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堂谈艺录-篆刻
郭强
< class="pgc-img">郭强先生:四川省书协副主席
>《大研堂谈艺录》是我近几年来从事创作和教学的纪录,有笔谈和学友记录整理,比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了我的理念和道路。有关书法的已部分发表,这里选录的是关于篆刻的部分谈艺录。
< class="pgc-img">>一
流派篆刻风起,以文人才情个性独煽印坛,轰轰烈烈五百年。风骚者个性也,传世者一个性也,无个性之印风则无印史霄羽之迹。风啸啸以独擅,声涛涛以众攘,派者当有独擅与众擅之成。流者,派者之趋也。追求个性语言,掌握话语权,流派之使。多年吾于印之道,留意印坛之变化,思已之行迹,起伏上下而有所悟,仍不敢懈怠一刻,恐与人同,恐与人似,恐与人非,恐与人不为,离群而不离时,求新而不求奇,求意而不求趣,斯是吾之啸声也。
< class="pgc-img">>印者,心印也;印者,印之匠者,金石锲也。为印者,以铄金振玉之德为德,开化胸襟,不囿成见小己,而振新我。为印者,当以心性之外放,敛于体素,视做作为手段,不以做作为做作,心性随天也。故印者,行走坐卧为行走坐卧,而非行走坐卧;求与他人之不同,异类也。复为行走坐卧而行走坐卧,斯可出匠也。
< class="pgc-img">>印者,印也;印者,刻印者也。孰为清浊,不明非明非清也。
印者,当知印之流变,承印之传递,能抚古鉴今,推古出新,方得有源之水,涓涓无尽。
诗书画印四绝,以印为最难。印之为印,必有书意,变构思,取意境,方得其真,得登堂奥。欲为印者,当识之。
< class="pgc-img">>印从书出,须有书意,运以流动,得以线质;印以画入,变在构思,图以形式,画以构成;印从诗新,化其境界,廓其空想,联其感悟。斯是印之旨也,印当为四绝之首,非吾之大言矣。
刻印与文同,当以神采为上。神者意也,采者饰也。饰可求,神得养耶,无颐养之功,何以言艺。刻印出于本性得于后天,印方有神采。
< class="pgc-img">>二
从印章传世和出土实物来看,古代印章在实际用途中,朱文印章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白文印章。白文印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是铃盖在封泥上,因此传递给阅读者的视觉感受依然是“朱文”。从印章在历史过程中的凭信作用来看,印章从产生之初,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公章,朱文的使用仍是主流。对秦汉以前的印章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在封泥没有被广泛运用之前的印章铃盖方式,由于缺乏第一手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求。特别是古人对印章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的视觉感受的差异,并由此而来的对古代印章中朱文、白文体系的形成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某种意见上讲,白文在古人的使用过程中一直是以“朱文”的面目出现的,它传递给阅读者的初衷是“朱文”的视觉感受。之所以呈现出我们今天能认识的白文面貌,是宋元以降,金石学家和印人对古人印章使用方式的茫然所造成的。由于按捺于封泥之上到铃朱于宣纸之上,物质载体的不同,造成了后人对前人的“误读”。正是因为这种“误读”才造成今天篆刻艺术的多姿多彩。
< class="pgc-img">>战国有很多朱文小钅尔,烙和戳是其主要的使用方式,这可以从出土的漆器、陶器和金版上看到。在这种使用环境中,朱文更清晰,更好使用。最早的印章是工匠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便于戳印花纹、图案而产生的,并逐步过渡到文字,亚美尼亚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文化现象。包括一些汉砖中都出现了印章使用的痕迹,这是印人应关注和研究的东西。
