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火锅烧烤食材一站式专卖店正蓬勃发展。在资本青睐,疫情助推之下,业内人士的探索热情也持续升温。
据了解,锅圈目前开店超过3000家,年底目标是达到5000家。懒熊、邹立国、涮便利、巧乐厨、九品锅、Hi大明等也在竞相开店。最新消息是:做凉茶的王老吉也要开火锅食材店了!
说到底,火锅烧烤食材店只是社区便利店的一种。未来,店里的品类会否“破圈”,转型为食材类一站式采购平台?
近日,冷冻产业周刊联合“产品力”,组织了一场“火锅食材店商业模式”线下沙龙,业内人士齐聚一堂,热议行业突破点和新机遇。
姚冰冰 陈利娜/文
< class="pgc-img">>巧乐厨齐伟:
2B与2C,模式不同但终极目的一样
这些年,巧乐厨一直在做to B供应链,最早是从火锅食材供应链的一个板块开始的。我们的模式和锅圈可能不同,但无论是to B还是to C,终极目的一样,最终做的是消费者生意。
基于消费场景从路边转到店内,巧乐厨从2014年开始深入研究场景中的某一个品系,系列化考究场景菜单。当前,巧乐厨更多地是从供应链端来思考,争取成为B端供应链食材解决者。
从之前的经验来看, 这个行业的发展模式是从大供应链端到小供应链端再到家庭社区。未来,它可能会把火锅店的体验感“复制”到家庭,让产品满足堂食以外的场景。
涮便利杨领:
送更多好食材进家庭
涮便利目前拓店300+,市场主要在河南、山东、山西、江苏。
我们之前从事餐饮业20多年,孵化过澳门豆捞、蒸汽石锅鱼等多个餐饮品牌,有丰富的食材供应和餐饮管理经验,特别是供应链一直由内部供应。
开启涮便利,目的是利用自身供应链,让更多好食材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在家吃火锅更便利。
川锅布丁李阳:
未来趋势或是冻变鲜,保质期更短
不管什么模式,都是有保鲜期的。五年之内,我们没考虑过挣钱,想的是怎么“保命”。迫于形势,我们选择把冰淇淋填充到这个板块,把店铺功能升级成了集零售批发为一体。
原因无他,最开始是向上游要量,后来想向下游要品牌,再之后发现其实还是“搬运工”。
随着各种技术发展,食材供应还是要回归到真正的“搬运工”状态,去做“研发上不太动脑、行为上有点趋缓”的事情,把好的、原生态的食材还给消费者。
去中间化,应该是去掉过度包装等不必要的环节成本,真正把原生态的食材,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最合理的价格送达给消费者。
未来几年,冻品最大可能会变成冰鲜品,保质期从1年变为7天到3个月,这样子消费者更为热衷。
食货师居峰:
未来很多产品会植入类锅圈业态
时下,火锅食材便利店火热。据可靠消息,王老吉近期筹备在全国开10000家火锅食材便利店,也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模式。
泉州一位供应商也表示,计划把中式点心和西式点心做成专卖店到家模式,即类锅圈模式,只不过产品不一样。不过,锅圈也增加了中式菜肴。
我认为,这些都是可行的。只要围绕老百姓饭桌,围绕消费者便利,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无论是中式产品还是西式产品,后期都有可能植入这种类锅圈业态。
渤海水产韩松:
欲试水店中店模式
我们是做冷冻食品批发销售的,开有五六家终端店。下一步,考虑在超市做店中店,扶持冷食店加盟。
百家实业张冬霞:
中式菜肴专卖店可能是下个风口
我想说的是,火锅食材专营店以外,定位一日三餐的便利店中式菜肴,有没有可能在北方做起来,成为下一个风口?
目前,南方有很多这样的速冻菜肴专卖店。在江浙沪的菜市场,做速冻菜肴的加盟店很多,以20~30平方米的夫妻店为主;苏州、安徽的速冻菜肴厂家也开了成百上千个连锁店,做40~50平方米的社区店。当地消费者已接受了这样的业态。
我特意在苏州一个速冻菜肴专卖店里观察了40分钟,店内大概卖了460元的货。感觉这种店在上海热度更高。那么,北方市场有没有机会呢?
