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音读报
包装精致的卤味熟食让人垂涎三尺;琳琅满目的特色饮品让人眼花缭乱;饱满多汁的应季水果让人陶醉其中……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正式启动2024年“吃货节”以促进食品工业提质扩需工作(以下简称“吃货节”)。为何要开展“吃货节”活动?本届“吃货节”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吃货节”活动现场进行实地探访。
为地方特色食品企业提供展示舞台
“组织‘吃货节’就是要给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优质的产业活动能够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实现更好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宁这样告诉记者。
“吃货节”目前已举办至第三届,形成了线上与线下协同、全国和地方联动的盛况,以2023年“吃货节”为例,有近80家单位举办了85场配套活动,参与促消费的企业近4000家,推出促销产品超2.4万种。今年的“吃货节”以“培育特色食品产业,打造中国美食地图”为主题,将组织一批深化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食品消费潜能的活动,活动时间为5月至12月,5月集中掀起食品供给消费热潮,全年度持续建设现代化食品产业体系,促进食品工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博览中心(“吃货节”北京场)的展览区连日来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特色食品企业积极参与,当地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
北京市紫光园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艾佳介绍,紫光园作为一家以清真北京菜为主的地方特色餐饮企业,通过参与“吃货节”活动,将红焖羊蝎子、五香酱牛腱、古法酱焖手撕鸡等许多好吃不贵的健康美食提供给消费者。
“近年来我们围绕提高原料利用率、增强醋产品品质风味等方向,瞄准微生物等创新技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郎繁繁介绍,今年“吃货节”期间,紫林醋业将推出融合中药功效等极具特色的功能性食醋。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吃货节”有三方面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已甄选出首批36项重磅特色活动;二是将组织开展2024年“食品文化巡礼”系列活动;三是将举办2024年首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
为食品工业创造发展新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王琪在“吃货节”启动仪式上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此前联合出台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系统安排,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而今,各地政府部门正通过推动落实《指导意见》,大力促进当地特色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甘肃目前已培育甘南牦牛乳制品、兰州牛肉面、定西宽粉和陇南油橄榄4个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看来,甘肃省近年来正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从供给端促进食品消费提质升级。2023年,甘肃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实现营业收入726.3亿元(含烟草),同比增长8.3%。
“乐陵正聚力打造特色食品名市。”山东省乐陵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王涛向记者表示,近年来乐陵围绕“枣味薯糖”特色资源,推动金丝小枣、味都杨安等一批本土品牌“破茧成蝶”以及汇源果汁、安井食品等一批行业龙头“凤栖梧桐”,众多十亿级、五十亿级、百亿级食品项目“进阶成长”,汇聚食品调味品产业的“乘数效应”,形成拥有380家企业、百亿级产值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区,把特色食品工业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独有的农产品原料和传统食品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王琪说。
多措并举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发展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是我国食品工业和食品产业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鲜明代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营养健康化”“口味稳定化”“生产规模化”三方面的趋势和特点。
在郭金龙看来,若想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实现更好发展,就需要做好“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推广专业化”“招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各地食品产业发展中“本地培育难”“双招双引难”“持续发展难”等痛点、堵点和难点。
为助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亟须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培育特色食品,推动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推动形成若干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营造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二是强化产销对接,激发消费潜能。畅通食品生产企业与商贸流通及互联网平台企业产销对接,建立互惠合作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引领消费潮流,促进新型消费。充分利用好直播、电商等互联网平台,加大发掘、培育和推广力度,实现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三是加强产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接,推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广现代食品加工工艺装备,推动食品工业“智改数转网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挖掘食品消费增长新亮点,不断引领食品消费升级新方向。
四是注重文化赋能,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优秀食品文化对食品工业柔性支撑的作用,挖掘地方特色食品历史渊源,讲好地方特色食品故事,有效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年来,预制菜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预制菜是指经过预加工、预包装,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或烹饪即可食用的菜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预制菜产业对当下餐饮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探讨其影响时,我们不能忽视预制菜产业所带来的诸多积极方面。
< class="pgc-img">>预制菜产业为餐饮业带来的成本效益
预制菜能够显著降低餐饮企业的成本。据行业数据显示,使用预制菜可以减少约 30%的厨房人力成本。以一家中等规模的餐厅为例,原本需要 10 名厨师和配菜员,采用预制菜后,可能只需要 6 - 7 名员工就能维持正常运营。
< class="pgc-img">>同时,预制菜还能降低食材的浪费率。据统计,传统餐厅的食材浪费率约为 10% - 15%,而使用预制菜可以将这一比例降低至 5%左右。例如,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在引入预制菜后,每年在食材采购上节省了约 20%的成本。
提升餐饮业的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预制菜大大缩短了餐厅的出餐时间。以往一份复杂的菜品可能需要 20 - 30 分钟才能制作完成,而使用预制菜只需 5 - 10 分钟,极大地提高了餐厅的翻台率。一家快餐店在采用预制菜后,每天的接待顾客数量从原来的 300 人次增加到了 500 人次。
< class="pgc-img">>此外,预制菜有助于实现菜品的标准化。由于预制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统一的配方和工艺,能够确保每一道菜品在口味、色泽、分量等方面保持一致。相关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标准化程度高的餐厅满意度提升了约 20%。
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为餐饮业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目前市场上的预制菜品种繁多,涵盖了中式、西式、日式等各种风味。据不完全统计,仅 2023 年,新推出的预制菜品种就超过了 1000 种。
< class="pgc-img">>例如,在疫情期间,居家消费需求大增,各种适合家庭烹饪的预制菜应运而生,如自热火锅、微波炒饭等,满足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各种美食的需求。
拓展餐饮市场的覆盖范围
预制菜的出现使得餐饮企业能够更容易地拓展外卖业务。由于出餐速度快,能够更好地保证外卖菜品的品质和口感,从而提升外卖业务的竞争力。某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提供预制菜的餐厅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40%。
< class="pgc-img">>同时,预制菜也为餐饮企业进入电商领域提供了便利。许多餐饮品牌通过线上销售预制菜,将市场覆盖范围从本地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球。一家以地方特色菜为主的餐饮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预制菜,年销售额突破了 5000 万元。
推动餐饮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预制菜产业的兴起促使餐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创新菜品和服务模式。一些餐饮企业与预制菜生产商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菜品和口味,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
例如,某知名餐饮集团与预制菜供应商合作推出了“轻食预制菜”系列,受到了健康饮食爱好者的青睐,成功吸引了新的消费群体。
< class="pgc-img">>综上所述,预制菜产业对当下餐饮业的冲击并非完全负面,更多的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多样化需求、拓展市场覆盖范围以及推动创新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预制菜产业有望与传统餐饮业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共同推动我国餐饮行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预制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食品安全监管、产品品质提升等。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预制菜产业必将为餐饮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的机遇。
年餐饮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市场供大于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饮人有什么机会?
10月11日,在第三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椒爱水煮鱼川菜创始人于洋表示,随着全国旅游市场的复苏,地方特色菜和旅游餐饮在接下来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 class="pgc-img">>△椒爱水煮鱼川菜创始人于洋
于洋透露,作为北方团队创立的川菜品牌,椒爱差异化竞争的打法就是了解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当地的食材,同时与四川的供应链企业合作。
“正宗川菜未必适合本地人的口味。我们把原产地的食材、北方人喜欢的菜品组合带到北方,以这样的思路,再进入华东、华南市场。”于洋表示。
于洋强调,餐饮竞争的底层逻辑不会变,好的美食、优质的服务依然是餐企穿越周期的立身之本。
(作者:红餐网何沛凌;编辑: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