朱白文在古印章和明清流派印两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体系。一种体系是粗白细朱的线条,这在古印章和流派印章的前期作品中屡见不鲜;另一种体系是吴昌硕、齐白石先生所开创的基本等粗朱白文线条。在第一种体系内,不管是白文的粗线条和朱文的细线条,不能忽视的就是古人对红色的重视。粗白文的留朱与朱文的线质是一脉相承的,其区别是视图的方式不一致。如果排斥文字识读的努力,只关注视觉感受的话,整个印面的红色线条所构成的关系就形成了这一体系的基本脉络。另一体系,吴、齐二人不满足于线质只停留在对古代印章的解读与延续上,对印章的朱白文线条的外部形态的统一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明清流派以至西泠八家,都强调习古,始终没有摆脱对粗白细朱体系的依赖。吴、齐二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把线条改造成为一种新的体系。这是篆刻完全成为文人化的艺术的一次革命。篆刻理论界对这种艺术自觉还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肯定。他们改变了五百年来篆刻的创作表现,重新界定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
< class="pgc-img">>组印作品削弱了篆刻艺术的独立品格,成为语言艺术的附庸和再现,它强迫欣赏者做出文字识读的努力,甚至仅仅停留于文字识读,严重削弱了篆刻本体的艺术魅力,因此,组印作品也难以称之为有主题的艺术创作。第二层面,即艺术作品中诉说企图和表达冲动与艺术家本人生存状态的关系。艺术作品必须反映出艺术家个人在当下的艺术状态和心理轨迹。即如我创作的“大研堂”、“腕底有鬼”“抓鸟去”、 “与狼共舞”等印,在边款中记录了大研堂新址入迁记等多篇反映我当时心理状态的短文,欣赏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知晓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起因、构思乃至喜怒哀乐,通通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艺术品一定不能脱离艺术家的生存状态。
< class="pgc-img">>艺术的技术,艺术的技术化,是艺术家从艺理念的分别,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左右的结果。炫耀技术和把技术简单化,带来的就是浅层次的审美感受。对裸露、崩蚀线条的过度推崇,而忽视对线质的控制也是技术化趋向的另一表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有些作品一、两件还可以,到后面就不行了的主要原因。作品让你感受不到“人”的力量。
当前对技法的丰富,很大层面上是在对印章的“做”上,传统的篆刻技法是以“刻”为主,到吴昌硕开始把“做”作为一种必要的技术手段运用于篆刻创作。吴昌硕的伟大就在于,他第一次在篆刻创作中大强旗鼓地提出了创作后期“做”的必要性,到了今天,把“做”堂而皇之地纳入到了篆刻创作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贡献。
< class="pgc-img">>制作的问题也有雅俗之分,这涉及到篆刻家的从艺经历和艺术修养。雅从古来,王镛从古代砖文找到自己的线条语言。韩天衡的“做”传承了吴派的一些手法,用“伤害性”的手段对印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做残。而石开的制作是很细腻的,招数很多,表达了古印章线条的质感。可以说“做”己经成为当代篆刻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
研究古人是为了传递古法,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创作,这在陈巨来先生的创作中得到过较充分体现。其他的篆刻家基本不这么用,这与文人对篆刻艺术的参与以及篆刻的艺术性与工艺性定位有关。文人的艺术状态,始终是排斥工匠和技术化的,追求的是一种率性而为、性情所至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一以贯之的审美心理。
