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工网
每到饭点,众多外卖员就穿梭在美食店与点餐者之间,等餐、取餐、送餐,用最快速度把美食送到点餐的人手中。但是,外卖员在城市忙碌奔波,为我们送餐,他们在哪儿吃饭?吃得怎样?近日,记者在广州、深圳等地跟踪采访了数名外卖员,听他们讲述舌尖上“酸甜苦辣”的故事。
误了饭点的老左:连头盔都没取下,就先嘬了口汤
9月24日下午1时30分,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附近,吃过午餐的白领匆匆赶回办公室休息,此时,外卖员老左刚想找个地方吃饭,却接到一张远距离配送的订单,从民治街道送到龙岗区坂田街道,路程足足4公里,骑行需半小时。
取餐、赶路、送餐,最后老左总算在规定时间完成订单。这时,他早已饥肠辘辘,等不及赶回站点,便在路边随便找了一家快餐店解决午餐。以往,老左的午餐一般选择在站点附近吃,“那一带熟悉,哪家好吃、哪家实惠,我们都清楚。我跑的是早餐班次,7点开始送餐,早餐吃了份肠粉,一般扛到下午1点半吃午餐。”老左说。
当天误了饭点的老左点了两荤两素共计13元,米饭任吃,例汤是紫菜蛋花汤。老左端着菜盘坐下,连头盔都没取下,就先嘬了口汤,再往嘴里塞了两块辣椒炒肉。老左是江西人,爱吃辣,点的都是辣椒炒肉、酸辣土豆之类的湘菜。“自选快餐,一来实惠,二来不用等。”
老左在深圳当外卖员3年了,每天送出近40单,经常辗转于城中村的宽街窄巷之间。“有时候不到12点,饿得不行,跟站长打声招呼后,就赶紧找家快餐店吃饭。”老左告诉记者,“我吃得很快,花不了几分钟,一有订单就得赶紧出发。错过了饭点,下午订单少,要花更多时间去弥补(单量)。”
跟老左相比,他的同事老宋吃饭显得从容不少。老宋跑的是凌晨班次,上午11点开始送餐。“我10:30出门,路边买点包子豆浆吃完就开始工作,送到下午2点再回家吃饭。”老宋的家人都在深圳,回到家里老婆早已备好了饭菜,“都是些腐竹炒肉之类的家常菜”。下午送餐送到晚上8点,老宋还是回家吃饭,饭后休息,“养好精神应对深夜12点到凌晨3点的配送工作”。
给自己奖励的老王:“一份焖面35元,这顿花费是平时的两倍”
深圳市龙华区一处大型商超壹方天地是外卖员扎堆等单的地方,聚集着美团、饿了么等多家平台的外卖员。他们多数人手里都捧着手机,跨坐在送餐的电动车上,时不时聊几句,更多的是留意着手机有没有发出接单的声响。过了中午,接单量不多时,有些骑手干脆停好电动车,倚靠在外卖箱上,双脚叠放驾在电动车的把手上,眯着眼休息一会。
壹方天地的餐饮门店众多,不远处写字楼里的白领经常下单点餐。外卖员老王每天有超过一半的订单都是在这里接到的。“平时吃饭都会找些便宜的地方,我比较喜欢吃面食,经常光顾一家襄阳牛肉面,一碗10多元,距离壹方天地有些距离,骑车过去要几分钟,也不会跑太远。”
老王有时候也会给自己改善伙食,“偶尔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有时送餐订单多,第二天就会吃点好的,上次就去了一家山西面馆。”爱吃面食的他把电动车停在商超的指定区域,走进一家环境素雅的山西面馆,点了一份焖面,茶水任喝,“这一份35元,价格是平时的两倍多。”老王说,“感觉味道比外面的好些,不过也是真贵。”
相较于“关外”的龙华区,“关内”南山区、福田区高楼林立,消费成本更高。9月22日午后,记者在此走访,见到不少刚送完餐的外卖员在巷子里的小餐馆里吃饭,之后便回到站点休息。
有一位外卖员告诉记者,“附近有好几家工会食堂,外卖员就餐可享受打折优惠,想去那里吃饭,可食堂运营时间一般是上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半,这段时间我们赶着送餐,没空吃饭。”
商家一出餐,卢盼盼确认好订单,飞速出发配送 林婷玉/摄
在CBD送餐的卢盼盼:每天三餐预算四五十元,粉面是常选
在广州天河CBD,写字楼高耸林立,邻近的城中村石牌村成为不少外卖员租房的首选。10月14日上午9点半,90后外卖员卢盼盼开着电动车,从石牌村的出租房出发,路上顺便买了2个包子和豆浆,早餐简单打发了。
上午10点,开完早会后,卢盼盼准时在平台上线,一天的忙碌开始了,其中最紧张的时段是10点半到下午1点半。繁忙的中午时段过后,卢盼盼带着记者来到他最常吃饭的一家面馆。这家面馆位于珠江新城花城汇美食广场北区的一隅,花城汇美食广场分南北中三区,在前领路的卢盼盼宛如这地下美食城的“王者”,可以不看地图就精准到达目的地。
在一次送餐过程中,卢盼盼无意中注意到,这家刚营业的店开着小喇叭广播,外卖员点餐可享6.8折优惠,这让他欣喜不已,“好像从此打开了美食新世界,哪些店铺对外卖员有优惠,我都留意到了,还把这些优惠讯息告诉其他外卖员。”他说。
卢盼盼是店里的熟面孔,一进门就和店员打招呼。店员告诉记者,“外卖小哥工作辛苦,我们也关心他们的吃饭问题。”从今年5月开业以来,店家一直坚持为外卖员提供打折优惠,只要身穿外卖员的服装点餐,都能享受优惠。
记者看到,卢盼盼点了鸡丝凉面、锅巴土豆和酸梅汁,三份原价为33.09元,打折后为23.05元。在等餐的时候,卢盼盼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三餐他的预算是四五十元,一个月花费1500元在餐饮上。记者浏览卢盼盼的消费记录发现,汤粉面类是他最常选择的一项,作为陕西人,他对面食特别偏爱。
外卖骑手卢盼盼吃午餐 林婷玉/摄
