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子
时间:5月17日-5月20日
花费:人均1200RMB
器材:尼康D610 50mmf/1.8D
本人:大三学生党一枚
同行:女盆友和她的舍友及其男朋友
第一天-到达
周四早上9点半从 西安 北站出发,下午2点半到达 成都 东站。在火车上用一包包零食顶替了午饭
因为我们订的酒店就在春熙街那一代,所以一下动车就直奔第一站。出了春熙路地铁站,映入眼帘的便是宽敞的广场,人来人往,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可能是周内的缘故吧)。
好的,拉着女朋友的手和行李箱,从IFS标志性的熊猫屁股下穿过。
< class="pgc-img">>IFS国际金融中心
关于住宿:我们订的是个新开的连锁宾馆,条件比较好,还挺安静,就是追求低价选了无窗型,然后就后悔了,简直在里面昼夜不分!后面几天似乎没怎么吃过早饭
由于长时间还没有觅食,我们走出房门,用着高德+大众点评,疯狂地搜索着美食。穿过春熙街,在各具特色的天桥爬上爬下,终于找到了一家,但是我忘记名字叫什么了,只知道5点才开饭,4点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好奇 四川 饭店为何这么晚才开饭,在 西安 则是到了就点,点了就做,突然山穷水尽的感觉有没有,寻思着要不等一会儿?正好对面是家水果店,上前询问一番,但是要价贼高,那就算了……在外面溜达了一会儿,走进一个很有城中村特色的小胡同,竟然撞见了“钢管厂小郡肝”。在我来之前我就看过攻略,见过这个名字挺眼熟的,但是就是不知道正宗不,然鹅我们为了填饱肚子,将就一下?意料之外,这家店正常营业。第一次吃小郡肝家的火锅,我们自己取菜,自己下菜,看着硕大的锅,旺盛的的火,再看着店员们优哉游哉地择着菜,坐一桌唠着嗑,仿佛这是农家乐?Say True,还挺好吃的,底料够味儿,肉够嫩香,鸭肠、黄喉、千层肚都尝了个遍,delicious!!
吃饱喝足消消食儿,沿着小巷前往下一站:太古里(住在春熙路就是爽歪歪!不偏不倚,离天府广场、IFS、九眼桥和太古里都好近的感觉)。不一样的城市,相似的小巷。仿佛城市中的小巷是 中国 的贫民窟,与巷子外隔了几十年的发展,上世纪胶片上才能看到的场景,nao,就在眼前,就在你的前后左右。 成都 真是美食之都,街边门店,毫不夸张,90%以上都是小吃店。怪不到人行道很窄(远比不上西安 闹市区),原来人群都集中在小吃店前,在走路的人没有几个嘛。
到达太古里了。那里真的是大!我上学宿舍就在 西安 著名景点“大唐西市”隔壁,和太古里相比,真的是好小啊
据说太古里里面的无印良品店是 中国 第一家店,慕名前往,要找到它实在是要花一番精力(太古里确实好大)
< class="pgc-img">>成都远洋太古里
太古里的无印良品是 中国 第一家旗舰店,总共四层左右,非常之大
< class="pgc-img">>成都远洋太古里
< class="pgc-img">>成都远洋太古里
当然少不了著名的方所书店,地下宫殿有没有!
方所不仅大,而且书类很全,小物件也很有特色
< class="pgc-img">>方所
< class="pgc-img">>方所
里面的小物件也超级多
< class="pgc-img">>方所
< class="pgc-img">>方所
太古里里面也有很多适合拍照的地方
< class="pgc-img">>成都远洋太古里
离开太古里,爬上IFS的楼顶,看看这只只给春熙街帅哥靓女们露了个肥肥胖胖的大屁股的“国宝”
< class="pgc-img">>IFS国际金融中心
5月18日熊猫基地
第二天一早,我们到熊猫基地。坐的是地铁加87路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灵活爱动的小熊猫(好奇为啥长得这么像狐狸?)。在饲养员喂食、清理排泄物时小熊猫经常跟在饲养员阿姨的一旁,尤其可爱,似乎是在讨饲养员阿姨的欢心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嗯,期待很久的真正的“小熊猫”!短小可爱、肉乎乎的,而且我们看到的时候两个小家伙还在练习摔跤?!(让我想到了“二鬼摔跤”,不过人家这明显可爱很多)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对面到了武侯祠,就在的 吃了午饭,真的是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传说中的“绣球花”,刚看到时就觉得这花长得也太好看了吧,一朵一朵堆在一块儿,真的跟球似的,而且还长得很低,弯下腰才拍得着。称之为“绣球”真的名副其实了,很像!