“印从书出”从清代被提出,到现在都是印人的印学基点,赋予的内涵随历史的演进而扩大。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以印人自己形成的具个性风格特征的篆书入印,由此而形成新的具有个性的印风。”(引自黄惇《中国古代印章史》)二是,从书法文字演化过程,寻找适于入印的文字,并以具有个性的印风,使之配合。三是,用刀如用笔,用刀如写,印有笔意书意,书印合一。
< class="pgc-img">>三
甲骨文入印既要见刀又不得外露,用铸铜之法敛之,方能于峻峭凌利之外,有浑厚之气。
古钅尔在高古之风尚中,以诡异秘密为胜,常常神出鬼没,收发无常,不可端倪。吾恐不能悟妙,故在诡里寻正,异中求变,合高古之理想,而取雅正之平常。
汉砖镜铭诏版文字,纵行求通之势,盘绕转合之体,省减为变之形,与缪篆同,各为一道。若入印,当是奇异、峭拔、宏博,别裁新机也。
汉印以铸为凝,含蓄而真力外溢,以凿为放,灵动而刀意冲和。取汉法者,多择其好,见刀者得古峭,见力者得古朴,复有古拙、古雅、古趣等传递汉印之精神,而立门户。
< class="pgc-img">>白石心思。白石上接三国魏晋,下续二金蝶堂,以单刀法在五百年流派中,独擎大帜,开齐派之风流,而引当代之时风。以木匠之短变木匠之长,单刀直冲胆气壮,勇猛直行任我爽,淋漓痛快,胸襟自现。
何止三百。白石老人自诩“三百印石富翁”,小子言“何止三百”。噫,言罢诧矣。三百为数也,三百不数也,三百者言数而无据,取意于心不在意。
齐派篆刻单刀直入,线条太裸露。齐白石很历害,用制作的方法解决了线条裸露的问题。他用的印泥,是自制的,油多砂重艾丝短,可以很好的模糊一些线条过于迸裂的痕迹,增加其印章的浑厚之气。印泥的作用异常关键,这一点后来的齐派篆刻家及追随者很多没有注意,所以作品的线条地就越来越裸露,越来越缺乏意蕴。
临古钅尔印欲求形似,往往细啄轻剥,施以小切刀法,唯恐劲过而伤残,其中度颇难把握。先放松心情后移至手,心手相协,尔后刀不宜碎, 碎则劲道被懈,著此即成。
< class="pgc-img">>临印有二,其一遵其形而入其意,其二尚其意而随其形,此二境界只是先后而己。临印当在第一种,欲求第二境界,从刀之爽来寻之,自是心得。
刻汉私印,易雅致,易清明,易圆润,劲健尤为难得,张力稍大则收敛不够,难在敛之意。
黄氵睿《尊古斋古玺印集林》收录“路右攻师”印,结字安排甚奇,与六国青铜鼎彝铭文极似,乃为入印之先河也。
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攈》藏“易□邑□□蒀之钅尔”钅尔之代表,仅存。此钅尔布印犹有书意,流动生姿,秩序有度。
创造性地临印,将原印构成基本元素进行强化组合,获得新形式,新结论,充分体现现代之表征,开拓印治新追求。
< class="pgc-img">>汉未至魏晋南北朝之印风,为衰势,当不可学不可为。
松散是印之一病,亦布印之一法,非大智者不敢为。钅尔印中常用松散之法破紧密之垒,出奇制胜,黑白世界,得其髓也。
刻圆朱文印,须通篆法。文三桥、林鹤田、赵扌为 叔于篆成一家之规而言印,即印从书出是也。斯冰之后,篆法在清完备,于近现代得 以巩固发扬。欲求篆法当从斯冰问起,方有高古之气息,近可学方介堪、韩登安,此法可得矣。
明清以降,用刀莫过冲切二法,然冲切之辨格,各出奇招。雪渔冲之坚挺,钝丁切以尚古剜,完白冲切结合以效书,隽唐、攘之刻以弧冲厚,秋堂、小松、曼生切之以剥,扌为 叔冲之以铸,牧甫刻用凿金,白石冲之以木,以上明清诸家用刀皆用推凿之法。
牧甫用刀为薄刃,其法是清底后,薄刃于线侧重走一次,线壁如墙,劲挺有力,铃盖印泥也不宜漫没。
< class="pgc-img">>四
当代人对现代篆刻的理解和探索,也是“流行印风”中很多人在追求的东西,这些作品往往给人第一感受还是不错的,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缺乏一种印面之外堂堂正正的正大气象。当代篆刻对刀法和字法的探索,己经远远跨越了前人篆刻艺术的藩篱。正如陈国斌先生在教学中提出,篆刻就是用刻刀在印石上进行画线,将情感的宣泄直接诉诸印面上。这种观点的益处是大大开拓了篆刻家创作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打破传统篆刻技法传承后,对文字的印化和篆刻技法的深刻轻视。
