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何晟 通讯员 皇甫晓丹 郑苗
国庆七日游已经开启,今年“十一”黄金周,浙江桐庐黄金左岸处处有惊喜。当你穿行在秋风送爽、迎面稻香的富春江畔,左手江水右手稻穗,还有咖啡书屋、稻田奶茶铺、手作农场点缀其中,给你的乡村漫游带来一丝别具一格的甜香趣味。
袈蓝咖啡就在梅蓉村乡村会客厅,它的屋顶仿佛隶书的“人”字,“人”字短短的撇下面有两层,咖啡书屋在一楼,会客厅则在二楼,“人”字长长的燕尾斜入稻田,屋顶上铺满厚草坪,“人”字出头的一小笔,则是一个圆形观赏台,一览无余的乡村稻田尽在眼前。
这个建筑由村里的榨油坊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实现华丽转身。
咖啡书屋里,书本是和旧式木凳呆在一起的,斑驳和精致互相点缀,品上一杯“九里香”梅花咖啡,翻开一页书,“文艺范”拿捏得妥妥的。
如果袈蓝咖啡屋是“别具一格”,稻田奶茶店就是“特立独行”。
它是一顶高耸的白色帐篷,就在千亩稻田中央,十分醒目,又与田园艺术品相邻,它独特的外形与奶茶店似乎不相符,却令人印象深刻。它出自“跳房子建筑工作室”,那是一个热衷于打造自由而有趣的房子的工作室。他们曾在展厅中搭建云梯,这次在稻田中搭建了一处让人相聚、登高的奶茶店。在这里既可以坐下来喝茶、休憩,也可以登高远望梅蓉村的山、田、村、林、江。
秋天,吉木丘林手作农场最美的季节。朝气蓬勃的“吉木丘林”们,以乡村丰物为至上之宝,立足乡村大地,参与乡村四时,打造“自然创享所”、“粗粮研究所”、“艺术研习所”、“元气制作所”。入秋后,林中将迎来银杏金黄一片,柴烧窑烤的粗粮面包香气都是这个季节的味道。这里还有农场主的原创手办、蓝晒植物画等手作玩耍课,还有营地、木屋、萌宠等好看好玩的内容。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活力”金秋看“十一”——2021国庆黄金周盘点
新华社记者
红色旅游厚植家国情怀,线上线下消费持续火爆,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国庆假期,神州大地勾勒出一幅幅欢乐祥和、富足兴旺的美好画面。
无论是回家团圆还是拥抱“诗和远方”,无论是感受传统文化还是新兴经济魅力,活力四射的假日经济背后,呈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诗和远方”:旅游消费亮点不断
“流动中国”,畅通而有序,旅游消费亮点不断。
10月1日,人们在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喜迎冬奥”主题花坛前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今年国庆假期,曾因疫情关停全市所有景区近一个月的湖南张家界,迎来恢复开放后的首个黄金周。
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界市等级景区景点均已开放,全部采取“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安装了“疫情防控健康通道”检测设备,各个景区接待游客量均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10月2日,游客在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这个黄金周,不少热门景区及城市地标人流涌动,尽展“流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游客呈爆发式增长,门票连续多日销售一空;在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连续多日达到4.1万人次的最高承载量;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热门项目等待时间普遍超过2小时……
这是10月6日拍摄的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进城方向车流。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有统计预测,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游人次将达6.5亿,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交通运输部门预计共发送旅客超4亿人次。
10月1日,游客在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罗星汉 摄)
这是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国庆黄金周,红色景区迎来“打卡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青年毛泽东头像前人头攒动,一位来自广州的“90后”游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沁园春·长沙》,他对记者说,来长沙之前,就想着一定要“打卡”橘子洲,实地感受革命者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壮志豪情。
