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还未落幕,星巴克再次涨价便登上了网络热搜。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星巴克第二次涨价了。
无独有偶,消费者便发现麦当劳也涨价了,猪扒、火腿扒都涨了1元。肯德基客服也表示,部分餐厅会根据地区情况涨价,并且去年12月27日有一个菜单全国统一涨价,系成本原因。
不仅星巴克,瑞幸Tims咖啡也涨价了。
根据瑞幸咖啡内部人员表示,去年12月,有数百家门店的外送饮品和自提饮品在原有价格基础上上调了3元左右。2019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的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Tims也对价格进行了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近4个月来,国内已有3家连锁咖啡品牌、2家连锁餐饮品牌调价。
而这,还不是2022年的第一波涨价潮。早在2022年的元旦前后,国内餐饮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波涨价潮。
首先是麦当劳的集体涨价,巨无霸中套餐38元、麦辣鸡腿堡中套餐现价35.5元、板烧鸡腿堡中套餐35.5元,号称最实惠套餐的麦当劳“随心配”亦涨价0.9元,引得一众网友纷纷哀嚎。
1月5号,茶颜悦色宣布5年半来第一次涨价,奶茶产品大部分普调1元。海底捞旗下多个快餐品牌更是全面“涨价”,“抛弃”9.9元低价引流策略。
接二连三的涨价,让人很难不想起疫情刚爆发后2020年那波令人心有余悸的涨价潮,也为刚刚过去不久的新年喜庆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轮番上演的涨价现象,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涨价之路到底还要走多久?疫情背景之下,餐饮品牌们除了涨价,真的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嘛?
01涨价,从来不是品牌的最优解
2020年,海底捞就因为涨价被骂上热搜。最后,海底捞不得不发致歉信,称涨价是公司的错误决策,向顾客致歉,并且菜价恢复至疫情前的标准。
那次涨价对海底捞品牌影响极大,时至今年海底捞宣布关店300家时,有业内人士就称,2020年的涨价给海底捞埋下了口碑崩坏的隐患。
餐饮不同于其他行业,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可能涨个几毛钱就会被发现,并且非常反感。
因此,虽然商家具有“定价权”,但是如果想要通过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消费者同样也有“拒绝接受”的权利。
涨价不仅意味着消费客群的流失,而且会明显损害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品牌认同度。一味的涨价,绝不是餐饮品牌的好选择。
不涨价,硬抗到底行不行?
从2021年开始,餐饮业上游涨价浪潮就此起彼伏。
不久前,刚上市三个月的“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就官宣提价,对部分速冻米面制品的产品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2%-10%不等。
而它是肯德基、必胜客、 华莱士、海底捞、真功夫、九毛九、呷哺呷哺等餐饮巨头的半成品供应商。
食品配料龙头企业佳禾食品去年也宣布提价,它拥有植脂末、奶基底、植物蛋白、固体饮料等产品,合作商家包括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等。
除此之外,餐饮业在去年年末先后经历了蔬菜涨价潮,猪肉价格反弹,就连油盐酱醋也开启了“涨价模式”。
2021年10月中旬,海天味业就率先宣布提高价格,将旗下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提高到3%-7%之间。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李锦记、恒顺醋业、安井食品、海欣食品、涪陵榨菜、三全食品等企业接连以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为由,宣布对部分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提价。
而比起原材料涨价,更令人头疼的还有占大头的人力成本,这个雷打不动每年至少涨一次,特殊情况涨两次。疫情防控稍微好点之后招不到人了,人工又猛涨。
还有逐年递增的房租,就连员工宿舍费用每年都涨,加上设备更新、水电燃费等等。这些都是消费者看不到的隐形成本,通通都在逐年上涨。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不涨价硬抗到底,显然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不管如何,疫情之后,从历史看到能弯道超车扩大规模的连锁企业,一定是将性价比作为首要变量。比如,喜茶反其道行之降价,以此来收获口碑并收割中端消费市场。
显然喜茶的降价直接加速了行业洗牌,中端茶饮市场的大部分品牌并没有充分的护城河来与之开展价格战。
在飙升的原材料、高昂的租金、水涨船高的人力成本等因素下,中端茶饮市场的众多品牌都深陷在毛利率和单店坪效的较量泥潭中。
疫情反复不确定性之下,消费者的信心和钱包都下来了,只有符合性价比,颜价比、心性比的品牌才能继续抢占消费心智,否则反之。
优衣库、吉野家、丸龟制面等品牌的崛起,就是抓住了日本经济泡沫后消费下滑的机会,逆势成长为品类冠军,甚至开到全球。
025个应对不涨价的招势
涨价只能解决短期阵痛,不涨价难以活下去,餐饮品牌们该怎么办?
