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号已经过去了,净雅在青岛寻找协议酒店的情况咋样了?”1月6日本报报道了位于银海大世界的净雅大酒店关门导致很多市民手中的餐券没了着落之后,不断有市民反映酒店的充值卡也无法使用。记者1月21日调查发现,协议酒店的事情至今还没谱。工商部门表示,由于涉及人数众多、金额较大,目前已经准备移交公安机关。
“储值卡不会作废”
2015年12月31日,位于银海大世界的净雅大酒店及阳光海岸自助餐厅正式关门歇业。有市民向本报反映,购买的该酒店价值千余元的餐券无法使用,本报联系了净雅集团及其在青岛的负责人王经理,均表示该酒店客户的储值卡不会作废,并且正在青岛寻找协议酒店,届时客户可持卡到协议酒店消费,“估计20号前后就会有消息,到时我们会给客户发送短信提醒。”王经理曾这样表示。
市民房女士前段时间从国外回来,准备去净雅大酒店就餐时发现酒店已关门,而她卡内充值的万余元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在众多打来电话的市民当中,有多位办理的会员卡储值超过了万元。
外地多家净雅关门
1月21日,记者再次拨打王经理的电话,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无奈记者只好再次拨打净雅集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投诉电话,可是固定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拨打手机号码则显示已停机。
此前净雅集团的工作人员曾向记者表示,前期办卡充值的会员仍可持卡在净雅大酒店进行消费,然而多数消费者表示,不可能专门为了吃顿饭而到北京或者济南去。
以高端餐饮为核心的净雅在“八项规定”之后,关店潮就早有迹象,2015年净雅先后关掉了北京黄寺大街净雅大酒店和宣内大街西绒线胡同的净雅酒店,而位于济南的山东净雅养生苑餐厅有限公司也于2015年12月关闭。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位于沈阳的净雅皇姑店和净雅铁西店前后关闭。
济南店:可网购年货
记者只好联系了位于济南、仍在营业的海意净雅餐饮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青岛净雅寻找协议酒店的事情到现在仍没有定下来,集团一直没有关于此事的消息,此前已经有消费者打来电话询问,“我们也会再跟集团方面联系,看看有没有结果。”
该工作人员表示,会员手中的充值卡目前还不能退卡,仍然可以在所辖的其他净雅大酒店就餐,同时也可以进行购物,“我们店内现在就有很多年货,会员可在店内购物,届时我们会把顾客购买的商品通过快递的方式发给顾客。”
工商:将移交警方
珠海路市场监管所的执法人员表示,早在去年11月25日,就有消费者向他们投诉,执法人员在对该酒店检查时,酒店还在营业,并对酒店制作了“现场检查笔录”、送达了“行政告诫书”,约谈了相关负责人,结果2015年12月31日酒店就关门了。
执法人员介绍,他们依然会通过电话、短信或去现场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继续寻找店方,并主动与投诉人联系。但是因涉案数额巨大、人数较多,案件将移交给公安机关。记者 林刚
[编辑:尺素]
雅青岛店倒闭 原址将进驻新商家
青岛新闻网2月26日讯 去年年底,岛城餐饮巨头净雅大酒店贴出告示,宣布正式停业。此后数月的时间里,其位于银海大世界的门店一直闲置,现场也没有员工留守,原址的未来用途成了未知数。青岛新闻网今天获悉,净雅大酒店原址楼宇已经有了新租户,不久就会有新店进驻,业态种类目前保密。
2010年1月15日,投资1.2亿、可容纳1200人就餐的净雅青岛店开业,正餐与自助餐同时迎客,受到食客的热烈追捧。谈起当时的就餐体验,市民刘先生说:“我印象特别清楚,净雅刚开业时我去吃饭,没有包房费,随便自带酒水,不收开瓶费,所有菜品都可以点半份。而且服务人员特别热情,真的很棒。”
而在自助餐领域,净雅的进驻也在业内引发一连串的“鲶鱼效应”。美食达人王女士说:“退回去6年,还不兴团购,老百姓吃自助主要是去星级酒店,品质和性价比不算高。净雅的自助一来,哈根达斯随便吃,价格比五星酒店便宜两成,还没有服务费,真是给消费者多了一个选择。”
作为经营胶东海鲜起家的全国连锁餐饮企业,净雅在门店设计上一直倾向于海洋风格,其租赁银海大世界原有建筑后,设计了一个巨型游艇的造型,一度成为青岛海滨别样的风景。而正是这艘“大游艇”,行驶6年后却迎来了沉没的命运。
曹小姐从事餐饮业多年,说到净雅的命运很有感触,她说:“早些年净雅真的很赞,它在北京金宝街的店我也去过,菜好吃,服务热情,店员都是美女。其实当初净雅要进驻青岛,第一选址是海上皇宫。净雅看中了那里,希望直接买下来,但海上皇宫的业主方只租不卖,结果双方没能握手,海上皇宫也失去了一次复活的机会。”
私企老板王先生说:“市场竞争,有店红火就会有店没落。我前几年经常去净雅吃饭,工作人员很棒,服务风格有点类似海底捞,让人心里舒服。那时逢年过节都会收到店员的短信问候,有时还会给顾客准备点小礼物。净雅青岛店关了,我为他们惋惜,同时也祝福他们吧。”(青岛新闻网记者)
去年底,净雅大酒店贴出告示,宣布正式停业
其位于银海大世界的门店目前闲置,现场也没有员工留守
净雅位于银海大世界的门店目前闲置
<>雅濒临死亡,它经历了什么?为何会倒下?
