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目前在大陆留学圈虽然有了点水花,但热度跟港校相比还是天渊之别,其一是学校实力和排名逊色很多,其二就是工作环境比较差,绝大部分大陆留学生从实际层面出发是无法留在澳门工作的。
也许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除了博彩、酒店、旅游、零售等特色产业,再加上一些基础性岗位,澳门便没有别的能扛得起经济发展大旗的行业。因此,我们能在澳门的通关口岸看到这样一个奇观:
大量的职业工作者每天清晨逆向聚集在通关口岸,黄昏日落时候又再一次完成逆向交接。
一方面,大陆有十几万的劳务人员分布在澳门的服务产业线上;另一方面,澳门本土又有大量年轻人选择迁出去香港或者大陆的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发展。
如果不是经济特区地位和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加持,这样一座人口近70万、陆地面积不到33平方公里,人力有限、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的小城市,很难想象会到达现阶段的发展高度。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市,人均GDP稳稳秒杀一众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19年疫情之前,排在世界第三的水平,即使旅游和博彩产业遭受重创的2021年,也与瑞典并列第11名。
可以这样说,澳门是有经济实力而无发展潜力的城市。尽管在大湾区发展计划中,澳门赫然在列,但规模受限、资源受限、产业结构受限的前提下,能凭服务业一己之力拉动这么些年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更何况,现在澳门政府的政策是,首先保障本地人就业,然后才考虑非澳门居民的工作资格申请。除非你是特别优秀的技术人才,否则就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劳务或服务类工作。
总之,澳门不好留,也不适合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如果你已经确定毕业后要先留在澳门就业,也有合适的岗位,可以继续往下看看澳门生活和就业的一些情况。
01.澳门适不适合生活?
·优点
1)城市融合性程度高
澳门目前有常住人口70万,其中包括澳门本地居民、非本地雇员以及留学生,光是当地使用的语言就很丰富,书面是中、英、葡三种文字,交流是粤语、国语、英语、葡萄牙语四种主要使用语言,还有不少东南亚一带的国家语言。
< class="pgc-img">>整体上看,这里的两广、潮汕、葡萄牙、菲律宾、越南等地域和国家的人群会比较多,加上世界各地来旅游的游客,形成了一种文化多元又高度融合的氛围。澳门虽然小,但是生活的体验感是非常强的,尤其以澳门旧城为中心的历史城区,结合了东西各派的经典文化。
2)卫生医疗服务较好
澳门的公立卫生中心是免费的,一些常见的小病痛都不需要花钱,但像一些需要仪器设备检查的疾病需要去综合大医院排队,而且只有重大的疾病才能豁免部分医疗费用。相比于内陆,澳门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文主义关怀做得比较好。
3)交通、生活比较便利
澳门地方很小、人口密集,从高级餐厅到路边排档,各种层次的美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价格不算便宜但也不贵,即使是工薪阶层也能负担得起。
本地虽然没有通地铁,但是交通线路非常多,巴士基本覆盖了全岛各处,一个月通勤费基本100澳门币就足够了。而且澳门的区位比较好,一个小时内就能去澳门、珠海、香港以及深圳的所有国际机场,如果要去海外或大陆北方地区非常方便。
4)税率低,中间收入高
澳门的政府收入主要是征收博彩税和印花税,因此个人所得税和企业营业税超低!
首先个人最高税率仅占总收入的12%,而且还会有各种减免征税的政策,基本上能砍掉一半的税额,起征点在1.6万澳门币。其次,澳门是没有各种营业税、增值税或者VAT、GST,利得税一般在60万以下。
澳门的人均GDP很高,全区收入中位数在每月2万澳门币左右。而且政府的福利非常好,单是抗疫补贴政策,就给澳门居民每人发了现金、电子消费卡、在职补贴、所得税退税、失业津贴和其他的企业免息贷款、企业补助。而且,一些福利非本地居民也能不同程度享有。
·缺点
1)社会贫富差距很大
澳门的社会贫富差距大,主要是在本区内表现得比较明显。尽管地方小,建筑使用空间大多狭窄拥挤,但知名的大家族还是会住在山海景别墅,中产阶级住在规划较好的商住豪宅,而更多的工薪阶级则是住在潮湿拥挤的老楼里面。
2)整体物价水平略高
澳门作为一个旅游娱乐城市,十几年前的消费水平就明显高于内地城市了,现在的物价基本跟内地的北上深城市差不多。房价上澳门相比香港和大陆的北上深都要稍微便宜,但是像车位却非常贵,几十甚至上百万都不等,几乎能在内陆普通城市买下一套商品房了。
3)生活居住空间狭窄
同等价位下,能在珠海租到的房子到了澳门只剩下一半的居住空间,虽然澳门的租房情况相比香港会好一些,但依然还是很拥挤。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月的薪资只能支持和别人合租,想要整租一套哪怕很小很破的房子,基本上也要五六千澳门币。
如果你打算留在澳门,租房问题是首先就要解决的,这笔费用可能会花掉你工资的一大半,所以才会有人调侃“澳门赚钱澳门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澳门很小,工作机会不多,除非你愿意去包住的服务公司干基础的劳动工作,不然真的没有机会存钱。
4)政府办事效率比较低
澳门比较能被吐槽的,其中一条就是当地的政府办事效率比较低。拿最明显的修路来举例,整个城市道路到处开挖,坑坑洼洼的,一些地方甚至一年来个三四次,经常在早晚高峰堵得不行。而且,澳门除了公交巴士外,就没啥交通工具了,一条很短的轻轨用了十年!
