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人在酒桌上受过的苦,今年都发泄到了互联网上。
前有娱乐偶像人设崩于酒桌而退圈,后有阿里员工借机不轨上公堂,谁都没想到,被酒桌文化压迫已久的年轻人们,终于来了一次文化反抗。
但坏掉的不是酒桌。毕竟不是所有的酒桌文化,都以把人灌醉、喝吐作为初级目标和终极追求的。
马邦德先生坐在前工业时代的火车上,与县长夫人、汤师爷欢聚一堂吃火锅的时候,他们探讨的是“要有肉,要有曲儿,要有美女,要有酒”。
俗,但没强迫。
中国历史最有名的酒局上,刘邦的连襟樊哙,被项羽问到“能复饮乎”,樊哙老师一饮而尽,痛斥项羽不守信用。
都是劝酒,樊哙老师这一杯帮助CEO逃出虎口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然而至今让社畜小李想不通的是,那一小杯56度的一两白酒,怎么就成了王总的面子?
按理说,王总的面子平时在帮朋友打折的时候才用的到嘛。
我们也搞不懂,李经理今天格外注意小王“看不看得起他的问题”。
他是不是忘了,这个酒局前,大家只是对接群里手打“哈哈哈哈哈哈”的陌生人呢。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让人不满的是小李,喝完酒脸不红、走路也不晃,明显就是“没有喝到位”。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酒桌的沦丧
年轻人讨厌的是什么?
年轻人拒绝酒桌文化真的是因为我们不爱喝酒吗?当然不是。
正如一个女孩子说不喜欢你,根本与你爱不爱吃饺子无关一样。
▲《国产凌凌漆》剧照
>热爱凌晨的朋友,总是习惯把死党宿醉的照片发到群里共享p图;热爱朋友圈的青年,也甘愿放弃孤芳自赏的美好,接受大家的廉价的点赞;不爱热闹的打工人,也会在路边寻觅吃烧烤喝扎啤的机会。
比酒桌文化和上下级压迫感更可怕的,是酒桌上不平等的关系。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刚以新人身份进入公司,第一次部门聚餐,领导的一句别有用心的问话,一群同事就撺掇让王漫妮,连干了红白啤三杯酒。
▲《三十而已》截图
>这才是酒桌文化的可怕之处。和她一起吃饭的哪里是什么同事,都是虎视眈眈要看王漫妮出丑尴尬的人,而在那个场景里,王漫妮和领导的不对等自不用说,其他老同事也攀附在领导那边,也在给王漫妮施加压力。
如果想保住这份新工作,打开工作局面,王漫妮只能通过喝酒来化解这场危机。
不光如此。不平等关系,还将酒桌变成吹捧领导的精明强干功利场,把迎合客户的社会偏见视作“志同道合”的明证,把见缝插针地夸耀对方庸俗的生活品位和消费观念当做“会说话”“会做人”的试金石。这种酒桌文化,讨厌它的恐怕不仅是年轻人。
▲《我在他乡挺好的》
>鲁迅先生就说过,所有要通过大量喝酒来表现“能力”,并把自己变成供人娱乐的对象的酒桌,都是培养”奴性“的酒桌。
这种酒局上得利者,恐怕只有那些眯着眼看笑话的人。
那为何如此,还会有酒桌文化呢?
酒桌文化为何存在?
