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豪国
说起迪拜,在大家的认知里就是超级富裕的国度,到处是纸醉金迷,这里的人住着大别墅,开着几百万的豪车,吃喝不愁,水电免费,福利待遇极好,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人间天堂。
然而在如此奢靡的国家里,也并非什么都有,例如像茶叶这种在我国非常普遍的日常饮品,在这个国家却是稀缺品。
< class="pgc-img">>前些年就有一位迪拜土豪来中国游玩,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喝茶有种超乎想象的执着,到处都能看到茶饮品,大大小小的奶茶铺布满大街小巷,路人几乎人手一杯奶茶,去餐馆吃饭前必须先喝一口热茶,早饭也要来一口茶,聊天洽谈时必须要上茶招待来宾。
< class="pgc-img">>超市的货架上也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茶叶和茶饮品,总之喝茶已成为了中国人的习惯,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位迪拜土豪表示在自己国家,鲜少能够看到这些茶饮品,茶叶在中东可是相当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喝得起。
< class="pgc-img">>到底什么原因
这位迪拜土豪来了中国以后狂炫各种茶饮品,他对东方的茶文化非常着迷,同时他觉得中国茶真的非常好喝,他还买了许多茶叶打算带回国给亲朋好友品茗。那么为何茶叶在两国之间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 class="pgc-img">>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首先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据记载,茶叶最早起源于东方大国,东方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叶都是东方的特产商品。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古人发现在水里放几片“叶子”后,水会变得清香醇厚,喝起来口感更好,并且还能让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很快就在社会各阶层风靡起来。唐朝时期,茶叶开始从东方经过中亚和中东一路传到西方,西方人对东方茶叶十分迷恋,所以茶文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许多人说起茶,首先会想起东方大国,而非中东某国或西方某国。
< class="pgc-img">>第二,中国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都十分适合种植茶叶,经过数千年中国人的研发,如今中国茶叶的品种繁多,光是大类就有六个: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而中东地区由于气候炎热,降雨稀少,并不适合茶叶种植,因此迪拜人对茶叶感到陌生也无可厚非,而对中国人而言,茶文化深入骨髓并且一代代相传下来。
< class="pgc-img">>两国茶叶区别
过去想要在迪拜喝上一口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像在中国,可以随便就能买到,毕竟中东不生产茶叶,想要获得茶叶只能靠进口,而进口茶叶需要经过长途运输和中转,还要加上各种税费成本,更重要的是供给和需求都较少,因此价格也就水涨船高。
除此以外,当地人的对于茶的需求并不像中国那么高,再加上中东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饮食上更接近于西方,他们平日里更喜欢喝咖啡和果汁,因此他们的茶叶行业相对比较滞后,这也导致茶叶在迪拜等地的价格会相对较高。
< class="pgc-img">>相比起迪拜,中国由于产量大,消费大,自产自销,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许多中国人几乎每天都要喝茶,所以茶叶的价格相比国外当然是更便宜,同时选择的种类也更多。这就好比如中国人喝咖啡,二十年前,咖啡在国内还是稀罕物,一杯的价格十分昂贵,而在国外却是日常饮品,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能喝得起,直到最近十年,中国人才开始迷恋上咖啡,而咖啡的价格也从过去的几十块一杯变成了十几块一杯。
< class="pgc-img">>中东人爱喝茶?
