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则“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登上热搜。据悉,该咖啡店坐落于厦门,由当地原有的国贸邮政支局改造升级而成,在保留邮政服务的基础上叠加了咖啡饮品和邮政文化创意服务。
消息在互联网上传开后,很多网友心生向往,希望早日打卡。业内人士则开始分析邮局开设咖啡馆的商业前景,因为遍布全国各地的邮局构成了一张覆盖广泛、网点密集、深入社区的服务网络。如果它们都增加咖啡饮品等新产品服务,对现有的连锁咖啡品牌而言,是实力不容小觑的竞争对象。于是,“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热度不减,成为业内外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中国邮政:“邮局+”让服务更丰富
不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求证发现,“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的提法并不准确。早在厦门国贸邮政支局的邮局咖啡出现之前,已有多个城市的邮局都已增加了“邮局+咖啡”“邮局+茶饮”“邮局+文创”等新业态——
比邻上海知名地标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1883号的“武康大楼邮政所”从去年9月起就在邮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饮品、冷饮、小食、邮政文创产品等新产品,变身“武康大楼主题邮局”;
在武汉,“樱花邮局”是武汉大学教室公寓附近的网红打卡点,樱花特色的奶茶饮品以及各种武大文创是这一特色邮局的明星产品;
在福州,邮局与奶茶铺混搭,推出了招牌为“邮氧的茶”等混合新业态;
哪怕在厦门,早在“邮局咖啡”亮相前,当地大学路的厦港邮政所里也有一家名叫“LA POSTE CAFé”的咖啡馆,很受当地年轻人的欢迎……
这些“邮局+”业态来自邮政部门与不同企业的合作,各有特色,从杯子就能看出区别:上海武康大楼邮政所的咖啡等饮食业态由上海邮政与老字号乔家栅联合推出,以“乔咖啡”为招牌,使用乔咖啡经典的红色纸杯;武汉“樱花邮局”的咖啡杯自然是粉粉嫩嫩的;福州的“邮氧的茶”采用黄色纸杯,上面用“邮政绿”将“邮”字变成饮品的样子;新开业的厦门“邮局咖啡”在杯套上用“邮政绿”写上“POST COFFEE”(邮局咖啡)字样,连拉花也是中国邮政的LOGO……
面对“邮局+”的新业态,中国邮政通过官方微信表示,近年来,中国邮政在持续做好普遍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转型,丰富网点服务场景和内容,方便人民生产、生活,满足人民新时代新需求。此次在厦门试点“邮局咖啡”就是网点转型创新的新尝试,以期为周边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在各种“邮局+”中,“邮局咖啡”计划作为中国邮政的自有连锁品牌,目前不开放加盟。
上海邮局咖啡馆:只有3张椅子,一天能卖400杯
比起探讨“谁是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馆”这个话题,更有意思的可能是看看邮局里的哪些服务更受欢迎。
“感觉市场很欢迎邮局卖咖啡。可能是受新闻影响,最近我们咖啡馆的生意更好了,每天能卖出400多杯,比前段时间翻了一倍。”武康大楼主题邮局的咖啡小哥介绍。
记者观察到,武康大楼主题邮局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不过五六十平方米,被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以武康大楼为主题的邮政文创区,既有以武康大楼为模型的特色邮政信筒、特色明信片、主题邮局纪念章等,又有各种邮政文创产品。二是邮政服务区,通过复古设计的窗口,提供各项邮政基本服务。三是咖啡服务窗口,除销售各种现制咖啡饮品外,也销售乔家栅招牌点心、武康大楼主题冷饮等。整个邮局里只有3张椅子,1张在文创区内,主要供市民和游客办理邮政业务使用;2张为景观座,可以边喝咖啡边看风景。
虽然面积小,可客流量一点也不小。即便是工作日,不论是文创区、服务区还是咖啡窗口,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消费者买了咖啡后,又在文创区挑选主题明信片,然后在邮局内外拍照,最后再寄出明信片,完成整个“打卡”过程。
从消费群体看,年轻人多,中老年人也不少。年过半百的市民王阿姨和小姐妹看得出都特意打扮过,贝雷帽、围巾、口红,全副武装。她们一起买咖啡拗造型拍照打卡,甚是欢乐。王阿姨告诉记者:“抖音上看到这里有个网红邮局,特地来打卡的。以前寄信、发电报、领工资不都是跑邮局吗?一直觉得邮局亲切,现在有了咖啡,更加时髦了。”
邮局卖咖啡,如何从“网红”变“常红”?