5)职业发展机会很少
虽然内地会有很多人去澳门打工,但干的都是当地人不愿意干的后勤工作,一般当地的年轻人除了进入公职体系外,都会选择离开澳门另谋出路,整个社会其实没有多少机会能给到年轻人去发展。单一固化的第三产业,让澳门的经济一直不温不火,没什么太大的波动。
而且,澳门政府为了维护当地人的权益,通常会比较卡外地的人进来干高薪高职工作,所以境外留学生其实很难留在当地,不管是实际的工作机会和政府的态度。除非你特别优秀,是稀缺的工程科技类人才,否则工资少也很难在澳门留下来。
02.澳门的就业环境如何?
·岗位数量
总体而言,澳门居民承担的税务责任少,基本为零,然后福利不错。生活确实没什么压力,但是上升通道也不多,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没有太多突破阶层的机会。岗位不多,顶尖的很难挤进去,除此之外的又差不多,所以澳门工作的上班族基本心态都比较躺平。
·企业环境
澳门算是高新技术产业荒漠地带,不管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的制造业,甚至金融业,在这里都没有扎根的布局的企业,作为普通人很难在这里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而且,澳门的外企也并不多,职业环境比较陈旧,如果你后期回内地或海外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履历上真的会比较拉后腿。这也是澳门虽然在后疫情时代有了热度,但又没有大热的原因——当地的就业环境不行,发展空间不大,可利用的职场资源很少。
·薪资水平
澳门的薪资待遇很看行业,比较高薪的就是博彩业、公务员以及中字头的银行了。像这些行业的平均年薪基本能达到30-50万澳门币。
就拿比较稳定的公务员岗位来说,通常毕业生会考260、350或430点的职位,点数越高薪水越高,以350点为例:
年薪=350x91x14=445900澳门币(1点=91元/14薪),房屋津贴=100x40%x91x12=43680澳门币,家庭津贴(以两个小孩为例)=100x10%x91x12x2=21840澳门币,退休金=350x91x12x14%=53508澳门币。
所有的岗位薪资加上各种福利薪资,差不多是年薪50万澳门币的水平,就这还只是中等水平。而某些领域的公务员薪资更高,比如起薪540点的消防官,起薪700多点的公证员和法官,基本都是年薪百万澳门币。
但是,这样的岗位肯定竞争非常之激烈,还会优先考虑本地居民。
03.如何在澳门留下来?