也许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中东人是怎么看待喝茶的?其实茶叶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东地区,过去多是皇家贵族才能品尝,毕竟那是从遥远的东方运来的神奇饮料,身价不菲,近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茶叶对外出口并不多,自从加入WTO以后,茶叶出口每年都在不断提高。
< class="pgc-img">>根据相关机构的调研,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提升,中国茶文化已经风靡整个世界,中东地区的人们对茶叶的消费相比过去十年增长了三倍以上,许多中东人开始迷恋上中式品茶,于是中国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东各国,并且不断开拓中东的茶叶市场,2020年起,整个中东茶叶市场的销售额预计超过80亿美元,每年消耗的茶叶重量高达100多万吨,并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 class="pgc-img">>中国奶茶进入市场
随着中国奶茶市场越发蓬勃,许多奶茶品牌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富裕的中东土豪国家成为了各家奶茶品牌的重点开拓市场。如今在迪拜,中国奶茶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若是你去到迪拜的购物商场,你会有一种错觉,这里跟国内的购物商场越来越像,一整排的奶茶店,还是那熟悉的装修,还是那熟悉的配方,喝上一口感觉立刻就回到了国内。
< class="pgc-img">>据说目前在迪拜,你能找到许多奶茶连锁店,例如喜茶、库迪、蜜雪、茶满满、Latea等,味道几乎跟国内的一样,只是糖分相比国内有些超标,毕竟中东人都爱吃甜的。
< class="pgc-img">>总之中东人尤其是当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喜爱这种中国奶茶,据说平均每家店每天能卖出500杯,平均一杯奶茶的售价就要7-8美元,相比国内要贵一倍甚至两倍,中国新茶饮正在中东市场“卷”出了一片新天地,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直以为饮茶应该是一件需要慢慢来的事情,是一件精致而风雅的事情。比如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好茶具,点上一壶茶,看着茶烟慢慢地逸散,茶香渐渐扑满鼻尖,然后静静地坐着,慢慢地品着。
你瞧瞧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很多人想象中比较像,所以我怎样想都感觉这饮茶应当是一个充满风雅的行为,但后来我了解到了唐朝人饮茶时,才发现饮茶的另一种姿态,原来饮茶还可以“豪饮”。
< class="pgc-img">>盛世大唐养出了一批狂傲、率性之人,这种性子融在茶里,让安静的茶也增添了豪爽的意味。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在《侯鲭录》里面记载了一个李白钓鳌的故事,上面说:
在开元年间,李白谒见当朝宰相,“封一板”,上面写着“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一看见这名字就感觉很奇怪,怎么会有人自称“海上钓鳌客”。
于是,宰相就问李白:“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就回了一句:“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之后宰相又问李白拿什么做饵,李白就说:“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看看上面李白的回答,不管是“乾坤纵其志”,还是“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其中所透露出的豪放胸襟,我光是看着就感觉精神都为之振奋了。
而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也能看出诸如李白这样的,有着狂放率直个性的唐朝人是怎样的了。也因此,在这样的习性风气影响下,就连原本静雅的饮茶都沾染了一些豪饮的意味。
< class="pgc-img">>那么,唐朝人的豪饮究竟都体现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唐朝人的豪饮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体现在量上面单纯的豪饮,一种是体现在质上面提升境界的豪饮。这两个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我们先看看《唐语林》中的一则趣闻。
郎士元在唐朝时候也是个有名的诗人,但却轻薄好戏言,他总说“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就是说郭子仪不通音乐,马燧不通茶艺。
后来马燧听见了,就把人请到家里来喝茶了。而在这之前,马燧先啃了一顿“古楼子”,就是一种胡饼。然后等到郎士元来的时候,马燧已经口干舌燥了,连忙让人煮茶,两人“各啜二十余瓯”。
当时郎士元已老,先喝不动了,就想离开,但马燧却说“马镇西不入茶, 何遽辞也?”你说我不通茶艺,那你为什么要走呢。于是两人又喝了“七瓯”,郎士元坚决告辞,刚刚上马,就上吐下泻了。
不说其他,就那句“马镇西不入茶, 何遽辞也?”再加上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饮茶量的多少其实也是“入茶”,也就是通不通茶艺的一个标准。
这就是我之前所指的在量上面的豪饮。
< class="pgc-img">>那么在质上面提升境界的豪饮又是什么样呢?
