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品
一提到“如花”,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那个挖着鼻孔回眸一笑的经典形象,但是对于“李健仁”很多人就会觉得陌生。自从在周星驰的一系列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等中饰演这一经典形象后,二十多年来,“如花”这个标签一直牢牢地贴在李健仁身上。“其实就是一个代号,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这个名字。”
艺人供图
李健仁觉得,作为演员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人表演喜欢模仿吴孟达,有些模仿周星驰,有些模仿周润发,都是因为这些演员的表演有自己的特色,“至于我,可能是全香港,甚至全亚洲‘挖鼻孔’演得最好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月入几万,却选择改行做场记
李健仁与周星驰是中学同学,还是同桌,在他印象中,当时周星驰还没有表现出喜剧天赋,“他比较沉默,反而是我更幽默一些”。但让李健仁佩服的是,周星驰模仿李小龙很厉害,“不管是打拳还是踢腿,都是我们的偶像。”李健仁也有特长——运动细胞很发达,也算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是18岁以下香港足球代表队队员,“就像北京国安一样,我在那里踢了五年,做守门员。”
李健仁说,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电影《少林足球》的“足球指导”,专门负责教演员踢球、运球的动作,“因为很多动作都要靠特效,没踢过球的人不知道怎么做。”
电影《少林足球》工作照。
《少林足球》中,也有李健仁饰演的“如花”。
可惜的是,李健仁的足球生涯并没有坚持多久,“我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有一次比赛受伤后,家里就让我改做餐饮了。”五六年后,他做到了CEO的位置,管理三家餐馆,生意好到爆,每个月收入都要几万港元。“周星驰经常来光顾我的生意,打电话问我有没有位子,过一会儿他就带着吴君如和一些演员来了。”但时间长了,李健仁觉得没意思,毕竟是给老板打工的。
他还是想做电影。李健仁的父亲是嘉禾的摄影师,拍了很多动作片,与李小龙、成龙等人都有过合作。从小在片场长大的李健仁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做电影。恰好彼时老同学周星驰已经有了名气,他就请老同学帮忙介绍他做场记,虽然每个月只赚4500港元。
拍《大话西游》最苦,又演又导
在演艺圈的几十年,李健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开心一点,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好一点。”他最辛苦的一部戏是1994年在宁夏拍《大话西游》,零下35℃,四个月要拍完上下两部。因为是周星驰第一次投资电影,李健仁作为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支持,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白天做演员,晚上做导演,帮着拍动作戏。除饰演牛魔王外,他还在片中出演了一部分猪八戒的戏份,“饰演猪八戒的吴孟达当时要和释小龙去美国拍另一部戏,我帮了他几天。眼睛比较亮的那个就是我。”
在去年上映的电影《龙虾刑警》中,李健仁饰演反派。
虽然演了两个角色,但很多观众都不知道面具背后的人是谁。李健仁倒是无所谓,“兄弟一起做好就可以了,”相比那些名利,他更看重的是学习的机会。拍《大话西游》时,刘镇伟教了他很多表演上的技巧,“戴着面具是没有表情的,这些动态要怎么掌握,我学到了很多。”
如今李健仁会接一些网络大电影,可能在很多演员看来,有些丢份儿。但他却认为网大给了很多演员机会,“我都快六十了,还有什么高级不高级的。网大我们可以做主角,还有爱情戏,已经很荣幸了。”
“如花”进化史
“苏乞儿朋友的阿姨的妹妹”——《武状元苏乞儿》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剧照
“男子汉必须要看看长城的”,上世纪90年代初,在好友周星驰的“忽悠”下,李健仁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周星驰的新片《武状元苏乞儿》在北京开机,有一天,周星驰走过来对李健仁说,给你个角色,有红包。李健仁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然后被化妆师拉到房间里一通涂抹,等他出来时,周围的人都在笑,只见他嘴唇腮边涂满了红色,牙齿上黏着菜叶,眉毛画成一小撮倒八字状。李健仁照了下镜子,也觉得很吓人。但化妆师却说,虽然很丑,但画完这个妆你一定会红。