怡品堂崔念齐:
店面定位、标签,决定你能走多远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探索把半成品菜送进社区。
2017年,我第一次走进锅圈食材店,发现它真正解决了人们在家吃火锅的问题,当时感觉一定会做大,而且做得很好。包括百家实业张总提到的速冻菜肴专营店,把店开到菜市场,解决的也是人们在家吃饭的问题。
火锅食材店的便利定位很重要,对消费者的研究很重要,标签很重要,决定了你三年内能走多远。
名佑韩明言:
围绕火锅食材做延伸,要抓住三个重点
名佑原来靠一个培根单品打天下,近几年开始做品类延展。火锅是整个餐饮中占比最大、份额最高、复合增长率最快的业态,我们认同火锅领域,认为值得去做延伸,所以去年专门成立了火锅食材事业部。
大家都能感知到火锅食材领域是风口,但如何做好,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
1.模式。后进者的创新模式有没有前瞻性异常关键,比如现在有一日三餐的食材店模式。
2.品质。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要有品质要求,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入更换供应链的阶段,要增加有品质优势的供应链。
3.价格。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价格体系。
厨邦厨刘浩群:
火锅食材便利店要提炼自身卖点
我们主要做速冻油条和面条,接触过的火锅食材便利店品牌比较多,比如我的锅、涮多多、九品锅、Hi大明。
现在大家都去做火锅食材便利店,模仿锅圈的居多,但真正对其定位、产品研究透彻得不多。
为什么锅圈发展快速?因为它针对家庭有优势,团队具有餐饮操作经验,很清楚消费者需求。它的产品很符合消费者需求,口感、性价比都是行业的风向标;
东北人吃火锅为什么去邹立国买食材?主要是为了买肉。邹立国抓住重点,把肉的卖点做出来了。
所以说,做火锅食材便利店,一定要把卖点提出来。
产品力王金涛:
火锅食材行业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火锅食材行业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野蛮成长期。当市场机会来临,大胆布局,抓住机会。
第二个是行业整合期。火锅食材领域会不会出现“双子星”局面,出现一家和锅圈相抗衡的企业?这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第三个是头部终结期。这个阶段可能会有头部企业来终结行业的一些乱象。
度过野蛮成长期,熬过行业整合期,哪些企业有较大的机会存活下来?一是区域型企业,把区域耕耘好也不错;二是特色型企业,有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和特色;三是走品质路线的企业。
冷冻产业周刊主编王晓玲:
谁是最后赢家尚难定论,会持续关注
现场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可见这个话题很受关注。
实际上,火锅烧烤食材店这个业态还处在启动期、初期,远远没有达到终点。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谁会是最后赢家?应该说,凡是参与者都有机会,关键看谁能跑得快、跑得对、跑得久。
作为冷冻和餐饮行业的全媒体平台,我们冷冻食品也会持续关注这个话题。
(据冷冻食品)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第十三届中国冷冻食品产业大会详情
文 | 姚冰冰 陈利娜
当前,火锅烧烤食材一站式专卖店正蓬勃发展。资本青睐,疫情助推,业内人士探索这种“新店商”模式的热情持续升温。
据了解,锅圈目前开店已超过3000家,年底目标是达到5000家。与此同时,懒熊、邹立国、涮便利、巧乐厨、九品锅、Hi大明等众多入局者也在竞相开店。最新的消息是:做凉茶的王老吉也要开火锅食材店了!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底,火锅烧烤食材店只是社区便利店的一种。未来,店里的品类会否“破圈”呢?比如,除了火锅烧烤食材,也涉足生鲜、面点、方便菜肴、净菜等领域,转型为“食材类一站式”采购平台?
近日,《冷冻产业周刊》联合“产品力”,组织了一场“火锅食材店商业模式”线下沙龙,来自巧乐厨、涮便利、名佑、百家实业、怡品堂等的业内人士齐聚一堂,热议行业的突破点和可能性。
△沙龙现场掠影
本次活动讨论的热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话题:
01
火锅烧烤食材一站式购物模式为何这么火?
02
火锅食材社区专卖店是“新风口”还是“火山口”?
03
市场热情升温,食材厂家、经销商、业外新玩家谁更具优势?
04
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成为赢家?
05
“一窝蜂”进入,新入局者的机会在哪里?
