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头条#受疫情影响,餐饮业旺季变淡、淡季更淡。早在2月中旬,餐饮业老板就对食堂的开放望眼欲穿,2月底,餐饮业老板却经历了食堂开业到在叫停的转折。
直到3月下旬,对食堂餐饮业的工作落实完成后,就开始在各地有序的开放,大部分还是以叫外卖的外带为主,餐饮业老板只能靠外卖回血。
< class="pgc-img">>到4月,全国越来越多的餐饮店陆陆续续开放,或许有的店没有完全靠开放,但是终于不再靠外卖续命了。众多餐饮业老板都顶着压力等待市场回暖,整个餐饮业市场都好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期待着报复性消费的到来。
< class="pgc-img">>虽然在3、4月餐饮业比起2月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收不抵支,甚至营收接近于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似乎也没有报复性消费的到来。
种种迹象表明,以往的淡季、旺季划分对于今年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了。这样看来,餐饮业好像是陷入了史上最长的一个淡季,它究竟会持续多久呢?
< class="pgc-img">>节日期间,与往年全行业热火朝天的情景比起来,今年明显两极分化,与很多餐饮业老板期待的不一样。有些店生意火热,顾客排长队,有的店却陷入经营冰点。
5月1日,椰妹椰子鸡、佬麻雀、陶陶、海底捞、太二等多家品牌餐厅出现排队现象。此外,小长假更是催生了周边游、省内游的热潮,因此带来野餐、农家乐等餐饮行业的兴旺。
< class="pgc-img">>5月4日,由于各地气温飙升,各地商场茶饮店生意火爆,乐乐茶、喜茶、一点点等不同品牌的茶饮店都挤满了人。
< class="pgc-img">>这些餐饮店不仅在店内坐满了人,店外也全都是排队等位的客人。除了喜爱茶饮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带着孩子的老人、父母也出现其中。
而在杭州和武汉两地大型购物中心的餐厅中,虽然客流量增加了不少,但是与往年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谈不上是报复性消费。
< class="pgc-img">>有的街边小店在五一期间卖了不到一万元的营业额,商场店更低,平均在四千元左右。这样的数据,甚至比不上平时的周末,跟往年节假日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那两极分化严重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报复性消费呢?
我们的确是看到一些著名品牌的火锅、茶饮、烧烤等出现火爆的现象,也看到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和消费券的刺激作用。
但这些因素作用都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餐饮行业的冷还没有在根本上缓解。莱芜餐饮业亦是没有达到报复性消费。
那么作为消费者,你们对于餐饮业的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各位在底下评论留言。点击关注@万家说三农
<>当然,写这篇文章会被许多餐饮老手们质疑,因为大家都浸淫这个行业多年,会觉得生意好坏主要原因不会在季节上。但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于给到一些初进小吃行当的新手们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首先,就我个人观察,春节刚过,众多的“北上广”漂候鸟们大多数都才从自己的家乡归来,往往经常光顾小吃快餐粉面店的百分之80都是这类消费人群。大家伙回家过年,基本都消耗掉了一定的储蓄(当然,回家过年没钱花或者花再多都无所谓的朋友不在这个序列。),在才回到工作岗位的这一个把月,兜里的钱是会紧着用的,所以会对我们这类小吃类(不是主食正餐)的餐饮造成一定的消费力影响。
第二呢,俗话说春困秋乏,春季的天气气候也在很多时候让部分人食欲不振,睡眼惺忪的,胃口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第三,现如今的实体小吃店大多都入驻了外卖平台,好多时候您看到的餐厅里门可罗雀,可是其实人家厨房忙得飞起。
最后呢,至于那些路边摊,无证照的小吃店呢,生意越来越差也是很正常的呀,一方面现在国家要求外卖平台对商家入驻要求的越发严格,证照不齐全无法上外卖;一方面消费者都越来越习惯手机点餐,或者说“懒”,导致这些路边摊无证照黑作坊们慢慢的自动被“多维打击”了,挤掉了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如果您的餐饮小吃店不是开在那种位置特别牛,人流量巨大的Bug店面呢,每年的3月份或多或少都会比自己一年中其他时候淡一些吧。但是如果您的东西做得特别有特色,味道很好,物美价廉呢,那也请忽略我今天所说的这些吧,因为餐饮小吃生意最重要的,还是您的特色和味道哦!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国内餐饮业收入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11.4%,比去年同期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发展后劲稍显不足。
原来,因为春节期间民间消费力的大爆发,春节期间各餐饮企业大都生意旺场,大家都以为今年的形势应该还不错。但到了3月份则大家则生意下降,大家叫苦连天。一季度的业绩表明,餐饮市场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严峻。
多年来,餐饮行业都有这样一句话:“5(月)穷,6(月)尽,7(月)翻身”。意思是,每年的5月餐饮业将进入“淡季”,直到7月,才开始慢慢好转。但今年,3生意月份便开始“度淡”,让餐饮经营者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其实,不仅在国内,连香港的餐饮市场在3、4月份也开始呈现出疲态。据报道,香港在過去的一个半月,有18間酒楼食肆结业,造成1075员工失业,一般酒楼预计今年生意额下跌50%,相信下半年出現结业潮。
那么,怎么理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增长“11.4%”这个数字呢?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种所谓“增长”只不过是“虚增长”。这几年,在很多城市都有这种怪现状——一家店关门的同时,却有10家店来“补位”。如此一来,餐饮市场总的营业额肯定是上去了,但能够赚到钱的有多少?能够存活1、2年以上的新品牌有多少?
在经济形势疲软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的投资者都企图将开餐厅作为“避风港”,总认为吃饭是“钢需”。但最终却发现,餐饮业比起以往从事的任何行业,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而出品和服务却更难以控制,赢利赚大钱更不容易。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断定,今年餐饮业注定是一个淡年。
>