< class="pgc-img">>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回程坐的是旅游大巴(很快就排上了其实)
春熙、九眼桥、锦里、玉林——成都人的夜市
在春熙街,非常著名的是在街四周的几座人行天桥,在上面看春熙街很好看!
< class="pgc-img">>成都春熙街
< class="pgc-img">>成都春熙街
< class="pgc-img">>成都春熙街
春熙街上一拍,比 南京 路还是有点差远了……
< class="pgc-img">>成都春熙街
春熙街有名的小吃:宫廷糕点、降龙爪爪……下面就是百吃不厌的降龙爪爪,个人认为五香不能体现出降龙爪爪的美味,偏酥,要点还是要火锅或者麻辣味道的
< class="pgc-img">>成都春熙街
辗转到九眼桥景点(有共享单车就是方便)
< class="pgc-img">>九眼桥
九眼桥,晚上太好看了吧,感觉回到了战国:李冰亲自主持 都江堰 的修建, 成都 不再成为一片汪洋,人们开始建房、筑桥, 成都 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class="pgc-img">>九眼桥
九眼桥左岸也有很多酒吧,灯红酒绿,甚是热闹
< class="pgc-img">>九眼桥
好的,又辗转到锦里
< class="pgc-img">>锦里
悠闲 成都 , 成都 “闲人”。感觉生活在 成都 ,不仅美食终日,还能享受慢生活带给人的轻松之感。
< class="pgc-img">>锦里
< class="pgc-img">>锦里
继续辗转,来到了网红小酒馆,除了名字,其他的好像和普通酒吧没啥区别?(哦,对了还有门口拍照的人,真不少)
< class="pgc-img">>小酒馆
在小酒馆附近发现的小街摊冰粉,5元一份,量真足,料真多!冰冰凉凉真解暑啊,而且很可口!
< class="pgc-img">>小酒馆
买了一份感觉太好吃了,回头又买了一份,吃之前先拍张,足以显料多
< class="pgc-img">>小酒馆
5月19日春熙街
5月19日,托无窗型房间的福,我们顺利在大中午醒来了
< class="pgc-img">>。
一行四人顶着烈日,撑着两把伞在春熙街上寻找着午饭的“着陆点”。目标最终被锁定在经典火锅:小龙坎春熙街店,前后照应,在来的第一天吃的钢管厂串串,走之前不得享受下 成都 火锅的福分?
小龙坎火锅——麻辣得鼻子快成“水龙头”
小龙坎的味道还不错,就是量有点少……蛮有特点的是任何时候抬起头看看周围的人,最少3个人是在用纸擦着鼻涕的!!!刚开始还挺嘲笑他们,最后,我们也加入了此列,使劲儿得擦啊擦,我的鼻子呦
< class="pgc-img">>小龙坎老火锅
< class="pgc-img">>小龙坎老火锅
下面是火锅逐渐煮开的过程,感觉挺有意思的
< class="pgc-img">>小龙坎老火锅
< class="pgc-img">>小龙坎老火锅
< class="pgc-img">>小龙坎老火锅
杜甫草堂——古风古色十足的小园林
下午来到杜甫草堂,感受下大诗人的田园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红墙配上青瓦和绿竹,古风味儿满满的。感觉走在这过道时就已经是在大唐盛世了,仿佛不远处就走过杜甫的影子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祈福树?真的长得跟挂满大家愿望条的菩提树一般诶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不知名的楼?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 class="pgc-img">>杜甫草堂
奎星楼——隐藏的美食小街
在奎星楼之前,先简单引入两张宽窄巷子的到此一游照片
< class="pgc-img">>宽窄巷子
< class="pgc-img">>宽窄巷子
说到奎星楼,肯定没有宽窄巷、锦里这样的有名小吃街有知名度,甚至在我第一次来 成都 的时候都没有听说过这条街。
但是经朋友推荐来到这个地方后,便感觉宽窄巷、锦里什么的都徒有知名度,而缺少奎星楼这样的具有成都 原封土味的美食街。
奎星楼街在宽窄巷 东北 面,街道虽小,左右两侧地道美食可不少
< class="pgc-img">>奎星楼
双皮奶,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逗了,皮咋还是双的?还有奶为啥还有皮?多年前就听说这个东东,现在终于看到路边小摊有卖,不赶紧买杯尝尝鲜?