06
诸如锅圈等头部品牌如何挑战自身、积极拓店?
07
各大品牌“厮杀”,对于加盟商的争夺是否存在交叉?
08
王老吉即将入局,将会给行业带来什么?
如果你对其中任一个感兴趣,请接着往下看。
< class="pgc-img">>巧乐厨齐伟:
2B与2C,模式不同但终极目的一样
巧乐厨这些年一直在做to B供应链,最早从火锅食材供应链中一个板块开始。可能模式和锅圈不同,但终极目的一样,无论to B还是to C,最终做的都是消费者的生意。
基于消费场景从路边转到店内,巧乐厨从2014年开始深入研究场景当中的某一个品系,系列化考究场景菜单。当前,巧乐厨更多的是从供应链端去整体思考,争取成为B端的供应链食材解决者。
从之前的经验看, 这个行业的发展是从大供应链端到小供应链端再到家庭社区这样一种模式。火锅食材模式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把火锅店的体验感“复制”进家庭,让产品满足堂食以外的场景。
涮便利杨领:
目前拓店300+,送更多好食材进家庭
涮便利目前拓店300+,市场主要在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涮便利之前从事餐饮业20多年,孵化过澳门豆捞、蒸汽石锅鱼等多个餐饮品牌,积累了丰富的食材供应和餐饮管理经验,特别是供应链一直是内部供应。
开启涮便利,也是因为有比较好的食材,目的是利用自身供应链,让更多的食材走进千家万户,让在家吃火锅更便利。
川锅布丁李阳 :
未来很可能冻变鲜,保质期更短
模式也是有保鲜期的,不管什么模式都有。五年内我没考虑过怎么挣钱,想的是怎么“保命”。迫于形势,我无可奈何地选择把冰淇淋填充到这个板块,无可奈何把店铺功能升级成了集零售批发为一体。
原因无他,最开始是向上游要量,后来想向下游要品牌,再之后发现,我其实还是搬运工。
随着各种技术发展,食材供应还是要回归到真正的“搬运工”状态,去做“研发上不太动脑、行为上有点趋缓”的事情,把好的、原生态的食材还给消费者。
去中间化,应该是去掉过度包装等不必要的环节成本,真正把原生态的食材,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最合理的价格送达消费者。
未来几年,冻品最大可能会变成冰鲜品,从保质期1年,变为消费者更为热衷的7天到3个月。
食货师居峰:
未来很多产品都会植入“类锅圈”业态
时下,火锅食材便利店很热。据可靠消息,王老吉近期筹备在全国开10000家火锅食材便利店,也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模式。
泉州一个供应商也表示,计划把中式点心和西式点心,也做成专卖店到家模式,即“类锅圈”模式,只不过产品不一样。锅圈也加入了中式菜肴,我认为都是可行的。
只要围绕老百姓饭桌,围绕消费者便利,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产品,后期都有可能植入这种“类锅圈”业态。
百家实业张冬霞:
中式菜肴专卖店会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接着师总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火锅食材专营店以外,定位一日三餐的便利店的中式菜肴,有没有可能在北方做起来,成为下一个风口?
目前,南方有很多这样的速冻菜肴专卖店。在江浙沪的菜市场,做速冻菜肴的加盟店很多,以20-30平米的夫妻店为主;还有苏州、安徽的速冻菜肴厂家开成百上千个连锁店,做40-50平米的社区店。当地消费者也已完全接受了这样的业态。
我特意在苏州一个速冻菜肴专卖店里观察了40分钟,大概卖了460元的货;在上海观察,感觉热度更高。这样的业态很好,北方有没有这样的市场机会呢?