看上去很简单,公务消费的衰减导致了净雅营业收入的直线下滑,除此之外,净雅还有很多外人看不到的内伤,转型方向的错误,盲目扩张带来的成本上升蚕食利润,以及不断关店造成的人才流失。
很多高端餐饮企业正走在类似的路上。
中午十二点半,用餐高峰,位于北京学院路的净雅大酒店大堂没开灯,黑压压的有点吓人。记者摸黑走到二楼大厅排队取号,包间都黑着灯,只有大厅的一角开了九张桌子,全部满座,桌子上摆的是尖椒土豆丝这样的家常素菜,旁边有消费者还在等着补位。
领位员很坦诚的告诉记者,净雅北京的其他门店都关店了,持有净雅储值卡的消费者只能在该店消费。“公司每天限量采购食材,肉类很少,主要是土豆和海带等蔬菜,中午1点半厨房就停工了,店里早上9点就有顾客在排队”。店长也明确告诉记者,“会员卡无法退款,可以堂食消费和外带菜品,也可以兑换店内装饰用的瓷器等工艺品”。
▲曾经辉煌一时的净雅,现如今门可罗雀。
作为高端餐饮的“扛把子”,鼎盛时期的净雅大酒店在北京、济南、青岛、沈阳、郑州、威海、临沂7个城市共开了29家门店,现在全国仅剩三家店维系经营,状况都与北京学院路店相近,无法确定能不能开到明年了。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接近有关部门的人都知道,净雅是被点了名的,谁还敢再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高端餐饮市场应声下落。
▲目前,不完整统计净雅大酒店全国经营状况。
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创21年来最低值,其中高端餐饮严重受挫。二、三线城市市场平均降幅超过30%,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端餐饮业绩也普遍下滑超过两成。全国餐饮企业月倒闭率高达15%,整个餐饮行业陷入2000年以来除2003年非典时期之外的最低谷。净雅吃公务消费的这条路就此走到了尽头。
▲去年年底青岛净雅大酒店贴出告示,宣布正式停业。
但净雅却一度对公务、政务消费仍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净雅集团副总裁张桂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之后,集团高层错判认为,高端餐饮市场不会就此被一棍子打死,净雅大酒店多年的品牌积累和经营思路不能轻易否定,政府招待和商务招待未来还是净雅大酒店的主要收入点。”现在看来,正是这种错判和观望,令净雅大酒店始终难以彻底转型,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净雅成立于1988年,最初只是威海一个主营牛肉包子的小饭店,后来以经营胶东活海鲜起家,2005年进京之后,高举高打,一度成为高端餐饮的代表企业。说净雅的客单价是全国最高可能并不为过,一位净雅的合作伙伴回忆道,“净雅的金牌门店,光菜品的客单价就是600~1000元,配同比例酒水,人均消费接近2000元,单桌消费动辄过2万。”在利润比刀片还薄的餐饮行业,净雅很多门店的毛利率超过50%。
▲ 1988年,净雅只是威海一个主营牛肉包子的小饭店。
如果给净雅画一条成长曲线,这条曲线从1998年开始高昂上扬,直到2012年掉头向下。这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在“国八条”之前就已出现。
2012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餐饮等生活服务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试行)》,这意味着已中断了两年半时间的餐饮企业A股上市之路重启。同年,净雅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作伙伴认为,净雅的衰落与其冒进扩张、冲击IPO脱不了干系。2011年底,沈阳净雅大酒店在历经整整一年的装修后,铁西、皇姑、沈河三店霸气同开,轰动整座沈阳城。开新店让房租和人工成本急剧上涨,与此同时客流量和营业额却在大幅下降,高投入低收益使得净雅不堪重负。
▲沈阳净雅大酒店店内高端的装修设计。
在放弃对公务消费不切实际的幻想后,净雅开始一系列转型举措,向大众餐饮靠拢、降低菜品价格、开火锅店、摆摊卖包子、做地铁餐饮、发展线上业务,尝试了种种办法,现在看来完全是“病急乱投医,自乱阵脚,不得章法”。
随着净雅不断关店,大部分核心事业部的负责人和资深店长相继离开,人才流失也加速了这家连锁集团的瓦解。
净雅2005年进京,瞄准的就是高端宴请市场,选址都在军队、医院等附近。通过高质量的客户体验很快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根据宴请的不同目的赠送不同的果盘和服务”,比如庆祝升官送的果盘就是“节节高升”等等。在当时的北京高端餐饮市场,这些服务创新都是引领性的。现在回头看,如今在北京高端餐饮市场正风光一时的北京宴,其倡导的“中国服务”与净雅其实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当初净雅的转型不是从高端到中低端,而是如北京宴一样,从高端到高端,只是转换一下服务的消费人群,再辅之以好的营销手段,现在的局面会不会完全不同?
▲净雅在鼎盛时期一天流水至少百万。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对于这些从高端餐饮到低端餐饮的转型做法,北京宴董事长杨秀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奔驰是拉人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拉土豆,拉土豆就得用拖拉机。“在这种形势下,大幅调整或转型都是不理智的,调整不能改变原有的品味。”
事实也如杨秀龙所言,虽然这些年高端餐饮遇冷是整个行业的难题,但依然不乏成功转型案例,比如北京宴和大董,前者既面向C端消费者做私人订制服务,又面向B端商户做餐饮服务主题培训;而大董则专注研发意境菜,聚焦国内高端商务宴请和国际上层交流,开发子品牌“小大董”和烤鸭外卖,都走得相当成功。事实上,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端餐饮仍将大有可为。但只有深入思考高端餐饮危机带来的警示,更深层次、更专业地去做研究搞变革,才能真正实现痛苦的“蜕变”。
餐饮公会版权所有,转载请先联系授权。(微信公众号:canyingonghui)
“餐饮公会”是一个属于餐饮人自己的社群组织和知识分享平台,致力于为餐饮从业者提供餐饮业的道、术、法、器。(微信公众号:canyingong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