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茶百道、一点点、7分甜、熊姬以及COCO都可奶茶店发现都存在卫生安全问题。2月24日,多家涉事门店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门店已经整改完成,相关部门也已经验收合格,今后将更加认真对待卫生安全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一点点、茶百道等品牌被发现卫生问题,并非个例。在新茶饮市场上,一些头部品牌都曾因卫生问题被曝光。业内人士指出,新茶饮发展迅速,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对加盟店的管理不够细致,加盟店不严格遵守规定,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多家涉事门店整改完毕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日前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奉贤宝龙广场中部分奶茶店,包括茶百道、一点点、7分甜、熊姬以及COCO都可,上述店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安全问题。
其中,一点点现场1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后厨进门处物品杂乱,原材料上没有标识,抹布随意放置。茶百道部分半成品没有盖子遮挡,部分食品原料未封口,员工个人已开封的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佩戴口罩不规范。7分甜员工私人饮品与店内原料混放,仓库内装原材料的袋子未封口,报废的水果随意丢弃,未按规定存放。COCO都可厨房地面潮湿杂乱;原材料均敞口放置,未密封;原料随意放置在桌面上,与杂物混放;后厨角落物品摆放混乱。
问题最多的门店为熊姬,该门店水果与清洁工具混放,垃圾桶内垃圾溢出,不及时清理。厨房地面潮湿脏乱,煮完的茶叶不及时清理,随意放置在地上。仓库内,垃圾、杂物、水果等混乱摆放;原料不区分,不封口,直接放入柜子;制作台、清洗台脏乱,饮品直接放置在旁边。
对于被检查出上述问题,2月24日,熊姬店铺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前由于人手不足、新人培训不足、没有及时清理等,导致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目前店铺已经积极配合整改完成,2月24日上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为合格。
COCO都可门店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当时出现了厨房地面潮湿的问题,是由于刚拖过地面,水渍没有完全变干;厨房杂物混乱摆放,是员工随意摆放的结果,目前已经整改完毕,相关部门也复查完成。
此外,一点点门店方面称,负责人不在现场,但已经有相关部门进行复查。新京报记者尝试联系7分甜、茶百道的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与对方取得联系。
新茶饮屡现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2015年前后,新式茶饮出现。经过几年发展,新茶饮市场逐渐扩大,涌现出不少有竞争力的品牌。2018年,被称为新茶饮爆发的元年,《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市场全面爆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
经测算,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为4420亿元,其中,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020亿元。
快速扩张的同时,新茶饮的卫生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在2018年,就有多地现制茶饮店铺因食品安全或虚假宣传问题被曝光。2018年1月-3月,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12家店铺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现象。2018年6月,苏州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被曝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此外有媒体曾统计,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公布的关于餐饮场所销售的现泡茶、果汁等产品的质量抽检情况结果显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新式茶饮共119批次,包括现泡茶、果汁等产品,不合格原因以微生物超标为主,其次是检出人工色素、甜味剂、防腐剂以及营养指标不达标。
还有新茶饮品牌曾因卫生问题登上热搜。2019年7月5日,媒体卧底甘茶度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甘茶度用烂水果榨汁、徒手切水果等卫生问题被曝光。当日,甘茶度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事发店铺北京角门银泰百货加盟店即刻停业关店,全面彻查,公司立即派专人对该门店各项卫生及操作问题进行排查。调查后,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对该甘茶度饮品店作出处罚:吊销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没收违法所得455元,罚款10万元。