小编认为,面对如今这样的严峻形势,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重拳出击:
1、建立品牌稳定成熟的原材料供应链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供应链犹如企业的生命线,担负着帮助企业降本提效的重任。企业只有拥有了优质、高效的供应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最核心竞争力。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供应链“试金石”,让供应链体系优异、韧性强的餐饮企业在危机中更有底气和信心与消费者“共同进退”。
以火锅品类为例,国内知名连锁餐企如呷哺呷哺、海底捞等依靠供应链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盈利护城河。
而麦当劳能够逆势推出“随心配1+1=12”等优惠活动,正是依托了其完善且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2、研发更多“性价比”高或高端的菜品
疫情之下,虽然中产消费者已经在“节衣缩食”,消费降级态势明显。且2022年全年的经济基本面都不容乐观,消费持续萎缩可能将进入一个常态化阶段。
在理性的消费社会,人们往往更愿意追捧更高性价比、更高价值的商品。这对主打“性价比”的刚需餐饮而言,无疑是一个春天。
具有高性价比的菜品品类,比如目前热度很高的小吃小喝品类,必将受到刚需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且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2021年,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较2019年实现翻番,预计2021年同比增长36%,达到近7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10亿元)。
富裕者因为拥有更多的资产,消费能力非但没有被削弱,而且还得到了增强。
品牌如果能够找准自身品牌的定位,找到品牌与高端需求的切合点,研发出符合高端客群口味的新菜品及服务体验,或许能为品牌开辟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3、推出精致优惠的小份菜或套餐
美团数据显示,在堂食商户中,提供小份菜的商户数及小份菜菜品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在外卖方面,在美团平台上线小份菜的商户数较去年同期增加近40%,线上总销量较去年同比增长超过56%。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小份菜,越来越多的商户加入到售卖小份菜的行列。小份菜成为了既可以帮助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又能够巧妙的让商家实现涨价的绝佳方式。
不断面临成本增加,竞争对手抢客源,非常难,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品质,不断推陈出新,最重要的是精细化运营向管理要效益 。
同时,餐饮品牌们还可以用热门的小份菜产品做引流,适当加入小吃、饮料等高毛利的产品,组合销售做成实惠套餐,让顾客觉得物美实惠的同时,也能餐品品牌的利润。
4、加速私域建设和运营
俗话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在这个时期,餐饮企业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始终与顾客保持连接。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私域流量”,那就是能够自主掌控并反复利用的流量,与其说是“流量”,不如说是“留量”。
小程序、公众号、微信群、小红书、抖音都玩起来,即使开始的时候粉丝很少,但现在每一个顾客都需要珍惜。
在这个方面,麦当劳不仅开发了自营的app,而且充分利用了线下门店场景,通过门店点餐程序引导用户进入社群,想方设法做大“会员基数”。
同时,通过不断更新的社群专属福利以及抽奖活动,发掘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提高了顾客的“复购频次”。
后疫情时代,私域流量是道生存题,而不是选择题。“流量”在门店,只有把门店带来的“私域流量”价值最大化,才能直接触达用户、有效促进转化和复购,实现更低成本的精准获客。
5、寻找品牌新的利润渠道
在这方面,餐饮巨头们已经做出了示范。比如海底捞火锅,就利用了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推出了一系列火锅底料。