内地留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澳门工作,但是要有合法的签注,即澳门“蓝卡”。澳门蓝卡是由澳门治安警察局居留逗留事务处发出,上面有劳工的姓名、性别、职位、受聘公司、劳务公司、合同有效期、蓝卡编号等信息,主要作用是证明劳工身份。
澳门公司必须有蓝卡的名额才可以招聘内地居民工作,过程跟普通招聘一样,获得工作机会后,开始办理蓝卡,办理成功,进澳门工作。办理蓝卡期间无法逗留澳门,也无法办理其他逗留签,毕业后学习签注过期了就必须要离开澳门。
除了蓝卡,一些大公司也会办理因公出境签证,比如大银行或者中字头国企,像中国建筑。即便办不了蓝卡,如果你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公司也会想办法帮你办到商务签注。
最后强调一点:没有澳门身份证在澳门工作的内地居民统称为“外雇”或“劳工”,需要用港澳通行证办理工作签注,有效期一般为合同期,可以持工作签注在澳门正常出入境、生活等。
但澳门政策跟香港不同,除了技术移民之外,否则你不管工作多久都拿不到澳门身份的。没有当地身份证,能干的行业和职位的晋升都会非常受限,而且很多本地居民的福利基本也是享受不到的。
总之,建议大家除非是有很好的工作机会,比如一些中字头的国企或者是大银行的高级职位,否则不要留在澳门就业。一方面上升通道很狭窄,另一方面普通岗位薪资水平并不高,后期回内地几乎也要从零开始。
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周琪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盛林芳
今天(1月12日)中午11点半,杭州城西竞舟路上的饭店虾玲珑,零星几桌客人。白班的员工们正围坐在一起,吃顿热乎的饭菜。
老板胡青海,安徽人,今年41岁。
有读者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帮帮团社群“社区那些事”爆料说,小区里有家小饭店挺好的,老板留员工在杭州过年,还要送员工的家人大礼包。
读者说的这个店就是胡青海的这家龙虾馆。
“我原来没有一根白头发,现在都要染发了。”胡青海到杭州打拼20年了,2020年是最艰难的一年。这么困难的日子里,员工们陪着自己度过来了,饭店也终于活了下来。
“这店里,有跟着我每年献血的老员工,有跟着我从老家来的同乡人,还有和我一起在后厨说笑的兄弟……”胡青海说,员工就像自己的家人,今年过年,希望他们留在杭州。大家就像家人一样,一起过个年。
胡青海都盘算好了,员工家里的老人,要送点坚果、保暖内衣,有孩子的,准备点玩具、文具用品。大年三十这天,他要亲自下厨,烧上几只好菜。拜年红包、开工红包当然也不能少。
1】“不能让员工们感觉自己就是个打工的”
虾玲珑的名字是新取的,但饭店在竞舟路上开了多年,小有名气。
开龙虾店很辛苦,每天营业到凌晨3点。胡青海觉得这没什么,也是一种服务的态度。“不管有没有人来,我们都凌晨三点关门,万一有人找过来跑空了,就不好了。”冬季的深夜里,他希望这个店,像是一个温暖的驿站。
20年前,这个憨憨的小伙学了厨师的手艺,只身来到杭州。在饭店打了3年工,就自己出来开店。从30平米的小门面,做到今天300平米的饭店,一路白手起家。20年辛苦攒下的身家全部都在这店里。
2020年4月,疫情严峻的时候,店里资金链断了。可房租人工工资供货商的钱,足足100多万要付。他愁得,几乎一夜白了头。
“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政府减免了税收提供了优惠的贷款支持,我的员工也没有一个离开,大家抱团在一起,店终于没有倒,虽然现在还是亏损状态,但是我们活下来了。”胡青海说,这一切,他都很感恩。
也正因为这样,他也总想着能够做点自己可以做的事。这么多年,他带领员工坚持无偿献血,获得了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前不久,还联合社区为志愿者送腊八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得到了帮助,当我有能力做的事情,我肯定要去做。”
临近年关,疫情之下,对于身处异乡的员工来说,回家成了一道选择题。做餐饮的更是如此。
这次政府号召企业员工留杭过年,胡青海积极响应起来,并为此做了万全的准备。
“坚果、日用品、杭州的土特产等,该有的年货,我都给他们备齐全了。当然还有大红包。”胡青海要为每个留杭的员工,寄一份大礼包回家,“他们既然不能回家,那就买点好东西回去。”
有孩子的员工,还会额外准备一些玩具和文具。“不能让他们感觉少了点什么。”
他统计了一下,今年留在店里过年的有15个员工,来自老家河南、东北、江西等地,“留下来就要像一家人一样过年。”
胡青海从后厨的帮工开始,摸爬滚打20年,个中的辛酸都尝过,对现在的员工,他说“不想让他们只觉得自己是个打工的”。
去年年夜饭,店里就办了两桌员工年夜饭,胡青海亲自掌勺,炒了店里的招牌菜。今年,他还要为员工们亮一亮自己的好手艺。
2】留在杭州一起过年,也是一种别样的团圆
1992出生的小李,在虾玲珑当了两三年大厨。老家在江西的他,听胡老板这么一号召,决定留在杭州过年。