< class="pgc-img">>奎星楼
正在制作冰粉的 成都 阿姨
< class="pgc-img">>奎星楼
豆花,跟冰粉很比较像,但是主料由水晶状的冰粉替换成了豆花,其他配料的选择几乎一样。然而豆花吃起来相对腻一点,不像冰粉那么冰镇爽口,所以我们还是更喜欢 成都 地道冰粉的
< class="pgc-img">>奎星楼
1点点奶茶,听女朋友说很有名很好喝,她说上次出去旅游在 长沙 买了一杯提了一公里远没舍得喝结果在宾馆桌前洒了,真是可惜诶。这次也是终于如愿以尝
这个奶茶光甜度都分了好几个等级,让我这个假吃货傻傻地问店员了半天,真是尴尬
< class="pgc-img">>一点点奶茶
< class="pgc-img">>一点点奶茶
< class="pgc-img">>一点点奶茶
有名的泡桐树街,为啥有名?我也不知道
< class="pgc-img">>泡桐树街
活捉爱看《航空知识》的瘦猫一只
< class="pgc-img">>泡桐树街
在街道附近的 成都 大肥猫
< class="pgc-img">>泡桐树街
< class="pgc-img">>泡桐树街
走出泡桐树街后向北走了四五条街找了一家可以管饱的小吃店:小谭豆花(西大街店)。他家的甜水面很好吃,真心推荐!
< class="pgc-img">>小谭豆花
< class="pgc-img">>小谭豆花
5月20日文殊院——只是个寺庙?
< class="pgc-img">>文殊院
< class="pgc-img">>文殊院
文殊院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小吃,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就是一个,但是人好多,所以就挑了对面的那家三大炮。据说可以一顿饭尝遍 成都 美食,果然是这样的啊
< class="pgc-img">>文殊院三大炮
< class="pgc-img">>文殊院三大炮
好有古风特色的餐馆
< class="pgc-img">>文殊院三大炮
在这儿附近享受了有名的兔肉(from 双流 老妈兔肉店)
< class="pgc-img">>双流老妈兔头
>5后汶川小伙刘明,
35岁,不上班,也不结婚,
过去十多年里,他和父亲一起,
花光所有积蓄,
在自家的宅基地上
建起了一座绮丽魔幻的植物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刘明自己设计的瓷片园,占地500㎡
宅基地加上周边的荒地,
植物园共有6000㎡,
收集的原生物种超2000个,
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和未确认的新物种。
花园里还有巨型拟人化的植物雕塑,
造型奇异,生猛鲜活,
像是乡村简易版的“古埃尔公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植物园一角
< class="pgc-img">>▲
刘明接受一条的采访
2008年汶川地震后,
村子里的房屋大面积倒塌,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这对“花痴”父子,
决心给川西的野生植物建一座庇护所。
由于资金捉襟见肘,
目前植物园只完成了设想中的1/3。
8月初,一条来到汶川植物园探访,
刘明聊起自己的植物梦,十分坚定:
“到时候要在这里建一座大的植物船、马赛克植物房子……”,
“我们的梦想,最终是打造一个植物的童话世界”。
编辑:韩嘉琪
责编:陈子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刘明在植物园
刘明父子的植物园藏在川西岷山的峡谷之中,这里距离“5·12汶川地震”的震中仅有13公里,也是进入川西高原的起点。
靠近的路途中,群山连绵无尽,天空低垂,云雾好像触手可及。傍晚时分,山区的野猴经常出现在园区附近逍遥。
植物园的入口是一本书的模样,嵌着并不工整的马赛克字样——“植物改变世界”。在这个外卖都无法送达的村子,“世界”的概念显得庞大,但又可以十分具体,植物参与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从氧气、食物到生活必需品,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 class="pgc-img">>▲
入园处3米高的“植物界八仙”
< class="pgc-img">>▲
塔黄塔(左),塔黄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一生只开一次花
