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年,牛蛙赛道势头强劲,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消费市场一片繁荣。以牛蛙为主题的餐饮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更成为餐饮界的一匹“黑马”,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与此同时,其他餐饮赛道的品牌也纷纷瞄准了牛蛙这一热门食材,推出了各种牛蛙相关的创新菜品。例如,火锅界的领军品牌海底捞推出了独具特色的“蛙呀蛙锅”;西式快餐巨头肯德基也紧随其后,推出了充满传奇港式风味的牛蛙塔可;就连烧烤和卤味赛道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烤牛蛙和辣卤牛蛙等美味佳肴。
那么,牛蛙为何能够持续在餐饮业中保持繁荣呢?
小品类,大未来,以蛙来哒为首的头部品牌强势领跑
新一代餐饮界的“爆品”牛蛙,凭借其独特的鲜嫩爽滑口感和出色的食材搭配性,赢得了Z世代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与喜爱。
据统计,至2023年12月,国内牛蛙餐饮门店数量已突破5万家大关,涵盖牛蛙专门店及与牛蛙相关的各类餐饮门店。其中,牛蛙门店数同比增长15%,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全国牛蛙市场规模更是高达680亿元,充分展现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 class="pgc-img">>在激烈的牛蛙赛道竞争中,头部品牌凭借其规模优势和全国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崭露头角。其中,蛙来哒作为从湖南长沙走出的“湘菜名片”,不仅是最早聚焦牛蛙单品类的品牌之一,更是当今牛蛙赛道上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蛙来哒已经成功进驻全国108座城市,布局460多家门店,其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六成,远超其他品牌,显示出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牛蛙头部品牌已逐渐形成规模优势。目前,门店数在100家以上的牛蛙品牌占比约8%,这些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实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牛蛙赛道上的佼佼者。此外,牛蛙的中坚力量也不容忽视,门店数在11~100家的牛蛙品牌占比超过五成,这些品牌虽然规模稍小,但发展潜力巨大,为牛蛙品类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牛蛙+”风潮正盛,行业创新不止,实现特色化发展
面对牛蛙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各大品牌纷纷寻求突围之道。市场的持续火爆,离不开品牌们不断探索新的牛蛙口味呈现方式以及紧跟年轻化潮流,打造独具特色的门店风格等差异化措施。
随着牛蛙赛道的不断扩容,传统的炖、炒、炸等烹饪方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口味需求。于是,“螺蛳粉味蛙锅”、“炭烤蛙腿”等新颖菜式应运而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尝鲜。
< class="pgc-img">>以蛙来哒为例,蛙来哒首创12种蛙锅口味,打造“紫苏牛蛙”明星蛙锅,而且每年还都会进行创新升级,除了招牌的蛙锅系列,还包括小吃、烧烤、冒菜、特色菜、主食、甜品、特色饮品等多个系列,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除了在菜品上创新,蛙来哒还进行门店的升级,截止到现在,蛙来哒已进行6次品牌升级,从1.0工业风到2.0霓虹幻彩风,到3.0黑金风,到4.0闪电风,到5.0星球科技风,再到6.0超级夜市风,蛙来哒的每一次升级都有自己独特的场景特色,2023年蛙来哒带着全新的6.0新风格布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再次引起全国吃蛙热潮。
全面拥抱互联网,开拓线上新“战场”
随着线上流量平台对餐饮品牌的影响日益显著,牛蛙品牌也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吸引新用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并拓宽营收渠道,蛙来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2年,蛙来哒在长沙率先尝试抖音直播,通过直播形式传播牛蛙美食文化,成功吸引了大批粉丝。到了2023年,蛙来哒通过直播间售出的蛙锅数量高达20万份,直播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新增粉丝4.6万人,其中新客下单占比高达86%。
< class="pgc-img">>除了直播,外卖也成为了牛蛙品牌线上拓展的重要战场。数据显示,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牛蛙品类的外卖订单量超过1亿单,平均每家门店的月销量超过500单。蛙来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已有270余家门店开通线上外卖业务,单店平均月销量超过2,000单,最高单店月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00单。
随着牛蛙市场的持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品牌需要不断创新、提升品质,并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下沉市场,注重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成为品牌突围的重要方向。
<>< class="pgc-img">>丨胡茵煐
要说今年上半年最火的品类,必定非牛蛙莫属。
从去年开始,牛蛙单品店数量一致增长,全国门店数量超过一万家。
从大众点评网站随手一搜“牛蛙”关键词,显示上海就有8029个相关商户!