怡品堂崔念齐:
店面定位、标签,决定你未来三年能走多远
其实,早几年前,我们就在探索把半成品菜送进社区。
我2017年第一次进锅圈食材店,发现它真正解决了人们在家吃火锅的问题,当时就感觉一定会做大,而且做得很好。包括张总提到的速冻菜肴专营店,把店开到菜市场,解决的也是人们在家吃饭的问题。
火锅食材店的便利定位很重要,对消费者的研究很重要,标签很重要,决定了三年内你能走多远。
名佑韩明言:
火锅食材值得做延伸,要抓住三个重要环节
名佑原来靠一只培根单品打天下,近几年开始做品类的延展。火锅是整个餐饮中占比最大、份额最高、复合增长率最快的业态,我们认同火锅领域,认为值得去做延伸,所以去年名佑专门成立了火锅食材事业部。
大家都能感知火锅食材领域是风口,如何做好,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环节:
1. 模式。后进者的创新模式有没有前瞻性异常关键,比如现在有一日三餐食材店模式。
2. 品质。无论哪个发展阶段,都要有品质要求,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入更换供应链的阶段,增加有品质优势的供应链。
3.价格。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价格体系。
渤海水产韩松:
欲试水火锅食材超市店中店模式
我们现在是做冷冻食品批发销售的,开有五六家终端店。下一步,考虑在超市做店中店、扶持冷食店加盟。
厨邦厨刘浩群:
火锅食材便利店一定要把卖点提出来
我们主要做速冻油条和面条,接触过的火锅食材便利店品牌比较多,比如我的锅、涮多多、九品锅、大明等。
现在大家都去做火锅食材便利店,模仿锅圈的居多,但真正对锅圈的定位、产品研究透彻的却不多。
为什么锅圈发展这么快?因为它针对家庭有优势,团队具有餐饮操作经验,很清楚消费者需求,对每个产品的要求很高,并且持续改良优化。因此,锅圈的产品很适合消费者需求,产品口感、性价比都是行业的风向标。
东北人吃火锅为什么去邹立国买食材?主要是为了买肉,邹立国抓住肉的重点,把卖点做出来。
所以说,做火锅食材便利店,一定要把卖点提出来。
产品力王金涛:
火锅食材行业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火锅食材行业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野蛮成长期。当市场机会来临,大胆布局,抓住机会。
第二个阶段是行业整合期。火锅食材领域会不会出现“双星子”局面?市场上会不会出现一家和锅圈抗衡的企业,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第三个阶段是头部终结期。会有头部企业来终结这个行业的种种乱象。
要度过野蛮成长期,熬过行业整合期,下面这些企业有较大的机会存活下来:
区域性企业,把区域耕耘好也不错;
特色型企业,有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和特色;
走品质路线的企业。
中国食品报冷冻产业周刊主编王晓玲:
将持续关注火锅食材超市热点话题
考虑到疫情影响,今天是个小型活动,没有邀请太多人参与到现场,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可见这个话题非常受关注。
实际上,火锅烧烤食材店这个业态还处在启动期、初期,远远没有达到终点。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谁会是最后赢家?
应该说,凡是参与者都有机会,关键看谁能跑得快、跑得对、跑得久。
作为冷冻和餐饮行业的全媒体,我们会一直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希望活动结束后,大家的联系和讨论继续保持。
关于火锅食材超市的话题
没能参加线下活动的你
欢迎到评论区发表见解
下次活动就有机会参与哦~
? end ?
统筹丨王晓玲
编辑丨梅换艺 美编丨何孟华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
— 合作丨转载丨爆料 —
电话/微信 18638259395
果有什么是年轻人最微小的消费自由,便利店无疑榜上有名。走进城市中的任意一家便利店,你会发现一座微型的消费天堂:全家的可丽饼三角蛋糕、美宜佳的星期零蛋白棒、7-Eleven的开心果巧克力冰淇淋……在这里,你能淘到当季最为时髦的网红新品,也能在食物的温软香气中不由自主地倾囊消费。
到了深夜,便利店则摇身成为城市里的最后一座灯塔。伤心之人在这里收集凤梨罐头,疲惫的都市白领在这里放声痛哭。有人说过,只有在深夜的便利店,你才能看到城市最温柔的模样与最真实的面孔。
当我们今天提到便利店,它早已不只是日常用品的便利采买之所,更是一场精神性的体验与一桩流动的文化事件。如同一座城市的活名片,便利店的数量、间隔距离、选品设计都关乎城市白领生活的微小尊严。或许也是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便利店被塑造成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
只是,在治愈和抚慰的流行标签背后,便利店既象征着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过度追求,也是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的7/24魔咒。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连接公共与私人的第三空间,便利店的公共性将何去何从?