一进园,3米高的“植物界八仙”守护在路的两侧,古怪又呆萌,“每个神仙都有一个植物法器,就像八仙过海”,刘明带着我们往里走。彩色的瓷片小径通向植物形态的马赛克雕塑——百合亭,龙胆亭,塔黄塔,“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访花的昆虫”。
园区的墙体由几十幅马赛克的植物拼贴画组成,每一种植物都成了“精”:天山沙参长出双脚,鸢尾是明艳的舞女,玉凤花变身振翅的白鸽。这些马赛克景观,只是刘明脑袋里部分幻想的具身。
< class="pgc-img">>▲
植物园里的玉凤花(左)被做成了拟人化的马赛克图案(右)
< class="pgc-img">>▲
植物园航拍图
刘明生于1989年,今年35岁。他个子瘦小,讲话缓慢而温吞,他打趣像自己这样的“留守青年”在村里寥寥无几。儿时的玩伴大部分都在城市定居了,孩子都有了好几个,他既没结婚,也没恋爱。
植物几乎成了他日常生活里唯一的伙伴。他白天给植物做日常养护,浇水、授粉、播种繁殖,晚饭后查阅资料,进行引种目录整理。植物不会说话,刘明也不用说话,以至于语言对于他都变得生疏。
植物园里保存着2000个原生物种,大部分都是父子两人引种繁殖的高原植物,被存放在园区里的两个大棚,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以及还未发表的新物种。
< class="pgc-img">>▲
植物园里的绿尾大蚕蛾(左)和蝴蝶(右)
< class="pgc-img">>▲
植物园里的光萼斑叶兰
马赛克花园里,川西乡土植物怀抱雕塑,醉鱼草、川西樱桃、臭牡丹、云南石仙桃、瘦房兰、绵枣儿……也有小动物频频拜访,红嘴蓝雀偏爱园子里的火棘果,松鼠在秋天偷吃野樱桃核,角落里,常有鬼鬼祟祟的螳螂、华丽的龙蜥属、会变色的峨眉树蛙。
天气好的日子里,云影从早到晚就在园子里惬意游荡。
< class="pgc-img">>▲
“5·12汶川地震”后的村庄
建一座植物园,曾是父子两人长达十年的梦想。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村子顷刻之间成了废墟,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四周的山上剧烈滚落,家门口的213国道被砸出了半米深的裂口,房子裂了四五条缝,父亲刘先友回忆道:“天摇地动,路全部断完了,啥都垮光了。”
最心痛的是刘先友种植的1000多平的珍稀兰花,在地震中几乎全部损坏。21世纪初期,这些兰花的市值一度飙升至上千万元,有的品种一棵单苗就可以卖到20万元。这是一家人离“财富神话”最近的时期。
只是神话随一场地震破灭。地震发生时,刘先友正在都江堰的花鸟鱼市采购一种特殊的保鲜袋,刘明在成都的一家发廊做学徒。村子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道路被阻断,刘先友只能从都江堰徒步走回老家,撑着一根竹竿翻山越岭,三天后,他站在家对面的山头上,看到园子里的钢化大棚碎裂,废墟里的兰花像散落的尸体,枯竭而死,他的眼泪啪塔啪塔地落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刘明拍摄的野生花卉
一家人在临时安置点度过3个月后,刘明陪父亲去野外拍摄植物,他看到山脊满目疮痍,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经过的地方,物种被完全毁坏,他强烈地感到植物生存的“被动”,“灾难面前的话,人和人是可以互助的,但是植物只能呆在原地”。
从那时起,刘明和父亲筹划:给植物建造一个庇护所,如果这些植物能从高海拔的山野移植适应到低海拔地区,它们也许会获得更多生的可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刘明为植物做日常维护(左)、在山野中考察(右)
川西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落差高达4000米,物种极其丰富。一个小小的汶川县,就有8种不同的气候带,有超过4000个物种。
父子两人的植物园位于海拔1000米的地方,属于高海拔和低海拔的过渡地带,很适合做高山植物的过渡驯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植物园里的万寿竹(上);直距淫羊藿(下)
刘明解释:“如果直接把高山植物从两三千米的海拔引到平原地区,99%可能都适应不了,但如果能在海拔1000多米的地方给它们做驯化工作,几年之后,再移植到平原地区,存活率会大大提升。”