有几个理论,第一个说酒局是个测试场所,是用来测试服从性以及诚意的。
什么是测试,如果你愿意做一件事而让你做了,这不叫惊喜测试,测试你得有所牺牲。
< class="pgc-img">▲《让子弹飞》剧照
>谁都知道酒难喝,而且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但领导一个眼神,你就能在茫茫人海中领会意思,以不惜伤害身体的方式,举起酒杯,用你的不大的海量短暂地震慑全场,这才叫测试。
哪怕你一会就吐得死去活来,但在领导看来,这小伙子靠得住。
所谓的服从性,就是看你是否舍得用自残性行为的方式满足领导的需求,以确认你是否值得被信任。
在这个意义上,你的呕吐只是你的投名状。
第二个理论认为,酒桌承担的惩罚性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融洽人际关系。
如果深入了解酒桌文化,你就会发现酒桌上吃亏的不一定是下级,有时候也是反着来的。
我们检索到一篇论文《制度环境与治理需要如何塑造中国官场的酒文化———基于县域官员饮酒行为的实证研究》,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官场的酒文化,非常有意思。
有个书记这么说他在不同酒局的表现:和机关干部喝酒,主要看状态,可以喝也可以不喝,但到了在乡镇,状态再差,该干的酒、该敬的酒,绝不会少。他们这么辛苦,我喝酒不是为自己喝,我是代表县委县政府喝,代表县委县政府感谢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干部。
< class="pgc-img">>还有一个书记。明说自己喝多了出丑才能让下级出气。
< class="pgc-img">>你让下属干活,之后如何犒劳呢?不仅是物质上的激励,而且要来一次聚餐,必须要大喝多喝,露出丑态,大家开心一笑,融洽上下级关系。
论文中的例子是2015年左右的,当然在如今的党风廉政建设下,酒桌文化自然已经越来越好。
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问题,酒桌文化之所以变味,是因为有些人把它当做了一种酒桌PUA的场域。
人们要怪的恐怕不是酒和酒桌,真正坏掉的,是那些不受节制的权力和附着上面的人性之暗。
试想一下,离开了酒场,你真的就有拒绝的权力吗?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很多培训机构年会上,那些没有完成业绩的员工,自扇耳光、打屁股,不仅是一种权力的公开展示,也是一种对于身体的规训。
用福柯的理论说,这是用一种公开性、可观赏性的惩罚,来建立一种行为和思想规范。
酒桌作为一个具有有限公开性的权力场域,也不例外。只不过酒桌上已经不是大屁股或者扇耳光,变成了其他对身体的驯服形式。
想想你在酒桌上的身体和表情、语言、姿势,以及喝酒的动作、敬酒词,还有压低的酒杯、喝到面红耳赤。是你想这样表现自己,还是通过多次酒桌的驯化,完成了对你身体话语的调整?
▲《让子弹飞》剧照
>那些看似是不讲理的劝酒,其实是恶俗的企业文化以及某些不均等的社会权力造成的。最应该骂的,恐怕那些维护支持劝酒文化的那些顽固思想们。
好了,到这里咱们故事也讲了,道理也讲了。一起来评论区谈谈你对酒桌文化的经历和看法。
值班编辑 吾彦祖 校对 李世辉
湃新闻记者 秦山 实习生 段景文
烟雾缭绕的餐馆包厢中,梁山眯着眼,一边抽烟一边不停地问记者的身份信息。
反复试探多次后,他确定记者不是“钓鱼”的警察,用眼神示意手下将纸袋装着的罂粟壳递给记者验货。他依旧不放心,让记者把手机放在一边,以防偷拍录音。验完货,他又立即让手下将罂粟壳揣在怀里带走。“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他吐出一口烟,幽幽地说。
作为一名拥有实体公司的中药材商,梁山自称手里有几百公斤的罂粟壳存货,每月会给做卤味熟食的摊贩及某知名餐饮品牌供货。
药材商梁山(化名)的罂粟壳。
这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
2021年3月底至5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赴多地调查发现,多个国内的主要中药材集散地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多个药材商称他们长期以每斤500至700元不等的价格向从事卤味熟食、小吃早餐的摊贩或门店供货。
