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花(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夜阑幽梦叩前窗,一缕夺魂栀子香。
拢帐访探园上客,仙妃绾雪舞霓裳。
夜阑:夜将尽时。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唐 杜甫《羌村》诗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霓裳:《霓裳羽衣舞》的简称,是一首唐代乐曲。该曲是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 class="pgc-img">>黄瓜(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房后黄瓜架一排,勤劳母亲细心栽。
瓜仔不足幼蚕大,早有黄花头上开。
< class="pgc-img">>金银花(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翠叶枝头聚大财,浓香缕缕驾风来。
双花并蒂金银结,鸳侣同心罗绮开。
雨露阳光千里秀,生辉溢彩九天垓。
恭栽一颗进家院,男女羞红杏子腮。
< class="pgc-img">>山镇晨色(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山镇遥遥坐半坡,香烟缭绕舞婆娑。
河边璎珞飞莺鸟,岸上青苔歌白鹅。
老者悠闲归太极,儿童嬉玩斗清波。
层层楼阁披新绿,琴瑟铮铮水起涡。
< class="pgc-img">>等消息(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小荷含秀待要开,远处燕儿寻绿来。
蕾上立身放眼望,音信将至不堪猜。
< class="pgc-img">>紫荆花(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紫荆花朵一团团,庭院融融兄弟间。
八月中秋团聚日,清风夹果共欢颜。
< class="pgc-img">>井塘古村一瞥(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村口井塘细水流,山风淳朴历年久。
层阶灵石诉情缘,茅草小房品美酒。
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国家AAAA级风景区。
< class="pgc-img">>观鱼(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窗前池苑水流缓,虹鳟鲤鱼挤作团。
美食一星高处落,万张厉嘴自相残。
< class="pgc-img">>庆六一(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年一度儿童节,异彩纷呈遍地旌。
含露葱茏需佑护,经霜耐雪踏征程。
二胎政策显威力,人境繁荣歌太平。
祖国青春笑容满,时新月异任君行。
< class="pgc-img">>重逢泪(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别三秋情如故,白头染尽离人苦。
花阴底下重逢时,泪语泣声两倾诉。
< class="pgc-img">>夜钓(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夜晚河边垂钓忙,漂浮水面泛孤光。
夏风乍起惊蓑草,鲤子慌然石后藏。
< class="pgc-img">>盼儿归(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手持拐杖坐门边,静待儿孙今日还。
人去楼空无一影,泪痕依旧染门栓。
< class="pgc-img">>聊斋故事(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阴阳两界本连根,何处泓清戒沐薰?
夜午狐仙窥纸阁,晨曦美女哭新坟。
书生苦读考功第,员外闲居省半分。
冷暖人情无足问,凡间仙客意殷殷。
沐薰:沐浴薰香。
纸阁:用纸糊贴窗、壁的房屋。多为清贫者所居。 宋 陆游 《纸阁午睡》诗:“纸阁甎炉火一杴,断香欲出碍蒲帘。
夜午:犹午夜。 宋 王巩 《闻见近录》:“ 李和文 都尉好士,一日召从官呼左右军官妓,置会夜午,臺官论之。”
员外:本谓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
应惜当下眼前人,莫念两界泪纷纷。
< class="pgc-img">>夜饮(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杯清酒穿肠过,人世能吟几首歌?
二寸寰球弹丸小,水珠邀月激洪波。
< class="pgc-img">>红荷园(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万亩红荷起波澜,莲香花艳鲤鱼鲜。
绿头叶下东边望,一叶扁舟尾挂川。
绿头:野鸭的一种,体型娇小,成产于微山湖一带。
归舟:返航的船。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诗:“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 class="pgc-img">>芒种(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麦田起浪已金黄,三日开镰入谷仓。
天热心烦手把扇,青梅煮酒送清凉。
< class="pgc-img">>大明湖傍晚一览(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余晖洒波面,水镜照山城。
莺燕归巢早,湖烟菡萏情。
游人舞秋月,花影听泉声。
画舫待来客,青蛙噤口鸣。
大明湖: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心偏东北处,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湖烟:笼罩于湖面的雾气。诗文中常用以形容水面混茫的景象。唐刘禹锡《吐绶鸟词》:“湖烟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绶盘花条。”