这个假期,话题“这才是国庆该去的地方”登上微博热搜。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革命老区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无数游客选择去追寻心中的那一抹“中国红”。
10月6日,游客在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馆里参观。新华社发(孙忠南 摄)
据统计,假期首日,广州15家红色景区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假期前三天,井冈山景区接待游客13.05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66%……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绿色乡村游“圈粉”无数——
达东村位于拉萨近郊,这里交通便利、风光秀美,被誉为拉萨“最美乡村”,是西藏自治区首批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入秋后,天气转凉,村里的温泉民宿,已经预订到节后了。”达东村乡村旅游项目经理多明兰介绍,国庆前三天,全村共接待游客约1900人次,其中本地游客占80%左右。
飞猪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乡村民宿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超560%,增速超过酒店。
“买买买”:线上线下人气爆棚
购物,是黄金周消费的永恒主题。2021国庆黄金周,“买买买”既展现了消费复苏的活力,又透露出新的消费动向和趋势。
夜幕降临,灯光闪烁。在北京一处露天集市的网红咖啡调制现场,表演者的演奏引来“逛集”的年轻人纷纷拍照留念。
这是朝阳大悦城广场举办的“2021青年理想生活节”的一幕。汉服歌舞秀、即兴戏剧表演、草地弹唱……打造300平方米城市露营区,容纳咖啡精酿、烟火小吃、潮玩文创等特色活动,消费体验与社交空间巧妙融合,这里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国庆“打卡地”。
国庆首日,银泰百货位于多个城市的门店客流大增,同比上涨超过20%,大悦城北京大区商业总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同比增长37%,总客流同比增长38%。
10月2日,游客在湖南长沙世界之窗水上乐园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夜色之下,长沙“夜经济”最集中的五一商圈,大街小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网红”奶茶店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家,堪称“同街竞技”“遍地开花”,门口排起长队,年轻人三五成群前来“打卡”。
线下消费火热,线上消费也势头不减、新意十足。
10月2日,游客在浙江省桐庐县钟山乡金家山滑翔伞基地体验滑翔伞。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本地游、周边游火爆,新玩法带动新消费。部分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自驾游带动了车载电饭煲销量环比增长近20%。露营类、冲浪类、垂钓类商品销售增长明显。
与此同时,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特色更加凸显。京东相关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消费占比前五大类商品分别为家用电器、电脑办公、手机通讯、食品饮料和数码产品。其中,北京、上海等地扫地机器人交易额同比增长超三成。北京、广州等地健康监测类智能设备交易额同比增长超2倍。
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城市,还有乡村,购买进口货和个性化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小镇青年”的选择。天猫国际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四五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进口消费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部分乡镇、农村进口消费同比增长超过55%。
无论是线下客流量增加,还是线上订单大涨,背后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下人们消费信心的进一步增强。美团数据显示,综合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出行等业务消费数据来看,今年国庆期间总消费额同比上涨约三成,比2019年同期上涨51.6%。
10月6日,游人冒雨游览北京南锣鼓巷。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餐饮消费也在加快恢复。“老字号”便宜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庆期间,便宜坊客流量基本与2019年持平,餐饮消费处于持续恢复状态。