此外,澎湃新闻搜索发现,部分来自云南、甘肃的网络卖家直接搭建名称带有“罂粟、大烟、米壳”字样的QQ群,以寻觅买方、验货叫卖。更有专门配制含有罂粟粉的干货香料的卖家在网上出售各类“秘制”烧烤料、龙虾料、卤味料、麻辣烫料等。
对罂粟壳的市场需求,主要源于一些餐饮商家迷信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粉、籽)可“提味增香”,并使食客上瘾,但有专家告诉澎湃新闻,实验表明,罂粟壳的作用被过度神化,传言中 “提香上瘾”的作用实际并不明显。此外,有研究称,长期使用含有罂粟壳或其提取物的汤料,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犯困等症状,并造成人注意力和记忆力功能衰退,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出现内分泌失调,甚至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
梁山让手下递给记者的纸袋中装有七八个白褐色、品相完好的罂粟壳,摇晃间可以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都没刮过浆。”梁山说的“刮浆”指罂粟果成熟后割乳浆提取鸦片,割浆采集后罂粟果表面会有深色刀割痕迹。他指着其中一个罂粟壳给记者看,罂粟壳表面未有割痕。
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罂粟壳(俗称大烟壳、米壳)即为罂粟果实成熟后经过干燥处理的果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罂粟壳内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生物碱类物质,虽含量较鸦片小,但久服会对人体肝脏、心脏造成慢性毒害作用,属国家管制的毒品。长期以来,公安部门严厉打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罂粟壳的违法现象。
梁山称,他现在手里还有600斤存货,手中的罂粟壳基本从农村偷偷种植罂粟的老人处收购而来,自己也少量地和其他中药材套种些,绝对比来自“金三角缅北”地区的走私货品质好。当地也就他和另外一家药材商有货。
“我们行话叫米壳,不叫大烟壳、罂粟壳,你一说这个(米壳)就知道了。”验货现场,梁山解释,这几年禁毒形势严峻,原先市场上每斤罂粟壳也就两三百元,现在涨到每斤六七百元,且在不断上涨,属于“有价无市”的东西。
梁山称,他的客户几乎都来自熟人介绍,一般是餐饮商家,以卖卤菜的居多,一个商家一次性要的不多,也就两三公斤。“昨天(3月22日)过来一个客户,拿了20斤货。”
根据梁山的说法,商家会直接拿罂粟壳煮汤,一般煮两次就要扔掉,或磨成细粉与其他调味料按照比例混在一起熬汤。“少放点有用且检测不出来。”梁山称,他自己在家做排骨、炖汤也会添加罂粟粉,或用馒头蘸罂粟籽吃。
交谈中,梁山多次声称,某知名火锅餐饮品牌的北京分部每个月至少从他这儿拿500多公斤的罂粟壳,然后分销给门店。记者对此表示怀疑,而梁山只让记者看了该买家的微信朋友圈,显示对方时常会发布关于该餐饮品牌的动态消息。
梁山称,客户买罂粟壳后并不能单独发货,还得买点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混搭磨成粉发货。
此外,梁山称,发货时客户留的地址也不用写得很详细,他会用不验视的物流发货。“包装破破烂烂,没人管,物流到收货地后会打电话给收件人。”因为容易断货,客户要货需要提前说,他们好准备。
整个接头验货过程,梁山和他的手下格外警惕,并再三叮嘱,不能让同行知道在用这个东西,防止被“点炮”。如果生意被第三个人知道,就没办法做了。
“初次见面,怕你是条子(指警察)。”验完货后,梁山让记者打开与其联系的微信聊天页面,退回了先期支付的500元诚意金,并伪造了一份聊天记录:“我这里没货,抱歉。”随后让记者和他互删微信,称以后直接电话联系。
“只将微信记录删掉可以调出来。”梁山称,因为东西不正规,联系交易时一定要谨慎。“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
梁山告诉记者一个171开头,显示地区为福建福州的虚拟号,和一个147开头的真实号码,称私下联系可拨打147的号码,谈货时用虚拟号联系。在微信上,发货时不能提“罂粟”,就说:“老板,货还有吗?”