是什么概念呢?你搜“火锅”关键词,上海才只有6627个相关商户。
高速扩张的现状,品牌、产品、模式同质化严重,跟风抄袭风波不断。
现阶段牛蛙品类大爆发像极了当年“潮汕牛肉火锅”,是否也会步之后尘?
牛蛙怎么就火了?
在这个高举消费升级的年代,酸菜鱼、辣椒炒肉都能成为爆品引流开餐厅,牛蛙有恰好具备爆品的特质。
事实上,牛蛙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最早在川菜中被演绎的炉火纯青,肉质鲜嫩,适合川辣、干锅、烧烤。
1、“美蛙鱼头”的火爆带火整个牛蛙市场
2016年开业的沪上哥老官美蛙鱼头的全面引爆,让牛蛙市场迅速被打开。
作为沪上网红,排队动辄三五小时,停业整顿、烫伤事件层出不穷,风波不断却让牛蛙品类炙手可热。
有数据显示,光上海2016年平均每天消耗的牛蛙达到135吨,比2015年足足涨了一倍。
从2017年开始,蛙来哒炭火牛蛙在全国开到100家店,并有干锅牛蛙品牌“精悦蓉”获得亿万投资。
2、“旅行青蛙”和抖音双重带动,火遍全国
今年因为旅行青蛙游戏的带动,让“蛙儿子”一下被推上风口浪尖。
就像当初韩剧带火了啤酒炸鸡一样,这次线上IP撬动牛蛙餐饮行业的变局。
在抖音的推波助澜下,让“双层炭火蛙锅”急速火遍全国成为当值无愧的全国网红,餐饮行业迅速开启跟风模式。
< class="pgc-img">>炭火蛙锅因抖音火遍全国
借助抖音带火的炭火牛蛙,像极当年借助微信公众号流量,引爆的潮汕牛肉火锅。品类此次盲目跟风,很可能走上“团灭”的后尘。
在作者看来,牛蛙品类正处于红利期,借此机会势必能够收获一波流量,赚上一波快钱。毕竟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如果抱着赚快钱的想法,原本打算赶在夏季夜宵来临前做小龙虾的品牌,建议不如借助红利深耕牛蛙品类。
跟风、同质化,将会毁了牛蛙这个品类
纵观市场上牛蛙单品店的吃法,集中干锅、炭火蛙锅、美蛙鱼头,口味差异不大。原本以为创新全新的模式,没想到不过多久就被抄走,就连品牌名字也大同小异,傻傻分不清楚。
1
品类同质化严重
餐饮行业本就有“学习”之风,跟风、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层出不穷。
近日沪上网红“老城区炭火蛙火锅”正式更名“巴四老城区炭火蛙锅”,全面开启品牌商标之战。
沪上老城区炭火蛙锅前段时间稳坐上海大众点评热门top100之首,因消费者的追捧,引发竞争对手的不断跟进抄袭。
老城西、老城乡、巴实老城区......层出不穷,无奈下更名为“巴四老城区炭火蛙锅”。
< class="pgc-img">>光看logo就家家相似
炭火牛蛙同质化可分为:
品牌同质化——老城区、老城西、老城乡、巴实老城区...品牌名傻傻分不清;
产品同质化——牛蛙铜锅+配菜+热卤+主食,产品结构单一。
牛蛙此次风波亦是如此,以炭火蛙锅为例,本以为双层京式铜锅主够吸睛,营销噱头最足却被抄走。