< class="pgc-img">>高考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考期悄悄到厅堂,盛夏花红又挂霜。
十载寒窗修正果,一分成绩牵人肠。
考生端坐面生汗,家长步虚心内慌。
金榜辉辉耀宗族,天空任我自由翔。
< class="pgc-img">>麦收忙(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气燥风高起麦芒,田间垄上一般黄。
隆隆机器踏金浪,笑逐颜开收割忙。
< class="pgc-img">>雨过天晴(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雨过风停露碧天,云烟袅袅绕峰峦。
燕莺脆响小林苑,蛙蛤高吟柳岸边。
蛙蛤:即蛙。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於实无所校。
< class="pgc-img">>锦带(平水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万绿丛中舒锦带,红花串串向阳开。
辣椒熟透冲天笑,又似关公策马来。
< class="pgc-img">>蝴蝶飞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蝶儿开绮窗,羽彩耀厅堂。
花艳蝶来访,云鬟蕊吐香。
双双戏绿水,对对忘家乡。
相伴两相惜,玫瑰自仿徨。
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比喻花瓣艳丽。唐 李白《久别离》诗:“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
< class="pgc-img">>玫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玫瑰朵朵一时放,缕缕清香涌画堂。
婀娜多姿红欲滴,遍身荆棘自烦伤。
< class="pgc-img">>麦半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梯次层层已半黄,麦畦翻滚送清香。
村墟嚯嚯镰刀响,静待泽芝来谷仓。
梯次:像楼梯样一级一级的层次,每一层次即是一个梯次。
泽芝:小麦的别称。
< class="pgc-img">>化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英台山伯终成对,蝶羽翩翩相伴飞。
草棘青青甘泉水,花丛艳艳柳条晖。
忘怀前世千行泪,只恋今生万仞归。
情曲锥心绵代颂,戚然丝竹雨霏霏。
蝶羽:蝶翅。宋 周邦彦《蝶恋花》词:“若遣郎身如蝶羽,芳时争肯抛人去。”
绵代:世世代代。《晋书·天文志上》:“绵代相传,史官禁密。”
< class="pgc-img">>昙花一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星耀天河夜幕降,昙花盛怒压群芳。
披纱玉女跨金马,游赏仙人练霓裳。
眼下一枝成记忆,月光双桂望情郎。
花开应惜花归去,垂泪观瞻品暗香。
< class="pgc-img">>茉莉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雪片淹留翠缕间,冰清玉骨不娇艳。
满堂馥郁催人眠,醉意真娘舞香剑。
真娘:唐代名媛,死后葬于虎丘,其魂魄附着于茉莉花上,茉莉花才有了香味。
< class="pgc-img">>我家小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原野葱茏正向荣,门廊乳燕渐长成。
窝边待哺呢呢叫,翼下生风欲远征。
< class="pgc-img">>樱桃熟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雨润风和生粉颜,樱桃饱满味甘鲜。
枝头簇簇空中舞,树下朋来侃井边。
< class="pgc-img">>种菜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楼前租赁一畦田,各类时蔬接玉环。
茄子黄瓜香馥馥,菜椒油菜水潺潺。
施肥锄草多呵护,日暮曦高不忍还。
自得渊明观飞鸟,偷来安逸几分闲。
渊明:即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 class="pgc-img">>山村早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曦曜罩山峦,炊烟画白痕。
雄鸡鸣竹院,家犬吠寒村。
街巷孩童闹,原田麦浪翻。
侧聆飞鸟语,清露濯轩辕。
< class="pgc-img">>垂钓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闲来沽酒下池塘,初夏风清水底凉。
草茂鱼肥山色美,顷时篓满又盈筐。
< class="pgc-img">>筝曲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古筝一曲肝肠泪,鸟雀惊飞马断辔。
月下何君抚此琴,铮铮铁拨无人寐?
< class="pgc-img">>红杏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红杏枝头结作团,躲于叶下秀芳颜。
帘栊半卷窗扉静,只待情郎墙上攀。
作者简介
管恩锋,山东五莲县人,本科学历,副教授。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从事社会健康教育、报刊编辑、新闻宣传、办公室文秘等工作。擅长古体诗创作,作品多见《潍坊晚报》、《琅琊诗刊》、《地狱天堂诗歌》、《齐鲁文学》、《文学纵横》、《时代作家》、《犀城墨雅阁》、《诗意人生》、《雪橄榄文学》、《风沙诗刊》、《中国风》、《岭南文学》、《诗报》、《日照作协》、《潍坊读书》、《暮雪诗刊》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多首诗词收入典籍。多家网络平台刊发专辑。在书法方面很有建树,多次参展并获奖。