童年时代,刘明就是在野花野草的陪伴下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鸡公花”白芨缀满河岸,夏季,崖壁上生长着大片的野百合。
上村小的路途遥远,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刘明会和小伙采摘一种小蓝花,吸食里面的蜜馅。后来他才知道,这种小蓝花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岷江蓝雪花。
父亲刘先友对植物的痴迷,则在整个阿坝州都小有名气。电视台上,有主持人给了他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阿坝州花王”,走在路上,还有村民打趣地叫他“花花公子”。
< class="pgc-img">>▲
上世纪90年代,父亲刘先友与外国友人在一起(左);刘先友在野外拍摄植物(右)
刘先友生于1968年,身高只有一米五出头,消瘦的身形让他的行动轻盈而敏捷。拍摄途中,一转头的功夫,他就爬到了树上四五米高的地方给大家“探风”,树的斜下方就是悬崖,暴雨过后的岷江,水浪声震彻峡谷。
上世纪90年代,刘先友成了一名植物向导,带各地的科研人员、外国友人,深入川西考察物种。刘先友隐约觉得山里的野生植物“有观赏价值”,为了凑钱买相机给植物拍照,他上山采木耳、采药材,然后用一筐一筐的野生药材张换成一张一张的钞票,最后凑齐1000块买了一台相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父亲刘先友拍摄的植物,绝大部分照片在地震中毁坏
“汶川县都没啥子人用相机”,随后刘先友又配了一台脚架。每次出门,他的包里至少要装五六筒胶卷。30年里,他为植物留下了近10万张“写真”。
1999年,世纪之交,刘先友开始尝试种植兰花。不到两年时间,他种的兰花,卖出了万元天价。一伙从云南来的人跑到刘先友的兰花基地,用枪顶着他,想抢他的兰花苗,他迅速地从厨房里拿来菜刀,跟对方对峙了十几分钟。
看着父亲走出了自己的“传奇”,刘明对“读书考大学”的传统路径产生了逆反。
< class="pgc-img">>▲
16岁那年,刘明辍学后四处游历
高一下学期,刘明辍学了。辍学是一时兴起,当时正值文理分科的前夕,一个午后,他把桌仓里的书全都落到了桌面上,营造出自己在场的假象。逃出校门的瞬间,他心里响起beyond的那首《不再犹豫》,觉得人生豁然开朗。
无所事事地穷游了一年后,刘明去成都学美发。在理发店当学徒的日子,没有想象中“混社会”的自由。从早到晚,他只能在一颗颗脑袋之间穿梭,卷杠子、调染膏、洗头按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打烊回到宿舍。
半年之后,汶川地震摧毁家乡,刘明回到老家汶川。被消费支配的城市生活,相较广阔奇幻的大自然空洞乏味,刘明决定不再外出,和父亲重拾他的植物旧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马赛克花园一隅
在建造瓷片园前,刘明看了很多园林纪录片,他最喜欢印度的岩石花园,一个完全用垃圾筑建起来的超现实世界。
刘明的幻想渐渐有了雏形,他想做一个有本土特色的植物童话乐园。但钱的问题随之而来,地震后的两三年,正是一家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几万块的存款很快见底,植物园迟迟不敢动工。
一次外出考察,刘明发现四川省彭州市盛产白酒,县城里有不少酒瓶工厂,门口常年堆着花花绿绿的废弃酒瓶。这些酒瓶都是烧制时出现瑕疵的次品,无法正常使用。刘明就以很低的价格把这些“垃圾”搬运回家,前前后后拉了50吨。
< class="pgc-img">>▲
刘明与村民一起贴马赛克
2018年,瓷片园终于开始建设,刘明喊来村子里没有外出务工的叔叔阿姨,一起建造这座“异想天开”的植物园。
大家先是把酒瓶打碎,再按照瓷片的颜色分类。然后用钢筋焊出雕塑的整体结构,再覆盖一层钢丝网。结构稳定之后,再抹水泥,贴瓷片。
小型图案有时格外耗时,比如高山植物绿绒蒿,它的茎杆上长着细小的绒刺,阿姨们就得用双轮钳把瓷片剪得细碎,然后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一粒一粒贴片。
< class="pgc-img">>▲
刘明的设计草图
刘明没有学过画画,只能硬着头皮用彩铅再现脑海里的“植物宇宙”。虽然图纸画得歪歪扭扭,好在,村民都能会意。
花园里也有一些即兴的“神来之笔”。施工的途中,刘明曾在园区看到一只眼斑螳螂,翠绿的翅膀上有两个圆润的斑点,像两只眼睛,刘明用树枝轻轻地拨了一下它,看到它展开了从暗红渐变到透明的内翅,如同女王的华袍。他当即决定,做一个眼斑螳螂的雕塑。