在专业人士眼里,要让市民和游客满意,“邮局+”并不是简单地在邮政服务上做加法。
据了解,在武康大楼主题邮局开业前,上海邮政和徐汇区相关部门根据区域特色,精心设计了文旅体验模式,把“保证周边居民邮政服务”与“喝杯咖啡歇歇脚”“寄张特色明信片”“购买地标文创伴手礼”等需求结合在一起,浓缩在小小的主题邮局中。
从业者则觉得,如今的邮局咖啡店能受欢迎,少不了用心经营。
“或许很多游客买咖啡是为了打卡,但产品本身要经得起考验,才有机会从‘网红’变‘常红’。”乔家栅相关负责人沈妍举例说,邮局咖啡店面积很小,但能提供近20个品种的咖啡及饮品选择,除了美式、冷萃、拿铁、澳白等常规品种,也有“脏咖啡”“黑芝麻拿铁”“红糖姜茶拿铁”“红丝绒拿铁”“桂花拿铁”等特色品种,需不断根据季节和消费者反馈推陈出新。咖啡小哥还提供了一个细节:“我们每天早上8点开门,那个时候游客并不多,但很多上班族会特意来这里买一杯咖啡,说明品质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从大众点评等第三方平台的评价看,不少网友认为这家店既适合拍照打卡,咖啡等饮品的口味也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要体现“邮局+”的区域特色。在武康大楼主题邮局,武康大楼、衡复风貌保护区、“建筑可阅读”等区域特色体现在各种细节中:整个邮局的复古风格装潢、特色文创产品、咖啡杯上的武康大楼杯套、点心袋上的手绘图等。在经营者看来,“细节决定成败,虽然邮局不大,但要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此外,在武康大楼主题邮局,与咖啡搭配的不是面包甜品,而是老字号乔家栅的中式点心:蝴蝶酥、莲子糕、油占子、沙琪玛等,最新上市的青团也赫然在列。小哥说,每到下午3时左右,“咖啡+中式点心”的组合就特别走俏,感觉年轻人很接受这种混搭。沈妍解释:“在武康大楼周边,大部分都是西式餐饮,我们却提供中式点心。这不仅是错位竞争,而且可以通过‘咖啡+中点’的混搭,体现海派老字号的创新成果,也吸引年轻人更多地走进老字号。”
业内人士认为,邮政所的一大特色是深入社区,而每个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消费人群都不一样。所以,在武康大楼附近的邮政所适合走“建筑可阅读”路线,其余社区的邮政所如果推出“邮局+”服务,还得根据相关社区本身确定主题,不能照搬。
沈妍觉得,“邮局+”的可能性有很多,对首批参与其中老字号而言,最大的体会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体现“+”的特色,让加号后面的内容形成品牌、形成口碑,推动“网红”打卡处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任翀
视频拍摄制作:任翀 文中武汉“樱花邮局”、福州”邮氧的茶”、厦门“LA POSTE CAFé”照片来自大众点评用户;厦门”邮局咖啡“照片来自”中国邮政”官方公众号;其余照片均作者拍摄。
来源:作者:任翀
者 | 韦香惠
编辑 | 牙韩翔
近日,兰州牛肉面连锁品牌“马香远”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合鲸资本领投,德迅投资跟投,德太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用于市场拓展,进一步加强供应链优势,以及数字化运营建设。
天眼查APP显示,马香远隶属于武汉马香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法定代表人邹丰骏。
马香远的创始团队有着餐饮行业的背景。其创始人雷亚军是餐饮行业连续创业者,曾创立拥有400家门店的火锅食材连锁品牌,有将近10年的餐饮供应链积累;联合创始人洪诗强过往曾参与多家餐饮品牌的投资管理,技术总监和运营总监则均是“西贝筱面村”与百胜餐饮的资深管理者,拥有近20年的连锁餐饮的从业和管理经验。