作为一种创作理念,我也非常认可陈国斌先生的主张。他把篆刻放到了一个纯艺术的定位上,重在启发每一个人心底的艺术冲动,从篆刻艺术的起源来说这是正确的,正如先人在岩画中传递出对生命最本原的艺术表达。他用原始刻画的简单方法把艺术天性启迪出来,摆脱了对艺术的神秘感。他尝试建立一套全新的篆刻创作、教育、传承体系,是十分有意义的,但需时间的检验。作为一名艺术家,强烈地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是篆刻艺术发展的一种纯粹。
“不肯作小家气,始可删除匠手”。大气象非不拘小节,当从小细节提炼,繁锁而得简约,自有大气象。
< class="pgc-img">>平正守法,险绝取势,神韵造境,三者不可偏执。
篆字择字最难在统一协调,有不少印家有“字不配者不刻”是言,可见这种“配”是一种能力,充分展示印家的空间感觉。
治印见刀者形也,见笔者质也,得刀笔者始可论印。
刀感,运刀时瞬间发力留下之痕迹。行刀有往复、修改,同向复刀、局部修改仍以瞬间发力行之,刀感不失。古钅尔、汉印中有刀感、蚀感,蚀感注重自然剥蚀,有收敛意,为金石气之一种表达。若不能用瞬间发力之法,其线条或简单、苍白或外露、直挺,缺少内涵,刀感和蚀感也失去意义。
白文印当朱文印来做,朱文印当白文印来观照,即计白当黑之别论。
< class="pgc-img">>刻印家以才情胜者多于运刀之时,随刻治而变,不囿成见,得机趣,让人玩味,颇多合书斋清供。
做残要用自然之法做自然之态,要用做作之法做自然之工。自然之法有二,用刻之法复以刻之,其间产生的虚与残,既自然且有质感和力度;用撞击、敲打、磕碰、磨砂等法,使印面有岁月痕迹,自然剥蚀之化工,苍茫古朴之气出焉。用剥、削、磨、砂、刮等做作手段,均是在印面上做;也可在铃盖时,虚垫、凸垫局部,或用粗纸、网纹纸垫底等做作,不拘一格,合自然之工,表现异彩纷呈。
松而留,开而收,自如生妙;凝重而不滞;生拙而不离,印之三昧可问。
在使用金文字时,常有缺字,若通假不便,便以小篆代之,这种方法很便通,印人常用此法。
疏,舒也,宕,展也。疏宕,舒展,乃小篆结字之要求。上紧身下疏足俊美之态,有飘逸之感受。若足部一旦臃促,则失之坠也。
< class="pgc-img">>峭,造险也;古峭,险不外露,险过而方知险也。
布印要统一,讲“气不散”、“气要遒”。正如曹子桓所说:“文章以气为主”,当然印也以气为行。“气不散”是指,方寸之间有一股流动不息的循环之气息,相互间有一种亲和关系,生生不绝,此为生气,不障不碍,故气不散。若空间不配,呼应失调,轻重不宜,破坏亲和,气则散不聚。“气益遒”是指,见刀者凌利不羁,气外泄,伤气;见笔者韵致流溢,气内敛,遒劲,气充言雄。
巧者,心之趣,随手而出。趣多而味不足,则得此失彼。巧者,心之灵,触之则生,欲收不能,若泉涌不竭。施巧不为巧,为之灵;拙中生巧,巧中藏拙,乃大巧是也。
< class="pgc-img">>苍茫大气下运刀要注意节奏,构成夸张里当有收敛配合,拘束处勿使人眉头不展,灵动藏于磅礴之中。
大写意印章视觉冲击力极强,利用了视觉设计多种元素,有效延续阅读时间,增强注意力。
运刀过程中没有快慢节奏,光靠线条的组合形成节奏,作品就会少一个层次,线质的表现也有缺陷。除了节奏外,线质的含蓄也很重要,这在古代印章中表现尤为明显。凿印与铸印的线质的细微差别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在创作中,尝试在“凿”与“铸”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表现出线质的朦胧美。
治印,见刀者性情也,见笔者修养也,刀笔相融者当为印儒,弗匠手所能窥。
< class="pgc-img">>五
古代印章的艺术性在于历史性,站在“石印章时代”艺术基点来观照“铜印章时代”的历史性和艺术性,“铜印章时代”是我们篆刻创作的根源和源泉,而“石印章时代”是使我们走进艺术殿堂的节点,开拓性创作的精神家园。这个即清晰而又模糊的两个时代,都是很清楚用“印材”来划分,时代就这么简单直接,没有隐蔽性,研究印材就看到印章艺术研究的新界面和生命力,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审视印章(篆刻)艺术的视角,印章(篆刻)的研究与赏析不再是印与款的话语了。
印材使用范围,从金属、石、角骨、竹木,到胡桃壳、瓜蒂等,尽可能涉及各种印材,其中一部分纯属印家的猎奇、玩趣、游戏行为,从而丰富了印材和奇特的表现手法,这方面历代印家都有所为。