因为梁山宣称有知名餐饮品牌从其处批量拿货,考虑到公众食品安全问题,暗访当晚,记者随即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了当地警方。
与梁山同处一个城市,微信名为“药聚堂药业”的张姓男子告诉记者,他这里的罂粟壳只要300元一斤。和梁山的货不一样,虽然也含籽,但都是打成一块块的碎片,可以发物流,客户也可以过来取。
“把上面(微信)发的文字您那边给删掉,在(再)说直接叫大料就行。”该张姓男子称,原本可以见面验货或将罂粟壳以拍图片、视频的方式发来验货,但现在警察查得严,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小心为上。
3月26日晚,禁毒民警和记者一同打开了张姓老板寄来的样品。包裹外层用绿色编织袋紧紧缠绕,撕开外包装后里面又用黑色塑料袋裹了一圈,割开塑料袋一个口子,露出白褐色碎片状物质。警方将该物质送检后发现,该张姓男子发来的样品的确为罂粟壳。
一张姓药材店老板用快递发来一个包裹,满是白褐色碎片物质,警方送检发现,确为打碎的罂粟壳。
目前,警方已就梁山和该张姓男子涉嫌的违法行为成立专案组介入调查。
罂粟壳“黑市”:多地药材商称长期供货
梁山和张姓老板的罂粟壳生意只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记者调查发现,河北安国市、河南禹州市、江西樟树市等中药材集散地也存在这种生意。
3月24日晚9时许,从河北保定市到其代管县级市安国市的干道上,药材商杨琦挽起袖子,一边开着红色宝马轿车,一边向记者讲交易罂粟壳的注意事项。
“你别说你外地的了,当地去的也不给你卖(罂粟壳)。”杨琦个头不高,1998年出生,脸庞显得有些稚嫩。自2016年10月注册成立一家专营中药材批发生意的公司,杨琦往返于国内各中药材原产地,收购药材后向药厂出售。
他称,前些年该地交易罂粟壳的现象多,因为常接触,卖罂粟壳的药材商在外面吃饭都可以吃出有没有添加罂粟壳,“闻一下或吃一下就知道”。近些年,警方打击越来越严,大家都是偷摸在搞,没有熟人带路卖家不会承认有货。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安国市一处名为“北港汽车租赁”的地方。夜色下,杨琦打了个电话,让对方装上两种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前来验货。
十余分钟后,一名男子驱车赶来。在车上,该男子拿出两包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借着车内昏暗的灯光,记者看到,两个透明塑料袋中装有七八个完整的罂粟壳,品质好的那一袋个头更大。轻微摇晃,两包均可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杨琦称,他给记者准备的30公斤罂粟壳分为两个规格。品质好带籽的一公斤1700元,不带籽或籽少的一公斤1550元,“再次一点里面都掺了东西,不拿出来出售。”杨琦称,手头的货都是找朋友托关系从其他药材商手中凑的,货大部分从缅甸过来。“如果货用完了,提前三天说,30、50公斤都行。”杨琦称。
河北安国药材商杨琦(化名)称,他们的罂粟壳大部分从缅甸走私进来。
杨琦称,在他这要货的基本是做餐饮的商家,往餐饮中添加的比例需要调试,尽量别多。
在安国市,罂粟壳卖家不止杨琦。记者咨询了安国多家药材商,对方均表示“有货”。
网名备注为“祁澳中药”的李贺声称可将罂粟壳帮忙打成粉,一公斤最低1000元,需要现金交易。他称,虽然交易罂粟壳违法,他可以以药材商的名义合法进货,主要是买家这边要保证不出问题。
“都是在当地收的,可在店内看。”安国市中药材国贸中心广场附近,“广太和冷背”药材店的老板在经中间人张英介绍后,也向记者表示有货。
安国市一个药材商给拿出小半袋罂粟壳。
3月25日上午8时许,在该药材店内,与记者交谈一番后,老板见四下无人,转身从店后面拿出一个蛇皮袋,解开封口,露出小半袋的罂粟壳。记者在袋子里抓起两三个,发现这些罂粟壳表层光滑,没有“割浆”后出现的一道道浅层割痕,有些罂粟壳已经破碎,漏出里面的黑籽。
待记者验完货,老板立即绑好口子,将蛇皮袋拿进店后。“要多少货,提前沟通就行。”他称,刚给记者看的货不到30公斤,都是“新货”,也就是2020年秋季收的货,每斤650元。现金交易后,他会帮忙磨成比面粉粗一点的细粉让记者带走,或者发物流,但物流一次只能发三五斤,多了太危险。
中间人张英称,买卖罂粟壳一定要谨慎,年后他们这里因此抓了好几个人。在他们这取货的基本都是开饭店、火锅店的,或者卖卤肉、卤菜、烧烤的老板。和客户沟通时,他们也不会多问,很直接:“有没有、转账、安排货。”
距离安国市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河南禹州市,同样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