在整个造型做完之后,周星驰又想出来一个点子,让李健仁在回头的一瞬间用小手指挖鼻孔。这场戏拍摄很顺利,因为李健仁从小在片场长大,“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效果”,两分钟就过了。当时这个角色还没有名字,只是苏乞儿朋友的阿姨的妹妹。
“桥头的那个女孩子”——《唐伯虎点秋香》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拍《唐伯虎点秋香》时,周星驰又找李健仁来客串。因为他在该片担任场记工作,无所谓再串一个角色,就答应了。他早上九点化完妆,将两个碗卡在胸前按着,到中午了还没开拍,“后来我都有点晕了,他们就说过来开工了,要什么效果我就给他们。”除了再次挖鼻孔,反串女人之外,这次还有了台词,男性的声音与女性的形象制造出很强的喜剧效果。演《武状元苏乞儿》的时候,很多人还都不认识他,但这部戏之后,大家都知道他是“桥头的那个女孩子”。
“如花”诞生——《九品芝麻官》
电影《九品芝麻官》剧照
无论是“苏乞儿朋友的阿姨的妹妹”,还是“桥头的那个女孩”,李健仁之前的两个角色都没有名字。电影《九品芝麻官》里,之后广为流传的“如花”才第一次出现,而这个名字是该片导演王晶起的。回想起拿到剧本的那一刻,李健仁至今都有些激动,“我看完剧本,感觉我像刚刚出生的孩子,终于有名字了。”
“我比周星驰幸福”
李健仁说,演员是被动的,只有平时多观察体验生活,当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才能抓住它,“警察怎么演,厨师怎么演,我放了很多东西在脑子里,因为我看得多。”
拍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时,李健仁与周星驰一起登长城。
李健仁有三个孩子,大女儿31岁已经结婚,二女儿27岁是名心理医生,小儿子24岁在政府单位上班,都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都长得很漂亮,有朋友叫我儿女转行,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他很满足,“我比周星驰幸福,是因为我有家庭。”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这么一家奇葩的店,它是日本人开的意大利餐厅,但是在中国火了。它就是被称为西餐界的“蜜雪冰城”,意大利的沙县小吃:萨莉亚。
说到萨莉亚不少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便宜,到底有多便宜呢?十几块钱的意面,二十几块的披萨,甚至一份16块钱的海鲜烩饭,是真有海鲜在里头。
对比动辄人均200以上的西餐厅,人均30-50元的萨莉亚在西餐届根本没有对手。就靠着亲民的价格,萨莉亚在中国的生意也是越来越火。
据统计,2022年萨莉亚海外门店共478家,其中449家在中国地区,并且都是纯直营,可以说中国就是萨莉亚海外市场的主战场。并且据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9-11月期间,萨莉亚营业利润同比上涨了103%,达到了34.6亿日元,其中在中国的营业利润就达到了30亿日元,占比达到了87%。
毫不夸张地说,萨莉亚盈利的大功臣就是中国市场。
那么,萨莉亚为什么可以卖的这么便宜的呢?答案就是,在成本上抠门。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有三座成本大山:原材料、人工、房租。而萨莉亚为了省下成本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在原料方面,拥有全套的供应链体系。
当中国的餐饮品牌纷纷高喊着“供应链建设”的口号,其实人早在1988年就在日本自建农场,专门种植生菜番茄等蔬菜,甚至大米都是自己种的。
当然了日本也不像咱中国地大物博啥都有,那没有的原料怎么办呢?那就直接在原料产地开工厂。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开设工厂,采购牛肉和乳制品,并直接在当地生产牛肉饼和奶油等产品。最近更有消息称,萨莉亚将投资超2亿在广州新建工厂,这样一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能,也可见萨莉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且萨莉亚使用预制菜大家也是心知肚明,“人均30块,还要啥自行车。”
经过中央厨房生产的预制菜,再通过自有物流配送至门店,萨莉亚这套自建的供应链,把成本控制到最低,曾有媒体报道,2009年,萨莉亚的原材料成本占收入35.5%,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连年攀升的十年后,它的原材料成本占比仍然控制在了36%,比行业平均的40%更低,萨莉亚自然也就做到了行业的“价格屠夫”。
而最绝的一招则是人工成本上,一个是招大量兼职,以广东地区为例,正式工有1300人,小时工则有2000人,6成的员工都是兼职。
另一个就是萨莉亚能把员工的时间利用到极致,它在提高员工效率上有多较真?