2007年12月于大研堂上
><>食代是廊坊生活网在2019年推出的一档人物故事系列视频栏目,真实的纪录我们身边一些小人物的生活缩影,没有浮夸的表演,只有点滴的匠心,他们正实实在在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许平庸即是平凡,也许平凡才能创造非凡。
匠食代——我们都是认真做事的小人物!
皮老大,土生土长的廊坊周各庄人。
他用五星级的就餐标准经营外卖,
虽然有店,但从不对外接待,
甚至有多年点他外卖的老客户都未曾谋过面,
历时多年研制了独有风味的秘制炒料,
也打造了咱廊坊自己的品牌——麻辣世家。
秉承着麻、辣、咸、甜、鲜。
让很多客户尝上一口便知:
这是皮老大炒的!
而皮老大最贴心的一句话则是:
今天吃我炒的是这个味儿,
你十年后再吃我炒的还是这个味儿!
每一位匠者不凡的作品都值得尊重,
我们只是认真做事的小人物!
麻辣世家联系方式:13363634646(微信同步)
本次拍摄由廊坊生活网携手矩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制片人:老倪 老尹
导 演:王子伟
剪 辑:刘丽丽
灯 光:白雪纯
混 音:王朝
摄影助理:白雪纯
餐饮视频拍摄联系方式:
17694950299 / 15933632427
>宫博物院已经和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建设5G故宫,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通过5G智慧院区,更好地监测文物,并为游客服务,比如某个展厅有多少人、有什么展览、离我最近的洗手间在哪、有几个空位、有什么茶室,有什么茶可以喝……等等,人们都可以通过手机查询。
故宫博物院及其特有的故宫文化,是如何做到“网红”并吸引人们不断融入其中的?5月2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退休院长单霁翔先生在广州图书馆的讲座令人关注,这是单院长退休以后的首次开讲,主题为“匠者仁心——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零4个月的单先生,以轻松、幽默又不失专业、文化情怀的语言与演讲,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
不断扩大开放
故宫的生态环境是特有的,且不论文物,就连故宫的猫都可能是明清猫的后代,甚至有些观众给送猫粮时还指定了这份猫粮是给延禧宫的猫的。可见,人们对故宫的关注与喜爱程度非同一般。故宫也非常吸引人们的就业选择,今年招考88名新员工,有4万多人报名,最后1.7万人参与考试。
如此热门,这也就决定了故宫的参观人数也是非常巨大的,2002年第一次突破了700万,当时法国卢浮宫的参观人数是800多万。2003年之后,故宫参观人数不断增长,成为了现在每年要接待上千万参观观众的博物馆。而故宫首先要确保的就是安全,做到全年无事故、全年无投诉。
那么,故宫是怎么做到接待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呢?秘诀就在于不断扩大开放区,2017年,故宫从原来的开放区只有30%一直扩大到76%,观众达到了1670万人左右。到现在,故宫除了现在每年接待1700万左右买票观众以外,每年还要接待大约60万左右的不买票的学生,逢周二是学生开放日。另外,还有来自寒暑假高峰、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的人流量挑战。
单院长的前任院长一上任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并且,清走了故宫里的13家单位,这些单位里有7家都是国家文物局的下属单位,也即是故宫的上级单位。
在不断开放方面,单院长举了一个太和殿的例子,以往人们到了太和殿就是往前走了,但现在开放了太和殿两旁的门之后,人们可以分散到旁边去,可以看到参天的大槐树和广场,人流因此就分散了,不再聚集在一处。
本着不断扩大开放的思路,故宫开放区现在已经达到了80%,“观众止步”的牌子越来越少。原来没有开放的西部区域也开放了,如隆宗门——单院长称之为“退休女性的世界”,主要是以往皇太后的活动世界。