拥有零售基因的霸蛮,则直接进军直播领域,创始团队亲自做线上直播。直播已成为餐饮业重要的品宣和销售渠道。
西贝莜面村除了上线功夫菜外,更是直接上线自己的购物小程序—西贝甄选,在线售卖优质食材和高品质厨具。
另外,企业除了苦练内功,提升产品的品质、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应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例如提供儿童餐,免费赠送口罩、免洗液等,多打温情牌,培养忠实顾客。
小结:
显然,涨价并不是如今餐饮品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面对着食材持续涨价及中产消费降级等危机,餐饮人需要做的是绝不是一味涨价,而是积极面对现实,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点,等待疫情之后的爆发时机。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幅度较小的涨价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力成本等方面都较高的当下,许多餐饮品牌确实出现了“关店潮”,众多品牌都在思考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产品才是品牌永远的“王牌”。无论涨价还是降价,品牌依旧需要从产品本身出发,研发出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产品,通过独一无二的创新,才能以此来维持品牌的长久生命力。
-END-
临沂客户端讯据临沂商城价格指数信息系统监测,2月28日—3月06日临沂商城周价格总指数为106.11点,环比下跌0.03点,跌幅0.03%。在14类商品价格指数中,上涨的4类、持平的5类、下跌的5类。其中,涨幅前3位的是日用品类、建筑装潢材料类、陶瓷类;跌幅前3位的是板材类、服装服饰类、粮油和食品类;灯具类、文教办公用品类、五金电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农资类、汽摩配件及装具类、钢材类等8大类价格指数波动较小或持平。
日用品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上涨。近两周日用品消费热度持续上涨,换季换款和补货需求导致下游批发商采购量明显增加,价格随市有所上涨。各类护理美容器具和化妆品销售攀升,益智玩具、毛绒玩具批发放量,劳动防护用品中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防护服和全封闭面罩销量增加,价格均有小幅上涨。女包换款,书包、拉杆箱走货增多,价格上浮。
建筑装潢材料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上涨。本周建筑装潢材料类指数微幅上涨。年后市场业户陆续开门营业,由于假期期间积压部分订单,营业后业户集中发货,结构安装材料、阀门管件等价格微幅上调;下游需求增加,轻钢龙骨、石膏板等价格稳中有涨。
陶瓷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上涨。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天气好转,家工装、餐饮等行业行情转暖,带动陶瓷类产品市场需求增加,座便器、陶瓷日用器皿、陶瓷餐具等产品销量环比上涨,市场客流量增加,销售中零散客户占比增加,带动陶瓷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小幅上涨,致使本周陶瓷类周价格指数小幅上行。
板材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下跌。节后随着各行业陆续开工,板材类产品市场需求有序释放,市场交易量上涨。近期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密度板等产品生产成本小幅降低,部分产品销售价格随市下调,致使本周板材类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小幅下降,带动本周板材类周价格指数下行。
服装服饰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下跌。本周服装服饰类指数延续下跌态势。从类别上看,服饰类跌幅较明显,其中,鞋的平均销售价格下跌较多,拉动指数下跌的主要是运动鞋、板鞋,皮鞋、拖鞋、篮球鞋价格无变化。服装类中女装、内衣价格出现下跌,男装、运动装价格无变化,童装价格略有上涨。
粮油和食品类周价格指数环比下跌。本周粮油和食品类周价格指数小幅下跌。调味品类中除了腌菜和食糖价格指数与上期持平,其它品类价格均出现下跌,批发量大导致的价格优惠是主要原因。粮油类中玉米价格略有下跌,其它品类价格不变。茶叶类整体走货量较上周有所提升,部分茶叶价格下调。