本文出自11月12日专题《城市人类学》的B03。
细、小、全、杂:都市文明的物质化身
在《打造消费天堂》一书中,学者连玲玲曾提及过一家明朝时期开在苏州的孙春阳杂货铺。据她的描述,这家店兼卖食品及日用品,且模仿中央官制的“六部”,将商品分为南北货、海货、腌腊、酱货、蜜饯、蜡烛等“六房”。
听起来,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便利店?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讨论便利店的现代性,完全可以将这家杂货铺,以及拥有更为悠久历史的流动摊贩当做中国版便利店的前身。毕竟,便利店的核心特征就是细、小、全、杂。
当然,现代意义的便利店实际是个西方概念。一个对我来说有点冷的知识是:最早的便利店并非诞生于日本,而是发端于美国南部。1946年,我们今天所熟知的7-Eleven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正式开业。直到20多年后,日本才有了第一家7-Eleven。据创始人铃木敏文的回忆,这家店的第一位消费者是名男性,买走了一副标价800日元的墨镜。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之所以时有日本才是便利店发源地的错觉,不仅因为日本成功地将西方便利店模式本土化,更因为日本这个国家的气质像极了我们对于便利店的印象:明亮、干净,富足中还带着些许的丧气。
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剧照。
在中国,便利店业态的落地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的城市化发展浪潮。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家7-Eleven在深圳开张。1993年,一家名为“百式便利”的港资便利店进驻上海。1996年,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人们对便利店的初印象是:新和时髦。
根据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在《上海便利店简史》一文中的资料考证,1993年的《新民晚报》这样描述“百式便利”与普通超市的差别:“乍一看,百式便利店与普通的‘超市’差不了多少,可是细琢磨,奥秘就多啦:齐整的货架上不仅有高中低档食品,还比别家多了灯泡、插座、保险丝和蜡烛等各类生活必需品……”
如果当年人们所说的新和时髦还多有稀奇之意,譬如“烟纸店买不到的冰可乐,在罗森就能买到,价钱也就是贵了几毛”,那么到了今天,便利店真正成为了餐饮界的网红风向标。在这里,你能淘到当季最为时髦的网红新品,也能在食物的温软香气中不由自主地倾囊消费。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叫做便利店依存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是,便利店能够实现都市人的消费自由。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是想买一把伞,却顺手带走了一袋小包装的薯片、一个新出的冰淇淋;本来只想买一瓶酸奶,却在结账时因为乌龙茶买二送一的活动而多装走一兜冷饮。
相比其他线下商超,便利店为何总能让人陷入不自觉的消费冲动?
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往大了说,正如任何其他消费行为一样,你在便利店所体验到的消费冲动正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早在上世纪末,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就忧心忡忡地提醒过大家:消费社会是人役于物的社会,在这里,消费不仅变成人们塑造与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是组织社会规范的核心概念。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引导过度消费的陷阱无处不在,是个体很难摆脱的结构性困境。
往小了说,这是一场商家精心设计的欲望游戏。无论是选品、陈列、装潢,从你进门开始,便利店就已经抓住了你的眼、胃和心。试想你逛过的任何一家便利店,打眼的货柜上一定摆满了当季最流行的商品;鲜食柜台旁一定放着饮料与咖啡机,方便顾客能够搭配选购;回字形或8字形的动线设计让顾客不会轻易走回头路;甚至连广播里轻快舒心的歌曲串烧也有着难以察觉的心理暗示作用。
如此说来,小小一间便利店,正是现代社会的具形与显影。它展露了多少欲望与渴望,也就掩盖了多少匮乏与不安。
7/24,永昼的魔咒
关于便利店,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重庆森林》中的那一幕。失恋的何志武(金城武饰)在深夜便利店寻找临期罐头,画外音缓缓升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镜头于是从便利店内部拉向外部,在一片漆黑中,这家名为K的便利店霓虹闪烁,照亮了失恋落寞的金城武与路过揾食的流浪汉。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如果有人像拍《地球一日》那样拍摄深夜便利店里的顾客,估计既叫好又卖座。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夜便利店几乎成了所有治愈系电影的固定背景板,容得下失意者的残破此刻,也禁得住失眠者的精神狂想。