比如,使用自动出水的拖把,沿着固定顺序拖地,节省打扫时间;还专门测试过不使用托盘上菜可以快8.6秒,员工上完菜回厨房也不能空着手,要端空盘回去等等。总之就是怎么快怎么来,萨莉亚甚至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要秋香说,在提高员工效率这一块,萨莉亚才是真正懂得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
最后在房租成本上,萨莉亚在选址有自己独特的喜好,那就是在一二线商圈里的犄角旮旯位置,有时候用导航都得找半天,偏僻的位置也就能省下不少房租。而且在选完位置之后,人装修都直接沿用上一家的硬装,这样前期门店的投入也可以大大减少。
总结起来萨莉亚完美诠释了一句话:家大业大都是省出来的。虽然在中国市场正火热,但萨莉亚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越来越多平价牛排、意面和披萨涌现,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想要在中国餐饮市场保持优势,这个日本品牌可要时刻保持警惕。
本文源自伯虎财经
<>走到奎星楼街,便会闻到一股浓郁到无法忽略的味道,伴着初秋的凉风飘荡在空中,即便被风吹散了淡了,也依旧能够分辨出,那是串串的香味。在这条街上,有两家红到极致的串串店,一家是冒椒火辣,一家是红牌楼“街霸”——吃铲铲串串二店。
六年,好像只是一眨眼的瞬间,如果要细说过去六年里做了什么有成就的事,可能很多人都难以说出个一二三。但是在过去六年里,成都有个秋香姐,却一步一步创办了吃铲铲串串,不仅在红牌楼火得一塌糊涂,还成功立足在网红美食街——奎星楼街,艺高人胆大地开在了冒椒火辣的隔壁,依然天天排队。
在这里,我们数出了吃铲铲串串的“七宗最”,虽然广告法不允许说最,但是我本人,真的,要给秋香姐,疯狂打call。
1、最百变的老板娘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秋香大概是很多梦寐以求的模样,既英勇果敢,又妩媚动人。
成都越野圈网红
成都的秋香也是这样,早些年的她驾着越野天南海北地跑,活得像梦一样自由,现在的她游走在不同的国家,去领略世间美妙的风景。
她养勇猛的罗威纳犬,热爱植物草木,也创作笔触细腻的工笔画。她穿着围裙,忙前忙后地招呼客人,也手脚麻利地收拾残桌。这样的秋香姐,既有生活的烟火气,也有不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店里风风火火的老板娘,画院笔触细腻的画师,生活中潇潇洒洒的态度,不小心就活成了最让人羡慕的样子。
无论是生活中的哪一面,秋香姐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周身都散发着让人忍不住想亲近的气场。
2、最莫名堂的名字
四川话里的“铲铲”并不是一个很正面的词汇,之所以取名叫“吃铲铲串串”,其实是有原因的。
秋香姐和她先生都特别爱玩,经常有十几二十个朋友聚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吃饭、唱歌、喝酒、玩桌游,日子过得充实而有趣。
秋香姐既能拿起画笔涉丹青,也能挽起衣袖作羹汤,当时重口味的年轻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烧烤、汤锅这样简单的美食之后,她开始做起了高难度的火锅和串串,最先是买火锅底料,后来发展到自己炒料,在一群挑剔朋友的调试下,秋香姐的串串后来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吃。
那时候他们圈子大,朋友多,还有很多朋友的朋友慕名跟到秋香姐家里去吃串串,在人数无法估计的情况下,晚到的朋友只能吃锅底了。于是每到聚会日,朋友们都会相互吆喝着说:“走走走早点去,不然晚了吃铲铲哦。”说的人多了,甚至有人直接把到秋香家吃饭说成“吃铲铲”,当时她压根没有想到,这个听起来莫得啥子名堂的词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店名。
秋香姐在2010年的时候曾开办过农场,这次创业轰轰烈烈地开始,却惨惨淡淡地收场,多年积累起来的一切就被命运的轮盘重新零。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过:“在最坏的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她依旧是那个不服输的秋香,人生路还要继续走,朋友们依然在一起吃,一起冲壳子,一起看人间繁华。闲不住的秋香姐和她的先生决定再次创业,有朋友建议他们做餐饮,想起了秋香姐做的串串,和那时候长期热闹的院子,几乎是当下就拍板决定了:就做串串,就叫吃铲铲。
