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餐厅
>有一句老俗语,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在中国就有这么一家餐厅打破常规,在全国开了800多家“永久免费的餐厅”。
而且来吃饭的人没有任何限制,随便谁都可以来吃,不分贵贱、不分老幼,这家餐厅你摆渡可以搜索得到,叫做雨花斋。
它是一家素食餐厅,由浙江建德广安禅寺的主持文全长老,在2011年和几位爱心人士共同创立。
来这里吃饭的人,大多数都是没有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也有生活不方便的残疾人、有流落街头的流浪汉、有没人照料的留守儿童……
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是这里的常客,他的丈夫两年前去世,她的儿女也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连累他们,她便独自一个人生活,每当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就会眼含泪光对义工们说:“这个免费食堂,真的开到我心里了,就是觉得很暖和,太谢谢你们了。”
用完餐后,身体好点的老人们,还会自觉留下来帮助义工们洗碗。
和来用餐的人一样,雨花斋的工作人员也身份各异,有放暑假的大学生、旅游经过的人,也有在附近工作抽中午时间来帮忙的年轻白领,他们全都是义工。
但大部分义工同样是老人,他们都是从餐厅的常客转变为餐厅义工,义工之间也有分工,年纪稍长的几个老人负责择菜,年轻一点的义工洗菜、炒菜。
心智残障的小雷(化名),起初是被住在他家附近的一名义工带来用餐的,后来开始帮着烧水、拖地、摆凳子,慢慢地也成为了雨花斋的一名义工。
雨花斋每个月会给义工过生日,小雷常来参加,虽然说话仍然不太清楚,但他很乐意唱歌助兴。
“雨花斋番禺店”的创办人梁洪瀚在创办之初很多人投来怀疑的目光,免费餐厅能维持多久?
当时每个月光租金就要7200元,如今每个月的总开支则超过四万元,梁洪瀚担心,会不会三个月之后资金就不够了。
但是,餐厅运营一段时间之后,陆续有人主动捐赠,加上义工的支持、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资助,“雨花斋番禺店”三年来并未在资金方面出现太大危机。
“雨花斋盐城店”所需的全部青菜是由一位从事大棚种植的范先生无偿提供。
有位拾荒的朱大伯,他自己每天靠捡垃圾,艰难过活,可每月还一定要送100多斤大米到餐厅,他说自己有力气,还有更多比他困难的人需要帮助。
“雨花斋温州店”开业的第一天,就有一位独居老人,把自家冰箱的菜全都搬到店里来,老人说:“你们做这么好的事,我一定要来支持。”
雨花斋的在免费服务的初期,会有很多故意来蹭饭的居民,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曾经的“蹭饭族”有的变成了义工,有的成为爱心捐助者。
2011年雨花斋首店正式开业,一些被文全长老收养的老人在其感召下,成为这家店最早的一批义工。
通过口口相传,各地有些餐厅老板和公益人士在探访了首家雨花斋后,也回到本地办起了雨花斋,在短短6、7年,门店数量达到800多家。
而且,这800多家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资金管理上也是各自独立,没有大小、没有形式束缚,不涉及商业利益,连商标也没有注册!
在初期很多人都担心会有商标冒用的危险,但在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雨花斋是拥有相同理念的人自发成立的,如果有人开了与雨花斋理念不符合的店,也会难以维持下去,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善良总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也能感染我们,这就是雨花斋餐厅可以不断扩大的原因,这个社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温暖。
我们总以为,公益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但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就在我们身边,即使是个人的微薄之力,众人也能汇聚成巨大能量。
ps: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原文,了解99套免费模式案例,点击这里!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近日,重庆市内一家餐馆挂出了可以“免费吃饭”的招牌,火爆了社交平台。为何会有免费的“午餐”,封面新闻记者去到该餐馆,进行实地探访……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实习生 冉怡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如果你在景德镇暂时没有收入遇到困难,就来浙江路汪氏留一手烤鱼店,告诉工作人员来一份单人套餐,吃好直接走人。在以后你有能力的日子里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爱传递下去。”近日,瓷都晚报记者在抖音上发现了这样一条视频,翻开评论,有点赞、有质疑、也有人留言要去免费“薅羊毛”。
为了验证这条视频的真实性,4月20日下午4时40分许,门店刚开业,记者就乔装成一位在景德镇遇到困难的人,进店对店内人员表达要一份“单人套餐”。“你坐着稍等一下,我们刚开业,饭菜还需要准备一下。”知道来意后,店内人员并未过多询问。大约10分钟后,店老板端出一份单人套餐,炒笋干盖浇饭加一碗紫菜蛋汤。套餐分量充足(管饱,不够可以加饭),味道也不错。
餐饮店门口张贴的免费套餐告示
店老板给记者上了一份单人套餐,一菜一饭一汤。
随后记者向店老板汪钦文表明了记者身份和来意,并希望将这顿饭钱付了,汪钦文摇了摇手说没关系。汪钦文介绍,门口的爱心告示已经贴出来5天左右,期间一共有3个人来吃过这份单人套餐。其中有一位是外地来景德镇谋生的杂技艺人,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活干,他路过店门口时鼓起勇气询问店主是否可以提供帮助,汪钦文当时爽快答应了。“当时很晚,店里人不多,我们邀请了他三次,但他一直不肯进来坐,怕打扰其他客人,我只好给他打包了一份饭菜。”汪钦文说,能够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那种心情很快乐。
店老板汪钦文与记者交谈
“像这样的善举,网上类似有很多!”汪钦文说,他也是在抖音上看到其他城市的餐饮店有这样的做法,他开店这些年也经常会遇到有人进店寻求帮助,很多都是斯斯文文的年轻人,“如果真的不是遇到困难,相信他们不会轻易开口。”说到这里,汪钦文又谈起自己的一段往事,在他刚成年的时候曾经独自去浙江义乌闯荡打拼,那时候的他年轻好面,遇到困难也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善心人借给他100元钱,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从此一颗善念的种子在心底无声发芽。“我相信爱心是会传递的,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社会给予他善意,那么这份善意将会一直延续。”
一份免费的“单人套餐”成本在10元左右,如果真有人经常故意来免费“薅羊毛”,这样的善举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吗?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汪钦文表示,贴出告示的那一刻起,他便做好了最坏打算,只要有人到店里开口点了“单人套餐”,无论他是否真的困难,店里都会给他提供一份饭菜,只要这家店还开着,这条善举永不过期。
记者手记
采访前,记者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利用店家的善心“薅羊毛”,好在从采访现场情况看,网友们评论的“薅羊毛”只是一句戏言。在离开餐饮店时,记者原本打算扫描柜台上的二维码付款再走,结果出店后才发现扫描的二维码是店老板的微信号(并非收款码),记者添加后给他发了个红包,24小时后被退了回来。
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记者成了第一个“薅羊毛”的人,但也希望是最后一个!
被退回的红包
(来源:瓷都晚报)
来源: 景德镇南河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