“其实我们做餐饮的,都不会每年回家过年的,别人休息的时候,反而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小李憨憨地笑了笑。去年年初一,他赶回老家,15天的假受到疫情影响,变成了50天。
害怕又像去年一样被困在家中,小李提前和家里人打好了招呼,今年就不回去过年了。“老婆孩子爸妈都能理解的,也都怕我路上不安全,都让我留在杭州。”人不回去,但他早早为家里人准备好了礼物。
他掏出手机,点开淘宝的清单,笑着说:“我给孩子买了玩具,给老婆买了件衣服,还给家里买了水果、坚果等年货。”小李的孩子今年刚刚5岁,打视频电话时,总是嚷嚷着要些心仪的玩具。
相隔千里,小李希望家里人能在老家过个好年。而他一个人在杭州,也会过个好年。
“店里大家一起,老板亲自烧年夜饭,海鲜、家常菜,还有大红包,一定会很热闹的。”
在一年中最特殊的时刻,小李觉得和店里的同事们一块儿过年,也是一种别样的“团圆”。
五湖四海的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就是亲人,就是过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前与蓝光商学院的商家交流时,蜀都红火锅的王总问我关于厨师的问题,也就是生意不好时,厨师不开腔,生意稍微好一点,厨师和前厅员工就叫嚣着让老板涨工资,原因是太累了,王总问如果是我,怎么办?我的回答时,如果换着是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如何避免呢?那就是在最开始就做好各种约定:比如工资与工作量的关系问题,师傅现在拿的5000工资,你把他照过来,工资给他涨到6000元一个月,但同时需要告诉它,这是在店内生意没有稳定下来的工资,量化下来可以精准到一个数字,比如每天稳定接待30桌(仅为举例)这个标准的工资。
明确告诉对方,在店内每天可以稳定接待(比如连续一个月)30桌客人之前,他就只能拿这个工资,如果想多拿,那就努力配合老板把生意做起来,然后再给他涨工资,或者其他奖励措施,这虽然也不一定有用,但至少算是一个事先的约定和规矩,以避免员工在生意不好时耍习惯了,生意稍微有起色就叫苦连天。
< class="pgc-img">>当然,在现实中,别说口头约定,就算是法律文书都有人不当回事,因此,不要太把厨师的口头承诺当回事,绝大多数餐厅,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老板与厨师的矛盾问题,这也算是餐饮行业里面的一个顽疾,很多老板从餐饮行业败退,实际上就是死在厨师团队的分崩离析上面。
那么,作为一个打算进入餐饮行业的新手老板,应该如何处理与厨师的关系呢?如何确保师傅不会中途撂担子?或者最后反被师傅掣肘?老实说,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很大程度上要讲运气:看你所遇到的厨师人品和德性怎么样,如果你遇到一个品性低劣的厨师,对不起,后面合作过程中出问题的概率非常大。
因此,在您挑选厨师作为合作伙伴时,最好能对这个厨师的品性有基本的评估,坚决奉行“不清楚不合作”的原则,作为您事业的最基础和核心板块,厨房负责人这个角色,你必须做到对其为人有基本了解,不能仅仅因为对方手艺不错,就贪图对方的手艺来为自己所用,以后吃亏的概率会很大。
那么,如何去弄清楚目标师傅的品性呢?很简单,向他了解以前的从业经历,从一个人介绍自己过往的职业经历,懂行的人,基本就能看出一个厨师的德性和品性,比如,如果他处处挑前任老板的毛病,把别人贬损的一无是处,从不说自己不对,这样的人直接回绝,否则你就是他嘴里的下一个。
然后如果还能找到这个人曾经就业过的餐厅那就更好,可以过去他以前的餐厅,打听一下这位师傅以前的情况,看看他离开这家餐厅后别人对他的评价,如果大家评价很不错,甚至还念叨这个师傅,那说明他品性很好;相反,如果大家都嗤之以鼻,说起他名字大家就一脸鄙视,那这样的人坚决不能使用。
< class="pgc-img">>当然,针对厨师的这些合作前的评估和调研方法有很多,我建议餐饮新手朋友们不要省略这一步,在前期你对师傅评估的越准确,后期出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否则,开始你好我好大家好,仅仅对方有个好手艺,就试图依靠人家的手艺来赚大钱,其结果一定会比较悲剧,没办法,人性使然。
OK,我们抛开人品和德性这一关不谈,假设你已经找到一个品性非常不错的厨师,那么应该怎么给他合作呢?是如有些朋友所留言的一样,是从最开始就送给他股份么?还是通过其他办法来达到约束对方的目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应该尽量避免。
你作为老板,为什么要送给厨师股份?其背后的目的,无非是想用这种办法留下师傅,让师傅由打工者身份,变为“股东”身份,能因此有助于双方的合作。这种出发点和目的完全没错,但没用,在你的餐厅能否活下来都是未知数的情况下,股份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当然,也就没什么吸引力。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与厨师的合作问题分两步走:以第一家店稳定盈利(连续三个月)作为临界点,在这之前属于没有品牌,求生存的阶段;在这之后则属于品牌创建成功,可能发展壮大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需要与厨师有不同的合作模式,才能达到真正的通力合作之目的。