临报融媒记者 王婷婷 通讯员 徐淑华
编辑:江岩
者|杨泽,卡尔玛
餐观局出品
“找座位之前,先找一张到店团购套餐。”已成为打工人小张中午吃饭的标准动作。
从9.9元两个汉堡、9.9元一个有肉有菜有饮料的套餐、9.9元一碗续到饱的面再到44.9元三菜一汤的双人餐,99元吃肉吃到饱的套餐,128元面包烤羊腿、大盘鸡的新疆料理,从2022年开始没开过火的小张,就靠特价团购的百家饭,顿顿下饭馆,胖了10斤。
为了争夺小张们,就连麦当劳、肯德基都开始把当家汉堡、炸鸡的价格打了下来,随处可见的9.9元的麦辣鸡腿堡、板烧鸡腿堡甚至是巨无霸优惠券已经取代了原本价廉物美的13.9元随心配1+1套餐,成为打工人走进麦当劳的最大动力。
这场价格大战的始作俑者是抖音、美团,按照两大巨头的说辞,他们贡献大把的流量,不收钱,甚至还拿出巨额补贴,帮助餐饮商家们利用“特价团购”从线上引流,让成百上千的消费者走进门店,品尝美味,爱上品牌,从而实现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
然而,在消费者乐此不疲的同时,平台也受益颇丰。美团财报称,其特价团购订单量快速成长,帮助其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每日低价」的心智。另据报道,今年1季度抖音生活服务核销前销售额超1000亿,这样的业务体量,是依靠庞大的流量和低价补贴迅速达成的。
餐饮人似乎成了这场游戏中的受害者。如果不参与团购,便几乎看不到客流。特价团购真的是餐饮人的噩梦吗?还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存在?
< class="pgc-img">>图|来源网络
01为什么做特价团购
在消费不景气的大环境环境下,许多餐饮品牌正在努力寻找机会,确保不错过任何一笔交易,不让任何一个机会擦肩而过。
比如瞄准消费者需求增加品类,设置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穷鬼套餐」做促销优惠,捕捉短视频和直播的流量红利,搭建会员系统和私域社群维护老客,在平台和餐饮KOL的指引下迅速行动…..
这些策略并不是每一家商户都能负担得起的,尤其是那些缺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小商家。对他们来说,参与价格战可能是最简单、最快见效的方式。
特别是一些新进入餐饮行业的初学者,他们带着“抄底”心态进入市场,却发现复苏红利迅速消退,供需平衡被打破。面对不足的客源,只能被裹挟,跟随价格战起舞。
与此同时,平台也开始发力,美团和抖音的用户重合数高达3.2亿人,重合比例为81%,想抓住消费者,必须塑造每日低价心智,于是他们开始掏出补贴、释出流量,争抢餐饮品牌加入特价团购大军。
中间商和代理商也在推波助澜,为了在短时间赚取佣金,他们吸引餐饮人设置特价套餐进行冲量。
在他们的话术中,餐饮市场正在进行一场流量洗牌,抢占先机非常重要,有必要用特价套餐,甚至是亏本,把人气做起来,然后再赚钱。
于是,特价团购的火,就这样烧起来了。一些不合理的、跌破「底线」的特价团购开始频繁出现。
一些湘菜馆都做5折以下的团购吸引客人,烧烤店19.9的双人烧烤套餐。还有火锅店推出9.9抵100元的优惠券。
虚假宣传也开始出现。比如名不副实品质缩水,团购的菜品是「特供」的,与正常点单有明显差异。有些团购券无法正常使用,或设置隐形消费门槛。
不仅如此,超低折扣吸引来过大的客流,经常超出商家服务能力,不仅造成了高峰时段1小时以上的等位,还影响了服务质量,「基本是扔下盘子就走」,「不喊两三次,找不到服务员」。
特价团购「失控」了吗? 一部分餐饮人并不为之所动。他们认为亏本做特价团购,吸引来的基本是羊毛党,不一定带来新客户。
还有一部分将特价团购融入到自己的业务当中,有些餐厅进店落座后,店员会主动告知点评上有优惠套餐。还有门店将点单系统直接建立在美团点评系统之上,方便消费者购买和抵扣。
难道他们在自断股肱、舍身饲虎吗?不,特价团购有时并非洪水猛兽,他们在策略性地使用团购来增加曝光和客流量。重点是,餐饮人要算好自己的账。
< class="pgc-img">>图|来源网络
02餐饮人要算好自己的账
大多数餐饮商家的收入,来自向消费者出售的一饭一菜、一汤一面,本身就是勤门,赚的就是辛苦钱。美团和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只是一个引流渠道和营销的选择,自己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餐饮人要有自己的一本账。
事实上,一些特价团购的成功案例,往往是平台扶持和打造的、用以示范并吸引更多商家加入,大型餐饮公司有内容创作能力,能够承担运营成本,能够尝试不同的玩法和组合拳,有机会催生出现象级的效果。
但是绝大部分中小餐饮人来说,无法复制。可能需要与第三方运营机构合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遭遇利益被侵蚀的情况,如同在外卖和直播领域的代运营服务中所发生的那样, 面临“卖一单,赔一单”的风险。
那餐饮人应该怎么做?