文化“盛宴”:“好戏连台”彰显艺术魅力
国庆假期,各地影院人气持续升温。
“十一”当天,我国电影票房突破6亿元。其中,《长津湖》更是以当日突破4亿元的票房成绩强势领跑。这不仅刷新了国庆档影片单日的票房纪录,也在同档期影片中占据排片占比、观影人次、上座率等多项数据的第一。
10月7日,两名年轻人在北京一家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的海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部时长近3小时的红色主旋律国产大片,带领观众重回抗美援朝战场,讲述志愿军连队为夺取长津湖战役胜利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坚守与奋战,不论故事、场景还是人物、镜头都让人为之动容。
位列单日票房第二位的是《我和我的父辈》,该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父辈们接续奋斗的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此次国庆档影片,以“爱国主义”激发观众强烈共情。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17时,2021年国庆档票房达42.46亿元。其中,《长津湖》以30.9亿元票房领跑,打破国庆档影片票房纪录。
“为了下一代远离硝烟,英雄们把热血融进土地。《长津湖》是悲壮的离歌,更是燃烧的史诗。”一位网友在看完影片后这样评论。
享文化盛宴,为精神充电,“过文化节”是近年来的新时尚。
10月3日,在江苏镇江句容市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演员为游客表演腰鼓。新华社发(钟学满 摄)
长假刚开始,“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国庆七天预约已显示门票售罄。在昆山,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如约而至,《浣纱记·吴越春秋》《瞿秋白》等陆续登场。在北京,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国庆亮相园博园,红色戏曲经典交响音乐演唱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等曲目讴歌时代。
10月3日,市民在湖南省邵阳市松坡图书馆桃花源分馆里阅读。新华社发(曹正平 摄)
老艺术家披挂上阵,新秀粉墨亮相,年轻观众前来捧场……国风、非遗引领新潮流。
到兰州,看“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唢呐高亢、道情悠扬;来洛阳,“黄河非遗国际创意周”带你开启黄河非遗之旅;登泰山,体验“国庆吃面 国泰民安”新民俗,祝愿国运绵长。
10月1日晚,游客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夜游。新华社发(高启民 摄)
爱国主义旋律在神州大地唱响,黄金周假日经济效益凸显,消费升级亮点纷呈……这个黄金周,折射的是中国假日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展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记者樊曦、于佳欣、周圆、戴小河、刘良恒、王鹏)
皓
杭州·桂花
桂花又名岩桂、木犀、九里香,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或灌木,花梗较细弱,花丝极短,花极芳香;果实一般为椭圆形,呈紫黑色;叶对生革质,呈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培桂花。桂花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桂花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仲秋,园林中常作孤植、对植,也可成丛成片栽植,为盆栽观赏的好材料。除观赏价值外,还有丰富的食疗价值。
资料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赏花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唐·白居易
一湖风光好 十里桂花香
人民日报记者 窦 皓
钱塘江畔观潮,树下赏桂闻香,这是入秋之后杭州人的惬意生活。
告别了春夏的柳丝轻拂,西湖畔暗香浮动。桂花树下,品茗的游人怡然自得。秋风一吹,桂花随风飘洒,扑簌簌落在游人的肩头。
作为杭州的市花,桂花遍植大街小巷。入秋后,桂花逐渐盛放,一团团、一簇簇……整个城市如同糖渍一般甜香弥漫。桂花树前,行人驻足观赏,沉醉其中。
金秋桂花,是杭州另一张闪亮的名片。
抚今追昔
花香依旧
《山海经》有言:招摇之山多桂。在我国,桂花的种植历史已有2500多年。在杭州,一缕桂花香也已绵延了上千年。
杭州桂花树最早在灵隐寺一带栽种。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那句“山寺月中寻桂子”,写的便是在灵隐寺一带赏月寻桂的雅事。
唐代诗人宋之问赏桂的地点,亦是灵隐寺。寺中休憩的他,闻着花香,写下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