3月21日晚,“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告诉记者,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都是村里老百姓偷着种,他们到村里收购而来。因为记者一次性要的有点多,他需要找人凑货。陈姓老板称,他的客户多来自餐饮业,保险起见,取货时需打成粉带走。
微信名为“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称,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
他谨慎地换了个微信号和记者聊,称取货时需要在货品上写“天麻”,支付货款时也要备注“天麻”。
4月30日上午,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江西樟树市,经营“樟树市五鑫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皮军同样声称手头有罂粟壳,有含籽和不含籽两种,每公斤800元左右,主要是一些做卤肉卤菜、烧烤、麻辣烫的商家一直从他这拿货。
皮军初次接触记者有些警惕,称担心将罂粟壳拿来贩毒,要先查看餐厅资质后供货。“首先要考虑风险,赚也赚不到多少钱。”皮军称,现在查得很严,不好弄,以前好弄就便宜。
有卖家网上叫卖,还有人专门配“秘制”香料
如果说药材商线下暗自销售罂粟壳还十分警惕,一些线上罂粟壳卖家则显得胆子更大。
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数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这些群的名称除了含有记者检索的关键词,多带有“香料、调料”之类的词语,暗示可在餐饮中添加。另有部分QQ群直接将罂粟果或罂粟壳图片作为群头像。
澎湃新闻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
“如果你是做小吃生意的,如果你是做熟食生意的,像麻辣烫、烧烤,如果你生意不好,那么你只要加入了我们的调料,保证你生意红火起来。”其中一个QQ群如此介绍。
记者咨询了其中的多名群主或管理员。3月20日,名为“香大姐”的一名群管理员告诉记者,她来自云南德宏州的芒市,手中的罂粟壳来自缅甸,走量每斤360元左右,散货每斤需要500元。她用“闪照”的方式给记者看了完整的罂粟壳样品后很快撤回了消息,称做餐饮、批发中药材的人都从在她这拿货,如果诚心购买可告诉具体使用方法。
QQ上的卖家均用“闪照”的形式展示了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
3月21日,另一名QQ群管理员也称手里有来自缅甸的罂粟壳,550元一斤包邮。他同样用“闪照”的形式给记者展示了完整的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也声称购买后可指导如何使用。
和前两位卖家不同,名为“君子”的另一个QQ群管理员称来自甘肃敦煌,她家的货从新疆而来,可以直接邮递完整的罂粟壳,也可以磨成粉再发货,550元一斤包邮。“写上土特产,或者药材、干货。”她称,为了躲避检查,需要在包裹上写上虚假发货信息。
向公安机关报备后,记者分别向这三名卖家购买了一斤的罂粟壳样品。三名卖家提供的物流单号显示,他们分别用百世快递、邮政、邮政的方式从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甘肃嘉峪关发货。到货后,收货地所在辖区民警将包裹带回警局做进一步处理,记者同步将涉嫌违法线索反馈给了警方。
4月29日下午,记者添加了一个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QQ群管理员,其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是为帮客户配秘制精品香料,包括龙虾料、卤料、凉皮凉面料、烧烤料、炸串料、羊肉汤料、麻辣烫料等。
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的卖家,在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为帮客户配好的秘制精品香料。