>< class="pgc-img">>1
绎志多忘嗟老大;
读书有味且从容。
这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为江苏学政黄体芳1882年倡办的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
上联的“绎”原意为抽丝,引申为寻求事理,亦指陈述。《礼记·射义》:“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孔颖达疏:“绎,陈也,言陈己之志。”“嗟”,叹息悔恨。“老大”一词化用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左宗棠在家书《咸丰十年正月三十日与孝威孝宽》中曾指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上联即是鼓励书院学生立志向上,不断寻究事理,经世致用,就不致因蹉跎岁月老无所成而悲叹。
下联的“读书有味”,出自南宋陆游《不寐》诗:“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从容”,即不慌不忙。陆九渊曾引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指出:“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操存践履之实。”
左宗棠对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在《咸丰十一年正月二日与孝威》的信中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在此,所以养身在此。”下联就是年近七旬的作者介绍读书“有味”的切身体验。
< class="pgc-img">>02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副联语选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上联首句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辛弃疾《满江红·送徐抚斡衡仲之官三山》词亦有:“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白首”,即白发,表示年老。
上联意谓年龄虽老,志气应更加旺盛,岂肯因发白年老而改变自己的心志。上联抒发作者敬老爱老之意,充满对长辈的鼓励和祝福。
下联首句同样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谓处境越困顿,意志应更加坚定。“青云”,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明代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坠,失也。”
下联是说,越是处于困窘的逆境,就越要坚定,不能丧失高远的志向和宏大抱负。
这副联语,不仅曾激励了历代有作为的老者和身处逆境的志士,也成为今人老有所为的精神力量。有一副对联写道:年虽六旬,余热犹能煮海;志在千里,壮心不肯服人。联语充分体现了老骥伏枥心千里的精神,表达了老当益壮,发有为的豪迈气概。
< class="pgc-img">>03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终世有奇功。
北京市广安门外白云观中有一座邱祖殿,为祭祀丘处机而建,此联是乾隆帝为邱祖殿的题联。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代著名道士。
上联的“万古”是千秋万代,形容时间之长。“餐霞”,是餐食日霞,餐霞饮露,吸入清纯新鲜之气,亦指修仙学道。南朝梁陶弘景《陶真人卫生歌》云:“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将安乐。”意思是说,要益寿延年,不用餐霞和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而应该“道法自然”,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早在北宋,欧阳修就曾因为不满于当时一般道士对养生学的曲解,特地把魏晋间道家养生之书——《黄庭经》做了一番删正,并写了一篇《删正黄庭经序》。他写道:“自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无仙而妄学仙。此我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应适应外界环境,衣食寝处,要顺和时气,“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下联是说丘机处劝谏成吉思汗“好生恶杀”“不嗜杀人”。他制止了滥杀无辜,建立了济世奇功,为后人所纪怀。
< class="pgc-img">>04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上联认为,广植名花,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尽管其功不小,但还是比不上德泽黎民、影响民心民俗的“种德”之举意义重大。
下联用杜诗之意,指出即使“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涵养德性,陶冶身心,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儒家十分重视修身,认为“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联语将种名花、修广厦与种德、修身相联系,更突出了后者的重要性,内涵深厚。
< class="pgc-img">>05
智水仁山,日日当前逞道体;