在求生存阶段,餐厅的股份没任何价值,即便是白送,那也和大街上的白纸差不多,对于厨师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更没有任何约束力,即便是你送给他40的股份,他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仍然是打工者心态,永远是自保为主,因此,在这个阶段,直接谈工资。
厨师这个群体,普遍看中短期的眼前利益,假设我是厨师,你作为老板来找我,那我在开始在乎的就是你能给我多少工资?别给我谈什么股份不股份的事情,因为我作为一个老厨师,经历和见证过的失败老板,可能远远多于成功的老板,因此,在最开始,我压根不相信你能把这个生意做的很牛逼。
因此,在这样的心态下,你给我谈什么送股份,在我看来,都是玩虚的,我不愿意陪着你去玩概念,玩这些虚头巴脑的事情,只要你给我足够的工资,让我在你这里能拿到的收入比其他地方高,那我就会比较乐意给你干,这种每个月能拿到手的真金白银,才是我在开始最在乎,最具有自我保护的东西。
别怪“我”最开始只看重眼前利益,厨师行业就是这样,“我”见过太多夸夸其谈最后却失败的案例,“我”最开始根据经验来看,肯定不相信你能一下把生意做起来,因此,没有这个义务来跟着你老板去冒风险,所以,这个阶段,老板别对厨师抱有太高期望值,工资给够,给到他足够因为工资而动心跟你干即可。
如果因为大家的通力配合,生意慢慢变得好起来,尤其是餐厅已经实现盈亏平衡点,连续三个月实现盈利了,那么接下来不管老板有没有开新店的计划,就必须主动的找师傅沟通,与师傅进入合作的第二个阶段:你已经看到我有本事把这个餐厅做成品牌,你是否愿意跟着我好好干下去?
< class="pgc-img">>在你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看到未来的商业利润情况下,绝大多数师傅都会愿意选择跟着你一起好好干,因为对于这些厨师来说,他们一辈子的从业经历里,可能遭遇的绝大多数老板都失败了,也很难遇到一个真正能干的老板,如果能跟着一个老板一直干下去,那以后也就一劳永逸,不用到处换工作了。
那么,这就必然涉及到股份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的股份千万不能白送,即便是你再大方,在这个阶段都不能白送股份给师傅,这是你唯一的一次,可以永远解决后果之忧的机会,给两个选择:要么掏钱来买,要么拿技术来做“置换”,前者是表面目的,后者是真实目的。
什么意思呢?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不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如果商业合作伙伴之间无法互相制衡,其合作结果是不长久的,因此,如果在第二个阶段白送股份给厨师,那么对于老板来说,他照样处于弱势地位,师傅如果不高兴,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走就走了,大不了不要你的股份,你能奈何人家么?
真正的做法,是用这个品牌未来的市场前景,让师傅动心,让他必须把自己的技术和配方给交出来,既然大家作为股东要组建股份制公司,那从此以后,所有的行为都是公司行为,所有的资产都必须要变成公司资产,而厨师的技术和配方,也就必须由个人资产,变为公司资产,为股东所共有。
因此,在生意已经稳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商业前景可观的情况下,必须第一时间处于与师傅的股份问题,用股份合作所隐藏的庞大商业价值,来吸引厨师愿意将自己的个人资产,变成大家共有的公司资产,只有完成这一步,这个品牌才有继续发展壮大下去的必要,否则后期一定出问题。
< class="pgc-img">>当然,我上面的建议,仅仅是针对味道不可替代的情况,如果味道是可以被替代,也就是即便这位师傅离开,其他师傅也做得出相同的味道,那师傅的议价空间也就可能很小,老板象征性给一点股份让他愿意留下来好好干就可以搞定,而不用动用一大块股份来解决后顾之忧的隐患。
总结起来看的话,作为餐饮新手老板,在考虑与厨师的合作时,首先要准确评估对方的品性,品性低劣,或者说不清楚对方品性的,建议别冒险合作;如果进入正式合作,那建议分两个阶段:稳定盈利之前,尽量把师傅的工资给够;稳定盈利之后,则用股份来置换师傅的技术及配方。
而至于达成一致,成立股份制公司以后,在随后的发展中,老板和技术股东之间,彼此如何分工和制衡?如何取得对方的信任?如何在后期通力合作?如何实现不同工作之间的密切配合?如何互相形成助力,而不是彼此拖后腿,那就不是今天所讨论的话题。
以后有空再说!
——作者蒋毅:豪虾传创始人,四川卤煮龙虾创始人;国内首家餐饮小老板社群【豪侠汇】创始人;从事餐饮近10年,16年作为川派龙虾代表,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