他发给记者一个显示为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锡宁路“朝阳副食品交易区”的地址,称和哥哥在此经营两家干货香料店,专门为商家配“秘制香料”。罂粟壳需打成粉,和八角、香叶、小茴香、肉桂、党参、草果等配料按照比例磨成粉发货,每斤罂粟粉280元,其他配料价格另算。他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几日四名做凉拌菜之类小吃生意的商家向其要罂粟粉的微信聊天截图,称每个月会出40斤左右的罂粟粉,客户都来自网上,数量不固定,“有些用了一次之后就没来了,说太贵了,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其哥哥李某向记者称,很多做麻辣烫、烧烤、卤味食品的商家每次都是拿几斤的货,一般他们都会按比例和其他香料混合配合。如果要得多,他们可以磨成罂粟粉,买家自己搭配,不会走快递,会亲自送货。有的商家卖麻辣烫,他们就配上煮麻辣烫的料;有的商家做卤味,他们就配上卤制食品的料。大部分商家一个月也就用上一两斤,他现在不敢存太多货,手头也就剩20多斤罂粟壳,都是“割浆”后的,每次要货要提前一个星期说。
4月30日上午,李某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是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4月30日上午,QQ名为“香料配料”的用户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一位QQ昵称为“爱你没有错”的用户给记者看了他家的罂粟壳存货,称国内很多餐饮门店都从他这进货,每个月他都要出货几百斤。“保证好用,让你生意火爆。”他向记者推荐了其中一位QQ昵称为“嘉皇卤菜”的买家。
”“嘉皇卤菜”声称,她是湖南衡阳一家卤菜馆的老板娘,五年前和家人摆摊卖卤菜,同一市场八家熟食店的竞争环境让她的生意并不顺利。后来,她打听到有熟食店在用大烟壳,就多方联系供货商。
该老板娘称,用大烟壳的三年时间,换了三家罂粟壳供货商,第三家就是 “爱你没有错”,拿货了一年多。目前,她经营三个摊子的“嘉皇卤菜”,一次性大概买五斤罂粟壳,每斤600元左右,可以用上三个月。
(文中梁山、杨琦、皮军、张英为化名)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丁晓
江海直达1号”、宠物粪便自动清洁处理器、可穿戴式安全气囊、多箱透明自动取蜜综合蜂箱……这些发明,每一个都让人惊叹。
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经验:要有团队精神、要勤思考,多实践、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事业心、要能吃苦耐劳,愈挫愈勇、要怀揣梦想,不懈奋斗……。这些年轻人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做到这些你也可以。
五个80后小伙设计了我国首艘江海联运的货船“江海直达1号”
“江海直达1号”是我国首艘江海联运的货船,也是吕冰、高强、张柳涛、厉寅和刘家劼这5位80后共同的“杰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江海联运,但前提是要有一艘能“通江达海”的船。2015年,有着海船、内河船丰富设计经验的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被委以重任设计该型船舶。平均有着11年工龄的五位年轻人,组在一起,成为“江海直达1号”的专属设计师。
最难忘的便是5个人漫长的“合作”与“摩擦”。
因为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指标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设计时,往往满足了一个指标、其他指标就可能不达标。
不在同一间办公室,大家常因一个指标跑来跑去,往往还要争执几句。一天,到了信号桅和雷达“见面”的时候,张柳涛和刘家劼有点不愉快。矗立在船顶最高处的信号桅杆,“身上”要安装信号灯和雷达,以达到既能发信号,也能探测的功效。但24米高的南京长江大桥,注定要限制它的长度。要过桥,信号桅必须缩短。大家想到了把桅杆做成两段,能弯曲,但这样设计的话,雷达的安装就会受限。最后,大家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把雷达安装在信号桅下方的甲板上。正常情况下,船只超过1万吨,过不了南京长江大桥。为了达到载重量两万吨的目标,5个人调整了高强度钢的合理使用比例,通过优化船型尺度和有针对性的布置船体舱室,实现船在轻载的状态下可以安全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模,一点点尝试,看降低的高度和各项数据是否匹配。图纸一遍一遍地改,张柳涛制作出了100多张图纸,刘家劼印象中,自己负责的领域修改过上千次。有一丁点改动,其他环节的图纸,也要跟着改。这个过程比以往都要磨人。从项目开始到方案设计完成,用了一年多,最忙的时候,要加班到晚上10点。