吃铲铲串串第一家店开在红牌楼,似乎是一夜之间,他们就火得一塌糊涂。一开始也许是因为名字扯眼球,但火了六年,绝对不只是因为名字。
3、最早卖碗碗菜冒菜
早些年的串串店就只有串串,而吃铲铲就是成都最早卖碗碗菜的串串店。因为秋香姐虽然底料炒得好,但是就穿串串而言,完全就是个外行。
很多菜要么穿不来,要么觉得穿起麻烦,干脆就作为小份小份的菜,冒好了再端上来卖给食客。并迅速成为店里的一大特色,成为每桌必点菜品。
这完全无心插柳的做法,竟然掀起串串界的一股大风,后面的串串店纷纷效仿。
4、最干净的环境
吃铲铲串串店里很干净整齐,可以称得上是强迫症的天堂。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墙壁挂着的画也很对称,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展台上的串串码放得整齐划一,用橡皮筋一把把地绑好,可以说是从未见过如此整齐的串串店了。当然,这要归功于都有强迫症和洁癖的老板、老板娘。
店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打扫到,擦桌子用昂贵的安利产品,调料瓶每用完一瓶就从内到外清洗,每桌消费后都要将垃圾桶清洗一新,洗手间的地板每十分钟一拖······红牌楼店开了六年,至今依然如第一天开业一般干净,这大概是史上最干净的苍蝇馆子了。
5、最不计成本的干碟
在吃铲铲,我从来不吃油碟,反而是干碟要加好几遍,恨不得装一满碗当饭吃。
秋香姐说:“好看的餐具只是个皮囊,主要是原材料选得好。”她深知大锅菜无论如何也没有单锅小炒来得美味,所以干碟的食材都是以自家食用的标准精挑细选,单是花生就用了三种,比批发的袋装花生碎至少贵十倍。海椒要买市面上最优质的,自己慢慢炒好后再舂碎,才有又红又香又辣的品质。黄豆、芝麻等也要仔细挑选,才能保证每一种都完美无缺。
我一直坚信,一个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人,做出的东西更值得信赖。
6、最新鲜的鸡肾
来吃铲铲,鸡肾是一定要吃的。鸡肾这个娇气的食材,一定要吃得新鲜,一旦冻过口感便会大打折扣。秋香姐卖的鸡肾由开宰鸡场的亲戚每天专送,来晚了就真的吃不到。
以前被不新鲜的鸡肾膻得怀疑人生,本以为从此就断了与它的缘分,谁知吃铲铲的鸡肾竟然让我重新沦陷。略带弹牙的表皮像一层柔软的结界,一旦打开便是另一个美妙世界,爆浆的口感太太太完美了。吃最好的肾,找最爱的人。
7、最美味的鸭脑壳
吃铲铲的鸭脑壳好吃得很不落俗套,区别于一般的卤味。看似简单,却凝结了秋香姐对美食的无限热情和专注。
鸭脑壳先浅卤,然后要在串串汤料里浸泡很长时间入味,浓郁的香味慢慢渗入鸭脑壳的每一寸肌理,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美味而热烈。最后裹上一层厚厚的干碟蘸料和炒香的芝麻,让鸭脑壳又有了新的生命,卤味厚重深沉,香味醇厚,辣味炙热,只需一口便可销魂。
吃铲铲的“七宗罪”只是粗略地算,还有最主打的串串也是重头戏。
冷锅串串的好处在于有专业的师傅帮忙烫好串串,他们深知每种食材如何在最合适的时间内烫出最佳口感,免去了自己操心的步骤,直接坐等着享用美味。就这么一口锅底,经过了无数食客的验证,不骄不躁,该有的麻辣鲜香一点也不少。
看到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串串就觉得心旷神怡,不必拘泥于人数,把钟爱的食材都选上一遍,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毫无压力地吃遍好几十种菜品。
排骨全是用的精排,郡肝口感脆弹,牛肉鲜嫩美味,肥肠丰腴油润,天味香肠也不容错过。
再点上几个碗碗冒菜,就等着这被秋香姐的串串所征服吧。这花花世界的万千美食,如何不让人留恋啊。
吃铲铲,吃的不是铲铲,是串串。这家有众多不一样的串串店,现在不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文 | 葡萄酱
图 | 葡萄酱、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