宋代词人柳永,除了赞叹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之外,也难以忘却美丽的西湖,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遍览西湖美景,满陇桂雨是绕不开的。位于西湖以南自然村落中的满觉陇,南宋时已经大面积种植桂花。金秋季节,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7000多株桂花树层层叠叠,在沿途的山道边、坡地旁伸展腰肢,香气扑鼻。花朵细小而密的桂花,逢露水较重,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在其中,如沐雨披香,故称“满陇桂雨”。
如今,满觉陇的桂花树已近万株,其中8株树龄超过200年。据统计,杭州有184棵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树,树龄最大的有1500多年。主城区内,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两棵桂花树,位于孤山下的文澜阁附近,相传是清代乾隆时期种下的,至今依旧年年开花,香远益清。
1983年,杭州人投票选市花,收上来的21518张有效票中,桂花独得9441票,拔得头筹。
“桂花香气馥郁,男女老少都喜欢;桂花树一年四季常绿,很好种植,各种场所都适宜;加上桂花在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当年得到广大市民及评选专家团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原局长施奠东说,1988年,杭州还在满陇桂雨公园举办了首届桂花节,之后每年秋季都会掀起“赏桂热”。
如今的杭州,从城市到乡间,街路两侧的树丛中随处可见桂花树。秋日漫步,不经意间,阵阵幽香扑鼻,令人不禁驻足。
市井寻常
气韵相融
《吕氏春秋》中言:和之美者,招摇之桂。古代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被称为“蟾宫折桂”。一直以来,桂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气质。
桂花花朵不张扬,香气却让人意犹未尽。洋溢着烟火气的杭州,将这份妥帖的幸福感融入了市井生活。
山间小径、公园步道、大街小巷……杭城赏桂之处,不胜枚举,甚至窗户一开,就与花香撞个满怀。选一方树荫,在桂花树下品茗看书,风吹过时,桂花飘落在书页上,打湿在茶汤里,回过神来,顿觉桂香悠悠。
寻至山野,跟着村民去打桂花,更别有趣味。大清早天蒙蒙亮,此时花朵尚未展开、香气尚未散逸,铺好塑料布,用竹竿往枝头轻轻一敲,便成了一阵馥郁香甜的桂花雨。
桂花不仅可观可闻,还能食用,这造就了杭州人“入秋”后更为隆重的仪式感——把桂花收集、筛选、清洗,用各具特色的糕点、茶叶、白糖等食材搭配,创造出遍布街头巷尾的“桂花经济”。
城市一角,售卖桂花年糕、桂花蜜的摊位前挤满顾客;餐馆饭桌,桂花鲜栗羹、桂花藕、桂花酒给老饕们带来味蕾的满足……赏完桂花的市民,总要带几样小食回家。
茶馆、奶茶店、咖啡厅……充满想象力的年轻人早把桂花放进了龙井茶、奶茶甚至咖啡之中,成为备受欢迎的季节限定。
人们常说,既然留不住那桂花香,不妨化作舌尖的清新与芬芳。外来的客人在茶馆小坐,只见新鲜的桂花落在龙井茶水里,龙井的鲜爽中汇入了扑鼻的暖香。
杭州人享受着这份专属于秋天的香甜,也在这个美好的城市里踏实奋斗着,幸福生活着。
杭城亚运桂子靓
人民日报记者 窦 皓
去年秋天,杭州迎来亚运盛会。四海的宾朋来杭州赏秋,馥郁的桂花香也和运动健儿的拼搏热情相互交融。
始建于1966年的杭州体育馆,是本届亚运会拳击项目比赛场馆。它那独特的马鞍形屋面,刻在了很多老杭州人的记忆中。如今,场内设施焕然一新,场外桂花盛开,香气宜人。
这些桂花树树龄四五十年,几乎从体育馆初建时便生长在这里。出于办赛需要,场馆改造提升的同时,周围环境布置也进行了调整。改造期间,门口的34棵桂花树“寄住”在桐庐县大奇山脚的杭州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由专业绿化公司负责养护。
去年年初,杭州体育馆工程竣工验收,阔别两年多的桂花树也陆续“回家”,重新栽种在体育馆前。桂花飘香,体育场路的秋天就来了。闻着花香,感受运动的乐趣,这是杭州独有的体验。
亚运村中,一座名为“云桂”的木结构建筑下,许多技术官员和媒体记者正在等候接驳车。作为亚运村配套设施,“云桂”将为入驻人员提供休憩服务。“云桂”一词源自唐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空中俯瞰,设计师别出心裁地以形似桂花花瓣的几何结构拼接屋顶,透着浓浓的杭州韵味,也表达了办赛城市对盛会的热烈期盼。
亚运赛场上,夺牌的运动员登上领奖台,收获的颁奖花束取名为“硕果累累”,其中花材就有桂花枝。之后进行的杭州亚残运会,奖牌名为“桂子”,出自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饱含江南意境和浪漫色彩。仔细观之,奖牌上漫天飘洒的桂花图形,将良渚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融为一体,象征运动员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
金秋丹桂飘香,也给进入亚运时间的杭州平添了别样精彩。
校对:王朝全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