过去一年,资本让兰州拉面成了明星赛道。作为后起之秀的马香远,和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目前业内的“三巨头”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市场定位。
马香远总部位于武汉,主要面向二三线城市,目前门店数为22家,以直营为主。目前马香远选址一般在商场、写字楼附近,雷亚军表示预计一季度结束将会新增社区店形态。创始人雷亚军认为,兰州牛肉面作为最具群众性餐饮品类之一,以其性价比高、普适性强等产品特质, 顺应二三线城市消费升级的趋势,仍待开发下沉消费市场或许有着更大的机会。
价格方面,马香远的招牌菜品牛骨清汤牛肉面定价为22元,平均客单价维持在30块左右。马记永、陈香贵在上海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40元左右和35-40元之间,张拉拉的客单价在40-50元之间。
不过,马香远和前述现今的兰州拉面“三巨头”相似的是,靠着漂亮的单店模型吸引资本的目光。
据36氪报道,马香远单店面积在70-100平米,翻台率为14-16,坪效在7000左右,每月单店业绩平均约达60万,平均回本周期在3-4个月。但随着开店越来越密集,这样的翻台率能够维持多久尚需打一个问号。《财经》曾报道过,张拉拉、陈香贵和马记永这些声势浩大的品牌,整体下来都是亏损的。如一位拉面师傅说,“这里的目的不是让门店赢利,是让公司上市。”
兰州拉面这类国民小吃的进入门槛不高、容易复制,后续竞争中很难避免同质化问题。马香远除了牛肉面以外,还包括30款西北风味产品,如钢钎羊肉串、兰州泡菜、杏皮水等。从大众点评上消费者的评价可以看出,许多顾客仍然不理解这与过去十几元左右的街边拉面馆有多大的区别。
实际上,这种餐饮中的超大品类,消费者的价值认知很难因为若干家连锁店发生改变。几乎全面退出消费者视野的“桃园眷村”就是先例——以豆浆、油条、馄饨为主打产品,装修和门店选址考究,最终也并未成功使这些平民食品卖出更高溢价。
虽然马香远客单价低于一线城市品牌,但对当地消费者而言价格一方面并不算低。此外,马香远的面汤、汤料等产品每天由中央厨房熬制,随后冷冻储存,再冷链配送到各个门店,这种模式与传统街边小店现熬汤底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消费者降低兴趣。
此外,马香远还以招募合伙人的形势开放加盟,建店成本50-60万元。目前已开放的区域有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山东。许多连锁餐饮门店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门店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对马香远而言,恐怕也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借更低的客单价、更接地气的消费场景,串串在前两年爆发式增长,在火锅细分领域闯出一大片天空。
数据显示,今年的串串品类仍在持续井喷,它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不少品牌都在试图改变串串易同质化的基因,有的从产品入手,发力冷锅串串、油炸串串等更细分的品类,有的则从环境入手,打造更个性化的就餐体验。
只是,串串这波热潮,还能走多远?
◎ 餐饮老板内参 于聪聪
1
门店数一年新增61.5%
串串依旧火火火
▼
《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烹饪类火锅中,串串香以4万家的规模成为火锅第一大细分品类。
内参君在今年6月份又做过一次统计,串串店面数仍在持续走高,仅成都、重庆两个城市,门店就有上万家。(相关阅读:一年新开店8000+,市场峰值还没到!串串正在井喷!)