深夜便利店,也就是24小时便利店。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各类文艺作品里,24小时营业已然成为便利店最令人回味与留恋的特点。但一个不那么浪漫的事实是,在不少学者看来,便利店的深夜营业不仅象征着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过度追求,也是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喻。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展开过系统论述。在他看来,日本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虽然带来了方便,却也对人们的工作时间和消费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一方面,7/24小时的便利店营业模式早已渗透进各行各业。在全球化市场的要求下,企业为了生存,势必要找到能提供“更快、更好、更廉价”的产品与服务方式。延长服务时间,无疑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过劳时代》,[日]森冈孝二著,新经典·琥珀 | 新星出版社,2019年1月。
同时,支撑这些便利性服务行业的往往是不稳定的非正式劳动者。以日本社会为例,便利店打工者的时薪通常在1000日元上下,他们不单要承担起倒班工作,还需要时刻提防隐身于暗夜中的公共安全问题。
“澎湃思想市场”发布的文章《从绝望到反抗:日本不稳定劳动者的社会运动》中曾提到过日本便利店劳动者的艰难处境。2019年,日本横滨举办了一场“为了1500日元(Fight for 1500)而战”的抗议活动。在物价高企的大城市,这些劳动者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时薪,只为能吃上一顿营养均衡的午餐。
即使我们再换个角度,对于拖着疲惫身体的加班白领来说,便利店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抚慰——它的明亮正如黑暗中最后一盏赤光,温柔包裹住漂泊无依的异乡人。但只要稍稍移步换景,不难发现,在24小时不间断的经济活动背后,是现代人被剥夺的睡眠时间。
资本主义会战胜人类的睡眠吗?这是乔纳森·克拉里在《7/24: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发出的天问。克拉里认为,由于睡眠时间关乎巨大的经济利益,资本主义对于睡眠的侵蚀过程只有步步深入。这样不间断的经济活动与夜间活动人数的增加互为表里。而侵蚀的最终目标,便是将这个星球重新改造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工作场所或一个永不打烊的购物商场”。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重庆森林》这部电影。很多人或许不曾留意的另一个场景是,当何志武逼问店员为何没有5月1日过期的凤梨罐头时,店员一脸鄙夷地回答道:“先生,我只是打工的,你叫我去想罐头的感受?你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又要抬,又要搬,还要负责扔。我也希望那些罐头永远不会过期,我还省工夫呢!”说罢,他便将一整箱临过期的罐头甩送给了这位失恋青年。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便利店的未来,待开发的公共性
如果7/24小时是便利店在消费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作为城市街道的基本构成元素,便利店同时承担着连接公共与私人的功能。
去年疫情暴发期间,日本不少社区便利店为了方便人们在家办公,推出了免费的打印服务。而在国内,不少城市的社区便利店也承担了菜篮子功能,方便服务那些无法自由行动的居民。对于原子化的都市个体来说,便利店是在日常生活里寻回“附近”的重要连接点。
此外,便利店的小规模与流动性也方便它融入各种各样的社区样态中。在另一部名为《纪实七十二小时:大医院里的小便利店》的纪录片中,记录了一家专为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开设的便利店。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买到普通便利店的日常用品,还能买到住院所需的病号服和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特制甜点。
纪录片《纪实七十二小时:大医院里的小便利店》剧照。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社区便利店开始成为社会创新的实验田。公众号“Hi放晴公园”报道过一家由退休人士运营的7-Eleven便利店,也叫“乐龄门市”。这家店由7-Eleven与当地的基金会合作推出,雇佣的是46岁到65岁之间的劳动者。门店经营者会根据乐龄人士的身体状况重新设计店内的运营流程。例如考虑到他们的体力,门店进货时不用整箱而是半箱;考虑到他们的视力问题,收银台旁还会贴心摆放趁手的放大镜,而咖啡机操作流程的说明也被改成了放大版本。
尽管便利店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的坏习惯,但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普通人而言,提到便利店总归还是觉得亲近——百货公司琳琅炫目,却有着隐形的阶层区隔;超市的货品种类更为齐全,却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挑选与买单时间。相比之下,便利店的确细腻地捕捉并满足了都市人的形色需求——从白天到深夜,从午饭便当到应急用品,从办公楼白领到城市边缘的失意者,它不仅好逛好吃,也真正做到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作者|青青子
编辑|肖舒妍、青青子、罗东
校对|薛京宁、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