还记得我开头的诗句么,其实那是出自于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你看看卢仝写的,说一碗茶润喉,两碗解孤闷,到后面每多喝一碗感受也有所不同,到了第七碗甚至感受到了两腋生风,将乘风而去了。
这当然不是说喝茶喝飘了,其实通过这段诗句可以看出,对于卢仝来说饮茶已不仅是一种解渴之事,更是一种能提升境界的事情。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说明其实饮茶饮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能够发现饮茶的趣味。而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在质上面提升境界的豪饮。
< class="pgc-img">>不过唐人豪饮归豪饮,但在饮茶过程中,唐人也是不缺精致和风雅的。比如说他们饮茶方式上面,技法讲究,用法典雅。
唐人饮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那就是煮茶和点茶。
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了煮茶的步骤,我概括一下就是先将茶饼炙干,然后将其碾成碎末,在点火、加水煮就行了。
虽然,我的总结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的细节却还是很精细的。比如煮的时候讲究三沸:
一沸指“如鱼目,微有声”,就是水面有鱼眼一样的气泡时候,这时要往里面放适量盐;
二沸则是“缘边如涌泉连珠”,这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里面搅动,将茶末往漩涡中心里面放;
三沸则是“腾波鼓浪”,就是跟现在水沸腾时候差不多,这时把之前舀出来的水再倒回去止沸,“育其华”。
“三沸”只是煮茶中的一点,其实煮茶过程还是比较繁琐的,在《清异录》卷四里面就记载了所谓的“十六汤”,就是茶汤的十六种煮法,在这里就不多赘叙了。
< class="pgc-img">>煮茶除了煮的过程要精细,开头的准备也得精细。点火最好用木炭,其次是桑槐桐栎,像沾了油腥的木炭以及柏桂等不适合使用。而水最好用山水,但是积在山谷的和湍急的山水不宜使用。
除此之外,陆羽还分出了天下二十个最适合煮茶的地方的水。既然水有等级,那么追求享受的达官贵人肯定更愿意选择优质的水,当时有位大官还专门有个“水递”,就是为他取水的驿骑。
在当时,煮茶时加一些佐料也很流行。
就像上面“三沸”中的一沸时就加了盐,还可以加葱姜、茱萸、薄荷等,甚至还有加酥、椒之类的东西。放了酥的茶,就和现在奶茶有点像。
不过讲真的,如果我去了唐朝喝到这东西,肯定喝不出来这是茶,毕竟有的佐料放进去,茶味估计就被遮盖的差不多了。
不过从上述来看,唐人煮茶还是挺精细,皮日休对此称: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可见,唐朝人煮茶不仅讲究技艺,而且这煮茶也是一个十分高雅的艺术。
< class="pgc-img">>至于点茶,差不多是在晚唐时候兴起的,最迟不迟于五代。
点茶是将茶叶末先放在碗里,然后倒入少量的沸水,整成糊状或者膏状,之后再往里面倒沸水,形成茶汤。在《清异录》“茶百戏”中有记载,说技艺高超的人,能“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
这技艺看起来和现在咖啡上拉花有点像,不过拉花能保留一段时间,这茶上的物象却是“须臾即就散灭”。
不过,在我看来还是能在茶汤表面形成各种物象的技艺比较厉害,毕竟咖啡和茶汤浓度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两者在制作表面物象的时候难度上也是有差异的。
唐人除了饮茶方式方面比较讲究,在饮茶的器具上面也是比较精巧的。
比如说茶托子,在《资暇集》中就有提到“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腊环楪子之中央,其杯遂定”。
大致上意思就是崔宁之女因为饮茶没有衬的东西烫手,就把茶杯放碟子上了,但这样杯子容易跑,便用蜡绕着杯子,把杯子固定起来。
不过现在考古发现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青瓷盏托,所以对于之前说到什么“始建”大家看看就好,只要知道这是唐朝时候饮茶还有茶托,日子过得还是很精致的就好。
< class="pgc-img">>总结:
盛世大唐一词,不仅夸赞的是唐朝的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还有那时的比较开放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
在这个比较开放的时代,人们更加率性、旷达。也因此,那时就连饮茶这种文静的事情都沾染了当时人们的“豪爽”之味。
唐朝人饮茶不仅仅有单纯的豪饮,还有通过豪饮提升精神境界的。虽然有时候唐朝人饮茶在“饮”上面表现的比较豪放,但是在“茶”上面他们还是很讲究的,不管是在煮茶前的准备上,还是煮茶时方式上,亦或者是饮茶时的器具上都是是如此。
参考文献:
《侯鲭录》
《唐语林》
《茶经》
《资暇集》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后台有一个新提问。
“为什么有的岩茶焙火轻,烟味杂味却很重,泡茶时该如何调整?”