今年10月份,美团点评发布的《2018中国火锅品类专题报告》,也再次说明了串串香这个细分品类的强大势能。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在内参君统计的这14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的串串门店数增幅超过15%。其中,北京的门店数增幅高达43.1%。
< class="pgc-img">>在川渝火锅分类下,细分的主要品类有串串香、鱼火锅、重庆火锅和四川火锅,其中串串香火锅一直在快速增长,门店数量一年增幅高达61.5%,明显高于鱼火锅、四川火锅等其他细分品类。
这种火热的状态,并不是餐饮老板们的单方面自嗨,从消费侧也能看出来,消费者对串串的关注度这几年一直在飙升。
< class="pgc-img">>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串串”这个词的热度,2015年开始上升,并一直维持着上涨的态势,在今年下半年更是出现激增。
< class="pgc-img">>△ 在大众点评的人气菜品榜上,串串的全国热搜度,也居于前列。
岳文强原本是个餐饮门外汉,这一年也更近距离地见证了串串这个品类的火热。
去年年底,他抱着“给爱吃串串的自己和朋友们弄个聚会场所”的心态,和几个朋友合伙加盟了成都一家串串品牌——马路边边麻辣烫,在西安地区开出了第一家门店。
结果,门店开业后的状态,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生意并不是开业即火,人气是慢慢上来的,顾客越来越多。在今年5月份之后,开始出现天天排队的情况,甚至连续4个月位居西安火锅热门榜第一名。
“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排队最厉害,最多的一次门外排队有140多桌。200多平米的门店,一个月销售额能达到70多万。”
他和朋友拿下了马路边边在西安的总代理权,筹备多开几家店,高新龙腾店和凤五九天店,月底将同时开业。
岳文强分析,门店生意之所以火爆,一方面缘于马路边边本身的品牌力越来越强,能自带流量;另一方面则是,串串这个品类现在太火了,自己赶上了业态上升期。
2
今年的串串
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
从川渝地区走出来的串串,迅速席卷全国,正在牢牢占据着消费者的味蕾。但是,一直狂飙突进的它,也极易陷入“同质化严重”的漩涡。
今年,不少品牌都在试图改变串串容易同质化的基因,让自己看起来更不一样:有品牌从产品细分入手,打造不同的口感和消费场景;还有品牌则尝试复原串串最初的形态,走怀旧路线……
与此同时,大牌也开始布局串串领域,竞争加剧;串串们也在向更下沉的市场挺进,挖掘更多的盈利空间。
- ? -
品类更精细
油炸串串、冷锅串串等开始冒头
想从激烈的品类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做差异化,可以从餐饮的基本面入手:产品和环境。
在串串领域,一些品牌选择了前者,发力更细分的品类。这使得串串不再只是串串香火锅的天下,它的兄弟姐妹们,如油炸串串,冷锅串串等,都开始冒头。
大众点评上的北京“串串”商户排行,排名第二的就是一家主打油炸串串的品牌,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品牌,顾客推荐最多的则是冷锅串串。
< class="pgc-img">>武汉的“串串”商户排行,排名前十的串串品牌,有两家均为冷锅串串。在郑州,内参君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几乎每一个新开业商场的小吃层,一定会有冷锅串串品牌的出现。
创立于2017年底的春炉串串,主打“外带式冷锅串串”,短短一年时间已经发展到300多家店。
春炉串串创始人樊荣告诉内参君,该模式和传统的串串香火锅相比,人效、平效都相对较高。而外带式串串的小吃属性,也给了品牌全时段经营的可能。
< class="pgc-img">>望京小腰CEO张高立在接受内参君采访时也曾说过,预测明年冷锅串串会火爆。
他认为,在所有食材价格都上升,造成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当下,哪个品类成本低、毛利高、出菜速度快,未来的发展势头就会不错。而冷锅串串,恰好吻合了这些特质。
- ? -
场景更独特
打造视觉锤,场景更注重个性化
在差异化这条路上,着力打造独特的环境,毫无疑问是最直观的方式。同时,竞争的加剧,也倒逼品牌在打磨产品的同时,更注重场景的设计,打造出更个性化的就餐体验。
马路边边麻辣烫创始人郭一凡告诉内参君,创立品牌之初就考虑在环境上做突破,用蓝色桌椅做视觉锤。
“我们当时做了市场调查,发现红色、黄色等这些颜色都有人用了,但是蓝色还没有人用。那我们就用,走差异化,让顾客觉得新鲜。”郭一凡说。