90后老师被誉为科研达人 已获7项国家专利
宠物粪便自动清洁处理器、可穿戴式安全气囊、再加之最近获国家专利的一种多箱透明自动取蜜综合蜂箱等,这些发明创造都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叫杨棵瑞,今年27岁,是一名90后老师,更是同事眼中的科研达人。
谈及自己的发明创造之路,杨棵瑞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实践。他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杨棵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7、8岁时,身体不好,在输水时,一不注意所输的液体就会在自上往下流的过程中造成鼓包,且家人一直举着药瓶也累,就想着是否可以把吊瓶放在桌子上,让它自下往上流。在实践动手中,他想到了解决办法——只要在瓶子那放个增压泵,设想就成功了。
在初中学习了关于串联并联的内容后,他再次把它运用于自己的爱好中。他喜欢钓鱼,就想,如果把鱼竿放那不管它,它可以自己收线就好了。他这样想着,也这样做了,最终成功做出了自动钓鱼器。其实原理很简单,只要在线上放上开关,那么鱼上钩,开关启动后就会自动拉线、收线,早就设置好的灯泡就会发光发亮,看到了来收鱼就可以了。
不管是最初的改造玩具,还是后来的自动钓鱼器,杨棵瑞都充满着创造热情,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警界“华生”攻破地沟油检测难题
如今,全国各地飘着辣椒的红油火锅是不少人的最爱。但是,当我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山西太原一名刑警却从中找到了灵感,通过不懈试验发明了“地沟油检测法”。要知道,地沟油的检测曾是全国乃至世界性难题。
“人们都说,你真幸运,一顿饭成就了你的地沟油检测法。我只是笑笑,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用了整整九年时间。”任飞说。
“如果说战友们是屡破奇案的‘福尔摩斯’,那我就是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华生’。”任飞说,“精一门技术,就多一门打击犯罪的本领;创一种方法,就多一项克敌制胜的手段;破一道难题,就多一种揭露罪恶的方法。”
“发明达人”大学期间获32项国家授权专利
他叫梁龙双,乐山犍为人,今年28岁。从15岁开始,他就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凭着获得的各种奖学金一路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期间获得32项国家授权专利;后又靠着自己的奇思妙想,为自己赢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而今事业有所建树,他又主动回报家乡。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梁龙双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从小喜欢思考、热爱发明的他,始终走在创新创业的逐梦路上。从求学伊始到创业成功,一路走来,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龙双每天都用这样的话要求自己。
“90后”团队发明炫酷“电扇” 海内外网友点赞
电风扇还能玩出3D特效来?中国“90后”团队的发明让科幻电影场景成为现实,受网友追捧。
随着叶片越转越快,LED灯亮起,圆形屏幕内开始出现3D效果图案,未来感十足的机器、飞来飞去的蝴蝶和小鸟、开来开去的汽车、跳跃的超级玛丽、汉堡包……各种动态画面让人仿佛是在欣赏科幻电影一般。
这一炫酷发明来自于江苏南京的一个“90后”团队,“年轻”公司蜕变的背后,是创业者一路的艰辛。
团队创始人周全还记得,2014年,他在南京各大高校里苦苦寻找志同道合的“极客”,最后组成4人团队,而产品研发过程一波三折,不断推倒重来。
“最辛苦的时候我们技术这边大半年没发工资,大伙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他如此回忆道,目前周全的研发团队已经在中国拥有7项发明和使用专利,在美国也拿到了POV旋转LED显示器的国际专利。(文/冯文雅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