乍一看,这的确很矛盾。
理论上,焙火轻的岩茶,火功不高,烟火味不会太强。
岩茶的焙火气息,随着焙茶火功增高而递增。
对方描述的状况,一左一右,南辕北辙,刚好相反。
这种矛盾纠结的岩茶,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时间内,麻花怀疑了一类岩茶——陈茶新焙。
因为某次在喝茶时,遇到的状况简直与这一模一样!
< class="pgc-img">>《2》
翻开试茶笔记,那是去年喝到的一泡水仙。
泡袋名字上印着“兰香高丛水仙”。
拆开泡来喝,干茶上焦糖香并不是很重,发酵程度不高,焙火最多不过中火,火功不算高。
沸水冲入瞬间,没有那种浓郁的甜焦糖香。
说明它的焙火温度、焙火火候都不会太高,茶叶内部的美拉德反应程度有限,焦糖香自然偏弱。
令人疑惑的是,倒出茶汤后,揭盖趁热去闻。
嚯,好重的烟味!
盖上一股浓浓的烟味,若是刚开始喝岩茶的人,肯定闻不惯这味道。
而有一定经验的茶客,则会开始怀疑,这茶是不是刚焙了火。
< class="pgc-img">>再次闻香,盖上依旧是浓郁的烟味。
这下麻花已经肯定,这茶距离上次焙火的时间很近,刚焙结束不久。
目前仍旧处于褪火期,烟味偏燥。
将视线转向茶汤,汤色深橙偏红,清透度尚可,只是汤色较暗沉,缺乏光泽感。
倒出茶汤后,汤水里有几丝焦糖味,头道茶汤勉强还算顺口,不难喝,汤水中的烟味并不重。
再次冲泡,第二冲趁热闻盖香时,烟味更重了。
揭盖的瞬间,仿佛一团烟雾涌入鼻端。
< class="pgc-img">>这时,才捡起桌上的泡袋。
看了看上面印的“兰香高丛”,觉得很讽刺。
兰香不见,汤感不醇,这样的茶名,名不副实。
所谓的兰花香高丛水仙,不过是一场浮云,丝毫不具备应有的品质特征。
继续接着试茶。
闻香过后,进入尝汤环节。第二冲茶汤入口,汤水泛起了酸味、陈味、还有股类似灰尘味的怪味。
接近旧房子很久没住人,突然推门进去大扫除时,满屋扬起的灰尘气息。
这味儿太奇怪了。
< class="pgc-img">>到这里,这泡茶的真面目已经渐渐展现。
冲着这些酸味、陈味、杂味、怪味,它绝对不可能是当年新茶,而是放了好几年的陈茶。
并且,还是存放不当,出现变味迹象的那种。
一般情况下,这种变味陈茶已经不适合拿出来继续再卖。
但也有人舍不得损失,将其“旧房翻新”一番。
重新焙火,用新焙的烟味“压掉”陈味杂味后,再对外便宜卖。
买岩茶,如果没有认真试茶,很容易被这样乔装伪造的“翻新茶”骗过去!
< class="pgc-img">>《3》
回到开头,对方的提问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为什么有的岩茶火功不高,烟味却很重?
这在前面那段已经解释过了。
初步怀疑结果是这茶是被人“翻新”过的。
第二,遇到烟味、杂味比较重的岩茶,冲泡时该怎么调整?
细说来,后一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
从这些年收集到的五花八门做法看,随便一列,应对之策起码一箩筐。
< class="pgc-img">>比如,用水克火。
熟悉五行的人都知道,金木水火土之间,水能克火。
而岩茶的烟味,来自于焙火与高温。
只要将岩茶放进水汽多、水汽重、温度低的环境,烟味顿时就能消散。
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原话是:
“不论岩茶有没有褪火,喝着烟味太重的茶,建议你放进冰箱急冻,隔几个钟头再打开,再浓的烟味立马就能褪得干干净净……”
看到这番话的第一时间,“友邦惊诧论”重演,太惊人了。
回过神来看,此举不可行。
冰箱内部的低温环境,对岩茶有害无益。
焙了火的岩茶,贸然放入低温环境,不利于焙火香气风味保留!