单院长认为,人们参观故宫是刚性的,人流量大,就需要很好的引导,比如除了扩大开放区,故宫还特别注重利用淡季,在淡季推出更好的展览,引导人们在淡季参观以达到引流的目的。比如2019年1-3月推出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这个展览在故宫午门-雁翅楼展厅向公众开放,年味儿十足。结果,大量年轻人进入故宫,旺季不挤,淡季不淡。
还有一个成功疏导人流量的例子,过去人们进了故宫都是往前走,突然有一天大家一进去就往西边跑,媒体称作“故宫跑”,原来是石渠宝笈特展。故宫因此马上组织了按顺序入场的入场式,多的时候有几千人排队。
单院长说,故宫还需要多办好的展览,社会有这个需求。以往参观人群从神武门就走出去了,但是今天到了神武门还有惊喜,因为还有展厅,并且,人们也可以走城墙上面,在城墙上面可以看到两侧的景观,还有惊喜,人们还可以走进角楼拍照。
合理规制文物
除了开放,故宫博物院开不断合理地规制文物,不仅更好地保护文物,也为观众提供更多好的展览。比如慈宁宫,故宫在这里建了故宫博物馆的雕塑馆——慈宁宫雕塑馆,把以往那些在露天下灰头土脸的北齐佛像雕塑、兵马俑出土文物等珍贵文物都收录进来,给了文物以尊严,让它们重新光彩照人!
故宫的库房甚至都被很好的利用起来了,库房都可以开放,以往库房里存放着的木料和材料被清走以后,在此地建成了故宫家具馆,要知道,故宫里的家具不是紫檀都是黄花梨,以前这些珍贵文物家具被分散在不同库房里,灰头土脸地叠放堆在一起,得不到通风和养护,更别说参观了。现在建了故宫家具馆,把它们进行组合式的布置、仓储式的陈列,并展览出来。不仅得到了通风养护、而且为观众提供了很好的展览展示。
故宫还开放了畅音阁,这是最古老的戏楼之一,现在在这里演出京剧,这些木楼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焕发了勃勃生机。另外,在延禧宫还建立了外国文物馆。
科学地修复文物
就修复文物而言,每一任院长都应该为下一任院长打好基础。修复文物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单院长举了一个例子,即紫禁城建筑最密集的是乾隆花园,这是乾隆在退位前建的,故宫建立了七年的修缮计划,公开出版修缮报告,修缮时都尽量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比如南方的竹子到了北方是会裂开的,所以修缮时并不能用真正的竹子,而是用金丝楠木拼起来的。单院长认为,经过认真的修缮以及公开的修缮报告,我们的后人就会知道所用什么材料,这就是我国的工匠精神。
文物修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需要明确的是文物是有生命的,需要被科学对待和尊重,要改变对待文物的态度,以往直接送去修复是不合理的,首先应该对文物进行检测与分析,给出修复方案。所以,故宫成立了文物医院,专门配备了文物医生,为文物修复出治疗方案和报告。文物医院配备了最好的设备,有三维打印的设备,文物专用的CT机,等等。第一批“病人”就是江西出土的青铜器。还有河南上蔡出土的珍贵文物,出土时200多碎片,修复好之后确认其已有2500年历史了。这就使得我们文物修复的水平如虎添翼。
国际文物修复学会因此把全球第一个培训学院设在故宫,为国际培训文物医生。故宫博物院现在开放了这个文物医院,将其变成科普基地,为普通观众讲解文物修复的情况与进展。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为9.4分,点赞最多的是年轻人、在校学生。正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是充满文化情怀的,才真正打动了他们。
博物馆职能在不断变化