礼门义路,人人于此见天心。
此联为清诗人、曾任江西、江苏巡抚、吏部尚书的宋荦题白鹭洲书院联。白鹭洲书院在江西省吉安城东白鹭洲上,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太守江万里创建,理宗皇帝赐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与白鹿洞、鹅湖、友教等同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上联的“智水仁山”,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指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所以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仁者乐山,指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动摇,与仁者相似,所以仁德之人喜爱山。“道体”,道指事理,规律,道义;道体,指道的本体,道的主旨。清代陈确《答唯问》:“道体本无穷尽,故须臾不可忘戒惧。”“逞”乃实现愿望,达到目的之意。
上联是说,白鹭洲书院是仁者智者乐山乐水之地,只要善于体悟,天天都可实现其德性修养,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
如何达到上述境界,即是下联要回答的问题。下联则指明了修养的途径。“礼门义路”,语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君子才会从这条大路,出入这个大门。“天心”即理学家所谓的天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天道就是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下联是说,通过学习和体悟,人人都可经过礼门义路,找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自身修身养性的正确途径。
< class="pgc-img">>06
平居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治家量入为出,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此联选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
“达生”指参透人生,不受世事迁累的处事态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又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从全家,沤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上联是说,平日闲居清心寡欲,颐养身体,危急关头则要舍生忘死为之效命;这就是儒家倡导的“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的积极人生观。
下联讲治理家业要量入为出节约用度,救困扶危时则要慷慨解囊、仗义疏财。
< class="pgc-img">>07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这是浙江鄞县天童寺弥勒佛前的对联。
烦恼人人会有,对待方式各有不同。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副联语也劝化世人要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对人间的“恩怨亲仇”“悲欢离合”等烦恼事,要有“大肚能涵”的气度与胸怀,想得开,看得远,放得下。这样,才能却愁解烦,“结成无量欢喜缘。”其实有些烦恼也是自找的,如何断却烦恼呢?下列几副对联,也许对尘世中的芸芸众生会有启迪。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北京丰台海会寺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步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清代钱沣题云南昆明华亭寺弥勒佛龛联
这些对联内容风趣,语言诙谐,不仅可以愉悦心神,还透露出不少修养身心的哲理。
< class="pgc-img">>08
畏友恨难终日对;
异书喜有故人藏。
此联选自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
上联的“畏友”,指品德端重,在道义、德行、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陆游《病起杂言》诗:“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旁。”与畏友相对,不仅能劝善规过,而且有益身心。
上联说,畏友是弥足珍贵的,所恨的是不能终日与畏友相对,表达了希望与好友朝夕相处的心情。
下联的“异书”,指内容精湛新奇、版本珍贵而罕见的书籍,所喜的是故交好友收藏有异书,可借来阅读。
< class="pgc-img">>09
心安由自足;
身贵为无求。
此联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但底蕴很深。
《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休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存下去。上联即由此化用而来。因为知足之人,就不会以利自累,也不会为势利所诱,能“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这样心里总是安定的。