< class="pgc-img">>▲
人工授粉前,刘明会先给植物拍“证件照”
做植物园需要自学很多东西,园林景观、园艺施工、植物分类学,刘明全都是从零开始。他的英语底子薄弱,“弄懂一篇英文论文可能要花上四五天时间”。
虽然单身一人,刘明心里挂念的名单却越来越长。临睡前,他常常想起某种植物的花期将至,他就会马上起身、打开手电,到棚里边检查一圈,才能安心入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为了引种,刘明每年行驶的里程超10万公里
植物园成型之后,村里的小朋友常来跳格子、捉迷藏,各地科研所的学者也会慕名而来,但园子的规模却远远没有达到父子两人的预想。
就瓷片园来说,目前完成的500平米,只有两人构想中的1/3,巨型植物船、植物城堡、花卉熊猫……都因为资金吃紧未能动工。引种的数量和开发的园艺品种也离最终目标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
做植物引种,也意味着刘明和父亲一年里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路上”,从云贵川、西藏,到广西、海南,每年行驶的里程超过10万公里,涉足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 class="pgc-img">>▲
维西贝母兰花部解剖
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都是没路的,刘明需要在林子里凭感觉穿越。“有些地方可能被落叶覆盖了,下面是空的,然后一脚就蹿下去,蹿个四五米”。
蚂蟥、蜱虫的“偷袭”再平常不过。树林里的“吸血鬼”蚂蟥无处不在,被咬之后,刘明的伤口定会发炎,短则10天,长则一个月;蜱虫的入侵更加隐秘,他经常在洗澡的时候,才发现蜱虫钻入皮肤,形成一个一个的小红包。
< class="pgc-img">>▲
刘明和父亲在做植物栽培
但这些插曲在父亲看来都不足为奇。刘先友曾在野外考察时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失温,当时在海拔3200米的阿坝州理县三岔沟,夜晚的气温只有2-3度,一场突然其来的暴雨,让他感到大脑缺氧、肌肉不受控制。紧急之下,刘先友被两位同行的伙伴扛进了附近的山洞,生了篝火之后,刘先友才逐渐恢复了体温和知觉。
高原上有太多惊险的传闻,“很多人真的死在山上”,刘先友说起来后怕。还有一次,刘先友摔进一个山沟,目测有5米多深,下山的时候,腰椎钻心疼痛,最后用了3个月才能下床走路。
< class="pgc-img">>▲
拍摄于四川省木里县的西藏珊瑚苣苔
找到心仪的植物,是每次冒险赐予他们的奖赏。不久前,刘明在川滇交界的地方,第一次遇见西藏珊瑚苣苔开满整个峡谷。这种植物的野外生存条件非常苛刻,很难见到这么大的群落,浅紫色的小花就像天上的繁星,超过上万株,非常壮观。
也有一些寻觅多年的植物,至今仍无踪迹。比如宽萼淫羊藿,一种已经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最后一次记载是在90年代,由日本植物学家荻巢树德发布,发现地点是在四川雅安的宝兴县。过去几年里,刘明和父亲去了宝兴七八次,仍旧一无所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刘明希望,通过杂交、筛选培育出适合平原地区的园艺新品种,有朝一日让川西乡土植物走向大众
刘明的目标是,未来5年间将植物园的物种从2000个拓展到4000个。
引种、科研的花费很大,刘明至今没有什么存款。他曾经的同学们,不少都在城市里有了百万元的房产,车子升级了两轮,肚子也因为喝酒一点点变大。面对这些“城里的诱惑”,刘明觉得“内心没有波澜”。
互联网上,35岁就像一个节点,引发的焦虑无穷无尽,裁员、房贷、二胎……这些话题对刘明来说都是陌生的,直觉告诉他,网上的东西应该是一种假象。
刘明笃信“天生万物,各得其法”,这个古老的道理来源于他十多年日复一日的栽培经验,每一株植物的旅程迥异,从一株苗结出一朵花、一颗果,但大地从没有辜负过任何一粒种子。
源:成都商报
夫妻吵架“吵”丢女儿、亲戚托管孩子被拐 一别几十年……
归途, 他们走了好远
昨日,成绵两地6名被拐人员终于与亲人团聚
胡凤刚、蔡连书夫妻终于迎来了女儿回家
向春耕、田银珍夫妇终于见到了儿子
200余公里,黄福志夫妇与儿子走了25年
27年,她在河北邯郸
……
胡凤刚生病住院,半边身体几近瘫痪,险些离开人世。“那段时间要不是爱人的照顾,要不是想到女儿还没有找到,真的有些不想活了。”