“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快捷、便宜”是卢盼盼选择餐食的标准,按他的话来说,“走远了有更便宜的,但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再送一单!”只有在特殊节日的时候他才“敢”加餐,改善伙食。。
2019年9月入职至今,卢盼盼每天最少送四五十单,月入过万,收入水平在其所在站点的外卖员中靠前。
不到半个小时,卢盼盼吃完了午餐,带着记者来到外卖员经常聚集吃饭的餐厅,以及与站点有合作的餐厅。“在这里用餐,一荤两素的盒饭只要12元,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是我们能找到的最优惠的快餐了。”
深夜12点,卢盼盼在平台下线。在微信,他向记者发了一张美食图,有干锅花菜、麻辣鲜虾、水煮肉片…他说这是他的生日加餐(宵夜)。关于生日,在白天采访时卢盼盼只字不提,在深夜里他才愿意悄悄告诉别人。
(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马大为 林婷玉)
责任编辑:李方
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因为听障,河南郑州的听障小伙郑继东从未听见过这世界的声音,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凭着专业素养,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成为北京冬奥村肯德基餐厅的“无声天使”,近距离为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提供餐饮服务。
多才多艺的他,为北京冬奥会制作了冬奥木刻画,还精心设计了“手语菜单”,期待在接下来的冬残奥会期间,为残疾运动员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
“他找工作比他考大学都难”
郑继东是一位80后,老家在新密市岳村镇。由于从小就有听说障碍,他的成长之路非常艰难。他很争气,在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下努力读书,考入长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顺利本科毕业。
“他找工作比他考大学都难。”郑继东的母亲心疼儿子,一度担心他养活不了自己,父母节衣缩食,辛苦攒钱帮助他买房,为贴补儿子,连家里种的菜也时常大老远骑摩托车给他送来。
生活紧迫。为了靠双手养活自己,郑继东在酒店洗过床单、在超市干过卸货员、在图书馆试过图书管理……因为沟通方面的问题,他一次次努力找工作,又一次次丢了工作。
直到2016年初秋,河南首家肯德基“天使餐厅”落地二七万达,提供有专门面向残障人士的工作机会,在郑州市残联的推荐下,郑继东有幸成为这里的一名点餐员,开启了全新的职场之路——这里,也被省残联、省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授予“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
在“天使餐厅”工作的,还有一些和郑继东情况差不多的伙伴。为让顾客多理解,餐厅出入口和点餐台、收银机均有温馨提示,告诉大家餐厅工作人员包括一些听障等特殊人士,“天使为您服务,请给我多一点时间,我会努力理解您的需求。”点餐台前,还配备了手写板,方便顾客与员工交流……
为了便于“天使员工”工作,餐厅特别改造了炸锅的电脑版,改装后的电脑版在产品制作完成时,除了鸣叫提示功能之外,还增加了闪烁灯共同提示的功能,帮助听障员工顺利完成操作。
餐厅的同事也对郑继东热情相助,带他去厨房学习培训,耐心地在纸上跟他说如何用面粉裹肉,下锅炸肉,烤肉等等。偶尔。他有一些懵懂而疑惑的表情,同事就耐心地反复讲解,甚至小伙伴们还发明了跟郑继东交流的专属“语言”,比如,拍拍大腿,就是大鸡腿的意思;伸伸手臂,就是鸡翅的意思……渐渐地,大家配合更加默契。
在同事眼中,郑继东心灵手巧,锲而不舍。在“天使餐厅”工作几年来,他越干越得心应手,并获得晋升,还收获了爱情,成立了家庭,当了爸爸。
一路走来,有什么感悟?郑继东此前受邀来到郑州大学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无声的报告会,通过手语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虽然耳朵听不见,但是,我有勤奋的大脑和努力的双手,很喜欢一句话,你若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全国选出8名“天使员工” 他高票入选
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国人更是全民关注。郑继东也迎来了参与其中、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助力的机会。
在2021年5月16日第31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肯德基向全国残障员工发出邀请,所有“天使员工”们均可优先申请,通过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者可进入冬奥村餐厅工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贡献一份力量。
