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奶茶是蒙古族的饮茶习俗。我们大多数人讲究“一日三餐饭”,但蒙古族的牧民却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日一顿饭”。蒙古族的牧民,通常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每日清晨,蒙古族的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然后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供随时取饮。 蒙古族的咸奶茶以砖茶、羊奶(或马奶)和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咸奶茶所用的茶叶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
< class="pgc-img">>因为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氨基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水烧至刚沸腾,加入打碎的砖茶继续煮,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扬茶水,待其稍加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盐巴,用勺扬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 class="pgc-img">>有经验的蒙古族主妇称,茶水必须得扬至少81下,才能令茶味充分释出。 要熬出一壶醇香沁人的咸奶茶,除茶叶本身的质量好坏外,水质、火候和茶乳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口的奶茶并不是奶子越多越好,应当是茶乳比例相当,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酥,二者哪一项偏多或偏少味道都不好。
< class="pgc-img">>还有,咸奶茶煮好后,应即刻饮用或盛于热水壶中以备饮用,因在锅内放的时间长了,锅锈会影响奶茶的色、香、味。 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话是:“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而这种嗜好在蒙古族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表现延续至今。
< class="pgc-img">>在蒙古高原吃早点时,大家一起拥壶而坐,一面细细品尝令人怡情清心的咸奶茶和富有蒙古民族特点的炒米,一面谈心,论世事,直到喝得鼻尖冒出了汗,正是“有茶之家何其美”的景象。
< class="pgc-img">>没喝过红茶,但是你一定喝过阿萨姆奶茶!
不爱红茶的浓烈,但你一定会爱上由它制得的丝袜奶茶!
「茶叶百科」除了广州早茶之外,全国各地的饮茶习俗你知道几个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识,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茶道小壶仙】每天介绍最专业的茶叶知识,分享传统的饮茶文化!有任何关于茶的问题欢迎留言或私信我交流学习!
奶茶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很早以前就有,当然此奶茶非彼奶茶,是少数民族所饮之酥油茶。“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随成为壶。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语称恰酥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到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作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 class="pgc-img">>元 铁可墓出土
多穆壶早在元代时期就开始流行,为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明清时代,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很多具有藏族特色的器物进入宫庭,特别是清代,满族入关后多与蒙古贵族联姻,也开始大量使用多穆壶作为饮茶器具。最早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它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订固牢,后因清代大量的宫庭筵宴、庆典和法事需要精美的器物,供宫中使用和赏赐之用,多穆壶由过去简单古朴的实用器转向精美华丽的法器,更加流行。各种材质都有,有瓷质也有金属,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是各种金属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堑胎珐、画珐琅)。瓷质多穆壶较为罕见。
< class="pgc-img">>清 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 高 34.8厘米
< class="pgc-img">>清 康熙 定白釉描金龙纹多穆壶 高23.2厘米
< class="pgc-img">>清 乾隆 松石绿彩蕃莲纹多穆壶 高 45厘米 首都博物馆
< class="pgc-img">>明晚期 铜胎掐丝珐琅龙纹多穆壶
< class="pgc-img">>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多穆壶
< class="pgc-img">>清 宣统 银鎏金凤纹多穆壶
小小多穆壶不仅仅是精美的奶茶器具,也是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体现,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的历史见证,也侧面的反映了统治者的奢华生活。
图片整理自网络
天来喝一个单枞铁人的雪片。冲泡建议:防潮纸很细节。用一把老安顺的壶,章燕城父子的联名款。一把100CC的紫泥矮梨,再用一个红包翠的釉里红冰桶。手抓单枞,直接放满。砂铫煮水。现在就差三个蛋壳杯和一个茶船,香的一塌糊涂。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