就上海为例,最早开始是“老城区”为首使用,紧接着出现沪小二、蛙遇、蛙行记等品牌。
< class="pgc-img">>同样的铜锅,同样的产品
从模式来说,炭火牛蛙的产品模式与酸菜鱼火锅相似,搭配配菜和其他小食,量大性价比还高。壁垒就是产品模式轻易复制,致市面上品类照葫芦画瓢,严重造成品类同质化。
2
供应链大战即将爆发
以现在品类的发展趋势,牛蛙需求量会急速增长,牛蛙的供应链问题也在步步紧逼。
本身牛蛙价格波动大,并且产地往各地方输送稳定的蛙源是最关键,牛蛙产地集中,散户养殖,市场缺少规范供应标准,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品质不一。
据了解,市面上有供应商开始着手冷冻供应链,套路与小龙虾相似,由于冻牛蛙价格难拉开差距,经营冷冻牛蛙的供应商还很少,行业还不够完善。
后期需求越大,牛蛙品牌洗牌就会越严重,牛蛙供应链极有可能是限制品类发展罪魁祸首。
< class="pgc-img">>3
赚快钱心理搅乱市场秩序
每一波热潮过后,都会有一批品牌会倒闭,就像2016年的潮汕牛肉火锅一样,起初以最快的速度扩张,后期却几乎团灭。
运气好的餐饮老板乘机赚了快钱,运气不好的三个月都撑不下去。
从整个牛蛙品类发展格局来看,跟风学习是一种快速扩大市场的方法之一。
但害怕的是部分品牌跟风,却不注重产品品质,将产品做差,破坏品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印象,搅乱市场秩序,给品牌带来消极的影响。
牛蛙品类如何征战下半场?
品类发展趋势已经超乎想象,2017年美蛙鱼头火锅打头阵,2018年炭火蛙锅带动整个品类的发展,但市场同质化严重,前段供应不稳,牛蛙品类如何突破禁锢,避免发展过快,成为下一个“潮汕牛肉火锅”。
1
品牌基因是决胜法则
面对跟风抄袭,抄走产品、模式、环境,却抄不走品牌的基因。
就比如海底捞,多少品牌对标它,抄走服务、抄走产品,却难抄走品牌基因与体系,所以行业里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
虽说互相抄袭的情况严重,但牛蛙品类的发展还未接近天花板,那就代表还有机会。这时候品牌想要继续深耕,势必要有长远的规划。
< class="pgc-img">>不断在产品上创新
比如,从品牌基因出发,创始人运营基因扎实,是否能从服务中差异化突围;
如果创始人设计出身,不妨在环境上打造独特性;
如果产品扎实,那就要在产品形式上创新,不断迭代产品,并利用新品去刺激新鲜感。
2
“牛蛙+”的餐饮模式
品牌的价值本质是通过产品来创造用户价值,但现阶段炭火蛙锅行业的基本产品结构相似,口感差异不大,难以形成品牌壁垒。
在这个消费升级的年代,必定要赋予品牌的“牛蛙+”的模式。
借助光环创造牛蛙新单品,比如沪上已经烧烤摊创造的“咸蛋黄烤牛蛙”,或许可以尝试冰镇牛蛙、牛蛙拼盘......
< class="pgc-img">>开脑洞:冰镇牛蛙是否可以实现?
