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引爆新时代的"爆火"风潮
在过去,我们可能只会将目光放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将小县城视为无足轻重的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小县城却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焦点。那些少有人问津的地方,通过一场又一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这些小县城成功地打破了"流量密码",引爆起了一股新时代的"爆火"风潮。
< class="pgc-img">>民众力量,推动文化IP的崛起
要想让一个城市或地方成为爆火文化IP,光靠宣传部门和营销公司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正是民众的力量,成为推动文化IP崛起的重要力量。在小县城中,人们以蓬勃的创意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为文化IP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小县城,展现独特魅力的窗口
小县城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们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还是当地特色的美食、民俗表演,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网友的亮点。这些独特的元素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迅速走红,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和关注。
< class="pgc-img">>"爆火"文化IP,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小县城文化IP的走红,众多商家和创业者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纷纷将小县城的特色文化作为切入点,推出了各种相关产品。无论是以小县城元素命名的餐饮、服装,还是打造的旅游线路和主题公园,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应。这无疑给小县城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契机,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 class="pgc-img">>小县城,文化IP的探索者与创新者
小县城的成功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更在于它们成为了文化IP的探索者与创新者。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的力量,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分享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故事。通过不断创新和尝试,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让小县城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最近,一部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窜红网络。看完后,能感受到中国不同地区的烤串就有不同的特色。近日小编就感受了邵阳一个小县城的特色烤串夜生活。雪峰山脉东麓的洞口县城,尽管是一个五线小县城,但是人们的夜生活也不泛精彩之处。由于对市容的要求较低,县城里容忍得下各种小摊小贩遍布街道。
洞口县城的烤串摊点集中在雪峰广场附近的双龙路沿线。一个烤串炉子,一个七彩喷绘小灯箱,三五张桌子配上塑料小板凳,就是一家人养家糊口的烤串摊子。三五好友围座一起,撸串劈酒吹水,支撑起了县城的精彩夜生活。而这些烤串摊起的名字都很有特色:皆是以洞口各乡镇的名字来命名,如:山门烧烤、黄桥烧烤、大水烧烤、江口烧烤等,这种风格和当地的汽车站旁边的快餐店的命名方式极为相似;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老板就是从这些乡镇来到县城谋生,以家乡命名,并以此吸引老乡的生意。不得不说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颇有经营智慧的。
洞口的烤串特色就是:烤猪皮很受欢迎,还有烤腊小肠、烤牛筋等特色,味道与其他地方颇不一样。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上萌萌哒小车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原谅这渣画质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黑暗中的美食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原谅这渣画质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看看这摊有两个名字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地名有特色。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这个美食车名字不可描述
>< class="pgc-img">烤串一条街:江口小胖
>>国西藏网讯 这座小城,幅员7149平方公里,集聚28个民族,藏族占少数民族 人口的97.14%。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命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图为天祝县街拍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现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座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县的小城一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从1978至今,它谱写出怎样的绚丽华章?
40年来,天祝县经济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有了巨大提升。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0.26亿元增长到41.25亿元,增长158倍。
40年来,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1978年的天祝县仅有1家榨油厂和一批小煤窑,如今,以新兴碳材、建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支撑起它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7年,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个品种,总产值从783万元增加到28.9亿元。
图为天祝县藜麦产业园规划图
40年来,通过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中药材、设施农牧业等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营模式由单一性向复合型的转变。全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达到61.79万亩,建成养殖场(小区)达到776个,创建各级标准化示范场178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47万户,主要牲畜饲养量达161.33万头只,牛羊规模化养殖程度达70%以上。
图为天祝县街拍:整洁的马路
40年来,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档次提升的同时,旅游业、物流配送、大型购物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中介、家政、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17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到累计销售额1亿元的突破。
40年来,天祝县扶贫开发不断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6个,共搬迁安置移民54488人,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6万人减少到1.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6下降到7.6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199元增加到6932元。
图为德吉新村社区一角
40年来,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土坯房换成了新瓦房,“驴驮人挑”的饮水到家家通自来水,煤油灯照明到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高速公路、铁路无缝连接,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兰新铁路乌鞘岭特长隧道贯通,连霍高速穿城而过,公路总里程达2432.2公里,17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目标。
40年来,通讯网络从无到有, 19个乡镇通光缆线路达到100%,4G移动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40年来,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从为几毛钱的学费发愁,到实现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全覆盖。学前教育从小到大、快速普及,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扩容提质,构建起了高中低学段有机结合,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格局”。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25849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40年来,“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就等见阎王”的尴尬境遇彻底改变,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的目标。
图为天祝县民族中学
40年来,天祝县从没有“文化企业”到引进甘肃富源文化传媒西部山水画写生基地、鸟鞘岭国际滑雪场等大型招商引资项目,填补了天祝历史上无大型文化体育企业的空白。如今体育馆、乡镇文化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一村一场实现了19个乡镇174个行政村全覆盖。
40年来,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快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同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10个,养老床位1432张。岔口驿敬老院成为全省占地面积最大、集中供养人数最多、服务设施最为齐全的县办中心敬老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天祝已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族风格明显、充满现代文明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式高原新城。天祝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前所未有,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一片光明,各族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前进,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