俗谚说:“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要求人得弯腰。”所谓“无求”,是指不贪求或无求于人。《诗·邶风·雄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大意是不嫉妒不贪求,那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全联是说,心里安适是由于自己知道满足;自己能自尊自贵是因为没有贪求或无求于人,故无求品自高,“无求觉身贵”。
与此联内容相似的还有两副联语:
有事身方健;无求品自高。
知足心长乐,无贪品自高。
< class="pgc-img">>10
作德日休,为善最乐;
知足不辱,能忍自安。
此联选自清代窦镇《师竹庐联话》。
上联出自《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反而越来越好。作伪饰巧,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为善最乐”,事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上联的意思是修德行善不费心机,会越来越好,因而做好事最快乐。“为善最乐”乐在何处?清人说得好:“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下联出自《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休止,不会遇到危险,这样的人就可以长久了。能忍自安这是修身养性、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步翼鹏的《忍耐诗》云:“忍则身无辱,耐则身无害,不忍或不耐,小事反成大。”这是很有道理的。
清文学家、养生家石成金撰《传家宝》中也有两副劝人修德行善、克己让人的对联: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行几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寿;
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片公道心肠种子种孙。
做个好人,身润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欢地喜鬼神钦。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出处:《唐诗物候》,作者:曾莹,版本:南方日报出版社,2023年4月。
斑斓是秋天最令人摇荡的部分,而秋之所以成为秋,那份最本质的特性,还是要数澄澈。唐诗中的秋天,一如自然属性的秋天,以斑斓为衣,以萧散作带,所包裹的,却是一颗澄澈的灵魂。因为有这个澄澈的灵魂,秋的色彩再艳丽,声响再喧嚣,都始终保有着那么一份透骨的清意。
在唐诗当中,诗人措笔最多的秋日气韵,的确非澄澈莫属。秋天的澄澈,是无所不在的。它呈现在秋空之上,流泻于秋水之间,也回旋在秋山之中。那些个秋夜秋月、秋怀秋绪,其实都有澄澈的踪迹可寻。所以,在唐诗中体味秋日的澄澈,我们就等于去往了唐代的山林水泽、城市庭院。开卷展读的那些个瞬间,也就不啻在大唐的天空下仰首阔步,在唐人的月光里沉醉低回。
秋空万里净
澄澈,是秋日天空的面容。秋天的绝大多数日子,无论是白昼还是清夜,每一仰首,我们都会痴醉于这天空的明澈疏朗,宁静淡远。这份澄澈,可以是没有一丝云霞,让人顿觉无垠的空碧;也可以是列了数行秋雁、几抹轻云的疏阔;同样,也包括了朗月疏星或者明河泛波成就的璀璨,以及水天一色、一碧万顷成就的澄澈通透。在唐人笔下,这样的秋空,就是秋天的常态。随意凝眺,就有:
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碧空河色浅
(钱起《秋夜寄张韦二主簿》)
秋空万里净
(钱起《送征雁》)
疏雨洗空旷
(杜牧《早秋》)
众岭秋空敛翠烟
(杜光庭《题鸿都观》)
信手拈来几个例子,都可以分明看到,和秋空相关的形容,不是“净”,就是“浅”,或是“旷”。这几个字,充分道出了秋空之明澈。而秋空的明澈,又往往和“扫”“洗”“敛”这几个动作密切相关。碧空之所以清旷,就在于烟氛一扫,疏雨一洗,尘埃俱敛。而将笔墨集中在这样清旷的特性之上,吟咏之人的怀抱同样是不难揣想的。
(清)胡桂《秋宇澄空册图》。
写夜晚秋空之澄澈的,要数诗人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一首最为高远。其诗曰: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人的船泊在牛渚,眼前所见是一月涵空、了无片云的天宇,天水之间,那份浩荡与杳冥是不难想见的。一舟之微,天水之阔,其间所能有的激荡与撼动同样不难想见。在这样的天幕之下,时空,似乎失掉了界线,古今,则皆在眼前。“青天无片云”,宇宙的浩瀚无穷,就这么毫无遮拦地悬于江上,令人唯当俯仰;湛蓝的天色,不仅晕染着夜的背景,也映照着水的疆域,统摄着这片天地,渗入了每一个可能的角落。这样的夜空,既清亮,又广袤,更深邃超逸。注目之间,尘意俱无,色相俱空。可以说,秋空之深美,它所能具有彻骨的澄澈,尽在这五字当中。诗写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逸品”(王士禛语)。后来的诗人谈神韵妙理,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无法越过的,正是李白此诗。
同样是夜空,欧阳詹则把笔墨放到了这夜空中的银河之上,描写了快要天亮时刻的秋空:
月没天欲明,秋河尚凝白。
皑皑积光素,耿耿横虚碧。
南斗接,北辰连,空濛鸿洞浮高天。
荡荡漫漫皆晶然,实类平芜流大川。
星为潭底珠,云是波中烟。
鸡唱漏尽东方作,曲渚苍苍晓霜落。
雁叫疑从清浅惊,凫声似在沿洄泊。
并州细侯直下孙,才应秋赋怀金门。
念排云汉将飞翻,仰之踊跃当华轩。
夜来陪饯欧阳子,偶坐通宵见深旨。
心知慷慨日昭然,前程心在青云里。
(《赋得秋河曙耿耿送郭秀才应举》)