通过新零售带动品牌发展,比如蛙遇创新可携带产品牛蛙零食,或尝试在餐厅门口开辟烤牛蛙档口,寄走即食为餐厅带来二次营收。
3
商业模式决定未来之路
牛蛙品类商业模式要突破市场混局,必定要站稳渠道、制定竞争对手难以抄走商业模式套路。
左庭右院为什么在潮汕牛肉火锅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它虽不是首个,但是成功一个。
它在潮汕牛肉火锅洗牌前,迅速占领商超渠道,塑造品牌首选,占领消费者的心智黑匣是其成功原因之一。
< class="pgc-img">>商超渠道更容易造就品牌
现阶段炭火牛蛙品牌渠道杂乱,如果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只要位置不差,借助红利基本都会赚钱;
但一心想要铸就品牌,势必要制定战略布局计划,快速布局、占领渠道,通过渠道巩固品牌的商业模式。
4
牛蛙前端供应链不断深耕
供应链与小龙虾相似的牛蛙,同样也存在季节限制,会出现淡季价格暴涨的局面。
蛙来哒在不断深耕供应链,在广州、福建多处自建供应链,以避免高涨需求下可能带来的断供危险。
品牌发展可参考这几年小龙虾供应链发展,借助资本投入前移供应链。未来牛蛙品牌,势必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谁能“牛”到最后,必定是掌控前端供应链的的品牌。
— 结语 —
品牌跟风速度决定着倒闭速度,看似“钱”景无限好的牛蛙品类,危机惊现将会遭遇一轮惨烈洗牌。
洗牌后,有哪些品牌可以在乱象中突出重围?
势必是那些通过产品本质创造用户价值的品牌,不断塑造品牌价值,布局渠道的“企业家”。
品类洗牌前与其花费百万试错,更需要找专业的餐饮咨询公司进行系统升级,用跨界的思维继续深耕品类,成为消费者品类首选。
>语
从外来物种到热门赛道,牛蛙品类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地呈现牛蛙赛道的发展情况,红餐产业研究院联合牛蛙头部品牌蛙来哒联合推出了《牛蛙品类发展报告2023》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智库(ID:hongcanzk)原创首发,作者:红餐产业研究院。
2023年,牛蛙赛道真的可谓热闹纷呈。
2023年5月,牛蛙头部品牌蛙来哒广州6.0版本首店在开业期间创下了排队超2,600多桌的佳绩。2023年6月,蛙来哒获得了由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授权的“紫苏牛蛙餐品中国首创者”“2022年中国牛蛙餐饮连锁企业规模第一”“2022年中国牛蛙餐饮行业蛙锅销量第一”的三项权威认证。
同时,其他赛道的品牌也纷纷上新了牛蛙相关的菜品。比如,火锅赛道的海底捞推出了“蛙呀蛙锅”;西式快餐赛道的肯德基推出了传奇港式风味牛蛙塔可;烧烤赛道的一些烧烤店推出了烤牛蛙;还有卤味赛道的一些卤味店推出了辣卤牛蛙……
在此背景下,牛蛙品类有哪些新变化?牛蛙品牌如何在产品、渠道、供应链、品牌建设等方面实现差异化突围?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与牛蛙头部品牌蛙来哒联合发布了《牛蛙品类发展报告2023》,下面将带您一探究竟。
01
牛蛙赛道持续扩容,
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680亿元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地区,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食材可塑性强的特性。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进行繁育推广养殖,经过川菜、湘菜、粤菜等餐馆对牛蛙菜品的挖掘,逐渐在一些餐厅流行起来。
2011年,蛙类美食品牌蛙来哒首家门店在长沙开业,开创了牛蛙专门店的先河。随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牛蛙也逐渐从一道菜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赛道。
< class="pgc-img">>特别是在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明确牛蛙水产新品种的身份之后,牛蛙品类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赛道不断扩容。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国内牛蛙餐饮门店数量已经超5万家(包括牛蛙专门店和与牛蛙相关的餐饮门店)。其中,牛蛙门店数同比增长15%,预计2023全国牛蛙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
与此同时,牛蛙赛道的入局者也在不断增加。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023年牛蛙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超670家,同比增长45.4%;全国牛蛙相关企业存量已超2,070家,同比增长30%,相比2019年增长了123.4%,实现五年翻番。