得知消息后,在郑州二七万达“天使餐厅”工作的郑继东兴奋不已,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在全国优秀“天使员工”的比拼中,“高票”获得入选资格,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此次选拔,全国选出了8名“天使员工”。
大学四年里,郑继东凭兴趣自学了木刻画,从动物到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工作后,同事们为帮他圆梦,曾帮他举办了个人木刻画展。
为喜迎北京冬奥会,郑继东施展才艺,特别制作了一幅冬奥木刻画——画中,“天使员工”在冰雪上为运动员点赞、加油,并做出向上的手势,展示为冬奥会加油的积极心态。他这副充满爱与希望的木刻画作品,被作为特别纪念,赠送给了北京冬奥组委。
选拔出的“天使员工”进入冬奥村餐厅工作,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认为很有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包容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关爱,让每个人都可享受劳动的权利,积极参与到冬奥会、冬残奥会当中。
设计“手语菜单”继续助力冬残奥会
在冬奥村餐厅工作的半个多月里,郑继东通过手语跟前来用餐的运动员和技术人员交流,每天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也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在这里,他见到了多名优秀的中国运动员,通过热情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中外运动员的点赞,还跟多位外国运动员交换了冬奥徽章。
其中,有位来自加拿大的运动员得知他是听障人士,很遗憾地表示自己没带徽章,等下次再见,一定会带来给他。让郑继东没想到的是,对方离开不到20分钟,又飞奔回到了餐厅,手里拿的,正是一枚要赠送给他的冬奥徽章,并用手语为他加油……那一刻,郑继东深刻感受到了奥运精神中“更团结”的深刻内涵。
北京冬奥会2月20日晚闭幕后,即将迎来北京冬残奥会。为了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运动员提供贴心、专业的服务,郑继东早早就做好了规划——他精心设计了一张“手语菜单”,张贴在餐厅的醒目位置,期待让冬残奥会运动员感受到“天使员工”的特别关怀。
“这些‘天使员工’都非常棒,他们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个人努力,也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鼓励和爱的肯定。”郑继东的同事倪女士说,她清楚地记得,就在同事们帮郑继东举办个人木刻画展的那天,他的父母也专程赶来,父母在纸上写出心里话鼓励儿子:我们俩一天一天变老,不能像以前照顾你,没想到,你比我们想象中做得还好……那一刻,郑继东激动地和母亲相拥而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一样。很多次,郑继东用手语分享成长感悟,激励更多人: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我可以,你们也可以!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牛中振
< class="pgc-img">>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十七个小时送了64单外卖,中间仅花了10分钟吃了一顿饭,这就是山西一外卖小哥的一天。
这位外卖员出现在了一份流调报告里,迅速引发关注登上热搜,他的事迹触动了全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能够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有感同身受,方能产生共鸣。
他甚至也刚刚结婚,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说到底他自己也只是个孩子,却不得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父亲。
每天1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是特殊情况,而是长期如此。他在三年跑外卖生涯中,一直以这样的强度工作,支撑他信念的是家里的父母和自己的后代。
< class="pgc-img">>所有网友都被这位外卖小哥触动了,不单单是因为他是那么辛苦却那么乐观,也因为他跟另外一个新闻的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故事越是生动,与之相反的另一起新闻就显得越讽刺:一位社区工作者,因为错失了自己女儿的成人礼,感到无比遗憾。