业内人士称,目前的茶饮市场中,头部品牌大力发展直营店,加盟店模式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现做模式不能严格保证产品的卫生健康问题。此外,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加之品牌方对加盟商管理不严,一些店家为节约成本而使用劣质甚至是变质的原料,也屡见不鲜。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官微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茶百道、一点点、7分甜、熊姬以及COCO都可奶茶店发现都存在卫生安全问题。2月24日,多家涉事门店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门店已经整改完成,相关部门也已经验收合格,今后将更加认真对待卫生安全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一点点、茶百道等品牌被发现卫生问题,并非个例。在新茶饮市场上,一些头部品牌都曾因卫生问题被曝光。业内人士指出,新茶饮发展迅速,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对加盟店的管理不够细致,加盟店不严格遵守规定,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多家涉事门店整改完毕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日前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奉贤宝龙广场中部分奶茶店,包括茶百道、一点点、7分甜、熊姬以及COCO都可,上述店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安全问题。
其中,一点点现场1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后厨进门处物品杂乱,原材料上没有标识,抹布随意放置。茶百道部分半成品没有盖子遮挡,部分食品原料未封口,员工个人已开封的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佩戴口罩不规范。7分甜员工私人饮品与店内原料混放,仓库内装原材料的袋子未封口,报废的水果随意丢弃,未按规定存放。COCO都可厨房地面潮湿杂乱;原材料均敞口放置,未密封;原料随意放置在桌面上,与杂物混放;后厨角落物品摆放混乱。
问题最多的门店为熊姬,该门店水果与清洁工具混放,垃圾桶内垃圾溢出,不及时清理。厨房地面潮湿脏乱,煮完的茶叶不及时清理,随意放置在地上。仓库内,垃圾、杂物、水果等混乱摆放;原料不区分,不封口,直接放入柜子;制作台、清洗台脏乱,饮品直接放置在旁边。
对于被检查出上述问题,2月24日,熊姬店铺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前由于人手不足、新人培训不足、没有及时清理等,导致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目前店铺已经积极配合整改完成,2月24日上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为合格。
COCO都可门店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当时出现了厨房地面潮湿的问题,是由于刚拖过地面,水渍没有完全变干;厨房杂物混乱摆放,是员工随意摆放的结果,目前已经整改完毕,相关部门也复查完成。
此外,一点点门店方面称,负责人不在现场,但已经有相关部门进行复查。新京报记者尝试联系7分甜、茶百道的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与对方取得联系。
新茶饮屡现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2015年前后,新式茶饮出现。经过几年发展,新茶饮市场逐渐扩大,涌现出不少有竞争力的品牌。2018年,被称为新茶饮爆发的元年,《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市场全面爆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
经测算,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为4420亿元,其中,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020亿元。
快速扩张的同时,新茶饮的卫生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在2018年,就有多地现制茶饮店铺因食品安全或虚假宣传问题被曝光。2018年1月-3月,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12家店铺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现象。2018年6月,苏州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被曝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此外有媒体曾统计,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公布的关于餐饮场所销售的现泡茶、果汁等产品的质量抽检情况结果显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新式茶饮共119批次,包括现泡茶、果汁等产品,不合格原因以微生物超标为主,其次是检出人工色素、甜味剂、防腐剂以及营养指标不达标。
还有新茶饮品牌曾因卫生问题登上热搜。2019年7月5日,媒体卧底甘茶度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甘茶度用烂水果榨汁、徒手切水果等卫生问题被曝光。当日,甘茶度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事发店铺北京角门银泰百货加盟店即刻停业关店,全面彻查,公司立即派专人对该门店各项卫生及操作问题进行排查。调查后,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对该甘茶度饮品店作出处罚:吊销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没收违法所得455元,罚款10万元。
业内人士称,目前的茶饮市场中,头部品牌大力发展直营店,加盟店模式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现做模式不能严格保证产品的卫生健康问题。此外,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加之品牌方对加盟商管理不严,一些店家为节约成本而使用劣质甚至是变质的原料,也屡见不鲜。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官微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世辉
源:新京报
最近,以茶为基底加工成不同风味饮品的现制茶饮市场异常火爆,喜茶、奈雪の茶等多个茶饮品牌获得资本青睐,融资总额超过13亿元。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的追捧在促进茶饮市场发展的同时催生了一定泡沫,而茶饮行业本身存在的商标争议、低门槛、同质化、无行业标准等问题,也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商标抢注频发