< class="pgc-img">>目前,牛蛙赛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牛蛙门店区域分布不均衡,华东地区牛蛙门店数最多
从区域分布来看,牛蛙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门店数占比超77%。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三省门店数排名前三,占比均超10%。其次,浙江、湖南、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级行政区的占比也较高。
红餐产业研究院认为,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等省养蛙经验丰富,加上川、湘、粤、浙菜充分挖掘了牛蛙的美味,或为这些省份的牛蛙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class="pgc-img">>从牛蛙门店的线级城市分布来看,二线城市门店数占比最高,为28.2%。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其他各线级城市的牛蛙门店数占比均超10%。总体来看,二线及以上城市门店数占比超六成,而四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占比不足两成,可见牛蛙品类在下沉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城市分布来看,全国牛蛙门店数TOP10城市中,广州、深圳、宁波门店数排名前三,门店数占比均在4%以上。
< class="pgc-img">>2.头部品牌规模优势明显,全国化进程加快
目前,牛蛙赛道的入局者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牛蛙专门店、美蛙鱼火锅、其他赛道餐饮品牌以及餐饮上游企业。
近年来,牛蛙专门店和美蛙鱼火锅品牌发展势头较猛,如蛙来哒、味之绝美蛙鱼头等品牌的门店数已突破300家。
< class="pgc-img">>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蛙来哒为首的牛蛙头部品牌已渐成规模。红餐大数据显示,门店数在100家以上的牛蛙品牌数约占8%。除了头部力量,牛蛙的中坚力量也不容忽视。门店数在11~100家的牛蛙品牌数占比超过五成。近年来,牛蛙腰部品牌队伍不断壮大,为牛蛙品类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 class="pgc-img">>近年来,牛蛙品牌全国化进程不断加快,多个品牌的门店进驻城市数超过50个。蛙来哒作为牛蛙的首创品牌,占据了市场先机。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蛙来哒已进驻了全国百余座城市,其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门店约占总门店数的六成,远超其他品牌。
除了头部品牌之外,目前大部分牛蛙品牌还是以深耕区域为主,进驻城市数在10个以下。
< class="pgc-img">>3.九成以上品牌门店人均消费在60~90元,赛道进一步细分拓宽价格带
从人均消费分布来看,牛蛙品牌门店的人均消费比较集中,主流人均消费价位在60~90元,占比超九成,且2023年此价格段占比较202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 class="pgc-img">>近两年,以烤牛蛙、辣卤牛蛙为主营产品的小店逐渐兴起,它们的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烤牛蛙、辣卤牛蛙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牛蛙的消费场景,为牛蛙赛道的进一步细分提供了思路。
02
牛蛙品类创新加速,差异化突围迫在眉睫
2023年,随着牛蛙赛道的火热,品牌之间的竞争亦在不断加剧。
1.“牛蛙+”成潮流,有品牌以“活蛙现烹”塑造差异化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牛蛙品牌通过“牛蛙+”的方式拓宽产品线。比如味型不再局限于香辣、麻辣等口味,开始加入芝士番茄味、螺蛳粉味等味型;在烹饪方法上也尝试辣卤、炭烤等方式,让牛蛙菜品变得更为丰富。
< class="pgc-img">>除了味型和烹饪方式上的创新,牛蛙品牌也在积极探索产品的跨界融合。比如一些牛蛙品牌在菜单中加入湘菜、川菜、粤菜、新疆菜、小吃、烧烤、茶饮、甜品等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以蛙来哒为例,其菜单结构十分丰富,除了主打的蛙锅系列,还有小吃、烧烤、冒菜、特色菜、主食、甜品、特色饮品等多个系列产品。
< class="pgc-img">>此外,部分牛蛙品牌为了实现差异化突围,在食材上采用“活蛙现烹”以提升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2.品牌门店有下沉趋势,装修风格着重体现“烟火气”