马路边边走的是复古风和情怀风,十分注重环境的贴近性,会把顾客熟悉的场景和地理坐标搬进店内。不同城市的门店环境,均会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比如,位于西安朱雀门内的马路边边,就将西安的特色,如鼓楼、大雁塔、朱雀门、兵马俑等,用墙绘的形式,“搬”进了店内。
< class="pgc-img">>除了环境和西安消费者的贴合,在菜品和形式上,也进行了更适合西安人口味的微创新。
“在原汁原味传承总部味道的同时,增加了三鲜锅。同时也针对西北人口感研发出了孜然羊肉等菜品,不断迭代的冰粉甚至引爆了全城。事实证明,这些本地化的尝试是成功的。”岳文强说。
而九毛九将要推出的串串品牌“怂”,则在场景力上拼颜值,在设计细节上走潮酷路线。比如,品牌名称“怂”是霓虹灯式的设计,成为年轻人自拍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符号。
< class="pgc-img">>在用餐体验上,顾客选串不再使用常见的托盘,而用定制菜篮,可以随时街拍耍酷。这些都和传统的串串消费场景,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化。
- ? -
大牌入局
市场竞争加剧,大品牌开始布局串串领域
串串持续火爆的同时,带来的还有入局者的增多,竞争的加剧。一些大品牌也嗅到了这个风口和机遇,开始布局串串领域。
餐饮大牌九毛九将推出的新品牌“怂”,主打“现煮串串”,定位女性客群,选址目标是进入核心商业地段。(相关阅读:九毛九的生意经:把年轻人的谈资,变成火爆品牌)
之所以选择串串品类,九毛九就是看中了它市场大、机会多和受众广。
樊荣认为,大牌在串串领域的入局是好事。“大企业入局会带来商业体甲方、消费者、供应链等相关方更多的关注,给行业带来资源,有利于行业发展。”
- ? -
市场下沉
二三四线城市会起量
2016年,串串在成都出现了29%的高速增长;2017年,则是它在北上广深迅速铺开的一年;到了今年,除了在一线城市继续深耕,串串也开始在二三四线城市发力。
马路边边郭一凡早前接受内参君采访时曾说过:“在整个市场拓展上,串串一般从大城市辐射小城市。尤其是省会及以下的城市,串串香这种形式还有很大的新鲜感。”马路边边西安门店的火爆,也印证了他的看法。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力,同样让樊荣感到吃惊。今年9月份,春炉串串在江苏南通一家18平的店面开业,月营收竟然达到了60万。这大大超出了樊荣的预期。
“以前好的门店月营收最高也就三四十万,没想到这个店竟达到了60万。”樊荣说。
< class="pgc-img">>△ 春炉串串位于南通万象城的门店
这也使他相信,“市场覆盖开始下沉,二三四线城市会慢慢起量。”
- ? -
模式创新
一些有实力的夫妻店,摸索出新的发展方式
串串的快速崛起,也让川渝一些原本在当地很有市场的夫妻店,尝试着品牌化发展的路径。
今年春节,凭借在“舌尖上的中国3”的亮相,来自四川乐山,主打串串火锅的牛华八婆,瞬间火爆全国。
作为传统的夫妻店,牛华八婆选择的发展方式是借力。今年5月份,牛华八婆与大龙燚开启全方位战略合作。在形象、食材、供应链、品牌等方面,大龙燚对牛华八婆提供帮助。
< class="pgc-img">>大龙燚餐饮董事长柳鸷许下豪言:要帮牛华八婆实现产品标准化、运营系统化、布局全球化、品牌扩大化。
一系列的支持,让牛华八婆脱离了传统串串店的夫妻店模式,有了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很快走出乐山,3个月内开店二十多家,在竞争激烈的成都站稳了脚跟。(详情可戳:倒闭潮将至?这家上过《舌尖3》的麻辣烫老店用4招突围)
3
串串这波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
如今的串串,毋庸置疑成为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想从中分一杯羹。它还有哪些发展的机会可以抓住?
在樊荣看来,这其中仍有不少机会点。“锅底还有比较多创新机会,它与主食的结合也有出现新物种的可能,而围绕如何提升消费体验感,特别是‘好吃’与‘好玩’的有机结合,还有很多机会点。”
关键是看哪个品牌能先找到突破点。
但作为一个品类,有上升,就有跌落,即使目前红红火火,市场最终会回归理性。
郭一凡认为,串串不会像小龙虾的发展曲线,跟坐过山车一样。“它至少会持续一定的高峰,走势应该是上去以后,很平稳。因为它的普适性比小龙虾更强。”
樊荣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串串品类消费亲民,品种丰富,投资门槛低,从目前来看,还有一段时间的行业红利期。”
当下,尚未出现有明显竞争力、规模化的头部品牌,正是品牌建立竞争壁垒、打造势能的关键时期。
“未来,串串的品牌集中度会快速提高,头部品牌渐现雏形。市场最后留存下来的,一定会是那些具备优质供应链及持久经营能力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