这首诗所写,就是月落之后,天色将明未明的时段,横于秋空的一带星河。所谓“秋河”,就是秋季的银河。“凝白”一语精彩,此时银河之璀璨可见,天色之澄明也宛在眼前。后面两句,诗人继续渲染“凝白”的光色,把个秋空,写得无比明澈清冽。我们现在说的银河,在诗歌中出现,多作“明河”,从这样一个名称中,其特质可谓一目了然。四季皆有银河,不过秋空所悬,似乎最为符合明河之名。明河的星辉,有着素净的光,如白雪一般明亮在夜空。横于空际,明河就是碧空中不灭的一道波光,它清浅,似乎一望见底——“星为潭底珠,云是波中烟”,它更明澈晶莹,荡漾得这天宇更见空濛。
齐己《秋空》,所写也及明河——
已觉秋空极,更堪寥泬青。
只应容好月,争合有妖星。
耿耿高河截,翛翛一雁经。
曾于洞庭宿,上下彻心灵。
诗中的秋空,显然更为夐绝。一个“极”字,突出了秋空之高远,而青之“寥泬”,所写的同样是天无片云的那份清旷。“寥泬”,又作“泬寥”,宋玉《九辩》就有“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就是旷荡虚静、萧条无云的天空。诗歌篇末两句“曾于洞庭宿,上下彻心灵”很是精彩,把个水天一色的浩淼澄澈,以及这份澄澈所带来的胸臆冲豁,形容殆尽。
晴昼的秋空,虽然无月无星,却也一样不失明澈。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就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空晴澈,一鹤排云,何其冲豁自在的景象!“便引诗情到碧霄”,唯有足够莹澈与无垠的天宇,才能孳生出如此豪宕洒落、丝毫不见悲戚哀愁的襟抱。
(清)胡桂《秋宇澄空册图》。
周贺《杪秋登江楼》也写到了白昼间的秋日长空:
平楚起寒色,长沙犹未还。
世情何处淡,湘水向人闲。
空翠隐高鸟,夕阳归远山。
孤云万余里,惆怅洞庭间。
相比刘禹锡的怒拔昂扬,这首诗的情绪,显然又回到了凄寒惆怅的老调子。然而就算惆怅,苍穹依然是以一片空翠示人。在这飞鸟隐没,夕阳远沉的空翠中,偶见孤云漂浮,这时节的澄澈,就有了萧索的心事,一派冷溶溶的意味。
陶拱《秋日悬清光》一章,更把这秋日清光做了一番详尽的敷演:
秋至云容敛,天中日景清。
悬空寒色净,委照曙光盈。
泫泫看弥上,辉辉望最明。
烟霞轮乍透,葵藿影初生。
鉴下应无极,升高自有程。
何当回盛彩,一为表精诚。
诗歌笔触繁复,然而写出的,仍然还是一个云色收敛、日色清冷、寒色明净的秋空。在这样的空宇之下驻足,还有什么样的沉浮足以挂齿,又有什么样的荣辱不堪忘怀。在唐人笔下的秋空仰首,袭染一襟冲豁淡远的诗情,如此读诗,也许才没有堕入到理窟言筌当中。
加我林壑清
山林,总是这扰攘红尘间最无俗致的存在——唐代如此,今朝亦然。山林,从来都流泻着无穷的清意,能够使置身其间的人有所荡涤。不过,四季不同,山林所呈现的气韵也自不同。春山最突出的表征,乃是恬静;夏日的山林,前文所述已多,自然是一脉幽寂;冬天的山林,瘦与冷占据了画面的大部篇幅;而秋山,则主要以澄澈的面目示人。秋山的澄澈,除却山林本身的幽清,还体现在色调的明净,也在线条的疏朗,更在其间那份无所不在的从容与淡远。
山林本身的幽清,源自对于车马之境的远离,也来源于其间的树色、风色、光色的共同作用。林壑,或苍茫,或幽深,本身即有着褪去人间烟火的清意,如果加诸落日,加诸山风,这清意,显然就倍增了。唐人王勃《咏风》一诗,就写出了落日更兼山风,林壑间无尽的清旷之意。诗曰: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凉风肃肃而起,驱烟卷雾,使得山林中所有的一切都不复是蒙昧杳冥的状态,转而以明晰的姿态示人。山林中的景象,此时有着清朗的画质。随着太阳落下,山水皆静,这风却依旧不息,拂过林壑的刹那,黄昏的山谷中而骤起万顷松涛。松涛起伏,风色清旷,这样的山林,即如一个澄澈的梦境。
说起来,秋天的落日时分,唐诗中的山林间就好像约好了似的,总是松风四起。裴迪《华子岗》就这么写道: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此诗所写,又是夕阳落到群山背后的时刻,万壑中松风又起,在这一落一起之间,暮色就抵达了山林。归家途中,秋山风色间的萧况仍旧依稀可辨,不过更分明的,却是黄昏落照中山林光影的变化,以及诗人所努力呈现的那份明澈——暮色中的山林,昏暗的降临是主旋律,然而这一刻诗人所撷取的,却偏偏是“云光”与“山翠”。“云光”一句,刻画的是夕阳落照,用一个“侵”字,写出了夕晖一层层漫过适才走过的深林,那份写满柔光的晕染,也描画出人在山林落照中的徐行身影。“山翠”一句,所写又是随着光照的变化,山林间苍翠欲滴的色泽就这么轻轻地拂上了衣裾。云光加之山翠,凭借这样的遣语,暮色中的山林,顿然就摆脱了晦暗,有了明澈的格局,一“侵”一“拂”,依靠这样的修辞,明澈的山林与人之间的便有多了许多的缠绕与牵恋。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山林的这份幽清,来到月夜,往往又呈露出疏朗的线条。唐代诗人笔下的秋夜,便多见漾在一湾月色当中的疏朗山林。丘丹《秋夕宿石门馆》便这么写道:
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
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
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
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
诗歌记述了一个宿在山间的夜晚,除了四面岩壑的包围,杉松猿鸟的环绕,这个秋夜最动人的画面,就是月色与山林之间的那份晕染。因为有月,夜幕下的山林,便不止拥有静谧幽寂,更有光影澄鲜。一句“潭月漾山足”,所描绘的,就是山下清潭当中,一泓月色波间轻漾的模样。至于“天河泻涧中”,写的又是山涧与天上星河的映照,一涧飞湍,便是一涧星光的璀璨。这样的澄澈,不需亲历,光是揽读诗篇,都叫人俯仰再三。所以,宿在秋夜的山中,大抵没有几个人舍得睡去,舍得辜负这漫山遍野的清辉。陈羽《山中秋夜喜周士闲见过》一首就有:“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留君不宿对秋月,莫厌山空泉石寒。”很显然,这份月色的加持,使得秋夜山林的澄澈,越发的清光四溢,超逸绝伦。