< class="pgc-img">>比如,透气醒茶去杂味。
新房装修后,不能着急入住。
提前开门开窗,通风透气,是散掉装修味的最好做法。
将这个做法放在泡茶上,对应的是透气醒茶。
透气醒茶法,在泡各式老茶,尤其陈味、杂味明显的老普洱、老岩茶、老黑茶时,很是受用。
将需要喝的茶提前找出来,放入相对透气的醒茶罐,放上一段时间。
随后再打开,杂味浊味起码能散掉一大部分。
但这种做法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在散掉浊味的同时,也会导致干茶香飘散,甚至有跑气风险。
但凡品质过得去的茶叶,都不该贸然透气醒茶。
好茶本身不该存在任何怪味,直接冲泡就是。
< class="pgc-img">>比如,洗茶两遍,洗干净了再喝。
任何的杂味怪味,都存在衰退期。
干茶、第一冲、第二冲……
一直数到第3冲,前三冲左右,怪味道最是明显。
随着多次冲泡后,自然会慢慢消散。
所以,除了陈杂味重的岩茶时,多洗茶两遍,确实管用。
要当心一个问题。如果这泡茶本身品质有缺陷,内质受损,怪味明显。
洗茶多遍后,杂味会变淡。
同理,茶味也会慢慢转淡,甚至消失。
本身就内质缺失,并不耐泡的问题岩茶,洗茶两遍之后,估计所剩茶味余留无几,何谈继续喝茶?
< class="pgc-img">>比如,降低泡茶水温,不过多激发杂味。
这也是种消极做法。
温度高,气味扩散速度更快。
降低冲泡水温,的确能让茶味减弱。
但泡岩茶,离不开高温沸水。
水温不足,温度有限,茶香茶味激发有限。
泡出来的茶汤,厚度不足,浆感有限,汤感会逊色许多!
只不过,杂味明显的劣质岩茶,本就泡不出醇厚汤感。
自然谈不上浪费好茶一说。
将眼前的杂味怪味问题先遮掩糊弄过去再说。
< class="pgc-img">>比如,加料去遮味。
武夷山本地,很少有人喝加料茶。
但近些年,口味丰富,天然具备网红属性的柑橘乌龙茶、蜜桃乌龙茶、桂花乌龙茶等新式茶,很是流行。
这些调味茶,大多以袋泡、速溶形式出现,泡起来倒是很方便,但普遍茶味质量不高。
毕竟,加入果干、食用香精进去调味后,也喝不准茶味本身。
就算茶底选材质量不高,甚至是烟味偏重、杂味较多的乌龙茶。
加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调味去“遮盖”后,没人能看得清真相。
< class="pgc-img">>又比如,采用“熏蒸法”泡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一道名菜——桑拿鸡。
泡茶时,熏蒸泡法,就类似这道菜的烹饪精髓。
主要依靠滚烫的热蒸汽来帮助茶味释放。
熏蒸式泡岩茶,注水时,先慢慢吊水流。
定点注入,让干茶浮起在汤面。
此时,上涌的水蒸气会进一步帮助茶味扩散。
比起直接冲泡,熏蒸泡出来的滋味普遍偏淡,茶味激发不足,自然不用担心怪味、杂味明显。
< class="pgc-img">>《4》
上述提到的这些乱七八糟泡法,大家可别照着学。
虽说在去浊味方面,它们的确管用。
但回到喝茶本身。
杂味、陈味、怪味浓重的变质茶,比起纠结该怎么调整泡茶方法。
倒不如,先明确一点——它们还能喝吗?
从麻花的经验看,变味茶最好别喝。
即便醒茶、洗茶、加料遮味去掉浊味后,本质依旧无法改变。
将这种变质变味茶饮下肚,没有半点好处!
比起舍不得损失,强忍不适,喝下变质茶/怪味茶。
倒不如当断则断,尽早断舍离!
更多关于岩茶的知识
正岩茶、半岩茶、岩区茶,都是什么意思?这些岩茶秘辛听过吗?
喝岩茶茶醉?喝岩茶翻江倒海?喝岩茶满口烟味?村姑陈给你支支招
武夷岩茶新手入门,该选择喝贵的山场岩茶,还是便宜的口粮岩茶?
滋味不够,克数来凑,10克袋装岩茶为何悄然潜伏武夷岩茶圈?
茶友来信,一般岩茶的烘焙期有多长?这要从岩茶的火功说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