25年,他在四川绵阳
……
妹妹哭着说:“街上好多人在看热闹,我就出去了一下,一不注意娃娃就不见了。”夫妇俩感觉天塌下来了。幸福乡里,他们成了最不幸福的人。
37年,他在河南新乡
……
横幅挂在街头,街坊四邻齐聚,三根首尾相接的鞭炮足有百米长,数十台汽车拥挤地堵在街边……郫都区唐昌镇新胜社区狭窄的竹瓦街已经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人们在等待一个特殊的孩子回家——被拐27年的姑娘“冬梅”。1991年,父母一场争吵后,年仅2岁的胡冬梅被人拐走,不知去向。
10日上午,一场大型认亲会在成都西华大学校园内进行,成都、绵阳两地6名被拐人员终于与亲人团聚。他们中被拐时间最短者也足有25年,最长者更有37年之久。年近30岁的冬梅(现名庞金彦)也在其中。
一场吵架>
她走失在老屋街前
“要不是想到女儿还没有找到,真的有些不想活了。”
赌气出走竟与女儿再未相见
胡凤刚、蔡连书夫妻没有想到,一场因为家庭琐事而起的争吵,会最终“吵”丢了女儿。27年来,两人一直后悔不已,甚至一提起女儿,两人就会闹情绪,但一想到还没找到女儿,又只好冷静下来,“娃娃都没找到,再闹就更对不起娃娃了。”
这场争吵发生在1991年,两人已经回忆不起具体的事情,只记得当时女儿冬梅刚刚两岁。“就是一些琐事,小得不值一提”,蔡连书说,“当时就怪我性子太大了,吵完架就离家出走了,2岁的女儿就甩给她爸爸带了。”
但丈夫胡凤刚一人既要带孩子又要干农活,没几天只好把孩子交给爷爷带,“结果,爷爷没带几天也觉得麻烦,就交给了都江堰的一个朋友帮忙照看,没想到就照看没了。”
一段时间后,想念女儿的蔡连书回了家,但此时,孩子已经不知去向。“大哭大闹了一场,也没有办法,只有想方设法地去找啊。”一阵痛苦的煎熬后,蔡连书和丈夫不得不振作起来,开始了寻女之路。两人发动亲戚朋友在都江堰以及成都周边四处寻找,可始终杳无音讯。
那时,夫妻俩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冬梅早已辗转流落到了河北邯郸。“胡冬梅”也已经取名为“庞金彦”。
唯一一次与女儿距离最近的时刻是2008年,当时胡凤刚曾寻女到了河北邢台,在邢台停留了几日,但就是没有赶到邯郸。“其实这两个地方已经隔得非常近了,火车半个小时就到了。”胡凤刚无奈地说。
几年前,胡凤刚生病住院,半边身体几近瘫痪,险些离开人世。“那段时间要不是爱人的照顾,要不是想到女儿还没有找到,真的有些不想活了。但还好坚持到了今天。”
数百人等“冬梅”回家
“我从小就知道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总是被同学嘲笑是捡来的,这些年来过得并不开心。”10日,在认亲现场,面对主持人的询问,早已更名的庞金彦说,自己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和河北“奶奶”一起生活,到七八岁后才跟养父母一起生活,“平时还是活泼,但他们(养父母)一回家就没多少话了。”
相处的不愉快让庞金彦萌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她想出去打工,顺便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庞金彦在石家庄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儿女,大女儿已经10来岁,小的一个孩子今年也有3岁。她养成了一个习惯,有事没事就在网站上浏览寻人信息,试图寻找亲生父母。
另一头,胡凤刚夫妇的寻找也一直没有放弃。2013年12月16日,夫妇俩来到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采集了DNA血样。“说这样的寻找几率更大一些,如果女儿也采集了血样很快就可以比对成功。”蔡连书满怀希望,不过还是一等三四年。
大半年以前,庞金彦也在河北石家庄采集了血样,这也迎来了转机。今年初,经过DNA全国数据库比对,庞金彦与胡凤刚、蔡连书夫妻DNA相符。
10日,双方终于团聚。
为了迎接女儿,胡凤刚、蔡连书夫妇与亲朋好友早早就做好了安排。在当年女儿走失的老屋街前,备起了10余桌坝坝宴,一条“欢迎胡冬梅回家”的横幅挂在街道中央,三根首尾相接的百米鞭炮也铺在了街上,街坊四邻数百人齐聚在一起,等待着冬梅的归来。
中午12时40分,冬梅回来了!鞭炮齐鸣,众人欢呼,举起手机争着记录着这场相隔27年的重逢。
一次赶集>
交给妹妹再未相见
“看见别人喊妈妈,我就想喊,我的妈妈在哪里呢?”
幸福乡里 他们成了最不幸福的人
25年来,严光银(原名黄强)一直想叫一声“妈妈”,但妈妈在哪呢?