首先,面对平台和代运营机构的诱惑,要保持定力,同时在看到一条街的同行做特价团购,自己营业额下滑时,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焦虑至关重要。
做特价团购的,可能就是新店,为了积累客源、解决菜品轮转和员工士气的问题。有可能是病急乱投医,被代运营商「割韭菜」。也可能利润并不在门店,而是保持足够的客流量,把自己打造成旺店,目的是为了做「快招」和「技术教学」,也可能是「背水一战」,做的好了继续经营,做的不好就转手卖掉….
因此,如果仅是因为看到他人的活动而盲目跟风,很可能就会踏入团购的陷阱。
门店营收下滑,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竞争对手轮番上阵,营业额下滑是自然态势。特价能够带来流量,带来营业额,但是流量难以成为留量,营业额也不一定能产生利润。
其次,餐饮人需要更加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做好期望管理。美团和抖音都是营销手段和引流渠道,更多的是在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
大公司的成功难以复制。他们有庞大的门店网络来承接线上的流量。对于中小餐饮企业来说,更应该维护好三公里的老客户,靠产品和服务留住用户,让用户进店二次消费。
特价团购,但主要是增加额外的市场曝光,而不应被视为解决所有销售问题的万能钥匙,使用时应当严格控制比重。
如果不加以限制,依赖特价团购,往往会将将八竿子都打不到的新客引来。虽然能短时增加客流量,但是这群新客很难复购,员工也会因为顾客量的激增而疲惫不堪,还可能影响到常客的就餐体验,从而损害餐厅的长期声誉和客户忠诚度。
< class="pgc-img">>图|来源网络
第三,任何特价团购都需要进行精密的计算,也并非任何平台都需要做。
特价团购的设置,也需要做好平衡,平衡好门店利润、面向顾客的价格刺激、以及平台佣金。要构建「能赚钱」的机制。一旦消费者习惯了不合理的“特价”,他就不太可能接受正常的定价。
通过提升效率、消除浪费、削减开销,打造出物超所值的产品和菜单,最终增加营业额才是正确的路径。而非一开始就单纯的降价销售。
在投放时,不同的本地生活平台都很好,但并非适合自己。有些平台转化高,有些平台展现力强。但不能亏本做,也不应该形成依赖。而是要根据发展阶段,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精算,确保能赚钱。
否则,很容易跌入特价团购的泥沼,陷入「推特价才有客人,有客人却不赚钱,想赚钱降品质」的恶性循环。
餐观局首席顾问、餐饮意见领袖韩东认为,在如今的团购大战中,餐饮老板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曹建海博士在他的过度经营论中论述,如遇以下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即可以认为该行业产生了过度竞争,一、企业低于成本销售。二、大量企业亏损或低于社会资金回报率。三、退出困难。四、行业供给大于社会需求。五、企业价格战、广告战多采用“自杀式”、“毁灭式”的等特点。
目前的餐饮团购竞争中,以上这五条几乎都出现了,是典型的“过度竞争”行业,这对社会、行业、从业人员都不是好事儿。其成因复杂,多是结构性的。从行业角度看,破解这一恶性博弈局面的条件,目前都没有出现,且短期内没有出现的可能性,这既是现实又是残酷的环境。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通常说的“卷”。
< class="pgc-img">>*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