生存对外卖员来说是头等大事,生日对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人来说是头等大事。一个是为生存奔波的人,一个是为利己而生活的人。为生存奔波的人,哪有时间过生日;为利己而生活的人,哪有时间去共情别人的生命!
哲学上讲,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解决了温饱问题,自然会追求精神境界,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部分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另一部分人就已经开始追求精神世界了,两者生存在同一个屋檐下,不能互相提携也就罢了,还出言嘲讽,这就过分了。
< class="pgc-img">>当底层人民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时,有人不但不体察民间疾苦,反而在涉及到自身那微不足道的利益时大放厥词。
这些人绝不只是坏,更是愚昧和无知,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去了解,而是对舒适的环境中上了瘾。
这属于一种无知的作恶,比故意为恶更加可怕,古人早就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来讲,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什么都可以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可以不要,就要安逸。
< class="pgc-img">>回归到个人身上,我们该怎么办呢?
面对困境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奋发向上,放弃形而上的理想,着眼自己的小世界,为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而奋斗;二是心灰意冷,看透了人世间的蝇营狗苟,或效仿陶渊明,或效仿屈原。
传统观念上,第二种是主流,我们要为不公发声,要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宁可玉碎不可瓦全。而实际上,稍微读过一些历史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都逃不过某种循环,公平是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作为普通人来讲,家庭的出身决定了大部分,未来看似一切皆有可能的旷野,实则只有一条单行道。每种选择都是对的,胜利者有不被谴责的权利,弱者有做任何选择的自由。
< class="pgc-img">>这就是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常态,问题是这不该成为常态,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譬如说我们正处于特殊时期,原本外卖员在十个小时内就可以接到64个单子,由于点餐人数少了,人们不愿意大手大脚花钱,导致外卖员必须延长时间才能赚到同样的钱。
环境在变化,外卖骑手需要赚钱,商家需要赚钱,外卖平台也需要赚钱,这就导致每个单子的收益是固定不变的,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外卖员增加一倍劳动成果,获得了跟之前同样的报酬,商家和平台也获得了跟之前同样的报酬,也就是说外卖员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行业系统的危局。
< class="pgc-img">>看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可是问题来了:外卖员凭空增加了一倍的劳动,外卖员、商家、平台都只获得了跟之前一样的报酬,多出来的劳动成果去哪了?
这是经济学上讳莫如深的问题,因为经济永远不只是经济,它是构成一个社会的血液,血液的基本规律就是流动,它出现在人体里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所有的有机体能够存活,尽管有些有机体是个摆设。
外卖员小哥就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他底层工作者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他们本身就是营养成分,但他们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本身,而在于给其他组织器官提供营养。
整个社会如同人体,最底层的逻辑是“金字塔结构”,神经控制着肢体,肢体反哺神经,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基本规律,这种统治全人类的模式无法改变,真正的理想自由王国也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