1993年8月21日,绵阳三台县幸福乡黄福志夫妇带着三岁的儿子黄强到街上赶集,两人急着去买鞋,便将孩子交给了正在理发店理发的妹妹照看,但买完鞋回到理发店准备接儿子的两人却再也见不着儿子了。妹妹哭着说:“街上好多人在看热闹,我就出去了一下,一不注意娃娃就不见了。”
几个人在街上找了几遍都不见孩子身影,连着几天寻找,甚至发动村镇的广播寻人也没有结果。
夫妇俩感觉天塌下来了。幸福乡里,他们成了最不幸福的人。
漫长的寻子路随之开始。其所在辖区的古井派出所民警也一起帮助夫妻俩寻找儿子的线索。哪里有消息就去哪里,但都以失望告终。如今,派出所的民警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这项任务却一直持续着。
万般“遥远” 200余公里走了25年
民警侯光辉接过了寻找黄强的接力棒,帮着重新梳理案件,重新回访案发现场,寻找当事人,同时同上级打拐部门密切联系争取支持,并采集了夫妇俩的血样。
今年5月28日,好消息传来,通过《全国公安机关查找拐卖/失踪儿童DNA信息系统》比对,确认绵阳平武县大印镇三丰村的严光银就是25年前被拐的黄强。
事实上,黄强也一直知道自己是被拐来的。“我一直没有妈妈,就一个养父在养我,养父过世了我就出来打工了。因为一直没有户口,前两年上户口的时候采集了血样,后来比对成功的。”黄强说。这些年来,也正是没有“妈妈”,他甚至从没有说起过妈妈两个字,“看见别人喊妈妈,自己就想喊,也会伤心,我的妈妈在哪里呢?”
平武到三台,两地相距200余公里,行车四个多小时即可到达。但黄福志夫妇和儿子黄强却足足走了25年。
一次远行>
他37年下落不明
“活着找不到儿子,我死了也不能闭眼睛啊。”
站在认亲会的舞台上,向春耕、田银珍夫妇紧紧抱住面前高大的儿子韩玉林(原名:向明),久久不愿松开双手。话筒里已经听不清两位老人在向儿子诉说着什么,但有一句话让现场百余名志愿者和公安民警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儿啊,不是妈妈不要你啊!”
向春耕、田银珍夫妇都已年过七旬。坐在台上,田银珍拉着儿子的手,泣不能语。田银珍说,自己和爱人育有三个孩子,儿子向明出生于1976年,是家里的老幺。
1980年时,田银珍的结拜姊妹对她说可以带着向明到河南耍一圈,她想让儿子见见世面也挺好,于是同意了。后来,两人一直没回来,夫妻俩才明白孩子可能被拐卖了。两人一路赶到河南寻子,最终见到了结拜的姊妹。“她不承认,还说不认识我,威胁说要了我们的命。”田银珍说,儿子最终没有找回。
也曾报案,但由于当时通讯和科学技术落后,只能依靠人力走访调查,儿子一直下落不明。直到2016年,三台县公安机关采集了两老口的血样,今年5月,通过比对与河南新乡的韩玉林比对成功。
“我当时也有4岁了,有一点点印象,记得是一个妈妈(实为拐卖者)把我送走的,我当时还亲了她。”韩玉林说,如今自己在河南新乡当公务员,多年来也一直知道自己是被拐的,2008年时就开始寻找亲生父母。
而当听到儿子说被“妈妈”送走时,田银珍也不住地重复着“不是要把他送人啊”。多年来,两老口一直坚信一定能找到儿子,还曾让好心人在网络上帮助发帖,“活着找不到儿子,我死了也不能闭眼睛啊。”
每一个走失与团圆,都是一场命运的拔河;
无论与亲人分隔再远,爱,永远都是指引我们回家的力量……
让“爱”重聚
半年来四川找回44名被拐儿童
近年来,四川公安一直坚持推进打拐工作,帮助那些当年的被拐儿童重新找到家庭。而今年以来,四川省公安厅则将时间长、跨度大、破案难度极高的拐卖儿童积案,纳入四川公安“夏安”系列专项行动中,警方相继侦破了一系列拐卖儿童案件,并通过DNA比对,成功比中并找回44名被拐儿童。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介绍,近年来在省政府反拐厅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下,四川公安解救了一大批被拐儿童,使一大批被拐家庭合家团聚。“近年来在公安部的打拐工作考评中,我省采集DNA血样及比对找回被拐、失踪儿童数一直名列全国第二。”
蒋晓玲说,经过全社会防拐打拐的共同努力,目前四川儿童街面被拐案件已呈偶发低发态势,但仍然不可大意。家长和儿童都要提高防拐意识,3岁以下幼儿必须在监护人视线范围内活动。如果市民对自己的身世有疑,可以到公安机关免费采集DNA样本,通过全国DNA数据库进行自动盲比,以此确认身份。(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陶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