此前,牛蛙品牌的门店选址多选于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但近两年牛蛙门店有逐步下沉的趋势。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牛蛙门店数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三线城市的牛蛙门店数占比增长了近2个百分点。
牛蛙品牌不仅在积极拓展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同时也在尝试布局社区店。例如,虽然蛙来哒目前大部分店型是购物中心店,但2022年开始其在东莞、北京等地开发社区店店型,其中东莞社区店已经开始营业。
< class="pgc-img">>持续不断地进行门店风格升级迭代,是品牌保持形象年轻化、增强消费者黏性以及提升复购率的有效策略。
为了保持年轻化,在门店装修风格方面,牛蛙品牌的门店风格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风格也愈加年轻化。以蛙来哒为例,其门店风格已经从“1.0工业风”“2.0霓虹幻彩风”“3.0黑金风”“4.0闪电风”“5.0星球科技风”更新迭代到“6.0超级夜市风”。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蛙来哒供图
红餐产业研究院了解到,蛙来哒6.0超级夜市风门店,在保留以往门店高品质格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夜市元素,如复古的瓷砖、炫目的方块灯光、大排档式的空间设计以及随处可见的烟火气元素等,将商场和夜市进行完美融合,让消费者感受到浓厚的烟火气息。2023年5月,蛙来哒6.0超级夜市风门店在广州正佳广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门店排队超过1,000桌。
3.积极开拓新“战场”,线上渠道成为牛蛙品牌的必争之地
随着线上流量平台对餐饮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牛蛙品牌也开始积极拥抱线上流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来引流拉新,提升品牌关注度,拓宽营收渠道。
以蛙来哒为例,2022年蛙来哒在长沙开始试点抖音直播,通过直播方式进行拉新引流,传播牛蛙美食文化,收获了大批新粉。据了解,2023年蛙来哒通过直播间销售蛙锅约20万份,直播销售额超2,000万元,涨粉4.6w人,其中新客下单占比达86%。
< class="pgc-img">>除直播外,外卖也是牛蛙线上渠道的主战场。红餐大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023年11月,外卖平台牛蛙品类的外卖量超1亿单,平均单个门店月销量超500单。
其中,头部品牌蛙来哒在外卖业务上的表现十分亮眼。红餐产业研究院了解到,蛙来哒目前已有270余家门店开通线上外卖业务,单店平均月销量超过了2,000单。其中,蛙来哒的单店最高月销量可达到8,000单。据了解,目前蛙来哒外卖营业额占门店营业额的10%~20%。从消费端看,消费者对蛙来哒外卖产品的味道、分量、价格、包装总体较满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蛙来哒官方微博
4.品牌深入上游自建“生态养殖”基地,供应链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牛蛙品牌对食材健康安全愈发重视,牛蛙品牌逐步严格管控牛蛙从塘头到餐桌的每一环节。例如蛙来哒在2016年就开始率先试推牛蛙“三级检测”模式,通过塘头、仓库、门店三级进行检测,全程管控牛蛙食材的安全健康。
此外,蛙来哒还对牛蛙采用标签化管理,逐步建立供应链溯源体系,保证每一批次的牛蛙都是经过严格检测合格的产品。
< class="pgc-img">>为了建立稳固的牛蛙供应链体系,不少牛蛙品牌也开始深入上游,自建生态养殖基地,推进牛蛙养殖产业规范化。例如蛙来哒从2018年开始自建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养殖基地超1,000亩,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南、广东等地。通过养殖示范基地培训和订单式合作,蛙来哒进一步推动上游养殖产业规范化。
5.品牌传播被日益重视,联名、造节成新风尚
随着牛蛙品牌越来越重视品牌传播的价值。不少牛蛙品牌从IP形象、文创周边、联名、品牌日等方面进行品牌形象打造。
以蛙来哒为例,蛙来哒与粉丝共创“哒哒”形象,同时也推出了系列周边产品,如扑克牌、手机支架、扇子、环保袋等。从2020年开始,蛙来哒连续四年举办超级品牌日,其中2023年的超级品牌日与爪马戏剧联名,为蛙粉打造了沉浸式舞台剧《玩家The Life》。爪马戏剧在“沉浸式”的基础上添加了“互动演绎”的创想,蛙粉们真正地参与到演出中,零距离与NPC互动打造自己的第二人生,将就餐体验互动性提升到新高度。
结语
虽然牛蛙赛道整体热度不减,但是也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同质化问题开始显现,竞争日趋激烈;二是供应链建设有待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牛蛙品牌要想提升竞争力,突围而出,可以从加强产品创新、开拓下沉市场、夯实供应链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