唐人卷中,秋日山林的澄澈,还见诸山水之间那份色泽的清冽。这色泽,常常是简淡清透的,往往是简单的一色,要么青,要么白,不见更多的驳杂。把大半岁月挥掷在山水之间的王维,写入诗卷的那些秋日山水,其颜色,往往便是如此,像《栾家濑》一首,就如是写道: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山间下起的秋雨,带来的是一山的清寒。而在雨声飒飒间,雨丝是透亮的,雨色是迷蒙的,雨中的山景,自然是澄澈的。在这飒飒秋雨当中,石间溪涧的流淌更见迅急。浅浅,这里的读音作jiān jiān,就是水流迅急的样子。山涧激湍,水花散溅,水色之清亮,宛在目前。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白鹭的突然出现,是一笔亮白的点睛,强调了灵动,也添加了幽趣。山间的色调,虽然单一,却并不呆板。清透的雨色水色,洁白的一抹鹭影,山林间澄澈的清致,又何用赘言。这样的美好,诚如前人所言,唯有“幽人识得”。
就算是多色并出,山林间的色彩却依然可以保持清冽,这就是秋山独有的气韵了。同样是王维,《山中》一首,就把这秋日山林的种种色彩,写得无比空灵。诗曰: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就诗中所写,显然已到深秋时分。红叶不复漫山的绚烂,溪水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山林间弥漫的寒意,格外分明。可就算如此,山林仍旧没有呈现出衰敝。它的色彩,仍旧丰富而鲜洁。既有清冷的白,又有炫目的红,还有氤氲的空翠。难得的是,这么些色彩凑在一块儿,令得这山林愈发清冽了。
王维不愧是善画之人,他所定格的每一个镜头,都形同于一帧好画——无论是设色,还是取景。水落石出,这个画面本身就有清癯的特点,加上诗人强调了山石的色泽——白石一出,幽意也随之涌出。红叶的稀疏,在说明天气极其寒冷的同时,也消解了红色的耀目与热闹。稀稀落落的红色,写满了凋萧的意蕴,此时的红,是清冷的。没有下雨的山林,却让人觉得是润湿的,这是因为山间岚气的苍翠欲滴。“空翠”一语, 就在翠的基础上,平添了清泠与空灵。不妨说,诗中这些色彩都带着冷淡的意味。鲜明而冷冽,这就是暮秋的山林。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如果说澄澈是秋日山林的一种特有的气质,那么,这气质的根源其实恰在山林本身——山林,从来都有着出尘的特性。而山林之所以出尘,就在于其间所有,与尘寰迥异;加上山林总是地处僻境,这便决定了它和万丈红尘之间必然的距离。更何况,山林一向幽寂,红尘自古闹攘,二者本不相侔。温庭筠《早秋山居》一诗,就写到了山林的幽阒与出尘——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猿与鹿的出现,是山林特有的景致。写入诗中,便勾勒出一个与俗世根本相异的所在。置身这样一个所在,自然被清意包裹,也自然会抛却那些机心与计较。心境于此,只见淡远与平静——树木凋萧,窗前依旧有日色;秋池水满,却可以是一泓无声的静谧;果实委地,猿猴经过的身影可见;满山枯叶,林间小鹿行走的声响可闻;夜间抚琴,琴声里机虑销尽;泉声汩汩,夜色中清气漫溢。此间山林的澄澈,就在这份出尘的气韵——世虑扫尽,空寂澄明。
黄滔《秋晚山居》一诗,也曾写道:
此时尘外事,幽默几人同。
山林,本就是尘外的存在;山林间的澄澈意蕴,本来就在幽然默然之中。将身上心上的尘色洗净,如此方能领受那份亘古的清明。
因为出尘,所以澄澈,这样的道理其实不待申说。因为出尘,所以澄澈,在此因果关系当中的又何止山林方隅。
(清)邹一桂《秋爽图》(局部)。
澄波澹将夕
秋天有许多标签,秋水当属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种。在还是孩童的年纪,我们应该就会背诵这样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水,向来都是一色澄明,所以总是映着天色,连着山色,漾着月色。在唐人的诗卷中,如此澄明的秋水,同样在在可见。
且看王维所咏《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此处王维写秋水,形容至简,只有一个“澄”字,一个“澹”字。不过秋水最为主要的神情,也正在此二字当中。泛舟其上,头顶是空明夐远的秋空,身侧有沙际鹤、云外山,一派安详与自在的画面。黄昏将至,水面愈发显得淡远宁静,待到一月初上,那时节月色的皎洁,水面的明澈,会给内心带来最极致的闲适与写意吧。如此泛舟,如此秋水,如此生涯,确实不类人间。
(南宋)李唐(传)《秋林观泉图》。
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同样写秋水,笔墨却要铺炫得多。诗曰: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同样是秋水,泛起在王维笔下,那就是一味澄净,泛起在李白笔下,一时间只觉气象万千。更何况,诗中的秋水可不是小溪小涧,而是“涵虚混太清”“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八百里洞庭。如此浩无涯岸的水域,往往容易叫人生发出“烟波浩淼”的喟叹。然而李白所写,恰恰了无烟色——能够不熟,是以不俗。望中洞庭之大,视野之开阔,一句“周览无不极”便可知晓。极目远眺处,所见唯有碧波万顷。这样的湖光,映着天色,在诗人笔下,就是“彻底见秋色”。“彻底”一词,用得真是精彩,一清到底的洞庭即刻陈于目前。而所谓“秋色”,原本有着空阔无边的苍茫,映入波心,却又泛出一湖澄鲜的光色。在这上下一碧的辉映之下,烟色散尽,通体清透,明澈见底。
唐人爱咏洞庭,最爱咏洞庭的秋色。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湖秋水,实在美得形容不尽,叫人“醉杀”。这一湖无边的秋色,晴昼澄鲜已极,入夜则浩荡不已。李白另有一首诗,《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就把这月下的洞庭秋波写得无比摇荡,摄魂夺魄。其诗为: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我们常说天水一色,此处的秋水,就是这四个字的典型代表。在月色的朗照之下,天空与湖水,都是一般莹澈透亮,根本分不出彼此。“无烟”一语,写出的就是月光照彻湖水和天宇的情状。如此的通体透亮,甚至会叫人产生这样的遐想:似乎乘着这湖水,就可以径直划入天宇星辰之中。这等出奇的想象,就有着分明的李白标签,把一个笼在皓月当中的水与天写得如在目前。偌大一个洞庭湖,就这么浸在无边的月色当中。这月色,美好得有如世上奇珍,又充沛得好似取之不竭的宝藏,洞庭湖,就好似它的主人一般。向洞庭赊取这大好的月色,似乎就能抵达白云深处,沽酒沉醉,任情放旷。美得如此灵透超逸,不见半点人间烟火,就是李白笔下月色中的洞庭。