6月27日,因与台湾茶饮品牌“鹿角巷”等陷入商标纠纷,茶饮品牌“一鹿角巷”宣布更名为“鹿角戏”。次日,台湾鹿角巷创始人邱茂庭对媒体表示,“鹿角戏是山寨,假货们‘戏’太多”。由此揭开茶饮市场背后的商标乱象。
对于商标冲突,“一鹿角巷”创始人Aaron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由于大陆与台湾商标注册流程不同,在注册商标时一般会花费1-2年时间,“我们在创立之初没有及时注册商标,在注册空当时期被大量假冒与模仿。”
而鹿角巷大陆地区品牌总监谭力对新京报记者说,“一鹿角巷”非“鹿角巷”,是假冒品牌。“鹿角巷”是邱茂庭2013年在台湾地区创立的品牌,已在全球十几个国家注册商标,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开设100多家门店。2017年2月,鹿角巷进入大陆并提交商标申请,目前正处于驳回重申阶段,今年10月将进行公示。
谭力称,鹿角巷在大陆仅有9家直营店,尚未开放加盟,但目前已经有300多家茶饮店以“鹿角巷”命名。
6月29日,新京报记者在中国商标网查询到,提交“鹿角巷”相关商标注册并受理的有188件,而最早提交注册的时间是2017年8月1日,注册人为邱茂庭,商标类型为43类餐饮类,目前为驳回复审状态。
除鹿角巷外,此前已有多个茶饮品牌陷入商标纠纷。如“喜茶”原名“皇茶”,2012年由聂云宸在广东创立。由于“皇茶”商标始终无法注册成功,在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下面临大批山寨门店困扰,因此在2016年被迫更名为“喜茶”。
今年年初走红的“答案茶”也由于商标抢注范围不同、涉及商标授权转让等问题,出现了多家主体争抢商标的情况。目前,河南盟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美西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河南答案茶餐饮有限公司、广州鼎瑞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声称自己拥有“答案茶”唯一合法商标。
资本追捧催生泡沫
商标争议背后实则揭开了现制茶饮市场的庞大规模,而资本热捧也催生了不少行业泡沫。
来自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2017年饮品市场爆发,主要品类的订单量、订单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34%、255%。据中信证券预测,新中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为400亿元-5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6年下半年起,新式茶饮踏入融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茶饮品牌融资已有数十起,总额超过13亿元。2016年,因味茶获得刘强东5亿元投资,喜茶获得IDG资本和何伯权个人1亿元投资;2017年,一点点获得美亚1亿元融资,teasoon获得3轮数百万融资; 2018年,煮葉获得千万元Pre-A轮融资,喜茶B轮融资达4亿元,奈雪の茶A+轮融资数亿元,市场估值超60亿元。
在资本助力下,上述品牌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奈雪の茶成立于2015年,至2017年8月仅有25家店。6月29日奈雪の茶的相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其全国门店已超过70家,且均为直营店。
同样,喜茶的扩张也极具野心。今年4月,喜茶在宣布获得美团点评旗下龙珠资本4亿元投资时曾表示,今年要新增100家门店。而在2012年至2017年4月的5年间,喜茶仅开设了90家门店。
除新式茶饮公司,咖啡品牌和传统餐企也纷纷入局。2017年,咖啡之翼推出加盟项目“小小翼”,在咖啡饮品基础上提供各类鲜果茶、奶盖茶等果饮、茶饮;火锅连锁企业呷哺呷哺的高端品牌凑凑也推出手摇茶,在非正餐时段营业。
对资本大量涌入茶饮市场的现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在资本加持下,头部企业迅速跑马圈地并利用互联网营销实现高效传播,火爆的表象引来大量中小品牌涌入,但实际上消费需求远不及此,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
准入门槛低待规范
6月27日起,新京报记者以加盟商身份从“清沫茶颜”招商刘经理处了解到,这款茶饮加盟费最低为7万元,总投资14万元-15万元即可开店,毛利率高达80%,3-6个月就可基本回本。另据广州鼎瑞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答案茶招商的许经理称,其开店投资大约20万元-30万元,运营好的话两个月就能回本。
事实上,由于进入门槛低、毛利率高,导致茶饮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食品安全和宣传问题频发。
从早些年备受欢迎的Coco都可、快乐柠檬,到2015年爆红的贡茶、2017年的一点点、喜茶,再到2018年的答案茶和鹿角巷,奶茶品牌的更新迭代速度令人咂舌。“清沫茶颜”刘经理透露,目前一点点、Coco都可等购买力下降很多,出现了关门现象。美团点评等推出的《2017年中国饮品生态发展报告》也显示,2015年下半年起饮品店关店数量逐渐增加;2017年饮品店新开店与关店数量持平,均为18万家。
此外,由于产品缺乏技术壁垒,鹿角巷大陆地区品牌总监谭力直言,茶饮市场同质化现象确实存在,一家推出新品其他品牌也会抄袭,比如奶盖茶。广州鼎瑞许经理就称,公司可以做出和鹿角巷一样的黑糖鹿丸奶茶,“保证味道很好”。
另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多地现制茶饮因食品安全或虚假宣传问题被曝光。1-3月,台州市椒江区突击检查150家奶茶店,12家店铺存在果酱、糖浆等原材料过期现象,13家店铺标注“鲜奶”系列奶茶,实际使用的是植脂末(奶精)、牛乳基底粉等为原料,涉嫌虚假宣传。6月,苏州太仓市绿漾奶茶、泰芒了等饮品店被曝存在使用过期原料、腐烂水果等问题。
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时指出,部分饮品店使用过期原料、卫生条件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要求产品宣传中使用“无糖”、“低脂”、“鲜奶”、“现切水果”等内容的,要与实际相符。
河南盟否答案茶联合创始人古铁峰认为,目前茶饮行业尚无统一标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亟待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