好的博物馆并不在于其展馆建设有多么的高大上,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的变化,现在教育功能变得更重要了。博物馆承担着教育功能,要让人们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我们要有历史感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怎样才叫把文物保护好?就是要让文物重新回到人门的生活中,让文物有它们的尊严,不断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把好的文化奉献给社会,文物和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积极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要做到让人们不是去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同时,正是这种文物资源的不断挖掘以及文化自信,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故宫不仅吸引世界上优秀展览来此展览,也把一千多个优秀的展览推向了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故宫还推动了文创展,即文化创意产品的展览,文创展在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另外,国际博物馆协会和国际文物修复协会,都把自己的培训基地放在了故宫博物院,联合故宫一起培养国际文物保护的人才。
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说,过去几年故宫的文创产品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单院长认为,故宫需要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文创产品也必须贴近人们的生活,故宫博物院里的商店需要充满文化气息,不能完全是充满商业气息的,这种文化气息应该是人们在参观时愉悦心情的一种延续。比如故宫里的商店均有自己的特定名称,文创产品有兽首夹子、宫门包以及骏马造型的水果叉,等等,创意精妙。
故宫还花了三年四个月建立了数字社区,该社区融休闲、娱乐、交友、学术研究和购物于一体。故宫还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年轻人的活动,比如“古画会唱歌”活动,就是拿出一些故宫古画,经过专家解读之后,请年轻参赛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此作词谱曲,举办音乐创新大赛。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故宫网站访问量达到了8.9亿,故宫举办网络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可以参观。故宫把186万多件文物全部“上网”,人们可以在网上查到它们每一件的信息。
故宫推出的手机APP“每日故宫”也颇受欢迎,APP里会向人们介绍文物信息。故宫近年来还不断拍摄故宫博物院的春夏秋冬、早中晚的景色图,上网之后,人们阅读量非常大。比如紫禁城的初雪,阅读量一千多万人,红月亮的照片,有两千万的阅读量。今年初的雪景,有五千多万的阅读量。
故宫博物院还将一些藏品数字化,比如在漱芳斋里的数字多宝阁,观众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器物放大和分解来看,并有动画解读。另外,一些藏品经过数字化以后,观众可以看清楚藏卷上每个人物的表情和服装。观众还可以临摹一些名家的书法,机器会给你打分。还有有趣的“数字养心殿”,观众可以在数字养心殿里“接见大臣”、“批阅奏章”,这种身临其境的数字模拟场景,为观众带来了很大乐趣,也更深度地融入到了故宫文化当中来。
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
故宫珍贵文物藏品约1684490件,故宫珍藏文物在全国珍贵文物总的比例占到42.01%。
过去,保护文物习惯于把文物看作一种专利,认为开放程度越小越安全,但这其实并不安全。如何更好的保护文物,就是要层层分解保护责任与压力,让每个人都有知情权与参与权,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大家一起保护,所以这就要坚定不移的扩大开放。
单霁翔说,我们下定决心,明年故宫博物院迎来紫禁城600周年到来之时,每一件文物都要光彩照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