大泽中的秋水,其澄鲜明澈,总是给人浩无涯岸的观感。因其阔大,所以才能够和碧天相吞吐,映彻整个秋空。来到江上,这秋水和长空则又是另外一重景象了。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就写到了这一带秋江——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晚秋时节,暮色之下,置身奔流的江水之中,意绪不免苍茫。一句“天海空青苍”,勾出了这江水的色泽,以及涵空的情状——木叶纷纷,林山渐晚,孤舟微月,一带青苍,此情此景,顿叫人秋怀渐老,秋思转深。
相比刘昚虚的简淡,刘禹锡诗中的秋江则略显繁复。其《秋江晚泊》一诗就有: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一样是秋水,湖泊呈现出广阔,而江河所演绎的则是不休止的流动与变化。泊舟江上,所领略到的秋水就不复是无边无际,而是一带悠悠流逝,宛转而迢遥。所以即便是停泊,也依然富于变化。像是江上秋色之起,就是一个舒缓的过程。空旷的江面,晴日的光色倒映其中。暮色中,云霞变幻,鸿雁成行,江畔的古戍荒村依约有人迹可辨。可以看到,这一道秋江的澄朗,与天空水色相关,也与周遭图景有关。
(南宋)佚名《秋江瞑泊图》 。
一湖秋水、一江秋水之外,时常于唐诗中见到的,还有一池秋水。吴融的《秋池》一诗,所写正是那一池秋水的美好——
冷涵秋水碧溶溶,一片澄明见底空。
有日晴来云衬白,几时吹落叶浮红。
香啼蓼穗娟娟露,乾动莲茎淅淅风。
凌晓无端照衰发,便悲霜雪镜光中。
晚唐诗人吴融是温李诗风的追随者,他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旖旎中写出清冷的调子。这一池秋水,便是典型的例子。池水的颜色是碧绿的,诗人的落笔,却是从“冷”的观感入手,刻画这一池碧色。“冷涵”一句实在写得漂亮,那样一池冷溶溶的绿意,叫人完全移不开眼睛。说起来,同样一池碧色,春水叫人觉得活,夏日绿到恣意,冬季只得枯与残,而秋天,则是这种触目的清寒。之所以会产生冷的观感,除了天气的寒凉、物态的萧瑟之外,更在于这绿色的清远透亮。绿到澄澈空明,清可见底,就会有琉璃美玉一般的冷冽光色。而这份见底的空明澄澈,在晴日里有白云映衬,随着风起,又有红叶点染,就这么,定格在唐人笔下,定格在岁月的仓促中。
目皓沙上月
月色,大概是这世上最为皎洁澄澈的光亮了。某种程度上,月色,就是皎洁的代名词。而提到秋月,我们想到的图景往往总是中天一轮,映照穹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不仅砧杵之声为秋天所独有,就连这一月朗照的景象,似乎也从来都是秋天的招牌。秋空湛蓝无尘,秋水明净通透,秋天的月,则是清朗莹澈,在天水之间,洒落蔼蔼之澄辉,泛起穆穆之金波。
李峤《秋山望月酬李骑曹》一诗,细致描画了秋山上望到的秋月。时当秋高气爽,明月在山谷间徘徊。眺望的诗人,看到了秋月从远处的岩岫间升起,仪态优雅;也看到了月色映在高台之上的皎洁——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怀。
这山谷中的月色,蕴满了无尽的清光,像是带着银河的所有星辉,又仿如含着玉露绽放。偶有淡云虚晕的环抱缭绕,也丝毫没有影响这清光的照彻。月下的山谷,深邃而清凉,幽旷而宁静。坐在这样的山谷当中,仰望着皓月一轮,怀抱中的愁绪似乎都被这月光洗净,只剩自在与悠然。
(清)董邦达《平湖秋月图》 。
而在唐人当中,笔下月色最多最精彩的,还是要数诗仙李白。其他季节的月色姑且不论,单表秋月,见诸李白笔下的就有: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
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沧江泝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这月色,在李白诗中,果然就是明明无辍的存在。并且,就算只是清辉一色,它也有着各异的姿态,映带着各异的心情。如上所引,在谪仙人笔下,秋山所见之月,时而映着绿萝,牵人心绪,时而如夜雪般皑皑,起人相思;至于水边所见之月,要么,能使人双目皓清,要么,将沙色照得莹白如洗,又或者,让一溪都泛起澄素的光影。这样的秋月,是人境中最不可思议的美好,无论怎么仰首,怎么把玩,似乎都无法令人觉得餍足。它既有悬于高岑之上的清冷,又有仿佛可以掬在手中的亲近,足以留客,也足以清心,能够照彻纤尘,焕映古今。
刘禹锡有一首《洞庭秋月行》,写的又是洞庭湖上的月色。前面和洞庭湖相关的诗篇,基本都是偏重于秋水,刘禹锡所写,却是集中在月光。且看,其诗有: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诗人笔下,这秋月是自湖心涌出,在月光的照映下,万顷层波皆如销熔的黄金,四下里波光粼粼,闪烁不定。随着一轮朗月缓缓升起,万顷洞庭也成了一面泛着冷冽光色的明镜。月上中天之时,水天之间唯见一色空明。跟着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月色在鼓角中不断轻漾,把这山城的苍然夜色照得莹白一片,也把这漫天星斗照得格外分明,这样的夜空,就如诗人所咏叹的,的确是“夜来清景非人间”。这样的洞庭,就像刘禹锡在《望洞庭》中所写,是所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澄澈至极,美好至极。
(南宋)玉涧《洞庭秋月图》。
注: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有删减。
原文作者/曾莹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