美国Whereyouhaveitall(这里能找到一切)
WhiteOaksMall加拿大Makesyoufeellikeshopping(引发你想要购物的感觉)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的知名购物中心也在进行尝试。比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一起潮玩”、上海兴业太古汇的“爱混敢嗲”、深圳万象天地的“趣浪来潮”等等。
从国内外商业体Slogan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1.国外商业体的Slogan更加遵循简洁、易懂、易于记忆的原则,且都以消费者视角出发,易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2.近年来国内有品牌定位Slogan的商业体,大都以时尚潮流为主题,围绕“潮”字做文章,主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Slogan背后的商业变迁
实际上,Slogan作为一种品牌定位的“象征符号”,在商业体应用中出现得极早。1920年代,传播学先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其《舆论》一书中指出,在充满异见和刻板印象的社会中,一个统一的象征符号能将分歧弱化,确保零散的个人能够组成一个集体。
90年代,营销学研究的先驱者凯文·莱恩·凯勒(KevinLaneKeller)提出构成品牌的3要素,即名称、Logo和Slogan。在现代营销学中,Slogan作为象征符号,在分散的受众中制造统一的情感唤起,具有提升品牌认知度、赋予品牌积极形象的作用。
实际上,早在Slogan被引入现代营销学概念之前,其就已经在塑造品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深入剖析Slogan的用途,或许应从其发展历史入手。
Slogan一词早在1704年时便在英国开始使用,是苏格兰盖尔语和爱尔兰语中Slogorn一词的英语变形,最初作为识别个体的暗号使用,后意为宣传语。
运用Slogan最普遍的、获益也最多的,当属快消行业。1900年代起,可口可乐便有一句知名Slogan:Forheadacheandexhaustion,drinkCoca-Cola(头痛疲倦,喝可口可乐)。
随后,知名Slogan的诞生出现在零售领域的各个品类当中,如1948年珠宝商DeBeers的“ADiamondIs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1988年耐克的“JUSTDOIT”(想做就做);
以及2003年餐饮行业麦当劳的“I’mlovin’it”(我就喜欢)。虽然Slogan在实体商业中的应用不及零售和餐饮品牌普及,却也从未缺席实体商业品牌的塑造过程。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体之一——英国伦敦的哈罗德百货(Harrods),在1849年创立之初便有了一句Slogan:EverythingforEverybodyEverywhere(为所有人提供一切所需)。
随着实体商业运营的关注点由商品转向更加人性化的需求,Slogan也随之出现了变化。比如当下,哈罗德百货的Slogan变为ANYTHINGIS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1908年于英国伦敦创立的百货公司Selfridges在初期创造了我们耳熟能详的Slogan“TheCustomerisAlwaysRight”(顾客永远是对的),现在变为了“WhyNotSpendtheDayatSelfridges”(来Selfridges消磨这一天吧)。
可以看出,哈罗德百货和Selfridges百货的Slogan,由最初的传递自身价值观和突出自身优势,转变为当下紧跟行业趋势的做法。百年前,哈罗德百货和Selfridges百货在表达货品的丰富性和对服务的重视;当下,他们都在表达对变革的拥抱和对生活方式的塑造。
存量时代,Slogan的意义更加重要
国内购物中心有Slogan的还不多见,但购物中心运用Slogan,是存量竞争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一二线市场中,往往存在大量项目同时开业、同期竞争非常激烈,购物中心常常处在“决胜边缘”的状态,因此,占领客户心智、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1.Slogan普遍应用的过程,是品牌化、差异化的过程
在商业地产行业竞争充分的格局下,商业项目做差异化已成为共识,而形成差异化的重要路径就是形成商业项目自身独特的品牌。而Slogan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句朗朗上口的Slogan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占据用户心智。
2.一句Slogan,也是在解决“效率”问题
一方面,通过一句简洁直接的Slogan,能快速链接目标客群,让消费者快速找到认同与归属,快速识别,节省消费者的选择时间,提高购物中心推广传播的效率;
另一方面,Slogan传递清晰的定位,也能在实际的招商过程、品牌更替中帮助商业体自动筛选合适的品牌,让品牌业态迅速匹配,加快双方“对位”的效率。
商业体Slogan正呈现哪些趋势
在营销学中,对于Slogan的使用已有诸多建议,如易懂、易记、用人们所熟知的口号、俗语等。在商业领域迅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观察到三个实体商业Slogan的变化趋势:
1.Slogan正变得更短、更口语化
上世纪起,大量零售与实体商业的Slogan都较长,8~9个字十分常见。当下,实体商业的Slogan正在缩短,更倾向于用并不具象的词汇和短语表达更加丰富的含义,而且相比过去的“咬文嚼字”,现在的Slogan更加口语化。
如老佛爷百货近年的“TheNewChic”(新风尚)、“Let'schangeapproach”(老佛爷总有新鲜事)等,短句包含了多种意义,可以理解为对变化的拥抱、永远走在时尚前沿等。国内一线购物中心的Slogan,常常使用4~5个字的短语,而且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好记。
2.以情感为核心代替商品为核心
自可口可乐开始使用“TasteTheFeeling”(品味感觉)作为其Slogan开始,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开始意识到Slogan直接冲击人们情感的重要性。
商品本身的差异化开始缩小,品牌营销开始围绕着对消费者情感及忠诚度的获取,而这个趋势或将逐渐展现在购物中心Slogan中。
3.瞄准年轻人的购物中心更需要Slogan
在圈层文化日趋重要的今天,年轻的消费群体更追求标签化、符号化,以获得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年轻群体所形成的圈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驱动了国内实体商业Slogan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